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痙病根原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太陽之脈,自頭下項,行身之背,發汗太多,傷其津血,筋脈失滋,復感風寒,筋脈攣縮,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脊背反折也。《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即痙病之謂。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緊急故也。

太陽以寒水主令,而實化於丙火。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清陽左旋,則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濁陰右轉,則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陰虛燥動,則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熱,是以身首發熱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絕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於胸,壬水生化之源也。

肺氣清降,氤氳和洽,蒸為雨露,自太陽之經注於膀胱,則胸膈清空而不滯。太陽不降,肺臟壅鬱,故濁氣上衝於胸膈也。太陽之經,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其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其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

病得於亡汗失血之後,固屬風燥,而汗血外亡,溫氣脫泄,實是陽虛,滋潤清涼之藥,未可肆用也。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風傷衛氣,發熱汗出者。

葛根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先煎,去沫),桂枝(二錢),芍藥(二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傷營血,發熱無汗者。

痙病是太陽證,亦有在陽明經者。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齘者,胃土燥熱,筋脈枯焦之故。宜重用清涼滋潤之味,不可拘太陽經法。甚者,宜大承氣湯,瀉其胃熱乃愈。

白話文:

痙病這種疾病,是因為流汗過多導致體液和血液喪失,同時又感受了風寒所引起的。太陽經脈,從頭部往下延伸到脖子,再到背部,如果發汗過多,就會損傷體內的津液和血液,使筋脈失去滋養,再加上感受風寒,筋脈就會攣縮。因此,會出現脖子僵硬、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折等症狀。《素問·診要經終論》提到:「太陽經脈的終結表現,會出現眼睛上翻、身體反折、抽搐」,說的就是痙病。這是因為背部的肌肉和筋變得枯槁、僵硬且緊張所造成的。

太陽經脈在五行中屬於寒水,但實際上會轉化成丙火。這是因為陰陽的道理是彼此互為根本,清陽之氣往左運行,癸水就會上升轉化為君火;濁陰之氣往右運行,丙火就會下降轉化為寒水。汗液流失導致體內津液和血液不足,造成陰虛內熱,使得丙火無法轉化成寒水而產生上熱,所以患者會出現頭身發熱、面色發紅的現象。寒水沒有了上游的來源,所以小便會不順暢。背部是胸腔的延伸,而肺臟位於胸腔,是壬水生成轉化的來源。

肺氣清肅下降,運化和諧,將水液蒸發為雨露,從太陽經脈注入膀胱,這樣胸膈就會清空而不滯塞。如果太陽經脈不下降,肺臟就會壅塞,導致濁氣上衝到胸膈。太陽經脈同時主管營衛之氣,當風寒侵襲人體時,營衛之氣會分開,如果出現發熱、流汗但不怕冷的現象,這叫做「柔痙」,是因為風邪傷到了衛氣;如果出現發熱、無汗反而怕冷的現象,這叫做「剛痙」,是因為寒邪傷到了營血。

這種疾病通常在大量流汗或失血之後發生,所以屬於風邪燥熱,但是汗液和血液外流,導致體內陽氣也隨之脫失,實際上是陽虛的表現,因此不宜隨意使用滋潤清涼的藥物。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將以上藥材煎成大半杯,趁熱服用,然後蓋好被子,喝一些熱稀粥,使身體微微出汗。

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風邪傷到衛氣,出現發熱、流汗的症狀。

葛根湯

葛根(四錢),麻黃(三錢,先煎煮,去除浮沫),桂枝(二錢),芍藥(二錢),甘草(二錢),生薑(三錢),大棗(四枚)

將以上藥材煎成大半杯,趁熱服用,然後蓋好被子,使身體微微出汗。

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寒邪傷到營血,出現發熱、無汗的症狀。

痙病屬於太陽經的病證,但也可能出現在陽明經。如果出現胸悶、嘴巴緊閉、無法躺平、腳部抽筋、牙關緊咬等症狀,這是胃部燥熱,導致筋脈枯焦的緣故。應該多用清涼滋潤的藥物,不能拘泥於太陽經的治療方法。嚴重者,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瀉除胃熱,才能痊癒。

2. 濕病根原

濕病者,太陰濕旺而感風寒也。太陰以濕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上而化燥,燥濕相敵,是以不病。人之衰也,濕氣漸長而燥氣漸消,及其病也,濕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陰易盛而陽易衰,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理固然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肺氣化水,滲於膀胱,故小便清長。土濕則肺氣堙郁,不能化水,膀胱閉癃,濕氣浸淫,因而瀰漫於周身。濕為陰邪,其性親下,雖周遍一身,無處不到,究竟膝踝關節之地,承受為多。一遇風寒感冒,閉其皮毛,通身經絡之氣,壅滯不行,則疼痛熱煩而皮膚熏黃。

濕陵上焦,則痛在頭目,濕淫下部,則痛在膝踝,濕侵肝腎,則痛在腰腹,濕遍一身,上下表里,無地不疼,而關竅骨節,更為劇焉。

其火盛者,鬱蒸而為濕熱,其水盛者,淫泆而為濕寒,而總之悉本於陽虛。法當內通其膀胱,外開其汗孔,使之表裡雙瀉也。

茵陳五苓散

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和勻,空腹米飲調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

濕家日晡煩疼,以土旺午後申前,時臨未支,濕邪旺盛也。若發熱惡寒,是表邪閉固,加紫蘇、青萍,以發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

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濕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濕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熱,小便黃澀,法宜清金利水,以瀉濕熱。若濕邪在腹,肺氣壅滯,以致頭痛鼻塞,聲音重濁,神氣鬱煩,當於發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瀉肺氣。

苓甘梔子茵陳湯

茵陳蒿(三錢),梔子(二錢),甘草(二錢,生),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小便黃澀,少腹滿脹者。服此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濕從小便去矣。

濕家腹滿尿澀,是木鬱而生下熱,法當利水瀉濕,而加梔子,以清膀胱。若濕熱在脾,當加大黃、芒硝。如濕熱但在肝家,而脾腎寒濕,當加乾薑、附子。若膀胱無熱,但用豬苓湯,利其小便可也。

白話文:

濕病的根源,是因為太陰脾的濕氣過於旺盛,又感受了風寒所引起的。太陰脾主管濕土,肺能將濕氣轉化為辛金,陽明胃主管燥金,胃能將燥氣轉化為戊土,燥濕兩者互相制衡,所以不會生病。當人體衰弱時,濕氣會逐漸增強而燥氣會逐漸減弱,等到生病時,濕氣過盛的情況佔了十分之九以上,燥氣過盛的情況則不到十分之一。陰氣容易旺盛而陽氣容易衰弱,陽氣旺盛則身體強壯,陰氣旺盛則容易生病,這是自然的道理。

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氣化功能正常就能將津液排出體外。肺氣化生水液,滲透到膀胱,所以小便清澈量多。如果脾土濕氣太重,肺氣就會受到阻礙,無法化生水液,導致膀胱閉塞不通,濕氣就會蔓延開來,遍佈全身。濕氣屬於陰邪,性質向下,雖然會遍佈全身,但最終以膝蓋、腳踝等關節部位承受的濕氣最多。一旦感受風寒,導致皮膚毛孔閉塞,全身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疼痛、發熱煩躁,皮膚也會被濕氣燻黃。

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引起頭痛、眼睛不適;濕氣侵襲到下部,就會引起膝蓋、腳踝疼痛;濕氣侵犯肝腎,就會引起腰腹疼痛;濕氣遍佈全身,無論上下、表裡都會疼痛,關節、骨節等處的疼痛更為劇烈。

濕氣若因火氣過旺而鬱積,就會形成濕熱;若因水液過盛而停滯,就會形成濕寒,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陽氣虛弱所導致。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疏通膀胱,向外打開汗孔,使體內的濕氣從表裡兩個方面同時排出。

茵陳五苓散

白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等分,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五錢,加入茵陳蒿粉末一兩,攪拌均勻。在空腹時用米湯調服一湯匙,每天服用三次,並且多喝熱湯以發汗。

如果濕氣重的病人,在下午三點到五點時,會出現煩躁疼痛,這是因為午後申時,屬於土氣旺盛的時段,此時濕邪也更為旺盛。如果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表示表邪閉固,可以加入紫蘇、青萍等藥材,以幫助發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等分,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汁調服一湯匙,每天服用三次。濕氣從大小便排出,當尿液顏色變黃、大便顏色變黑時,表示藥效已起作用。

濕氣過盛導致脾臟功能受阻,肺氣壅塞就會產生上熱,小便會黃澀不暢。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瀉肺氣、利尿排水,以清除濕熱。如果濕邪在腹部,肺氣壅滯而導致頭痛、鼻塞、聲音沙啞、精神煩躁等症狀,應該在發汗利尿的藥方中,加入橘皮、杏仁等藥材,以疏通肺氣。

苓甘梔子茵陳湯

茵陳蒿三錢、梔子二錢、生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將以上藥材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

此方主要治療小便黃澀、少腹脹滿的症狀。服用此藥後,小便會順暢排出,尿液顏色如皂角汁般呈現紅色,一個晚上腹部脹滿的感覺就會減輕,濕氣就會從小便排出。

濕氣重的病人若出現腹部脹滿、小便不暢的症狀,這是因為肝氣鬱結而產生下焦濕熱,治療方法應該是利尿祛濕,並加入梔子來清除膀胱的熱邪。如果濕熱在脾臟,應該加入大黃、芒硝等藥材。如果濕熱只在肝臟,而脾腎有寒濕,應該加入乾薑、附子等藥材。如果膀胱沒有熱邪,只需要使用豬苓湯,幫助小便順暢排出即可。

3. 黃疸根原

黃疸者,土濕而感風邪也。太陰濕土主令,以陽明戊土之燥,亦化而為太陰之濕。設使皮毛通暢,濕氣淫蒸,猶得外泄。一感風邪,衛氣閉闔,濕淫不得外達,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雙陷,水穀不消,穀氣瘀濁,化而為熱。瘀熱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閉澀,水道不利。膀胱瘀熱,下無泄路,熏蒸淫泆,傳於周身,於是黃疸成焉。

其病起於濕土而成於風木,以黃為土色,而色司於木,木邪傳於濕土,則見黃色也。或傳於飲食,或傷於酒色,病因不同,總由於陽衰而土濕。濕在上者,陽鬱而為濕熱。濕在下者,陰鬱而為濕寒。乙木下陷而陽遏陰分,亦化為濕熱。甲木上逆而陰旺陽分,亦化為濕寒。視其本氣之衰旺,無一定也。

其遊溢於經絡,則散之於汗孔。其停瘀於膀胱,則泄之於水道。近在胸膈,則湧吐其腐敗。遠在腸胃,則推蕩其陳宿。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證有變狀而雅無遁所,凡諸疸病,莫不應手消除也。

白話文:

黃疸這種病,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又感受風邪所引起的。太陰濕土主導時令,即使是陽明燥土的特性,也會被轉化成太陰的濕氣。如果皮膚毛孔暢通,濕氣過多蒸騰,還能從體外排出。一旦感受風邪,衛氣閉塞,濕氣就無法向外發散,脾土就會被鬱結,阻礙肝木的疏泄。肝脾功能同時受損,水穀無法消化,穀氣變得渾濁,進而化為熱。瘀熱向下流動,進入膀胱,導致小便不暢,水道不利。膀胱瘀熱,又沒有其他排泄的途徑,就會向上熏蒸,傳遍全身,於是就形成了黃疸。

這個病的根源是濕土,而病況加重則是因為風木的影響。黃色是土的顏色,而顏色又是由木所主導,木的邪氣傳到濕土,就會顯現黃色。黃疸的形成,有的和飲食有關,有的和飲酒過度或性慾過盛有關,病因雖然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為陽氣衰弱,導致體內濕氣過重。濕氣停留在上方,會因為陽氣鬱結而形成濕熱。濕氣停留在下方,則會因為陰氣鬱結而形成濕寒。乙木下陷,陽氣被遏制在陰分,也會轉化為濕熱。甲木上逆,陰氣旺盛於陽分,也會轉化為濕寒。所以要根據自身體質的強弱來判斷,並沒有一定的規律。

濕氣如果遊走在經絡中,可以通過汗孔排出。如果停留在膀胱,可以通過水道排出。如果停留在胸膈,可以通過嘔吐來排出腐敗的物質。如果停留在腸胃,可以通過推蕩來排出陳舊的積滯。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溫熱或寒涼的藥物,從這四條途徑來清除體內的邪氣,這樣病症就會變化,沒有辦法逃遁,各種黃疸病都能夠輕易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