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五

病不過內外感傷,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

先聖既往,此道絕傳,博考方書,乖訛萬狀。縱身若松柏,未必後雕,況資如蒲柳,動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白話文:

疾病不外乎是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導致的損傷,而各種雜病在傳變過程中,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外感內傷是所有疾病的總綱,而各種雜病是外感內傷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項目。這就像水和火,源頭本來是一體的,但分支流派卻各自不同,雖然途徑不同,但最終都會歸於同一處,實際上是一致的,卻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過去的聖賢已經逝去,這種醫理也隨之失傳,仔細研究各家醫書,卻發現其中錯誤百出。即使身體像松柏一樣強健,也未必能免於衰敗,更何況身體像蒲柳一樣柔弱,動不動就衰弱凋零,再加上各種雜病的侵襲,以及庸醫濫用毒藥,簡直就像輕塵依附在柔弱的草上,朝露滴落在韭菜上,危在旦夕。

想到過去親人相繼離世,手足也遭受傷害,墳墓荒蕪,被煙霧籠罩,感念存活和逝去的人,心情實在難以言表,於是寫下這本《雜病解》。

2. 雜病解上

3. 鼓脹根原

鼓脹者,中氣之敗也。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謂氣分,中半以下為陰,是謂水分。氣盛於上,水盛於下,陰陽之定位也。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水循環。究其轉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鬱於下,是謂氣鼓,水不化氣而氾濫於上,是為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瀠。下焦水盛,故如川瀆之注瀉。而氣水變化之原,出於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

氣之化水,由於肺胃,水之化氣,由於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氣不化水,則左陷於下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於上而為水脹。而其根,總因土濕而陽敗,濕土不運,則金木鬱而升降窒故也。

白話文:

鼓脹這種疾病,是因為身體中氣衰敗所導致的。肺臟主管氣的運行,腎臟主管水的代謝,人體上半部屬於陽,稱為氣的範圍;下半部屬於陰,稱為水的範圍。氣在上半部旺盛,水在下半部充盈,這是陰陽的正常位置。而氣下降可以產生水,水上升可以轉化為氣,陰陽之間互相依存,氣和水循環流動。探究氣和水轉化的關鍵,全在中焦,中氣一旦衰敗,氣就不能化為水而積聚在下,就形成「氣鼓」;水也不能化為氣而向上泛濫,就形成「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水泡一樣,下焦像水溝一樣。上焦氣充足,所以像霧露一樣空靈;下焦水充足,所以像河流一樣向下流淌。而氣和水變化的根本,在於中焦,中焦是氣和水交會的地方,氣正要上升,水正要下降,水想要變成氣,氣想要變成水,氣和水還沒有分開,所以它的形態像水泡一樣。

氣轉化為水,是通過肺和胃的功能來實現的;水轉化為氣,是通過肝和脾的功能來實現的。肺和胃的氣向下降,則陰氣產生,所以會清涼而化生為水。如果氣不能化為水,就是因為肺和胃的氣不能下降。肝和脾的氣向上升,則陽氣產生,所以會溫暖而化生為氣。如果水不能化為氣,就是因為肝和脾的氣不能上升。氣不能化為水,就會向下陷落而形成氣鼓;水不能化為氣,就會向上逆行而形成水脹。而這些問題的根源,總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導致陽氣衰敗,濕土不能運化,導致肺金和肝木鬱結,升降功能受阻。

4. 氣鼓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於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於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鬱而下陷,故臍以下腫。木性善達,其發達而不郁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為脹滿。

肝氣不達,鬱而生熱,傳於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鬱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膽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濕寒,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砂仁(一錢,炒,研),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

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菀陳,然後調之。

續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赤小豆(三錢,研),香豉(三錢,研)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二末,溫服。取吐下為度。

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

白話文:

氣之所以膨脹鼓起,表面上看起來是氣從上往下走,但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氣從下往上升的。腎臟中的陽氣,是全身氣的根本來源。氣上升到肝和脾,肝脾向左旋轉,將氣溫暖轉化為清陽之氣,這是氣從水分中升起的表現。如果肝脾的功能不能正常上升,陰氣就會在體內積聚下陷,導致肚臍以下部位腫脹。

木的特性是向上疏通,如果能夠正常發散而不受阻礙,那是因為體內水分溫暖,土壤乾燥,陽氣能夠上升。如果體內水分寒冷,土壤潮濕,脾的陽氣就會下陷,肝的疏泄功能也會受到抑制,進而克制脾土的功能。肝脾功能受阻,無法正常升發運化,氣機就會停滯凝結而產生脹滿。

肝氣鬱結無法疏通,就會產生熱,然後傳給脾土。脾土受到肝熱影響,就會因為濕熱而傳給膀胱。五行的特性是,生病時會傳給它所能克制的對象,這是必然的趨勢。土壤乾燥,木就能夠向上疏通,水液也能變得清澈;土壤潮濕,氣機就會停滯,無法產生水液,木的疏泄功能也會受阻,無法將水液排出,所以水道就會不暢通。再加上熱邪,就會出現小便淋漓不暢,顏色發黃發紅。

脾土既然下陷,胃氣必然會上逆。脾氣下陷,肝木就會被鬱在下面,胃氣上逆,膽火就會被鬱在上面。下身發熱,是因為肝木無法正常上升;上身發熱,是因為膽火無法正常下降。疾病的本質是濕寒,而表象則是濕熱,所以應該用藥祛除濕邪,疏通鬱滯,補益脾陽,疏達肝氣,並清除膀胱的鬱熱。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砂仁(一錢,炒後研末)、乾薑(三錢)

將藥材放入鍋中,加水煎至剩下一半的量,加入砂仁末,略微煎煮,去渣,加入一湯匙的西瓜汁,溫服。

如果膀胱濕熱,出現小便紅澀的情況,可以加入梔子來清熱。如果脾肺濕氣旺盛,產生鬱濁之氣,變得腐敗黏稠,無法向下排出,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化解痰飲。這種藥物能夠使痰飲從下瀉出,或者從上嘔出。將這些積存的痰飲排出後,再進行調養。

續隨子仁,最能瀉下痰飲,使用白色的十幾顆,研碎,去除油脂,服用後痰水就會排出。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末)、赤小豆(三錢,研末)、香豉(三錢,研末)

用一杯熱水煮香豉,煮至濃稠,去渣,加入其他藥末,攪拌均勻,溫服。以能使患者嘔吐或腹瀉為度。

如果病情嚴重且身體虛弱,不能服用此藥,應該使用葶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