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耳病根原

耳病者,濁陰之上填也。陽性虛而陰性實,濁陰下降,耳竅乃虛,虛則清徹而靈通,以其沖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終氣,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發,金水內虛,故氣空而善內。凡大塊之噫氣,生物之息吹,有竅則聲入,聲入則籟發,非關聲音之鉅細也。

白話文:

耳病的產生是因為濁陰(濁邪)上充。陽氣不足,陰氣過多,濁陰下降,導致耳孔虛空。耳孔虛空就會聽覺清晰靈敏,因為它暢通而沒有東西阻滯。眼睛是木火之氣的終點,耳朵是金水之氣的起點,木火之氣發散於外,所以精神清爽而善於髮散,金水之氣虛弱於內,所以氣息虛空而善於收斂。天地間凡是浩大的氣息,以及生物的呼吸之氣,只要有孔洞,聲音就能進入,聲音進入就會產生迴響。聲音的大小並不是影響因素。

窾竅空洞,翕聚而鼓盪之,故聲入而響達,譬之空谷傳聲,萬壑皆振。聲不傳於崇山,而獨振於空谷者,以其虛也。聲之入也以其虛,而響之聞也以其靈,聲入於聽宮,而響達於靈府,是以無微而不聞也。

白話文:

空洞的地方可以容納聲音,將聲音聚集起來並讓它迴盪,因此聲音能進入並產生回響,就像空曠的山谷傳遞聲音,萬道峽谷都能引起共鳴。聲音無法傳播到高山峻嶺,而只能迴盪在空谷中,因為空谷是空虛的。聲音的進入是因為它的空虛,回響的產生是因為它的靈敏。聲音進入耳朵,回響傳達到靈魂深處,所以即使再微小的聲音也能聽見。

濁氣一升,孔竅堵塞,則聲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虛靈障蔽,重聽不聞。陰日長而陽日消,竅日閉而聰日損,氣化自然之數也。然竅閉於天而靈開於人,達者於是,有卻年還聰之術也。

白話文:

當濁氣上升時,會堵塞孔竅,導致聲音無法傳入。年紀大的人,脾氣虛弱、胃氣上逆,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氣也無法下降,導致精神虛弱、耳竅閉塞,聽力減退。陰氣逐漸加強,陽氣逐漸衰退,耳竅逐漸閉塞,聽力逐漸下降,這是氣化運行的自然規律。然而,耳竅的閉塞受制於天命,而通靈的功能卻掌握在人為,聰明的人懂得這個道理,有方法讓老年的耳朵重新恢復聽力。

2. 疼痛

耳病疼痛,悉由濁氣壅塞。耳以沖虛之官,空靈洞徹,萬籟畢收,有濁則降,微陰不存。若使濁氣升填,結滯壅腫,則生疼痛。久而堅實牢硬,氣阻而為熱,血鬱而化火,肌肉腐潰,則成癰膿。

白話文:

耳朵疼痛通常是由於氣血瘀堵所致。耳朵是通暢空靈的器官,可以清晰地聽到各種聲音,如果氣血不通暢,就會下降,導致陰氣不足。如果氣血瘀堵上升,導致耳朵堵塞腫脹,就會產生疼痛。時間久了,腫脹會變硬,氣血阻塞化熱,血液鬱積化火,導致肌肉腐爛,形成膿腫。

濁氣之上逆,緣於辛金之失斂,甲木之不降。甲木上衝,聽宮脹塞,相火鬱遏,經氣壅迫,是以疼痛而熱腫。凡頭耳之腫痛,皆甲木之邪也。

白話文:

濁氣向上逆流,是由於辛金斂藏失常,甲木不降所致。甲木向上衝擊,導致耳道脹塞,相火鬱結,經氣阻滯,因此疼痛發熱腫脹。凡是頭部和耳朵的腫痛,都是甲木邪氣所致。

手足少陽之脈,俱絡於耳,而少陽一病,則三焦之氣善陷,膽經之氣善逆。耳病之癰腫,盡甲木之為害,於三焦無關也。甲木逆升,相火鬱發,則為熱腫。木邪衝突,則為疼痛。木氣堵塞,則為重聽。仲景《傷寒》: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太陽傷寒,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無聞也。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白話文:

手腳少陽經都與耳朵相連,而少陽經一旦生病,三焦的氣就容易下陷,膽經的氣就容易逆流。耳朵生腫瘡,全都是甲木作祟,與三焦無關。甲木逆行上升,相火(心火)氣機鬱閉發作,就會導致熱腫。木邪相衝,就會疼痛。木氣堵塞,就會重聽。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少陽經中風,兩耳聽不見聲音。太陽經傷寒,病人會交叉雙手捂著心窩,醫生教病人試著咳嗽,但是咳不出來,這肯定是因為兩耳聽不見。出汗太多,身體虛弱,才會這樣。

耳聾者,手少陽之陰虛,而足少陽之陽敗,耳癰者,手少陽之火陷,而足少陽之火逆也。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氣不運,不能使濁降而清升也。

白話文:

耳聾是由於手少陽經的陰氣虛弱,足少陽經的陽氣衰敗所致;耳朵長膿腫(耳癰)是由於手少陽經的火氣陷於耳中,足少陽經的火氣逆行所致。

想要升提三焦的氣,必須先升提脾胃(己土);想要降下肝臟(甲木)的氣,必須先降下胃(戊土)。如果人體中氣運轉不暢,就不能讓濁氣下降而清氣上升。

芍藥(三錢),柴胡(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桔梗(三錢)

白話文:

芍藥(15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

煎半杯,熱服。

治耳內熱腫疼痛者。

熱甚加黃芩,膿成加丹皮、桃仁

苓澤芍藥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柴胡(三錢),芍藥(三錢)

白話文:

茯苓(15克),澤瀉(15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柴胡(15克),芍藥(15克)

煎半杯,熱服。

治耳流黃水者。

參茯五味芍藥湯

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三錢),橘皮(三錢),五味(一錢),芍藥(三錢)

白話文:

茯苓(1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人參(15克),橘皮(15克),五味子(5克),芍藥(15克)

煎半杯,溫服。

治耳漸重聽者。

3. 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陰之竅也。脾竅於口而司五味,肺竅於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氣,陽降而化濁陰,陰升而化清陽。清則沖虛,濁則滯塞,沖虛則生其清和,滯塞則鬱為煩熱。上竅沖虛而不滯塞,清和而不煩熱者,清氣升而濁氣降也。濁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白話文:

鼻子和嘴巴是手太陰和足太陰經的交會處。脾臟主宰嘴巴,掌管五味;肺臟主宰鼻子,掌管五氣。人體氣機,陽氣下降轉化為渾濁的陰氣,陰氣上升轉化為清澈的陽氣。清氣上行則流通疏通,濁氣下行則鬱結阻塞,流通疏通則產生清和之氣,鬱結阻塞則化為煩熱。上方的交會處流通疏通而不阻塞,清和而不煩熱,這是因為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所以嘴巴能感知五味,鼻子能感知五氣。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權實由於心。以心竅於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為君火,膽與三焦為相火,三焦升則為清陽,膽木降則為濁陰,三焦陷而膽木逆,清氣降而濁氣升,則鼻口滯塞而生煩熱,臭味不知矣。

白話文:

雖然口和鼻子負責分辨氣味,但這不只是脾臟和肺臟的作用,真正的主宰者其實是心臟。因為心臟的竅穴連接到舌頭,心臟主管嗅覺,而嘴巴主管味覺。鼻子能夠辨別五種臭味,這是因為心臟的作用;嘴巴能夠辨別五種味道,這是因為舌頭的作用。心臟是君主之火,膽臟和三焦是相火。三焦向上運行時會轉化為清陽之氣,膽臟屬木向下運行時會轉化為濁陰之氣。如果三焦下陷,膽臟逆行,清氣就會下降,濁氣就會上升,導致鼻子和嘴巴阻塞,產生煩熱感,就無法辨別氣味了。

而清氣之升,由鼻而上達,濁氣之降,自口而下行。蓋鼻竅於喉,口通於咽,鼻者清氣之所終,口者濁氣之所始也。喉通於臟,咽通於腑,喉者地氣之既升,咽者天氣之初降也。濁氣不降而清氣下陷,則病見於口,清氣不升而濁氣上逆,則病見於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並降其濁,口病者,降其濁而兼升其清。

白話文:

清氣上升,從鼻子到達頭部,濁氣下降,從嘴巴排出。這是因為鼻孔連接著喉嚨,嘴巴連接著咽喉。鼻孔是清氣的終點,嘴巴是濁氣的起點。喉嚨連接著臟腑,咽喉連接著六腑。喉嚨是地氣升上去的地方,咽喉是天氣降下來的地方。如果濁氣不下降而清氣往下沉,疾病就會表現在嘴巴;如果清氣不上升而濁氣往上逆,疾病就會表現在鼻子。所以,鼻子有病的人,要讓清氣上升,同時讓濁氣下降。嘴巴有病的人,要讓濁氣下降,同時讓清氣上升。

升清之權,在於太陰,太陰陷則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濁之機,在於陽明,陽明逆則辛金不能降其濁。得升降之宜,則口鼻之竅和暢而清通矣。

白話文:

提升清氣的權力,在於太陰經;太陰經受損的話,乙木能量就不能提升清氣。下降濁氣的機制,在於陽明經;陽明經逆運的話,辛金能量就不能下降濁氣。如果掌握了升降的規律,那麼口鼻的孔竅就會通暢無阻。

4. 鼻病根原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於鼻,司衛氣而主降斂。宗氣在胸,衛陽之本,貫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竅者也。肺降而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氣之熏蒸也。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灑,化為雨露,而輸膀胱,則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霧氣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鬱於胸膈而痰生,熏蒸於鼻竅而涕化。

白話文:

鼻子有問題,是因為手太陰肺經氣血不通暢。肺氣通過鼻子來散發,掌管衛氣,負責將氣收斂下降。宗氣(人體元氣)在胸腔,是衛陽之本,貫穿心肺,負責呼吸,出入鼻竅。肺氣下降,宗氣才會清肅,鼻子才會通暢。如果肺氣上逆,宗氣就會鬱積阻塞,導致鼻子不通。鼻涕是肺氣蒸發造成的。肺中清氣宛如霧氣,蒸發飄灑,形成雨露,然後輸送至膀胱,這樣痰涕就能去除。如果肺金失清,霧氣瘀積,無法轉化為水,就會凝結在胸腔形成痰,蒸發到鼻腔就會變成鼻涕。

痰涕之作,皆由於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氣內降,則通達於膀胱,肺氣外行,則熏澤於皮毛。外感風寒而皮毛閉秘,臟腑郁遏,內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積莫容則逆行於鼻竅。鼻竅窄狹,行之不及,故沖激而為嚏噴。肺氣熏騰,淫蒸鼻竅,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白話文:

肺屬金,具有生水和主管皮毛的功能。肺氣向內下降,就能通達於膀胱;肺氣向外運行,就能滋養皮毛。

如果遭受風寒侵襲,導致皮毛閉塞,臟腑機能鬱結,內部不能下降,外部不能宣洩,積聚的物質無法容納,就會逆行到鼻竅。鼻孔狹窄,容納不下,所以衝擊激發,形成打噴嚏。肺氣上蒸,濕熱之氣燻蒸鼻竅,因此引起清涕流淌,點滴而下。

肺氣初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堙郁,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遲而濁菀陳腐,白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謂之鼻癰,皆肺氣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是謂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素問》語。)肺氣之郁,總由土濕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故也。

白話文:

肺氣剛開始逆行時,鼻涕是清澈的。時間長了,肺氣堵塞,清澈的鼻涕變成混濁,導致鼻竅堵塞,鼻涕粘稠。再過一段時間,混濁的鼻涕變質腐敗,變成黃色,發出難聞的臭味。長期不愈,鼻涕的顏色和氣味就像膿液,這時就稱為鼻癰。這些都是肺氣逆行造成的。

如果肺氣運轉不暢,肺金受阻,即使沒有受到風寒,也會時常流出混濁的鼻涕,這就是鼻淵。鼻淵是指混濁的鼻涕不斷流出。肺氣鬱結,主要是由脾胃虛弱導致的。胃氣上逆,濁氣充塞,導致肺氣無法下行。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元參(三錢),杏仁(三錢),橘皮(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

白話文:

桔梗(15克),元參(15克),杏仁(15克),橘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薑(15克)

煎半杯,熱服。

治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石膏(三錢),杏仁(三錢),半夏(三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桔梗(三錢),生薑(三錢)

白話文:

五味子(1錢) 石膏(3錢) 杏仁(3錢) 半夏(3錢) 元參(3錢) 茯苓(3錢) 桔梗(3錢) 生薑(3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熱鼻塞,濁涕黏黃者。

胃寒,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三錢),柴胡(三錢),芍藥(三錢),元參(三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三錢,去心)

白話文:

黃芩(4.5克),柴胡(4.5克),芍藥(4.5克),元參(4.5克),桔梗(4.5克),杏仁(4.5克),肉桂(1.5克),貝母(4.5克,去心)

煎半杯,熱服。

治鼻孔發熱生瘡者。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生薑(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橘皮(三錢),柴蘇葉(三錢)

白話文:

茯苓(9克),澤瀉(9克),生薑(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橘皮(9克),柴蘇葉(9克)

煎半杯,熱服。

治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