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九 (1)
卷九 (1)
1. 卷九
瘡瘍之病,因寒邪傷營,血澀氣阻,積鬱成熱,肉腐為膿。陽盛則紅腫而外發,陰盛則黑塌而內陷。其輕則疥癬之疾,其重則腹內之病。
白話文:
瘡瘍的發病,是寒邪侵入身體,損傷血脈,使得氣血運行不暢,鬱積化熱,導致肌肉腐爛化膿。陽氣旺盛,腫脹會發紅並向外擴張;陰氣旺盛,則會發黑塌陷並向內收縮。症狀輕微的,只會有疥癬等皮膚病,嚴重的話,還會引發腹內疾病。
《靈樞》義皙而無方,《金匱》法略而未備,後世外科之家,仰鑽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塵封,金匱云埋。知若亞父,遭此難而身傾,腎如伯牛,構斯疾而命隕,賢智不解其義,而況餘子乎。
白話文:
《靈樞經》雖然學理深奧但沒有具體療法,《金匱要略》雖然概要記載了疾病,但並不全面。後世的醫家對外科領域的探討止步不前,感到無從下手,就像遇到了一團迷霧一樣。祕傳的醫書被塵封,重要的醫學著作被埋沒。即使像韓信那樣足智多謀的人,一旦遇到這種情況也會身敗名裂;像張良那樣足智多謀的人,也會因為這種疾病而喪命。就連這些賢人智士都難以理解其道理,更何況其他人呢?
往年目病,悔為庸妄所誤,寒泄脾陽,耳後壅腫,清膿如注,又幾誤於外科之手。遊息浮揚,一縷未斷,念之至今病悸,作瘡瘍解。
白話文:
去年得了眼睛病,悔恨自己被庸醫所誤,寒症洩瀉了脾陽,耳後腫脹,流出清澈的膿液,幾乎再次落入外科醫生的手中。遊息之氣浮揚,一絲未斷,至今想起仍心悸不已,才會化成瘡瘍潰破。
2. 癰疽根原
癰疽者,寒傷營血之病也。血之為性,溫則流行,寒則凝澀,寒傷營血,凝澀不運,衛氣鬱阻,蓄而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膿瘀不泄,爛筋而傷骨,骨髓消爍,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則死矣。
白話文:
膿瘍是寒氣損傷血液的疾病。血液的特性是遇到溫暖就會流動,遇到寒冷就會凝結阻塞。寒氣損傷血液,導致血液凝結阻塞而無法運行,衛氣也就鬱積堵塞,積聚成熱。熱氣旺盛就會使肌肉腐爛形成膿液。膿液瘀積不排出,就會使筋骨腐爛,骨髓消失,經脈破損,侵入五臟,五臟受傷就會致死。
癰病淺而疽病深,淺則輕而深則重。癰者,營衛之壅於外也,疽者,氣血之阻於內也。營衛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腫有大小。穴俞開而風寒入,寒鬱為熱,隨孔竅而外發,故其形圓。疽之外候,皮夭而堅,癰之外候,皮薄而澤,陰陽淺深之分也。
白話文:
癰瘡比較淺,疽瘡則深。淺的較輕,深的較重。癰瘡是營氣和衛氣阻滯在體表,而疽瘡是氣血阻滯在體內。營氣和衛氣的阻滯有輕有重,所以腫瘤大小不同。穴位和俞穴打開,風寒進入,寒氣鬱結化為熱氣,沿孔竅發作到外面,所以形狀是圓形的。疽瘡的外在徵候是:皮膚發黑變硬,而癰瘡的外在徵候是:皮膚薄而有光澤,這是陰陽淺深的區別。
《靈樞·癰疽》: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壅腫。寒氣化為熱,熱盛則腐肉,肉腐則為膿。癰成為熱,則根原於外寒,故癰疽初起,當溫經而散寒,行營而宣衛。及其寒化為熱,壅腫痛楚,於此營衛遏閉之秋,仍宜清散於經絡。
白話文:
《靈樞·癰疽篇》記載:寒邪入侵經脈之中會導致血液凝澀,血液凝澀則不通暢,不通暢則衛氣會聚集於此,無法返回,因此形成腫脹。寒氣會轉化為熱氣,熱盛就會腐蝕肌肉,肌肉腐爛就會化膿。癰疽的形成源於外在的寒氣,所以癰疽初期,應該溫暖經絡、驅散寒氣,運行營氣、疏通衛氣。當寒氣轉化為熱氣,引起腫痛時,此時營衛被阻閉,仍應清除經絡中的散熱物質。
至於膿血潰泆,經熱外泄,營衛俱敗,自非崇補氣血,不能復也。如其經絡陰凝,腫熱外盛,氣血虛寒,膿汁清稀,則更當溫散而暖補之,不可緩也。若夫瘡癤疥癬之類,其受傷原淺,但當發表而瀉衛,無事他方也。
桂枝丹皮柴蘇湯
白話文:
至於膿血潰爛,經絡熱氣過盛外發,營衛兩條經絡俱虛損,如果不大量補充氣血,無法恢復。如果經絡陰氣凝結,腫脹發熱外盛,氣血虛寒,膿液清稀,就更應該溫散氣血、溫補身體,不能拖延。如果像瘡癤疥癬之類的皮膚病,原本受傷淺薄,只要發散表面,洩除衛氣,不必治療其他方面。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丹皮(三錢),蘇葉(三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取微汗。
治癰疽初起。
白話文:
桂枝:3錢 芍藥:3錢 甘草:2錢 丹皮:3錢 蘇葉:3錢 生薑:3錢
《金匱》: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瘡癰。癰疽因外感寒邪,傷其營血。營傷而裹束衛氣,衛氣鬱阻,不得外達,故見惡寒。衛鬱熱發,肉腐膿化,則成癰疽。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如果脈象浮數,應該發燒,但是反而惡寒發熱,而且伴有疼痛,那麼就應該發作膿瘡或癰疽。
膿瘡或癰疽是由於外感寒邪,損傷了營血所致。營血受傷後會包裹束縛衛氣,衛氣鬱阻,無法發散到體表,所以會出現惡寒。衛氣鬱結發熱,肌肉腐爛化膿,就形成了膿瘡或癰疽。
初起經絡郁遏,必當發表。表解汗出,衛郁透泄,經絡通暢,則腫痛消除,不作膿也。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發之。表熱太盛,用地黃、天冬,涼瀉經絡之郁。衛氣太虛,用黃耆益其經氣。
丹皮黃耆湯
白話文:
疾病初期時,經絡不通暢、氣血阻滯,此時必須發散風寒。發散風寒後,汗液排出,阻滯的衛氣得以透發,經絡通暢,腫痛就會消退,不會化膿。如果發汗不暢,應加大青萍的用量來發散。表證熱盛時,使用地黃、天冬來清熱瀉火,疏通經絡的鬱熱。衛氣虛弱時,使用黃耆來增益經氣。
桂枝(三錢),桃仁(三錢),甘草(二錢),桔梗(三錢),丹皮(三錢),生薑(三錢),元參(三錢),黃耆(三錢,生)
白話文:
桂枝、桃仁、甘草、桔梗、丹皮、生薑、元參、黃耆各三錢,黃耆需用生品。
煎大半杯,熱服。
治皮肉壅腫,癰疽已成者。
熱盛,重用黃耆、天冬、地黃。
排膿湯
甘草(二錢,炙),桔梗(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煎大半杯,溫服。
治膿成熱劇,皮肉鬆軟者。
桂枝人參黃耆湯
白話文:
煎煮藥液至半杯,趁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皮膚和肌肉腫脹,以及已形成的癰疽。
若患者體內熱盛,則需加重黃耆、天冬、地黃的用量。
[排膿湯]
甘草(二錢,炙烤),桔梗(三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
煎煮藥液至半杯,溫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膿液已成,熱度劇烈,皮膚和肌肉鬆軟的病症。
[桂枝人參黃耆湯]
人參(三錢),黃耆(三錢,炙),桂枝(三錢),甘草(二錢,炙),當歸(三錢),芍藥(三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
白話文:
人參(15克),黃耆(15克,炒過),桂枝(15克),甘草(10克,炒過),當歸(15克),芍藥(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膿泄熱退,營衛雙虛者。
黃耆人參牡蠣湯
白話文:
將藥煎煮至大約半杯的份量,溫熱時服用。
適用於治療膿泄後熱度下降,營衛雙虛的病情。
[黃耆人參牡蠣湯]
黃耆(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五味(一錢),生薑(三錢),茯苓(三錢),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黃耆(15公克),人參(15公克),甘草(10公克),五味子(5公克),生薑(15公克),茯苓(15公克),牡蠣(15公克)
治膿泄後潰爛,不能收口。洗淨敗血腐肉,用龍骨、象皮細末少許收之,貼仙靈膏。
仙靈膏
地黃(八兩),當歸(二兩),甘草(二兩),黃耆(二兩),丹皮(一兩),桂枝(一兩)
白話文:
治療膿性腹瀉後潰爛,無法癒合的傷口。先清洗乾淨化膿的腐肉,再使用少許研磨成粉末的龍骨和象皮收斂傷口,最後貼上仙靈膏。
麻油一斤,黃丹八兩,熬膏,入黃蠟、白蠟、乳香、沒藥各一兩,罐收。膿後潰爛,久不收口,洗淨貼。一日一換,計日平復。
大黃牡丹湯
白話文:
準備一斤麻油、八兩黃丹,熬煮成膏狀,加入各一兩的黃蠟、白蠟、乳香和沒藥,收起來備用。
當膿瘡破潰,傷口長時間難以癒合時,先將傷口清洗乾淨,再敷上膏藥。每天更換一次,持續敷用直到傷口平復。
大黃(三錢),芒硝(三錢),冬瓜子(二錢),桃仁(三錢),丹皮(三錢)
白話文:
- 大黃:3 錢
- 芒硝:3 錢
- 冬瓜子:2 錢
- 桃仁:3 錢
- 丹皮:3 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疽近腸胃,內熱鬱蒸者。
參耆苓桂乾薑湯
白話文:
將藥煎煮至大約半杯的份量,趁熱服用。
適用於治療瘍病靠近腸胃部位,內熱鬱蒸的病情。
[參耆苓桂乾薑湯]
人參(三錢),黃耆(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三錢),丹皮(二錢)
白話文:
人參(15公克),黃耆(15公克),甘草(10公克),茯苓(15公克),桂枝(15公克),乾薑(15公克),丹皮(10公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陰盛內寒,及膿清熱微者。
甚加附子。
仙掌丹
白話文:
將藥煎煮至大約半杯的份量,溫熱時服用。
適用於治療陰盛內寒,以及膿液清澈、熱度微弱的病情。
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附子。
[仙掌丹]
斑蝥(八錢,去頭翅,糯米炒黃用,去米。川產者良。余處不可用),前胡(四分,炒),乳香(一錢,去油),沒藥(一錢,去油),血竭(一錢),元參(四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
研細,瓶收。
白話文:
斑蝥(八錢,去除頭部和翅膀,與糯米一起炒至金黃色,再去除糯米。四川產的品質較好。其他地區的不可使用。) 前胡(四分,炒製) 乳香(一錢,去除油脂) 沒藥(一錢,去除油脂) 血竭(一錢) 元參(四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
凡陽證癰疽初起,針破瘡頂,點藥如芥粒,外用膏藥貼之,頃刻流滴黃水,半日即消。重者一日一換,一兩日愈,神效。膿成無用,陰證不治。
白話文:
對於陽性體質引起的癰疽在初期出現時,用針扎破瘡口頂端,敷上黃豆大小的藥膏,再外敷膏藥。很快就會流出黃色的膿液,半天時間就會消退。嚴重的可以一天換一次藥,一到兩天就能治好,效果非常顯著。膿液已經形成的就沒有效果了,陰性體質引起的癰疽也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