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瘰癧根原

瘰癧者,足少陽之病也。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其經自頭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眥,上循耳發,從頸側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脅肋,降於腎臟,以溫癸水。相火降蟄,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熱。而甲木之降,由於辛金之斂,辛金之斂,緣於戊土之右轉也。戊土不降,少陽逆行,經氣壅遏,相火上炎,瘀熱搏結,則瘰癧生焉。

白話文:

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是由足少陽經氣病變所致。足少陽經由「甲木」而化生「相火」,經絡從頭部延伸到腳部,循行身體兩側,經過眼睛的外眼角,向上沿著耳朵和頭髮走向,從脖子兩側進入「缺盆穴」,再往下經過胸部腋下,沿著脅肋部位,最後下降到腎臟,溫煦「癸水」。相火下降,所以「癸水」也不會過於寒冷,而「甲木」也不會過於燥熱。但是,「甲木」的下降取決於「辛金」的收斂,「辛金」的收斂又取決於「戊土」的右轉。如果「戊土」不降,足少陽經氣就會逆行,經氣壅滯,相火上炎,瘀熱積聚並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瘰癧。

肝膽主筋,筋脈卷屈而壅腫,故磊落歷碌,頑硬而堅實也。《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經,是動則病口苦,心脅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馬力挾癭者,足少陽之脈,循缺盆,挾胸膈,而走脅肋,其經彎如馬刀,而癭瘤挾生也。《金匱》: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

白話文:

肝膽主管筋脈。當筋脈扭曲收縮,就會腫脹,導致關節僵硬疼痛。

《靈樞·經脈》中記載:膽經是足少陽之經,走行時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口苦、心臟和肋部疼痛、缺盆部位腫脹疼痛、腋下腫脹。

「馬刀挾癭」是指足少陽經脈沿著缺盆處走行,環繞胸膈和肋骨,其經脈彎曲如馬刀,導致癭瘤的產生。

《金匱》記載:如果風寒痺阻在背部,出現像腸鳴的聲音,或者有「馬刀挾癭」的症狀,都是由於過度勞累造成的。

此以勞傷中氣,戊土逆升,少陽經脈降路壅阻,相火鬱蒸,故令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堅而不潰,潰而不斂,較之諸瘡,最難平復。而相火升炎,上熱日增,脾腎陽虧,下寒日劇。久而陽敗土崩,遂傷性命。非傷於血肉之潰,乃死於中氣之敗也。

白話文:

這種疾病主要影響筋脈,而不影響肌肉組織,因此患處堅硬而不潰爛,即使潰爛了也不容易癒合。與其他傷口相比,這種疾病最難治癒。同時,心火上炎,導致上半身熱度不斷升高,脾腎陽氣虧損,下半身寒意日益加劇。時間一長,陽氣衰敗,脾胃虛弱,最終會危及生命。這些患者並非死於傷口潰爛,而是死於五臟六腑元氣敗壞。

法當培中氣以降陽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潛,甲木榮暢而歸根,則瘡自平矣。

柴胡芍藥半夏湯

柴胡(三錢),芍藥(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丹皮(三錢),牡蠣(三錢),鱉甲(三錢)

白話文:

柴胡(15克),芍藥(15克),元參(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丹皮(15克),牡蠣(15克),鱉甲(15克)

煎大半杯,熱服。

上熱甚者,加黃芩、地黃。血虛木燥,加首烏。腫痛,加貝母。膿成,加桔梗

白話文:

如果上火嚴重,可以加入黃芩和生地黃。如果是氣血虛弱,體內津液不足,可以加入何首烏。如果是腫痛,可以加入貝母。如果已經化膿,可以加入桔梗。

2. 癩風根原

癩風者,風傷衛氣而營郁未盡泄也。衛性收斂,營性發揚,風傷衛氣,開其皮毛,風愈泄則衛愈閉,其性然也。衛閉則營血不得外發,於是鬱蒸而生裡熱。六日經盡,營熱鬱發,衛不能閉,則腫透皮毛,而見紅斑。斑發熱除,則病愈矣。若衛閉不開,斑點莫出,營熱內遏,臟腑蒸焚,則成死證。

白話文:

癩風(麻瘋病)是風邪侵犯人體的衛氣,導致營血鬱積未完全發散所致。衛氣具有收斂的性質,而營血則具有發揚的性質。風邪侵襲衛氣,使皮膚毛孔張開;風邪越發發散,衛氣收斂得越緊,這是衛氣的特性。衛氣收斂,營血無法外發,於是鬱結蒸發而產生內熱。六條經脈的風邪發散完畢,營血鬱結的熱氣發散出來,衛氣無法再收斂,腫脹便會穿透皮膚毛孔,出現紅斑。紅斑出現,熱氣消退,病症便會痊癒。如果衛氣閉塞不暢,紅斑無法出現,營血的熱氣在體內受到遏制,臟腑被蒸灼焚燒,那麼就會發展為不治之症。

風以木氣而善疏泄,其衛氣之閉者,風泄之也,其衛氣之閉而終開者,亦風泄之也。初時感冒,經熱未盛,則氣閉而風不能泄。經盡之後,營熱蒸發,則風泄而氣不能閉,是以疹見。風有強弱之不同,氣有盛衰之非一,風強而氣不能閉,則斑點盡出,氣盛而風不能泄,則斑點全無。

白話文:

風具有疏散的特質,因為它是屬於木行的氣。如果人體的防衛氣息受阻閉塞,風就能夠疏散它,讓它打開。當一開始感冒時,體內熱氣還沒那麼旺盛,氣息就會閉塞,而風這時候就沒辦法疏散。當熱氣到達頂點後,體內的營血開始蒸發,這時風就能夠疏散,而氣息也無法閉塞,因此就會出現疹子。風有強弱之分,氣有盛衰之別。如果風勢強勁而氣息無法閉塞,那麼疹點就會全部浮現出來;如果氣息旺盛而風無法疏散,那麼疹點就完全不會出現。

若風氣相搏,勢力均平,風強而外泄,氣盛而內閉。風強則內氣不能盡閉,氣盛則外風不能盡泄,泄之不透,隱見於皮膚之內,是謂癮疹。氣之不透,泄鬱而為癢。癢者謂之泄風,又曰脈風。泄風者,風之未得盡泄而遣熱於經脈之中也。泄風不愈,營熱內郁,久而經絡蒸淫,肌肉腐潰,發為痂癩,是名癩風。

白話文:

如果風邪與正氣相互爭鬥,勢力相等,風邪強盛而向外發散,正氣旺盛而向內閉合。風邪強盛,正氣就無法完全閉合;正氣旺盛,風邪就無法完全發散。發散不徹底,隱隱約約出現在皮膚裡面,這就是癮疹。正氣發散不出來,鬱結而化為瘙癢。瘙癢稱之為泄風,又稱為脈風。泄風就是風邪沒有完全發散,而將熱氣散佈在經脈之中。泄風不治癒,營熱內部鬱積,時間久了,經絡蒸發淫液,肌肉腐爛潰破,發為瘡痂,這就是癩風。

肺司衛氣而主皮毛,衛氣清和,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焉,則皮毛榮華。衛氣鬱閉,髮膚失其熏澤,故膚腫而毛落。肺竅於鼻,宗氣之所出入。宗氣者,衛氣之本,大氣之搏而不行,積於胸中,以貫心肺而行呼吸者也。衛氣閉塞,則宗氣蒸瘀,失其清肅,故鼻柱壞也。

白話文:

肺部掌管保護身體的正氣,主管皮膚和毛髮。正氣通暢而溫和,滋潤皮膚,充實全身,使毛髮光澤,就像霧露滋潤植物一樣,使皮膚和毛髮健康美麗。正氣鬱積閉塞,皮膚和毛髮就會失去滋潤,因此皮膚腫脹,毛髮脫落。

肺部與鼻子相通,是宗氣出入的通道。宗氣是正氣的根本,是大氣在體內運行的結果,積聚在胸腔中,貫通心肺,進行呼吸。正氣閉塞,則宗氣鬱滯,失去清揚順暢的狀態,因此鼻子也會受到損害。

大凡溫疫中風,發表透徹,紅斑散布,毫髮無郁,必無此病。

法宜瀉衛鬱而清營熱,決腐敗而生新血。經絡清暢,痂癩自平矣。

柴蘇丹皮地黃湯

蘇葉(三錢),生薑(三錢),甘草(二錢),丹皮(三錢),芍藥(三錢),地黃(三錢)

白話文:

蘇葉:3 錢 生薑:3 錢 甘草:2 錢 丹皮:3 錢 芍藥:3 錢 生地黃:3 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若不得汗,重用青萍發之,外以青萍熱湯熏洗,以開汗孔。汗後用破郁行血之藥,通其經絡,退熱消蒸之劑,清其營衛,腐去新生,自能平愈。

白話文:

如果出不了汗,應大量使用青萍湯來發汗。此外,用青萍熱湯燻洗身體,以打開汗孔。出汗後,應採用疏通氣血的藥,來疏通經絡。使用清熱解毒的藥劑,來清除體內的熱力和邪氣。新生的腐肉腐爛脫落,自然能痊癒。

但涼營瀉熱之品,久服則脾敗,當酌加薑、桂行經之藥,不至內泄脾陽,則善矣。

3. 痔漏根原

痔漏者,手太陽之病也。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三陽之走頭者,清陽之上升也,足三陽之走足者,濁陰之下降也。足三陽病則上逆而不降,手三陽病則下陷而不升。

白話文:

痔瘡漏管是手太陽經的疾病。手的三條陽經從手部循行至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循行至足部。手的三條陽經運行到頭部,代表清陽向上升;足的三條陽經運行到足部,代表濁陰向下降。足三陽經有病時,濁氣上升而無法下降,手三陽經有病時,清陽下降而無法上升。

《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痔。五行之理,升極必降,降極必升,升則陰化為陽,降則陽化為陰。水本潤下,足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極則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極則降也。手太陽病則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腸有熱。

白話文:

《素問·氣厥論》記載:小腸把熱氣傳給大腸,就會形成積聚的腫塊和痔瘡。五行運行的規律是,升到極點必定會下降,降到極點必定會上升。上升時陰氣轉化為陽氣,下降時陽氣轉化為陰氣。水性向下,足少陰腎經能用癸水轉化君火,這是降到極點後又上升。火性向上,手太陽小腸經能用丙火轉化寒水,這是升到極點後又下降。手太陽小腸經出問題了,就會使丙火下陷,無法上升轉化寒水,因此小腸就會有熱氣。

五臟六腑,病則傳其所勝,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熱於大腸。魄門處大腸之末,丙火傳金,陷於至下之地,是以痔生於肛也。

白話文:

當五臟六腑生病時,會傳播它們所剋制的部位。丙火化解庚金,因此會將熱傳遞到大腸。魄門位於大腸的末端,丙火傳遞給金,到達最下的部位,因此痔瘡會長在肛門上。

然病在於二腸,而究其根原,實因於脾。《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以過飽傷脾,脾氣困敗,不能消磨,水穀莫化,下趨二腸,而為泄利。泄則脾與二腸俱陷,丙火陷於肛門,此痔病所由生也。

白話文:

病症出現在大腸與小腸,但探究根源,實際上是脾出了問題。《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到:如果飲食過飽,會導致筋脈橫向鬆解,腸道內的瘀血化為痔瘡。過度飲食會損傷脾臟,脾氣受損,無法消化食物,水穀無法被轉化,下流到大腸與小腸,導致腹瀉。腹瀉時,脾臟與大腸、小腸都會下陷,丙火下陷到肛門處,這就是痔瘡形成的原因。

氣統於肺,而肺氣之降者,胃土之右轉也,血藏於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凡經絡臟腑之氣,皆受於肺,凡經絡臟腑之血,皆受於肝。戊土一降,而諸氣皆降,己土一升則諸血皆升,脾土濕陷,則肝木下鬱而血不上行,故脫失於大便。凝則為慮瘕,流則為沉痔。沉慮者,皆肝血之下陷,無二理也。

白話文:

氣是肺主管的,而肺氣下降,是胃土右轉的作用;血是肝藏的,而肝血上升,是脾土左旋的作用。所有經絡臟腑的氣,都來自於肺;所有經絡臟腑的血,都來自於肝。戊土(脾)下降,所有的氣就會下降;己土(肝)上升,所有的血就會上升。如果脾土濕陷,就會導致肝木鬱結,血無法上升,從而脫落在大便中。如果凝結,就會形成腫瘤;如果流動,就會形成痔瘡。腫瘤和痔瘡,都是肝血下陷造成的,道理是一樣的。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血流於後,則為沉痔,血凝於前,則為不月,不月即慮瘕也。《金匱》:少陽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痔與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火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痔生。要之痔家熱在魄門,而脾與小腸,無不寒濕。

白話文: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 腎經脈絡不通暢,會導致月經不調和內痔。
  • 如果血液沉積在肛門後方,就會形成內痔。
  • 如果血液瘀滯在肛門前方,就會導致月經不調(也稱為閉經)。

《金匱要略》

  • 少陽經有寒氣的人,會出現下墜感和便血。
  • 少陽經有熱氣的人,必然會出現痔瘡。
  • 痔瘡和下墜感伴有便血,都是因為丙火(陽氣)向下陷,陽氣衰弱而下陷的人,會出現下墜感和便血,但沒有痔瘡。陽氣未衰而下陷的人,會出現下墜感和便血,並長出痔瘡。
  • 總之,痔瘡是因熱氣積聚在肛門處,而脾和小腸必然會受到寒濕影響。

緣丙火不虛則不陷,陷則下熱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熱。陷而不升,故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丙火不虛浮,就不會下陷。一旦丙火下陷,就會出現下半身發熱而中焦虛寒的情況。丙火上升而轉化為寒水,這是正常現象。但如果丙火下陷後不轉化為寒水,就會產生熱證。丙火下陷而不上升,因此熱證會出現在膀胱經,而不是腸胃上。

此病一成,凡遇中氣寒鬱,則火陷而痔發。無論其平日,即其痔發肛熱之時,皆其寒濕內作之會,而醫工不知也。經血陷流,習為熟路,歲久年深,時常滴漏,則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

白話文:

一旦患上痔瘡,凡是遇到天氣轉涼或情緒鬱悶時,火氣就會下陷而引發痔瘡發作。不論平時,還是痔瘡發作時肛門發熱的情況,都是體內寒濕作祟造成的,但是醫生和工匠們卻不知道。經血下陷流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條習慣的通路,時間長了,經常會滴漏,這就是漏症,就像器皿漏水一樣。

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芍藥(四錢),甘草(二錢),乾薑(二錢,炒),赤石脂(三錢),升麻(一錢)

白話文:

茯苓(15克),丹皮(15克),桂枝(15克),芍藥(20克),甘草(10克),乾薑(10克,炒過),赤石脂(15克),升麻(5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痔漏腫痛下血。

肛熱加黃連,木燥加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