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中風根原

中風者,土濕陽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四肢,諸陽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實秉氣於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行於經絡,則曰營衛。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白話文:

中風是一種疾病,是由體內津液過多、陽氣衰弱,導致四肢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再受到外邪風寒侵襲所致。四肢是人體陽氣的根源,也是營氣和衛氣運行起始的地方,而追究其根源,實際上是由脾胃運化氣血所致。脾臟屬土,旋轉向左,將水氣升發化為血液;胃臟也屬土,旋轉向右,將火氣下降化為氣體。血液儲存在肝臟,氣體由肺臟統轄,並運行於經絡中,這就是營氣和衛氣。四肢之所以輕盈柔軟,是因為營氣和衛氣滋養它們,而這正是脾胃灌注的結果。

陽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支經絡,凝澀不運,衛氣阻梗,則生麻木。麻木者,肺氣之郁,肺主皮毛,衛氣鬱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膚枯槁而頑廢也。諸筋者,司於肝而會於節,土濕木鬱,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支節枯硬。一日七情郁傷,八風感襲,閉其皮毛而鬱其經藏,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支節拳縮,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臟腑之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

人身之氣,愈鬱則愈盛,皮毛被感,孔竅不開,郁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郁其心肺之濕,故作癡喑。

白話文:

陽氣不足而土氣太濕,使得中氣運轉不暢,四肢經絡不暢通、凝聚,導致衛氣受阻,產生麻木感。麻木是由於肺氣鬱結造成的,肺主宰皮毛,衛氣鬱結,無法滋養皮毛,因此皮膚才會乾枯無光澤。所有筋脈,由肝臟支配並在關節處會合。土氣太濕、肝氣鬱結,風寒入侵,氣血耗損,筋脈結澀,所以四肢關節會變僵硬。七情過度激動、八風寒邪入侵,導致皮毛閉塞,經絡藏腑鬱結,經絡過於乾燥,就會導致筋脈痙攣、四肢拳曲,無法伸展,且失去知覺。臟腑過於濕熱,會產生毒素,堵塞正常的運轉通道,導致神志不清、語言遲緩,反應遲鈍。

臟腑者,支節之根本,支節者,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也。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嘗變。風無刻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此與外感風傷衛氣之風,原無懸殊,粗工不解,謬分西北東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誤千古,良可傷也。

桂枝烏苓湯

白話文:

臟腑是四肢百骸的根本,四肢百骸是臟腑的枝葉。根本拔除,枝葉必定枯萎,這不僅是因為風寒濕邪的侵害。風是百病之源,變化無常,實際上是因為患者自身正氣的強弱不同,因人而異,而風本身並沒有變化。風無時無刻不在飄揚,但人有時才會生病,這是因為風相同而人不同。這與外感風邪損傷衛氣的風沒有什麼不同,但粗淺的醫者不懂,錯誤地將風分為西北東南,真假是非之名,誤導世人已久,實在令人痛心。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首烏(三錢),茯苓(三錢),砂仁(一錢)

白話文:

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6克),首烏(9克),茯苓(9克),砂仁(3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黃耆姜苓湯

白話文:

適用於治療左側偏癱的病情。

如果中下焦寒涼,可以加入乾薑、附子。

[黃耆姜苓湯]

黃耆(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右半偏枯者。、中下寒,加乾薑、附子。病重者,黃耆、生薑可用一二兩。

白話文:

黃耆 3 錢 人參 3 錢 甘草 2 錢 茯苓 3 錢 半夏 3 錢 生薑 3 錢

中風之證,因於土濕,土濕之故,原於水寒。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於四肢,一當七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

白話文:

中風的症狀,是由於體內濕氣積累在脾胃,濕氣積累的原因,源於水寒。寒水侵襲脾土,脾土受損而無法運行氣血於四肢,一旦遇到內在的情志傷害,或外在的風寒侵襲,就會導致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則病於右,血分偏虛,則病於左,隨其所虛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應病在足大指,足厥陰肝經行於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則是血中之氣滯也。右半偏枯,應病在手大指,手太陰肺經行於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則是氣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無不病者,以足太陰脾行足大指,太陰脾土之濕,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白話文:

肝臟儲存血液並往上輸送,肺臟儲存氣息並往下輸送。如果氣虛,則右側容易生病;如果血虛,則左側容易生病。根據虛弱的部分,病症表現為枯槁消瘦,這就是「偏枯」。

左半邊偏枯,病症會應在左腳大拇指上,因為足厥陰肝經通過左腳大拇指。如果右手大拇指也出現蜷曲,則是血中氣滯。

右半邊偏枯,病症會應在右手大拇指上,因為手太陰肺經通過右手大拇指。如果左腳大拇指也出現蜷曲,則是氣中血枯。

土濕則腎水必寒,其中亦有濕鬱而生熱者。然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而肝膽之燥熱,究不及脾腎寒濕者之多,總宜溫燥水土,以達肝木之郁。風襲於表,郁其肝木,木鬱風生,耗傷津血,故病攣縮。木達風息,血復筋柔,則攣縮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嘗不宜阿膠、首烏之類,要當適可而止,過用則滋濕而敗脾陽,不可不慎。

白話文:

如果身體濕氣過重,腎水就會變冷,有些情況下濕氣過盛也會產生熱氣。不過這些熱氣通常在上半身,而不在下半身,集中在肝臟和膽囊,而不是脾臟和腎臟。肝臟和膽囊的燥熱程度通常不會超過脾臟和腎臟的寒濕程度。總之,我們應該溫補水土,疏通肝木的鬱結。風邪入侵表層,會鬱積在肝木中,肝木鬱結就會生風,耗傷體液和氣血,因此會導致痙攣和收縮。如果疏通肝木,讓風停止,氣血就會恢復,筋也會柔軟,痙攣和收縮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氣血不足,筋骨乾燥,可以適量使用阿膠、首烏等滋補品,但要注意適可而止,過量會滋生濕氣,損害脾陽,務必謹慎小心。

風家支節攣縮,莫妙於熨法。右半偏枯,用黃耆、茯苓、生薑、附子,左半偏枯,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熱熨病處關節。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和柔,拳曲自松。藥用布巾縛住,外以火爐溫之,三四次後,氣味稍減,另易新者。久而經絡溫暢,發出臭汗一身,氣息非常,膠黏如飴,則支體活軟,屈伸如意矣。

白話文:

對於風濕引起的肢體抽搐和攣縮,按摩推拿最有效。半身不遂右偏,可用黃耆、茯苓、生薑、附子;半身不遂左偏,可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成藥粉包在布裡,熱敷病變部位的關節。藥力滲透後,寒氣濕氣就會散去,筋脈變軟,拳腳自然鬆開。用布巾包住藥物,再用火爐加熱,三四次後,氣味變淡,就換上新的藥包。長時間熱敷後,經絡通暢,身上會排出臭汗,呼吸變得順暢,黏稠如飴,這時肢體就會柔軟,可以自由屈伸了。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強不語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濁氣鬱蒸,化生痰涎,心竅迷塞,故昏憒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謇澀不能言語。此總由濕氣之盛也。仲景《金匱》: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者,風邪外襲,郁其臟腑之氣,非風邪之內入於臟腑也。

白話文:

神志不清的人,是胃氣上逆所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人,是脾氣下陷所致。由於胃氣上逆,濁氣上攻,化生痰涎,阻塞心竅,所以昏迷不醒,不知人事;脾氣下陷,筋脈緊張,牽扯舌根,舌頭縮短不能伸展開來,所以言語謇澀不能說話。這些現象都是由濕氣過盛造成的。仲景在《金匱》中說:「邪氣侵犯腑,就會不認識人;邪氣侵犯臟,就會舌頭不能說話。」這指的是風邪從體外侵襲,影響臟腑之氣,而不是邪氣直接進入臟腑。

一切羌、獨、艽、防驅風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經臟病輕,但是鼻口偏邪,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白話文:

所有的羌活、獨活、艽草、防風等驅風藥方,都是庸醫亂開的,千萬不可服用!只有臟腑疾病較輕微,但鼻、口有偏斜情況時,可以採用驅除表邪的方法。使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等藥物,稍稍發點微汗,偏斜症狀就能得到緩解。

其大便結燥,緣於風動血耗,而風動之由,則因土濕而木鬱。法宜阿膠、蓯蓉,清風潤燥,以滑大腸。結甚者,重用蓯蓉,滋生枯槁。龜板、地黃、天冬之類,滋濕伐陽,慎不可用,中氣一敗,則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黃,可恨之極!

白話文:

他的大便乾燥是因為風氣導致血液消耗,而風氣的產生則是由於體內濕氣過重,導致肝氣鬱結。治療方法應採用阿膠和蓯蓉,它們能清風潤燥,讓大腸通暢。如果便祕嚴重,可以加重蓯蓉的用量,滋養枯竭的身體。龜板、地黃、天冬之類的藥材有滋濕、損陽的作用,應謹慎使用。如果中氣受損,後果不堪設想。那些庸醫竟然使用大黃,真是令人憤恨!

其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藶散下之,痰去則神清。

葶藶散

葶藶(三錢),白芥子(三錢),甘遂(一錢)

研細,每服五分。

宿痰即從便下。

白話文:

如果病人痰涎黏稠阻塞,神智不清醒,可以用葶藶散來治療,將痰排出後,神志就會清醒。

葶藶散

組成:

  • 葶藶 (三錢)
  • 白芥子 (三錢)
  • 甘遂 (一錢)

用法:

  1.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
  2. 每次服用五分。
  3. 服藥後,宿痰就會隨著大便排出。

2. 歷節根原

歷節者,風寒濕之邪,傷於筋骨者也。膝踝乃眾水之溪壑,諸筋之節奏,寒則凝冱於溪谷之中,濕則淫泆於關節之內,故歷節病焉。

白話文:

「歷節病」是由於風寒濕邪氣侵犯筋骨所致。膝蓋和腳踝是水液積聚的地方,也是眾多筋脈的交接處。當天氣寒冷時,容易導致溪谷中的水凝結成冰;當天氣潮濕時,容易使關節內部積水。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就會導致歷節病。

足之三陰,起於足下,內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隨乎太陰之土,土濕而不升,則水木俱陷,於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風起,肉主於脾,骨屬於腎,筋司於肝,濕淫則肉傷,寒淫則骨傷,風淫則筋傷。筋骨疼痛而肌肉臃腫者,風寒濕之邪,合傷於足三陰之經也。

白話文:

足部三條陰經,從腳底開始,沿著腳踝和膝蓋內側往上,直到胸腔。而少厥經的水氣和木氣上升,跟隨著太陰經的脾土。但如果脾土濕潤不升發,那麼水氣和木氣也會跟著陷落下去。於是,腎陰虛寒 (癸水) 加重,肝氣鬱滯導致風濕 (乙木)。脾主肌肉,腎主骨骼,肝主筋膜。濕邪過盛就會損傷肌肉,寒邪過盛就會損傷骨骼,風邪過盛就會損傷筋膜。如果出現筋骨疼痛和肌肉腫脹的症狀,可能是風寒濕邪同時侵襲了足三陰經所致。

其病成則內因於主氣,其病作則外因於客邪。汗孔開張,臨風入水,水濕內傳,風寒外閉,經熱鬱發,腫痛如折。雖原於客邪之侵陵,實由於主氣之感召,久而壅腫拳屈,跛蹇疲癃。此亦中風之類也,而傷偏在足。蓋以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寒濕,地下之濁邪,同氣相感,故傷在膝踝。諸如膝風、腳氣,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白話文:

疾病的形成,內在原因來自於體內的主氣;疾病的發作,外在因素則來自於外來的病邪。當汗孔打開,遭遇風雨,濕氣便會侵入體內,而風寒則在體外阻塞,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產生熱氣,腫痛得好像要斷掉一樣。雖然疾病的起因是外來病邪的侵襲,但實際上也是由於體內主氣被誘發造成的。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腫脹、拳屈、跛行、疲勞和疾病纏身。這也是中風的一種類型,但主要傷害在足部。因為清氣上浮,濁氣下沉,濕冷之氣是地下的濁邪,所以與之同氣相感,導致膝蓋和腳踝受傷。諸如膝風、腳氣等疾病,雖然症狀表現不一,但究其根源,都是相同的。

凡腿上諸病,雖或木鬱而生下熱,然熱在經絡,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則是濕寒,必無濕熱之理。《金匱》義精而法良,當思味而會其神妙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

白話文:

所有腿部疾病,即使是由氣滯血瘀引起的下肢發熱,但這種熱只是存在於經絡之中,並未深入骨髓。骨髓之中,必定是濕寒的,絕不可能有濕熱。金匱要略中的理論精闢而治療方法奏效,我們應該用心體會,才能領悟其神奇奧妙之處。

桂枝(四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白朮(二錢),附子(二錢),知母(四錢),防風(四錢),麻黃(二錢),生薑(五錢)

煎大半杯,溫服。

白話文:

桂枝(20克),芍藥(15克),甘草(10克),白朮(10克),附子(10克),知母(20克),防風(20克),麻黃(10克),生薑(25克)

歷節風證,支節疼痛,足腫頭眩,短氣欲吐,身羸發熱,黃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緣飲酒汗出,當風取涼,酒氣在經,為風所閉,濕邪淫泆,傷於筋骨。濕旺土鬱,汗從土化,是以色黃。其經絡之中,則是濕熱,其骨髓之內,則是濕寒。法宜朮、甘培土,麻、桂通經,知母、芍藥,瀉熱而清風,防風、附子,去濕而濕寒。

白話文:

各種季節性的風邪病症,出現肢體關節疼痛、足部水腫、頭暈、氣短欲吐、身體虛弱發熱、黃色汗液沾染衣物,顏色像柏樹汁液。這些症狀是由於飲酒後發汗,在風中吹涼,導致酒氣滯留在經絡中,被風邪阻閉,濕邪乘虛侵犯,損傷筋骨。濕邪旺盛,積聚在土行經絡中,汗液由土行轉化,所以汗液呈黃色。經絡中濕熱交織,骨髓中則有濕寒之氣。治療方法應當使用朮、甘草來補益土行,麻黃、肉桂來通暢經絡,知母、芍藥來清熱祛風,防風、附子來祛濕、驅除濕寒。

濕寒內消,濕熱外除,腫痛自平。若其病劇,不能捷效,加黃耆以行經絡,烏頭以驅濕寒、無有不愈。一切膝風、腳氣諸證,不外此法。

烏頭用法:炮,去皮臍,切片,焙乾,蜜煎,取汁,入藥湯服。

白話文:

濕寒之症由內而消,濕熱之症由外而解,腫痛自然平息。如果病情嚴重,無法迅速見效,可以添加黃耆疏通經絡,烏頭祛除濕寒,沒有治不好的。所有膝部腫痛、腳氣等症狀,都可以用此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