《四聖心源》~ 卷六 (3)
卷六 (3)
1. 奔豚根原
奔豚者,腎家之積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同氣。君相皆蟄,則腎水不寒。火之下蟄,實賴土氣,胃氣右降,金水收藏,則二火沉潛而不飛揚。土敗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漸冱,陰氣凝聚,久而堅實牢硬,結於少腹,是謂奔豚。《難經》:腎之積,曰奔豚是也。
水邪既聚,逢鬱則發,奔騰逆上,勢如驚豚,腹脅心胸諸病皆作。氣衝咽喉,七竅火發,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氣衰而還,諸證乃止。病勢之凶,無如此甚。
然積則水邪而發則木氣。其未發也,心下先悸,至其將發,則臍下敢作。以水寒木鬱,則生振搖,枝葉不寧,則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則悸在臍間。臍上悸生者,是風木根搖,故發奔豚。
仲景霍亂: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腎氣者,風木搖撼之根,而論其發作,實是木邪。木邪一發,寒水上陵,木則剋土,而水則刑火。火土雙敗,正氣賊傷,此奔豚所以危劇也。
悸者,風木之郁沖,驚者,相火之浮宕。火不勝水,五行之常,所恃者,子土溫燥,制伏陰邪。培植陽根,蟄於坎府,根本不拔,則膽壯而神謐。土濕陽衰,不能降蟄相火,陽根泄露,飄越無依,寒水不凝,陰邪無制,巨寇在側,而身臨敗地,故動惕荒懸,迄無寧宇。凡驚悸一生,即為奔豚欲發之兆,不可忽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一兩),桂枝(四錢),甘草(二錢),大棗(十五枚)
甘瀾水四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諸藥,煎大半杯,溫服,日三劑。
作甘瀾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揚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乃取用之。
治汗後亡陽,臍下悸動,奔豚欲作者。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溫服。
治奔豚方作,氣從少腹上衝心部者。
奔豚湯
甘草(二錢),半夏(四錢),芍藥(二錢),當歸(二錢),黃芩(二錢),生薑(四錢),芎藭(三錢),生葛(五錢),甘李根白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奔豚盛作,氣上衝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腎水下寒,不能生木。風木鬱沖,相火愈逆,故七竅皆熱。少陽經氣,被陰邪郁迫,故有往來寒熱之證。芎、歸疏肝而滋風木,芩、芍瀉膽而清相火,奔豚既發,風熱上隆,法應先清其上。
龍珠膏
川椒(五錢),附子(五錢),烏頭(五錢),巴豆(三錢,研,去油),桂枝(五錢),茯芩(八錢),牡蠣(五錢),鱉甲(五錢)
芝麻油、黃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細,布攤,貼病塊。
奔豚已結,氣塊堅硬,本屬寒積。但陰邪已盛,稍服附子溫下,寒邪不伏,奔豚必發,以邪深藥微,非附子之過也。不治,則半年一載之間,必至殞命。此宜溫燥脾胃,去其中焦濕寒。土燥陽回,力能制水,然後以此膏貼之。寒消塊化,悉從大便而出,滑白黏聯,狀如凝脂。濁瘀後泄,少腹鬆軟,重用附子暖水,然後乃受。
白話文:
所謂的「奔豚」,其實是腎臟積聚的病邪。一般正常人的情況是,心火(君火)向上升,而腎火(相火)向下潛藏,心火和腎火雖然有君臣之分,但本質上是相同的氣。當心火和腎火都潛藏時,腎水就不會寒冷。腎火之所以能潛藏,實際上依賴於脾胃的土氣,當胃氣向下運行,金氣和水氣就能收藏,這樣心火和腎火就能潛伏而不上炎。但是,如果脾胃功能衰敗,胃氣上逆,心火和腎火不能下降,寒水就會逐漸凝結,陰氣凝聚,時間久了就會變得堅硬,結塊在小腹,這就是所謂的「奔豚」。《難經》說:「腎臟的積病,就叫做奔豚」,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旦水邪積聚,遇到阻礙就會爆發,像奔騰的豬一樣向上衝,氣勢驚人,導致腹部、脅肋、心胸等各種疾病發作。氣往上衝到咽喉,導致七竅發熱,病情危急到幾乎要死,難以承受。等到這股氣衰弱退回,各種症狀才會停止。這種疾病的凶險,沒有比它更嚴重的了。
然而,從病理上來看,積聚的是水邪,而爆發的卻是肝氣(木氣)。在還沒有發病的時候,患者會先感到心悸,等到快要發病時,就會感覺到肚臍下有跳動感。這是因為水寒導致肝氣鬱結,所以才會產生震動。肝氣就像樹枝,不安寧時就會心悸,腎氣就像樹根,不安穩時就會臍下跳動。如果在肚臍以上出現跳動,那是因為肝氣躁動不安,所以才導致奔豚發作。
張仲景在治療霍亂時提到:「如果肚臍上面有跳動感,那是腎氣在動」。腎氣是肝氣躁動的根本,但從其發作的情況來看,實際上是肝邪引起的。肝邪一旦發作,寒水就會向上侵犯,肝木就會克制脾土,而水就會刑克心火。心火和脾土同時衰敗,正氣損傷,這就是奔豚病情如此危險的原因。
心悸,是因為肝氣鬱積上衝;而驚悸,是因為腎火浮動不安。水火不能相勝,這是五行相克的常理。所依靠的是脾土的溫燥,來制伏陰邪,培養陽氣的根本,使其潛藏在腎臟中。如果根基穩固,就不會出現問題,膽氣就會強壯而精神安寧。如果脾土濕潤,陽氣衰弱,不能讓腎火下降潛藏,陽氣的根本就會洩露,漂浮不定,寒水就會凝結,陰邪就沒有制約,就像身邊潛伏著巨大的敵人,而自身處於危險的境地,所以才會驚慌不安,直到無處安寧。凡是出現驚悸,就預示著奔豚即將發作,絕不能忽視。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藥材:茯苓(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大棗(15枚)
煮法:用甘瀾水四杯,先煎茯苓,煎到剩兩杯,再加入其他藥材,煎到剩約半杯,溫服,每天三次。
製甘瀾水的方法:在大盆裡裝水,用勺子舀起水來,反覆揚起幾百遍,讓水珠散亂,一顆顆相連,然後取用。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汗後陽氣耗散,肚臍下出現跳動感,奔豚即將發作的情況。
桂枝加桂湯
藥材:桂枝(15克),芍藥(9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4枚)
煮法:煎到剩約半杯,溫服。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奔豚剛剛發作,氣從下腹向上衝到心部的情況。
奔豚湯
藥材:甘草(6克),半夏(12克),芍藥(6克),當歸(6克),黃芩(6克),生薑(12克),川芎(9克),葛根(15克),甘李根白皮(9克)
煮法:煎到剩約半杯,溫服。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奔豚發作嚴重,氣向上衝到胸部,頭痛腹痛,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情況。
奔豚的產生,是因為腎火向上洩散,腎水向下寒冷,無法滋養肝木。肝木鬱結上衝,腎火更加逆亂,所以七竅都會發熱。少陽經的氣,被陰邪壓迫,所以才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川芎和當歸可以疏理肝氣並滋養肝木,黃芩和芍藥可以瀉膽火並清除腎火。奔豚既然已經發作,風熱向上竄,所以應該先清除上部的熱邪。
龍珠膏
藥材:川椒(15克),附子(15克),烏頭(15克),巴豆(9克,研磨去油),桂枝(15克),茯苓(24克),牡蠣(15克),鱉甲(15克)
做法:用芝麻油和黃丹熬製成膏,再加入麝香和阿魏,研磨成細末,攤在布上,貼在病灶部位。
奔豚一旦結塊,氣塊堅硬,本質上是寒邪積聚。但是,因為陰邪已經很盛,如果稍微服用附子來溫補下焦,寒邪不但不會被壓制,奔豚反而會發作,這是因為病邪太深,而藥力太弱,並不是附子的錯。如果不治療,那麼半年到一年之間,必定會喪命。這種情況應該用溫燥脾胃的方法,去除中焦的濕寒。當脾土變得乾燥,陽氣恢復,就有能力制約水邪,然後再用這個藥膏貼敷。寒邪消退,硬塊就會化解,最後會從大便排出,排出物黏稠且呈白色,像凝固的油脂一樣。濁瘀排出後,小腹會變得鬆軟,這時再使用較多劑量的附子來溫暖腎水,才能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