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口病根原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竅於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問》語。)脾胃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病,病者,太陰己土之陷而陽明戊土逆也。陽明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於是唇口疼痛而熱腫,諸病生焉。

白話文:

口腔疾病是足陽明經氣不降所致。脾臟主導肌肉,而口脣正是肌肉的根源。(《素問》所述。)脾胃氣機相通,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則脣口不發病;如果發病,則是太陰脾經的己土下陷,陽明胃經的戊土逆行。陽明經逆行,則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於是脣口疼痛、紅腫,各種病症由此產生。

脾胃不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鬱則酸,火鬱則苦,金鬱則辛,水鬱則咸,自鬱則甘。口生五味者,五臟之郁,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以五味司於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腎為腐。心為火而腎為水,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於土則濕生,火鬱於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

白話文:

脾胃健康,口氣清新淡雅,沒有異味。

  • **肝氣鬱滯:**口中有酸味
  • **心火鬱結:**口中有苦味
  • **肺氣鬱滯:**口中有辛辣味
  • **腎水鬱滯:**口中有鹹味
  • **脾氣本身鬱滯:**口中有甜味

口中有這五種味道,是五臟鬱結的表現,因為沒有「土氣」的運化,五味無法自然產生,因為脾土主司五味運化。

心主司五種氣味,如果進入腎臟就會產生腐臭味。心屬火,腎屬水,脾土是水火之間的中氣,如果水濕泛濫在脾土上,就會產生濕氣;如果心火鬱結在脾土上,就會產生熱氣。濕熱燻蒸,會讓口氣變得腐臭難聞。

太陰以濕土主令,陽明從燥金化氣,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陽明,不在太陰。然陽明上逆而生燥熱,半因太陰下陷而病濕寒,清潤上焦之燥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白話文:

太陰屬濕土,掌管人體內部功能。陽明屬燥金,負責將金屬轉化為氣。如果脾臟功能失常,就會下陷;如果胃部功能失常,就會逆氣。

嘴脣的症狀,大多是因燥熱引起的,濕寒引起的較少,這主要是陽明系統的問題,而不是太陰系統的問題。但是,陽明系統向上逆氣而產生燥熱,有一半原因是太陰系統下陷而導致濕寒。如果能夠清潤上焦的燥熱,而又不加重下焦的濕寒,就可以治療這種疾病。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

白話文:

甘草(12克),黃芩(12克),茯苓(18克),半夏(18克),石膏(18克)

煎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

煎半杯,熱嗽,徐咽。

熱甚,加黃連、石膏。

治口瘡熱腫。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乾薑(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

白話文:

芍藥(40 克),桂枝(20 克),乾薑(30 克),茯苓(30 克),甘草(20 克),元參(30 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

2. 舌病

心竅於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屬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轉,金斂而水臟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斂。

則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見於舌,疼痛熱腫,於是作焉。

火之為性,降則通暢,升則堙郁,鬱則胎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鬱於土,則苔黃,鬱於金,則苔白,火盛而金燥,則舌苔白澀,火衰而金寒,則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濕,則舌苔黃滑,火盛而土燥,則舌苔黃澀。五行之理,旺則侮其所不勝,衰則見侮於所勝。水者,火之敵,水勝而火負,則苔黑而滑,水負而火勝,則苔黑而澀。

白話文:

火這個元素的特性是向下運行就會通暢,向上運行就會堵塞。如果火氣鬱積,就會形成囊腫。舌苔是心臟液體瘀結形成的。

如果火氣鬱積在土臟,舌苔就會發黃;如果火氣鬱積在金臟,舌苔就會發白。如果火氣強盛而金臟乾燥,舌苔就會發白發澀;如果火氣衰弱而金臟寒冷,舌苔就會發白發滑。如果火氣衰弱而土臟濕潤,舌苔就會發黃發滑;如果火氣強盛而土臟乾燥,舌苔就會發黃發澀。

五行之間的道理是:強旺的一方會欺負它所剋制的一方;衰弱的一方會被它所剋制的一方欺負。水是火的敵人,如果水勝過火,火就會被剋制,舌苔就會發黑發滑;如果火勝過水,水就會被剋制,舌苔就會發黑發澀。

凡光滑滋潤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結也。

心主言,而言語之機關,則在於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脈之柔和也。筋司於肝,肝氣鬱則筋脈短縮,而舌卷不能言。《靈樞·經脈》:足厥陰氣絕,則筋絕。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唇舌,脈不榮,則舌萎人中滿。

白話文:

心臟主管言說,而語言發出的器官是舌頭,舌頭的伸縮上下運動,是筋脈柔軟的表現。筋脈由肝臟控制,肝氣鬱結,筋脈就會縮短,導致舌頭捲曲不能說話。《靈樞·經脈》記載:足厥陰氣絕了,筋脈就會斷裂。筋脈聚於生殖器官,並連接到舌根,脈絡不暢通,筋脈就會緊縮,筋脈緊縮就會拉扯舌頭和生殖器官,所以脣色青紫,舌頭捲曲,生殖器官縮小。足太陰氣絕了,脈絡不能滋養嘴脣和舌頭,脈絡不滋養,舌頭就會萎縮,人中(上脣正中)會腫脹。

《素問·熱論》:少陰脈貫腎,絡於肺,擊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足三陰之脈皆絡於舌,凡舌病之疼痛熱腫,則責君火之升炎。若其滑澀燥濕,攣縮張長諸變,當於各經求之也。

白話文:

《素問·熱論》記載:少陰經脈連接腎臟,與肺相絡,通達舌根,因此口乾舌燥而口渴。足三陰經脈都連接於舌頭,如果舌頭出現疼痛、熱腫等問題,那麼都是因為心火上炎造成的。如果舌頭出現滑膩、乾澀、濕潤、攣縮、伸長等變化,則應根據不同的經絡來尋找原因。

黃芩(三錢),黃連(一錢),甘草(二錢),貝母(二錢,去心),丹皮(三錢),芍藥(三錢)

白話文:

黃芩(15克),黃連(6克),甘草(10克),貝母(10克,去中心),丹皮(15克),芍藥(15克)

煎半杯,熱服。

治舌瘡疼痛熱腫。

桂枝地黃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生地(三錢),阿膠(三錢),當歸(三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肉桂(15克),芍藥(15克),生地黃(15克),阿膠(15克),當歸(15克),甘草(10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風強舌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3. 牙痛

牙痛者,足陽明之病也。手陽明之經,起於手之次指,上頸貫頰而入下齒,足陽明之經,起於鼻之交頞,下循鼻外而入上齒。手之三陽,陽之清者,足之三陽,陽之濁者。濁則下降,清則上升,手陽明升,足陽明降,濁氣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白話文:

牙痛是足陽明經的疾病。手陽明經脈,從手上的食指開始,向上經過頸部和臉頰,進入下牙。足陽明經脈,從鼻樑開始,向下經過鼻外,進入上牙。手三陽經脈是陽氣清澈的,足三陽經脈是陽氣渾濁的。渾濁的陽氣會下降,清澈的陽氣會上升,手陽明經陽氣上升,足陽明經陽氣下降,渾濁的陽氣不會向上鬱結,因此不會引起疼痛。

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陰盛而陽明虛,則戊土化濕,逆而不降,並阻少陽甲木之經,不得下行。牙狀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濁氣壅迫,甲木逆沖,攻突牙狀,是以腫痛。甲木化氣於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熱生。蟲牙者,木鬱而為蠹也,甲木鬱於濕土之中,腐敗蠹朽故蟲生而齒壞。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由燥金支配,足陽明胃經由戊土化氣於燥金,戊土下降是因為它燥的性質。太陰脾經旺盛而陽明胃經虛弱,則戊土化濕,逆而不降,同時阻擋少陽膽經的甲木之氣,使其無法下降。牙齒屬胃土所管,胃土不下降,濁氣堵塞,甲木逆衝,攻破牙齒,所以會腫痛。甲木化氣於心火,心火失去根基,逆行而上炎,所以會有熱氣產生。蟲牙是因為木氣鬱積而生蟲,甲木鬱積在濕土中,腐敗生蟲,導致牙齒蛀壞。

牙齒為骨之餘氣,足少陰腎水之所生也。水盛於下而根於上,牙者,水之方芽於火位而未盛者也。五行之理,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水火一病,則水勝而火負,事之常也。而齒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陰初凝,根痎未壯,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挾焦石流金之力而勝杯水,勢自易易。以少水而爍於壯火,未可以勝負尋常之理相提而並論也。

白話文:

牙齒是骨頭多餘的氣息,是由足少陰腎臟的水份滋生的。水份充盈在下面而延伸到上面,牙齒是水在火熱位置上方牙的萌芽,但還未完全長成。五行相剋的道理中,水能剋制火,而火不能剋制水,水火一旦發生疾病,通常是水剋制火而火被壓制。而牙齒的位置,是癸水最初的基礎,微弱的陰氣剛剛凝聚,根基還不穩固。一旦相火逆行上升,灼熱強盛,挾帶著焦石和流金的力量,勝過杯水,形勢自然容易。用少量的癸水去對抗強烈的相火,不能用一般的勝負道理來論斷。

黃芩(三錢),石膏(三錢),甘草(二錢,生),半夏(三錢),升麻(二錢),芍藥(三錢)

白話文:

黃芩(3錢) 石膏 (3錢) 甘草 (2錢,生用) 半夏 (3錢) 升麻 (2錢) 芍藥 (3錢)

煎半杯,熱服,徐咽。

治牙疼齦腫。

柴胡桃仁湯

柴胡(三錢),桃仁(三錢),石膏(三錢),骨碎補(三錢)

白話文:

柴胡(15克),桃仁(15克),石膏(15克),骨碎補(15克)

煎半杯,熱服,徐咽。

治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