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消渴根原

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相為表裡,風木之性,專欲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從相火化氣,手少陽陷於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陽逆於胸膈,故上病消渴。緣風火合邪,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氣不交,則消病於上而淋病於下。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則肝氣抑鬱而生熱,膀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陽泄露而生寒,腎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於腎水而胎心火,火之熱者,木之溫氣所化,木之溫者,水之陽根所發。水主蟄藏,木主疏泄,木虛則遏抑子氣於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泄母氣於子家,故蟄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飲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匱》: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飲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則猶可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腎氣丸

地黃(二兩八錢),山萸(一兩四錢),山藥(一兩四錢),丹皮(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桂枝(三錢五分),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漸加。

《金匱》:消渴,飲一斗,小便一斗,上傷燥熱,下病濕寒,燥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藏。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溫腎水之寒,薯蕷、山萸,斂腎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鬱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則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則水泉不止。腎氣丸能縮小便之太過,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匱》: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豬苓湯

豬苓(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滑石(三錢,研),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濕木鬱,而生風燥。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鬱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達木氣。若消淋兼作而發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鬱而感風邪,當以五苓發其汗也。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三錢),附子(三錢),龍骨(三錢,煅,研),牡蠣(三錢,煅,研),首烏(三錢,蒸)

白話文:

消渴這種病,是足厥陰肝經的病變。厥陰肝經的風木之氣和少陽膽經的相火,兩者互為表裡,風木的特性是喜歡疏泄,但如果脾土濕氣過重而下陷,使得肝木受到抑制,疏泄的功能就無法順暢,反過來會更加想要疏泄,這樣就會導致相火失去潛藏的功能。手少陽三焦經以相火為主導,足少陽膽經也從相火而化生氣,如果手少陽之氣下陷到膀胱,就會導致下身出現小便不暢的疾病;如果足少陽之氣逆行到胸膈,就會導致上身出現消渴的病症。因為風火兩者結合為邪,會損耗津液和血液,因此產生口渴的症狀。

小便不暢是因為肝脾下陷,消渴則是因為膽胃逆行。脾氣下陷導致肝木無法上升,所以會小便不暢;胃氣逆行導致肝木無法下降,所以會產生消渴。脾陷和胃逆,導致脾胃二氣無法正常交流,於是產生上身消渴而下身小便不暢的病症。但如果只是脾陷,就只會有小便不暢而不會有消渴,如果只是胃逆,就只會有消渴而不會有小便不暢。小便不暢而沒有消渴,是因為體內水液無法順利排出,是肝木無法疏泄的緣故;消渴而沒有小便不暢,是因為肝木疏泄過度,是體內水液無法儲存的緣故。肝木無法疏泄,就會導致肝氣鬱結而產生熱,膀胱因為熱而變得澀滯,所以小便不暢;水液無法儲存,就會導致腎陽外洩而產生寒,腎因為寒而變得滑利,所以小便不停。

肝木的生長根源於腎水,同時也孕育了心火。火的熱是木的溫氣所化生,而木的溫氣則是腎水的陽氣所發生的。水主潛藏,木主疏泄,如果木氣虛弱,就會抑制腎水的升發,導致疏泄功能無法順利進行,而產生小便澀滯的病症。如果木氣過旺,就會過度吸取腎水的能量,導致腎水無法潛藏,而產生小便頻繁的現象。

《黃帝內經·氣厥論》說:如果心火轉移到肺,會導致肺的津液枯竭,肺津液枯竭的人,喝一杯水會排出兩杯小便,這是無法治癒的。這種情況是上下都寒,上焦寒則喝水少,下焦寒則小便多。喝一杯水排出兩杯小便,是精液和尿液各占一半,所以是必然會死亡的。《金匱要略》說:男子得了消渴,小便反而很多,喝一斗水會排出 一斗小便。這是下焦寒冷而上焦燥熱,下焦寒冷則小便多,上焦燥熱則喜歡喝水。喝一斗水排出一斗小便,是尿液多而精液少,所以還可以治療。既口渴又想喝水,同時小便又不順暢的,是消渴和小便不暢兩種病同時發生的狀況。

(以下是腎氣丸的方劑) 腎氣丸的組成: 地黃(2兩8錢),山茱萸(1兩4錢),山藥(1兩4錢),牡丹皮(1兩),茯苓(1兩),澤瀉(1兩),桂枝(3錢5分),附子(3錢5分)

將藥材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酒送服15丸,每日服用兩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逐漸增加服用量。

《金匱要略》說:消渴病,喝一斗水,排出一斗小便,這是上身燥熱而下身濕寒,燥熱在肝經和肺經,濕寒在脾臟和腎臟。腎氣丸中的茯苓和澤瀉,可以去除濕氣,使脾土乾燥;地黃、丹皮、桂枝,可以清熱疏肝;附子可以溫腎水之寒;山藥和山茱萸,可以收斂腎精的洩漏,是治療消渴的良方。

肝主疏泄,木氣越鬱結就越想疏泄,如果疏泄而不通暢,就會小便不利;如果疏泄過度而不能儲藏,就會小便不止。腎氣丸能夠減少小便過多,也能治療小便不暢。《金匱要略》說:小便量多到一斗的可以用這個方子,小便不暢的也可以用這個方子,因為它能去除濕氣使脾土乾燥,清熱疏肝。

(以下是豬苓湯的方劑) 豬苓湯的組成: 豬苓(3錢),茯苓(3錢),澤瀉(3錢),滑石(3錢,研末),阿膠(3錢)

將藥材煎煮成大半杯,加入阿膠融化後,溫服。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上焦消渴而下焦小便不暢的病症。

上焦口渴而下焦小便不暢,是因為脾土濕重而肝木鬱結,進而產生風燥的現象。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可以去除濕氣使脾土乾燥;阿膠可以滋養肝木,清熱疏肝,是治療口渴和疏通小便的良方。

如果肝木鬱結而無法疏泄,應該加入桂枝,以通達肝氣。如果消渴和小便不暢同時發作,並且出現發熱脈浮的現象,是因為脾土濕重而肝木鬱結,同時又感受風邪,應該用五苓散來發汗。

(以下是桂附苓烏湯的方劑) 桂附苓烏湯的組成: 茯苓(3錢),澤瀉(3錢),桂枝(3錢),乾薑(3錢),附子(3錢),龍骨(3錢,煅燒後研末),牡蠣(3錢,煅燒後研末),首烏(3錢,蒸過)

將藥材煎煮成大半杯,溫服。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喝一杯水排出兩杯小便的病症。

《黃帝內經》說喝一杯水排出兩杯小便,是水寒土濕,木氣疏泄,應該用茯苓、澤瀉來去除濕氣,使脾土乾燥;用乾薑、附子來溫暖腎水、溫養中焦;用桂枝、首烏來通達肝木、滋養肝臟;用龍骨、牡蠣來收斂精氣、控制小便。這種病在剛開始時還可以治療,時間久了就無法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