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四 (8)
卷四 (8)
1. 衄血
肺竅一鼻,肺氣降斂,則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於胃土之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斂也。
肺主衛氣,其性收斂,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斂之。而衛氣之斂,由於肺降,降則收令行也。而肺氣之降,機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泄,肺金被刑,營血不斂,故病鼻衄。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者。至於並無上熱,而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而瀉火也。
外感傷寒之衄,亦非關火盛。緣寒傷營血,營鬱而衛閉,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竅,以瀉積鬱。衛氣升發,故沖營血,而為衄證。衄則衛郁瀉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仙露湯
麥冬(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二錢),半夏(三錢),柏葉(三錢),甘草(二錢),芍藥(三錢),杏仁(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衄血之證,火泄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必並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誤以血證為陰虛,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若上熱非盛,而衄證時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乾薑、茯苓溫燥之藥。若大衄之後,氣泄陽亡,厥逆寒冷,宜加參、耆、薑、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白話文:
[衄血]
鼻子是肺的開竅之處,當肺氣向下收斂時,血就不會向上溢出。如果肺氣運行方向反向上逆,失去了收斂的功能,就會發生鼻出血,而這通常是因為胃的氣機無法向下運行所導致的。
《靈樞·百病始生》提到:突然吃喝過多,會導致腸胃脹滿;生活作息不規律,或過度勞累,會損傷經絡。陽經絡脈受損,血就會向外溢出,導致鼻出血;陰經絡脈受損,血就會向內溢出,導致大便出血。鼻出血是因為陽經絡脈受損,導致營血逆流,而衛氣無法收斂。
肺主要負責衛氣的運行,其特性是收斂。血液能上升而不外溢,是因為衛氣有收斂作用。而衛氣的收斂,是藉由肺氣的向下運行來實現的,向下運行才能使收斂的命令得以執行。而肺氣的向下運行,關鍵在於胃的氣機,當胃的氣機壅塞不通時,肺氣就沒有下降的通道,收斂的命令也無法執行,君火與相火之氣便會上衝宣洩,導致肺金受剋制,營血無法收斂,因此會發生鼻出血。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像是火熱之症,但實際上並不全是實熱,很多是因為中下焦的濕寒導致胃氣上逆,虛火上炎所造成的。至於有些沒有明顯上熱,但卻時常鼻出血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胃氣上逆,這種情況不能只用清肺火的方式治療。
外感風寒所造成的鼻出血,也不單純是因為火熱旺盛。是因為寒氣損傷了營血,導致營血鬱積,衛氣被阻礙,衛氣因此壅塞,無處宣洩,便會循著鼻竅向上溢出,以疏散體內鬱積的氣。衛氣向上發散,因此衝擊營血,造成鼻出血。鼻出血後,衛氣的鬱結得以疏散,表證也就會隨之緩解,這並不是因為火熱旺盛剋制肺金所導致。
仙露湯
麥門冬(9克),五味子(3克),貝母(6克),半夏(9克),側柏葉(9克),甘草(6克),芍藥(9克),杏仁(9克)
將藥材煎煮至剩大半杯,溫服。
鼻出血這種病症,通常是虛火上炎、肺金受損,導致氣血上逆。治療上應當清瀉肺熱、收斂肺氣,以使逆流的血回到正軌,同時必須兼顧使胃氣下降,而要使胃氣下降必須使用半夏。近代醫家錯誤地認為出血病症屬於陰虛,認為半夏性燥,不適合用於血證,這種說法並非通達醫理的見解。
如果上熱症狀不明顯,但是鼻出血卻時常發生,通常是因為中下焦有濕寒,這時就應該加入乾薑、茯苓等溫燥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大量出血後,出現氣洩陽虛,手腳冰涼、四肢厥冷的症狀,就應該加入人參、黃耆、生薑、附子等藥來補益陽氣,切忌使用清熱滋潤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