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水脹

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於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於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水入於經,衛氣壅阻,則為腫脹。

水生於肺而統於腎,藏於膀胱而泄於肝。腎與膀胱之府,相為表裡。

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於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充灌於經絡,熏澤於皮膚,氤氳郁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

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於腎藏而陷於膀胱也。

相火藏於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濕,生氣鬱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於己土,己土以其濕熱傳於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

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腫脹作焉。水熱穴論: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其本之在臟者,宜瀉之於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鬱,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浮萍(三錢),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參,寒加乾薑。肺熱,加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參,寒加乾薑。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於上,水位於下。氣之在上,雖壅滿郁遏,而不至於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雖停瘀凝結,而弗至於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於下而水病於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

白話文:

水脹

水腫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是從下往上發展,但追溯根本原因,其實是從上往下引起的,中焦的陰氣不足,是水腫的根源。水液下降到肺和胃,肺和胃的運作能使清氣上升、濁陰下降,這時水液是順著氣的運行而流動的。如果肺和胃的下降功能失常,身體陽氣部分的水液就會不正常地向上逆行,因此會出現肚臍以上的部位腫脹。

金屬的特性是收斂,而能收斂又不滯塞的關鍵,是陽明胃土的正常下降。如果脾土濕氣過重、胃氣上逆,導致肺氣無法正常下降,陽氣部分的水液就不能向下流動,反而陰氣部分的水液會向上泛濫。水液如果進入肺部,會阻礙宗氣運行,導致喘息、胸悶;水液如果進入經絡,會阻礙衛氣運行,導致身體腫脹。

水的產生源於肺,歸於腎所管轄,儲存在膀胱,並通過肝來排泄。腎和膀胱的功能是互為表裡的。

喝進去的液體到達胃部後,需要脾的陽氣來蒸化,形成水霧之氣,然後向上輸送給肺。肺像金屬一樣清肅,水霧之氣會向外發散,遍布經絡、滋潤皮膚,就像雨露一樣。當水液到達中焦以下部位時,則會聚集起來,形成像江河一樣的水流。

膀胱是水液的歸宿。肺氣化生的水液會傳輸到膀胱,如果肝氣能夠疏通,排尿的通道就會順暢,這樣就不會發生腫脹。膀胱的排尿通道,如果清淨就會暢通,如果發熱就會閉塞。《靈樞》中說,三焦與膀胱相連,能約束下焦,如果功能過強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功能虛弱就會導致小便失禁。小便失禁通常是腎中相火虛弱所致,小便不通並非相火過強,而是因為腎主封藏,腎氣如果能藏,相火就會固秘,膀胱就能保持清淨。反之,腎氣無法封藏,相火就會外泄,導致膀胱燥熱。

相火能夠潛藏,膀胱清澈通暢,這就是身體正常的狀態。膀胱發熱,是因為相火無法藏在腎中,反而陷落到膀胱。

相火本來應該藏在腎水中而不外泄,如果相火外泄而無法收藏,問題就出在肝木上。肝木的特性是疏泄,如果疏泄的功能順暢,就能夠單純地排泄水液,而不至於連同火一起泄出。如果水寒、土濕,導致生機被阻遏,肝木的疏泄功能就會失常,這時就會更想疏泄,所以相火無法被封藏,外泄而不通暢,導致水道不通。

相火的陷落,根源在肝,而肝氣的陷落,根源在脾。肝脾氣機鬱滯、下陷,會與相火結合產生下焦的熱,然後傳給脾土,脾土因為濕熱又傳給膀胱,因此會出現小便淋漓澀痛、顏色赤黃的情況。

膀胱閉塞,水液無法歸於膀胱,就會逆流到胸腹,浸潤經絡,導致腫脹。根據《水熱穴論》的說法,水腫的根本在腎,而表現在肺,都是因為體內積水。所以水腫會表現為下肢浮腫、腹部腫大,上部會出現喘息、難以平躺的症狀,這就是根本和表象都出現問題。

對於根本在於臟腑的水腫,應該通過膀胱來排泄水液;對於表現在肺部的水腫,應該通過汗孔來發汗排泄水液。汗液和尿液的排出,總體來說要以燥濕健脾、疏通肝木為主。水腫的發生,雖然與肺和腎兩個臟腑有關,但脾土濕氣過重、肝木鬱滯,才是根本原因。

苓桂浮萍湯

配方:茯苓(3錢)、澤瀉(3錢)、半夏(3錢)、杏仁(3錢)、甘草(2錢)、浮萍(3錢)、桂枝(3錢)。

煎煮方法: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服藥後蓋上被子,使其出汗。

如果中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體內寒冷,可以加入乾薑;如果肺部有熱,可以加入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

配方:茯苓(3錢)、澤瀉(3錢)、甘草(2錢)、桂枝(3錢)、阿膠(3錢)。

煎煮方法: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

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西瓜漿;如果體內有熱,可以加入梔子;如果中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體內寒冷,可以加入乾薑。

肝木如果被阻遏、疏泄功能失常,陽氣衰敗、脾土濕氣過重,就無法控制水邪,因此會出現腫脹。所以,治療的原則是祛濕燥土、疏通肝木、疏通行水。後世的一些加減八味丸,雖然用地黃來助長脾的濕氣,用附子來增加肝的熱性,如果在肝脾還沒有嚴重衰敗的情況下服用可能會有效,但如果肝脾已經嚴重受損,服用後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很誤人的。

氣的運行在身體上部,水的運行在身體下部。氣的運行在上部,即使出現壅塞鬱滯,也不會引起腫脹,只有當氣機下陷而不能上升時,才會引起腹脹。水的運行在下部,即使出現停滯凝結,也不會引起腫脹,只有當水液向上逆行而不能下降時,才會引起水腫。如果腫脹在身體上半部,屬於水腫;如果腫脹在身體下半部,屬於氣脹;如果全身都出現腫脹,則是因為氣機在下部發生病變、水液在上部發生病變。氣和水兩種病變同時存在,那麼氣中也會有積水,水中也不會沒有滯氣。

總而言之,氣和水是相互依存的,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機在下部發生病變,水道必定不利;水液在上部發生病變,氣道必定不通。《傷寒論》中關於水腫的治療方法,腰部以上腫脹,應當發汗,通過發汗來疏通氣機,水液也會隨之排出;腰部以下腫脹,應當利小便,通過利小便來使水液排出,氣機也會隨之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