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四 (3)
卷四 (3)
1. 陰脫
陽自右降,降於坎府,而化濁陰,則又含陽氣,是謂陽根。陽性溫和而升散,陰氣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陽以闢之也。其升散之權,全在於脾,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
二十難曰:脫陰者,目盲。目者,陽明所發,陽根於坎。坎水,陰也,而中抱陽氣,坎陽溫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溫氣之漸靈者。溫化而為熱,則魂化而為神。陽神發露,上開雙竅,而為兩目,目乃陽神之所出入而遊行也。陰脫者,陽根澌敗,精血失藏,魂神不能發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陰氣亡脫,定主死期不遠。名為脫陰,而實以陽根之敗,《素問》所謂目受血而能視者,亦是此理。後人不解經義,眼科書數千百部,悉以滋陰涼血,瀉火伐陽,敗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醫則盲。醫理玄奧,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無知造孽,以禍生靈,可恨極矣!
烏肝湯
甘草(二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附子(三錢,炮),首烏(三錢,蒸),芍藥(三錢),桂枝(三錢)
煎大杯,溫服。
白話文:
陽氣從右邊下降,進入腎臟(坎府),轉化成濁陰,但其中又包含著陽氣,這就叫做陽根。陽氣的性質是溫和且向上發散的,而陰氣本應向左上升而不下陷,就是因為有這個腎中的陽氣來疏導它。陽氣上升發散的力量,完全取決於脾,如果脾氣不上升,精血就會散亂流失,導致陰脫的狀況。
《難經》第二十難說:「陰脫的人,會失明。」眼睛是陽明經的精氣發散出來的地方,而陽氣的根源在腎(坎)。腎水屬陰,但其中包藏著陽氣,腎陽溫煦上升,就能夠生發肝木。肝臟儲藏血液,並含有魂,魂就是血液中溫熱之氣逐漸變得靈動的表現。溫熱之氣進一步轉化成熱,魂就會轉化成神。陽神發露出來,就會在頭部打開兩個孔竅,形成雙眼,眼睛是陽神出入和遊走的地方。陰脫的人,陽根已經敗壞,精血失去儲藏,魂神無法發露,所以就會失明。
凡是早上醒來就失明的人,是因為他的陰氣亡失脫落,可以斷定他離死期不遠了。這叫做陰脫,但實際上是陽根的敗壞。《黃帝內經》說眼睛接受血液才能看見,也是這個道理。後人不了解經文的含義,寫了成千上百本眼科書籍,全部都是用滋陰涼血、瀉火伐陽的方法來治療,反而敗壞了病人的神明,導致眼病的人家,一碰到醫生就會失明。醫理非常深奧玄妙,不是有很高智慧的人不能理解,但卻被那些庸俗腐朽、沒有知識的人胡亂行醫,造成禍害,真是太可恨了!
烏肝湯
甘草(二錢)、人參(三錢)、茯苓(三錢)、乾薑(三錢)、炮附子(三錢)、蒸首烏(三錢)、芍藥(三錢)、桂枝(三錢)
用水煎煮一大杯,溫熱服用。
2. 陽脫
陰自左升,升於離位而化清陽,則又含陰精,是謂陰根。陰性清肅而降斂,陽氣右降而不逆者,有此離陰以翕之也。其降斂之機,全在於胃,胃氣不降,則神氣飛騰而陽脫。
二十難曰:脫陽者,見鬼。仙為純陽,鬼為純陰,人居陰陽之半,仙鬼之交。陽脫則人將為鬼,同氣相感,是以見之。凡人之白晝見鬼者,是其陽氣亡脫,亦將續登鬼錄矣。
兔髓湯
甘草(二錢),人參(三錢),五味(一錢),半夏(三錢),龍骨(二錢,煅,研),元參(三錢),附子(三錢),牡蠣(三錢,煅,研)
煎大半杯,溫服。
陽脫則白日見鬼,陰脫則清旦目盲。陰陽既脫,無方可醫,於其將脫之前,當見機而預防也。
白話文:
陰氣從左邊上升,升到離卦的位置轉化為清陽之氣,這清陽之氣又包含著陰精,這就叫做陰的根基。陰的性質是清靜而向下收斂的,陽氣從右邊下降而不逆流,是因為有這個離卦的陰氣來吸引它。這種下降收斂的機制,完全在於胃,如果胃氣不下降,那麼精神之氣就會向上飄散,導致陽氣脫散。
《難經》第二十難說:「陽氣脫散的人,會看到鬼。」仙人是純陽之體,鬼是純陰之體,人處於陰陽之間,是仙鬼交接的地方。陽氣脫散,人就將要成為鬼,同氣相感,所以會看到鬼。凡是人在白天看到鬼的,就是他的陽氣已經散失,也將要接著登上鬼的行列了。
兔髓湯
甘草(二錢),人參(三錢),五味子(一錢),半夏(三錢),龍骨(二錢,煅燒後研磨),玄參(三錢),附子(三錢),牡蠣(三錢,煅燒後研磨)
煎成大半杯,溫服。
陽氣脫散就會在白天看到鬼,陰氣脫散就會在清晨眼睛失明。陰陽之氣如果都脫散了,就沒有辦法醫治了,所以要在它將要脫散之前,就要觀察到徵兆並事先預防。
3. 精神
神胎於魂而發於心,而實根於坎陽,精孕於魄而藏於腎,而實根於離陰。陰根上抱,是以神發而不飛揚,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達,恃木火之生長而究賴太陰之升,陰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者也。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於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於下。蓋陽中有陰,則神清而善發,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
陰升陽降,權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鬱其生長,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則精秘而神安矣。
白話文:
人的精神產生於魂魄,表現在心,但實際上根源於腎中的陽氣;精華蘊藏於魄,藏於腎,實際上根源於心臟的陰氣。陰氣向上包容,所以精神才能發散而不至於飄散;陽氣向下潛藏,所以精華才能收藏而不至於流失。陽氣的神明發達,依靠木火的生長,最終要仰賴太陰(脾)的上升;陰氣的精華閉藏,依靠金水的收藏,最終要借助陽明(胃)的下降。太陰和陽明,是藉由下降金水來吸收陽氣的神明,藉由上升木火來滋養陰氣的精華。
如果陽明(胃)不能下降,那麼火和金就會浮升,導致精神飄浮於上;如果太陰(脾)不能上升,那麼水和木就會下沉,導致精華遺失於下。陽氣中含有陰氣,精神才能清明而善於發散;陰氣中含有陽氣,精華才能溫暖而能夠收藏。如果脾氣虛陷,精華就無法和精神交合;如果胃氣逆亂,精神就無法和精華交合。陽氣的神明過於飄蕩,就會產生驚悸;陰氣的精華過於奔走,就會導致遺精洩精。
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這個權衡在於中氣(脾胃之氣)。如果中氣衰敗,升降的功能就會失常,金水的收藏功能就會廢弛,木火的生長功能就會鬱滯,這就是精神分離而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因此要培養中氣,下降肺胃之氣來幫助金水的收藏,上升肝脾之氣來幫助木火的生長,這樣精華就能密藏,精神就能安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