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氣積

肺藏氣而性收斂,氣病則積聚而不散,而肝氣之積聚,較多於肺。肺氣積聚,則痞塞於心胸,肝氣積聚,則滯結於臍腹。

蓋氣在上焦則宜降,而既降於下,則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氣旺則氣升,生氣不足,故氣陷而下郁也。而肝氣之下郁,總由太陰之弱。以氣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於下陷者,恃肝木之善達,肝木之善達者,脾土之左旋也。

氣盛於肺胃而虛於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白話文:

肺臟儲藏氣,其性質是收斂的。如果氣生病,就會積聚而無法散開。肝氣的積聚情況比肺氣更多。肺氣積聚時,會使心胸感到堵塞不通;肝氣積聚時,會使肚臍及腹部感到滯礙結聚。

氣在上焦(指胸部以上)時,適合下降;一旦下降到下焦(指腹部以下)後,又適合上升。上升的功能由肝臟負責,因為肝屬木,主導上升。肝的生氣旺盛,氣就能上升;生氣不足,氣就會下陷而鬱結。肝氣之所以會向下鬱積,總歸是由於脾胃太過虛弱。因為氣稟承金的特性,只能下降而不能上升,之所以能降而不至於下陷,是仰賴肝木的疏通暢達功能。而肝木之所以能疏通暢達,是因為脾土能左旋運轉。

氣在肺和胃比較旺盛,而在肝和脾比較虛弱。所以肺氣可以洩,肝氣卻不可以洩。氣積聚在胸膈和右邊肋骨,適合用瀉肺胃的方式讓氣下降;氣積聚在肚臍、腹部和左邊脅肋,適合用補益肝脾的方式讓氣上升。這是化解積滯、調和氣機的方法。

2. 達郁湯

桂枝(三錢),鱉甲(三錢,醋炙焦,研),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積在臍腹左脅者。

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脅,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補之則愈悶,破之則愈結。蓋其本益虛,其標益實,破之其本更虛,補之其標更實,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於壅閉,行不至於削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

白話文:

[達郁湯]

用桂枝三錢、醋炙焦研磨過的鱉甲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砂仁一錢。

將這些藥材煎煮成大半杯的藥汁,溫熱服用。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積聚在肚臍腹部左側脅肋部位的病症。

肺和胃的氣積聚在胸膈右側脅肋部位,肝和脾的氣積聚在肚臍腹部左側脅肋部位,這些都是中氣虛弱衰敗的病症。用補的方法會使悶脹更嚴重,用攻破的方法會使結塊更堅硬。這是因為病根原本就虛弱,而病症表象卻呈現實證,攻破的話病根會更加虛弱,補的話病症表象會更加充實,因此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見效。善於治療的人,對於肺胃的積聚,會用瀉的方法多一些,補的方法少一些;對於肝脾的積聚,會用補的方法多一些,瀉的方法少一些。用半補半行的方法,補不會造成壅塞,行不會過度削弱,當正氣逐漸旺盛時,積聚就會慢慢消散。

3. 血瘀

肝主藏血,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溫升為性,緣腎水左旋,則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溫和而升散。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

蓋血中溫氣,化火之本,而溫氣之原,則根於坎中之陽。坎陽虛虧,不能生髮乙木,溫氣衰損,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膚枯槁,目眥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則在於脾,脾土滯陷,生氣遏抑,故肝無上達之路。

肝脾不升,原因陽衰陰旺,多生下寒。而溫氣抑鬱,火胎淪陷,往往變而為熱。然熱在於肝,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不可專用清潤。至於溫氣頹敗,下熱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慨論也。

血瘀之證,其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若木鬱而為熱,乃變溫而為清,而脾腎之藥,則純宜溫燥,無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故,全因水寒。腎寒脾濕,則中氣不運,是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若誤認陰虛,滋濕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破瘀湯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丹參(三錢),桃仁(三錢,泡,去皮尖),乾薑(三錢),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肝臟主管儲藏血液,身體各個臟腑經絡的血液,都由肝臟灌注供應。血液的特性是溫暖向上,因為腎臟的陰液(水)向左旋轉,才能產生肝血。肝血剛產生時,就已帶有陽氣,所以它的性質是溫和而向上散發的。如果肝血充足,它就會順暢地向上運行;如果肝血虛弱,就會停滯不前,造成瘀阻。

血液中的溫暖之氣,是火的根本來源,而溫氣的根源,則來自腎陽。如果腎陽虛弱,無法生發肝氣,溫氣就會衰退,導致肝氣下陷而造成血瘀。時間久了,血液就會失去光澤和新鮮度,因此會從紅色變成紫色,再變成黑色。肝臟主管五種顏色,凡是皮膚枯槁,眼眶青黑的人,都是因為肝血瘀阻。而肝血無法上升的根源,則在於脾臟。脾臟功能停滯,生發之氣受到抑制,所以肝血就無法向上運行。

肝脾之氣無法上升,原因在於陽氣衰弱而陰氣旺盛,大多會產生下半身虛寒。溫暖之氣受到壓抑,火氣也跟著下陷,往往會轉化為熱。然而,熱雖然表現在肝臟,但脾腎兩處卻完全是濕寒,不能單純使用清熱滋潤的藥物。至於溫氣衰敗,下焦沒有熱象的人,佔了十分之六七,這是一般常見的情況。

血瘀的症狀,治療上應該下焦溫補而上焦清散,溫補可以生發肝氣,清散可以滋養火氣。如果肝氣鬱結而化熱,就應將溫補改為清散,而脾腎方面的用藥,則完全應以溫燥為主,沒有其他方法。因為脾臟下陷的原因,完全是土壤濕潤所致,而土壤濕潤的原因,完全是水寒所致。腎臟寒冷,脾臟濕氣重,就會導致中焦氣機不順暢,因此脾臟的升發功能就受到影響。水濕寒氣停滯中焦,使得陰陽失調,常常會產生上半身燥熱的症狀。如果誤認為是陰虛,反而使用滋潤藥物,反而會加重濕寒,導致病人死亡,幾乎沒有挽救的機會。

以下是_破瘀湯_的藥方:

甘草(二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桂枝(三錢),丹參(三錢),桃仁(三錢,泡過,去皮尖),乾薑(三錢),首烏(三錢,蒸過)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成大半杯,溫熱服用。

4. 血脫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則脫亡而不守。未脫之先,溫氣虛虧,凝瘀不流。瘀少則結積而不下,瘀多則注泄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陽虛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蓋木性善達,水土寒濕,生氣不達,是以血瘀。木鬱風動,疏泄不斂,是以血脫,而肺血之脫亡,較多於肝。肝血下脫,則遺泄於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於口鼻。以血在下焦則宜升,而既升於上,則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收氣不足,故血湧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總由陽明之虛。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於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斂。肺金之收斂者,胃土之右轉也。

血盛於肝脾而虛於肺胃,其脫於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說於口鼻,或緣肺胃之熱。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之根。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隨藥殞,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其性質是疏通宣洩的,如果血液發生病變,就會脫離散失而無法固守。在血液脫失之前,通常是體內溫煦的氣虛弱不足,導致血液凝結瘀阻而不流通。瘀血少的時候會結成團塊,無法順利排出;瘀血多的時候則會大量流失而無法儲藏。凡是大小便失禁,崩漏不止,排出紫黑色血塊,且血色腐敗不新鮮的情況,都是因為陽氣虛弱而肝木下陷,導致血液瘀滯而不流通。

肝木的特性是喜好通達,但如果遇到水土寒濕,則生發之氣無法通達,因此產生血液瘀滯。肝木鬱結,風氣內動,疏泄功能無法收斂,因此導致血液脫失。其中,肺部的血液脫失情況比肝臟更為常見。肝血向下脫失,會從大小便中排出;肺血向上流失,則會從口鼻吐出或流鼻血。血液在下焦時應該上升,已經上升到上部,則又應該下降。下降的功能是由肺臟所掌控,因為肺金主收斂,當收斂之氣旺盛時,血液就能下降。如果收斂之氣不足,血液就會湧向上部而溢出。

肺部血液向上溢出,總體來說是由於陽明胃氣的虛弱。血液秉承肝木之氣,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之所以上升後沒有溢出,是依靠肺金的收斂作用。肺金的收斂能力,又是依靠胃土的右旋運轉。

血液在肝脾中充盛,而在肺胃中虛弱。血液從大小便中脫失,是由於肝脾的寒冷;血液從口鼻流失,則可能是由於肺胃的燥熱。而陽氣衰弱,脾土濕冷,中氣衰敗,才是血液脫失的根本原因。如果只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就會助長陰氣,損耗陽氣,使中氣更加衰敗,人就會隨著藥物而死亡,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這並不是血液疾病一定會導致死亡,而是庸醫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