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便血

血生於脾,藏於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濕,脾陷土鬱,風動而行疏泄之令,則後脫於大便。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後世以為腸風而用清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脫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白朮(三錢),附子(三錢),阿膠(三錢),地黃(三錢),黃芩(二錢),桂枝(二錢),灶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證,亦因水土寒濕,木鬱風動之故。仲景黃土湯,朮、甘、附子,培土溫寒,膠、地、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達木鬱,亦甚精密。

白話文:

血的生成源於脾,儲藏於肝。肝脾的陽氣旺盛時,血溫暖而向上升發,所以不會向下排泄。當體內水寒土濕,導致脾氣虛陷、氣機鬱結,加上風邪擾動而使疏泄功能失常,血就會從大便中排出。

當陽氣能夠收斂時,則脾土溫暖,體內水濕也能被溫煦,但若是脾虛濕盛而腎陽虛寒,就表示庚金的收斂功能失常。後世醫家將此病症誤認為腸風,而使用清熱滋潤的藥物,反而使脾陽更加衰敗,導致病情不斷加重,沒有停止的時候。

如果肝脾陽氣衰敗,導致血液呈現紫黑色瘀腐的狀態,應當補益火氣、燥濕健脾,以恢復殘存的陽氣,溫暖血液、溫養肝氣,從而升提下陷的氣機。對於痔瘡、脫肛的治療,也應當依照這個方法來處理。

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白朮(三錢),附子(三錢),阿膠(三錢),地黃(三錢),黃芩(二錢),桂枝(二錢),灶中黃土(三錢)

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便血的病症,也是因為體內水寒土濕,加上肝木鬱結、風邪擾動所導致。張仲景的黃土湯,使用白朮、甘草、附子,來培補脾土、溫散寒邪;使用阿膠、地黃、黃芩,來清熱、瀉火(這裡指的是相火)。黃土則可以燥濕扶脾,這個方子的用法非常完善。這裡再加入桂枝,來疏達肝木的鬱結,更是精妙之處。

2. 溺血

水寒土濕,脾陷木鬱,風動而行疏泄,穀道不收,則後泄於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於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鬱則愈欲泄,愈欲泄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於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寧波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阿膠(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梔子(三錢),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鬱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梔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白話文:

水寒導致脾土濕困,脾氣下陷且肝木鬱結,這時風氣鼓動就會使疏泄功能失常,造成腸道無法固攝,導致大便從大腸滑脫;水道無法收斂,則小便淋漓不止。

當陽氣潛藏時,脾土會變得溫暖,水液也會溫潤,而脾濕腎寒的原因,是腎水藏精的功能無法正常運行。水的特性是潛藏,木的特性是疏泄,水想要藏卻藏不住,所以才會不斷地流失;木想要疏泄卻無法順暢,因此會感到梗澀不利。由於肝木越鬱結就越想疏泄,越想疏泄就越鬱結,鬱結會產生下熱,導致小便赤黃且次數頻繁。雖然看起來像是火熱極盛,但實際上是脾腎陽氣虛弱造成的。

治療方法應以瀉濕燥土、升發木氣、疏通鬱結為主。寒證要用溫藥,熱證要用清涼藥。但熱邪是鬱結在肝木,而不是在脾土,對肝臟要用清涼藥來清除熱邪,而對脾臟則只需溫燥即可,即使肝熱極為嚴重,也不可瀉脾土。

寧波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阿膠(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梔子(三錢),發灰(三錢,以豬油煎過再研成粉)

將藥煎煮至大半杯,溫服。

溺血和便血的道理相同,只是溺血的肝木鬱結情況更嚴重,所以會感到梗澀疼痛。茯苓、澤瀉、甘草,能健脾土、祛濕邪;桂枝、芍藥,能疏達肝木、平息風邪;阿膠、發灰,能滋養肝陰、活血化瘀;梔子能利水、清除膀胱熱邪。(此處指膀胱的熱邪)

如果瘀血呈現紫黑色,並且結成硬塊,則需要加入丹皮、桃仁等藥物來活血化瘀,這是固定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