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七 (3)
卷七 (3)
1. 谷疸
谷入於胃,脾陽消磨,蒸其精液,化為肺氣。肺氣宣揚,外發皮毛而發汗,內滲膀胱而為溺。汗溺輸泄,土不傷濕,而木氣發達,則疸病不作。陽衰土濕,水穀消遲,穀精堙郁,不能化氣,陳腐壅遏,阻滯脾土,木氣遏陷,土木鬱蒸,則病黃疸。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後,脾臟的陽性運作將其消磨,蒸發出精氣,轉化為肺氣。肺氣發散,向外發於皮毛而發汗,向內滲入膀胱而成為小便。汗液和小便排泄出體外,脾臟不致受濕阻礙,而肝氣得以暢達,這樣就不會患黃疸病。如果陽氣衰弱,脾臟受濕,食物的消化吸收就會緩慢,精氣阻塞,不能化生氣血,陳舊的物質堆積堵塞,阻礙脾臟的運作,肝氣受到抑制,脾臟和肝臟的鬱滯蒸發,就會產生黃疸病。
中氣不運,升降失職,脾陷則大便滑溏,胃逆則上脘痞悶。濁氣熏騰,噁心欲吐,惡聞穀氣。食則中氣愈郁,頭眩心煩。此當擴清其菀陳,除舊而布新也。
白話文:
中氣運行不暢,升降失調,脾氣虛弱,大便會稀溏;胃氣上逆,上腹部會痞悶。濁氣上沖,噁心欲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惡心。吃東西後,中氣更加鬱結,頭暈心煩。此時應該疏通中氣,清除舊濁,佈散新氣。
2. 酒疸
酒醴之性,濕熱之媒,其濡潤之質,入於臟腑,則生下濕,辛烈之氣,騰於經絡,則生上熱。汗溺流通,濕氣下泄而熱氣上達,可以不病。汗溺閉塞,濕熱遏瘀,乃成疸病。
白話文:
酒和甜味飲料的性質,是濕熱的媒介,它們滋潤潤濕的身體,進入到臟腑後,就會產生下焦濕氣;它們辛辣刺激的氣味,會在經絡中擴散,就會產生上焦熱氣。如果出汗和排尿通暢,濕氣就會向下排出,熱氣就會向上散發,就不會生病。如果出汗和排尿不暢,濕氣和熱氣就會阻滯淤積,於是就會形成黃疸病。
其性嗜熱飲者,則濡潤之下傷差少,而辛烈之上傷頗重。其性嗜冷飲者,則辛烈之上傷有限,而濕寒之下傷為多。至於醉後發渴,涼飲茶湯,寒濕傷脾者,不可勝數,未可以濕熱概論也。
白話文:
喜歡喝熱飲的人,因為濕熱傷下會比較輕微,但辛辣傷上會比較嚴重。喜歡喝冷飲的人,辛辣傷上會較少,但濕寒傷下會比較多。至於喝醉後口渴,喝涼茶或湯水,造成寒濕傷脾的人不少,不能一概而論為濕熱。
3. 色疸
腎主蟄藏,相火之下秘而不泄者,腎臟之也。精去則火泄而水寒,寒水氾濫,浸淫脾土,脾陽頹敗,則濕動而寒生。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濕陽虧,多病虛勞,必然之理也。水土寒濕,不能生長木氣,乙木遏陷,則生下熱。土木合邪,傳於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白話文:
腎臟就像冬眠的動物,將相火潛藏而不洩漏。而精氣一旦流失,相火就會洩漏,導致水液寒涼,寒涼的水液氾濫,浸淫脾胃的陽氣,導致脾陽衰敗,繼而產生濕氣和寒氣。因此,縱情於色慾的人,時間一長,就會導致相火洩漏、水液寒涼、脾土濕潤、陽氣虧虛,必然會出現虛勞之症。水土寒濕,不能滋養肝氣,肝氣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下焦熱症。土氣和肝氣合而為邪,傳入膀胱,這就是疸病的成因。
其濕熱在於肝膽,濕寒在於脾腎。人知其陰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敗泄,重以滋陰助濕之品,敗其脾腎微陽,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甘草茵陳湯
白話文:
肝膽有濕熱,脾腎有濕寒。人們只知道陰精流失,卻不知道陽氣也在敗壞洩漏。還一味地服用滋陰助濕的藥物,損害了脾腎的微弱陽氣,因此十個病人九個都死了,無法救活。
茵陳(三錢),梔子(三錢),大黃(三錢),甘草(三錢,生)
白話文:
茵陳(18公克) 梔子(18公克) 大黃(18公克) 生甘草(18公克)
煎大半杯,熱服。
治谷疸腹滿尿澀者。
服後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其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將藥煎煮至大約半杯的份量,趁熱服用。
適用於治療黃疸導致的腹部脹滿和小便不通暢的病情。
服用後,小便會變得通暢,尿液顏色會像皂角汁一樣呈現深紅色。一夜之後,腹部脹滿的情況會減輕,黃疸也會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茵陳五苓散]
白朮,桂枝,豬苓,茯苓,澤瀉
白話文:
白朮:健脾利濕 桂枝:溫經通陽 豬苓:利水滲濕 茯苓:利水健脾 澤瀉:利水滲濕
等分,為散,每用五錢,調茵陳蒿末一兩,空腹米飲和服一湯匙,日三服。多飲熱湯,取汗。治日暮寒熱者。
白話文:
平均分成小份,每次用五錢,加入一兩茵陳蒿末,空腹時用米湯調和服用一湯匙,一天三次。多喝熱湯,促進出汗。治療黃昏時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
硝黃梔子湯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梔子(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治汗出腹滿者。
梔子大黃湯
梔子(三錢),香豉(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三錢)
煎一杯,熱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憹熱疼,噁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
等分,為末,大麥粥汁和服一湯匙,日三服。
治色疸額黑身黃者。
服後病從大小便去,尿黃糞黑,是其候也。
白話文:
大黃四錢,芒硝三錢,梔子三錢,煎成大半杯,熱熱喝下。可以治療出汗、肚子脹滿的症狀。
梔子三錢,香豉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三錢,煎成一杯,熱熱分成三份服用。可以治療酒疸引起的胸悶、煩躁、疼痛、噁心想吐的症狀。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份量一樣,研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水調和,每次服用一湯匙,一天服用三次。可以治療身體發黃、額頭發黑的黃疸症。
服用藥後,症狀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尿液發黃、糞便發黑,這是藥效發揮的徵兆。
色疸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熱,腹脹滿,身黃,額黑,此水土瘀濁之證,宜瀉水去濕,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礬散,硝石清熱,礬石去濕。此變而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礬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黃疸之家,脾腎濕寒,無內熱者,當用薑、附、茵陳,不可誤服硝黃也。
白話文:
如果黃疸在傍晚發作,伴有發燒、畏寒、膀胱急頻、小便不暢、大便黑色稀溏、手心腳心發熱、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這表明有水濕瘀滯,需要瀉水去濕,讓大小便通暢。仲景使用硝礬散,硝石可以清熱,礬石可以除濕。現在變通使用滑石、元明粉,其用意與硝礬散相同。使用時應根據情況靈活調整,不要拘泥於固定的用法。
4. 暍病根原
暍病者,暑熱而感風寒也。熱則傷氣,寒則傷形,《素問·通評虛實論》: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以寒性斂閉,暑性疏泄,寒閉其形而皮毛不開,是以氣盛而身寒,暑泄其氣而腠理不闔,是以氣虛而身熱。暍病則傷於暑,而又傷於寒者也。
白話文:
中暑是由於暑熱同時接觸到風寒所致。暑熱會傷及人體的氣,而風寒會傷及人體形體,《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氣盛而身體發寒,是因為感受了風寒;氣虛而身體發熱,是因為感受了暑氣。這是因為寒性具有收斂的作用,暑性具有疏泄的作用,寒氣收斂形體,導致毛孔閉塞;暑氣疏泄氣血,導致腠理不閉合,所以氣盛的人會身體發寒,氣虛的人會身體發熱。中暑就是既受了暑熱之傷,又受了風寒之傷。
盛暑汗流,元氣蒸泄,披清風而浴寒水,玄府驟閉,(《素問》:玄府者,汗孔也。)裡熱不宣,故發熱惡寒,口渴齒燥,身重而疼痛,脈細而芤遲也。蓋氣不鬱則不病,雖毒熱揮汗,表裡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頓,而新秋變敘,暑退涼生,肺腑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風寒,未嘗為病。及熱傷於內,寒傷於外,壯火食氣,而腠理忽斂,氣耗而熱鬱,於是病作也
白話文:
酷暑炎熱時,汗流不止,元氣外洩。在清涼微風中沐浴或浸泡於寒水中,汗孔會突然閉合,(《素問》:汗孔即玄府。)體內熱氣無法宣發,因此發燒、怕冷,口渴、牙齒乾澀,身體沉重疼痛,脈搏細弱、緩和。因為內氣不鬱結就不會生病,即使毒熱散發汗水,身體內外都熱烘烘,筋骨疲軟,精神萎靡,但隨著立秋氣候轉涼,暑氣漸退,肺腑清爽,精神體力恢復如初,若沒有受到風寒,通常不會生病。但如果內部熱氣過重,外部寒氣入侵,猛烈的熱氣耗傷元氣,汗孔突然閉合,氣血消耗而熱氣鬱結,疾病就會發作。
汗之愈泄其氣,則惡寒益甚。溫之愈助其火,則發熱倍增。下之愈亡其陽,則濕動木鬱,而淋澀彌加。法當補耗散之元氣而不至於助火,清煩郁之暑熱而不至於伐陽。清金而瀉熱,益氣而生津,無如仲景人參白虎之為善也。
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過度發汗會消耗體氣,導致惡寒加重。過度溫補會助長體內虛火,導致發熱加劇。過度瀉下會耗損陽氣,導致濕氣鬱結,小便不利的情況加重。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補益耗散的元氣,但不能滋生虛火;清解煩躁和暑熱,但不能損耗陽氣。在清熱瀉火的同時,滋補氣血,生津止渴,如同仲景的「人參白虎湯」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石膏(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半杯),人參(三錢)
米熟湯成,取大半杯,熱服。
白話文:
- 石膏:3 錢
- 知母:3 錢
- 甘草:2 錢
- 粳米:半杯
- 人參:3 錢
5. 霍亂根原
霍亂者,飲食寒冷而感風寒也。夏秋飲冷食寒,水穀不消,其在上脘則為吐,其在下脘則為泄。或吐或泄,不並作也,一感風寒,皮毛閉寒,而宿物陳菀壅遏,中氣盛滿莫容,於是吐泄並作。
白話文:
霍亂是因飲食生冷而受風寒所致。在夏季和秋季,如果飲用生冷食物,會導致水穀食物無法消化。如果食物停留在上脘(胃部),就會引起嘔吐;如果停留在下脘(腸道),就會引起腹瀉。通常嘔吐和腹瀉不會同時發生。但如果受風寒,皮膚毛孔會緊閉,導致體內積存的宿便停滯不通,使得中氣飽脹,容納不下更多東西,就會出現同時嘔吐和腹瀉的情況。
其吐者,胃氣之上逆,其泄者,脾氣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膽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蓋中氣鬱塞,脾胃不轉,不能升降木氣,木氣鬱迫,而克中宮,刑以膽木則胃逆,賊以肝木則脾陷也。肝膽主筋,水土寒濕,木氣不榮,是以筋轉。
白話文:
嘔吐是因為胃氣向上逆行,腹瀉是因為脾氣向下陷落。胃氣向上逆行是因為膽氣向上侵犯,脾氣向下陷落是因為肝氣向下侵害。
因為中氣鬱結,脾胃功能失調,不能正常升降肝氣。肝氣鬱結,侵害中焦,受到膽氣的刑剋就導致胃氣上逆,受到肝氣的侵害就導致脾氣下陷。
肝膽主宰筋脈,當水土寒濕過重,肝氣不足以滋養筋脈,筋脈就會攣縮,導致腹瀉。
吐泄無餘,寒瘀盡去,土氣漸回,陽和徐布,中氣發揚,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熱表證,宜以麻桂發之,而溫以理中、四逆之輩。表寒既退,而臟腑鬆緩,痛泄自止。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黃附子,溫藥下之,陳宿推蕩,立刻輕安。病在火令,全屬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
白話文:
嘔吐和腹瀉全部停止,寒氣和淤血完全消失,脾胃功能逐漸恢復,陽氣溫和緩慢地散佈開來,體內功能得到發揮,表面的邪氣自然解除。如果表邪還未解除,出現寒熱表證的情況,應該使用麻黃和桂枝來發散表邪,同時用理中湯和四逆湯溫暖脾胃。表寒消除後,臟腑就會鬆緩,疼痛和腹瀉也會自然停止。如果不能嘔吐和腹瀉,腹痛劇烈到快要死掉,可以使用大黃和附子,溫熱的藥物幫助腹瀉,陳舊的宿便排出後,疼痛會立即減輕。病因屬於火令,但根本原因是寒邪,所以仲景制定治療方法時,通常以理中湯和四逆湯為主方。
變通理中、四逆之意,則病有盡而法無窮矣。倘泥時令而用清涼,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湯
白話文:
如果能夠靈活運用理中湯和四逆湯的原理來治療疾病,那麼即使疾病種類有限,治療的方法也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只是固守季節的變化而盲目使用清涼藥物,那樣的醫生只能算是水平較低的。
[桂苓理中湯]
人參(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乾薑(二錢),桂枝(三錢),白朮(三錢),砂仁(二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人參(5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薑(15克),桂枝(15克),白朮(15克),砂仁(10克),乾薑(10克)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熱表證,加麻黃。轉筋痛劇,加附子、澤瀉。
白話文:
嘔吐不止,加入半夏。腹瀉不止,加入肉蔻。如果出現寒熱表徵,加入麻黃。抽筋劇烈疼痛,加入附子、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