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便堅根原

便堅者,手足陽明之病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從燥金化氣,故手足陽明,其氣皆燥。然手陽明,燥金也,戊土從令而化燥,足太陰,濕土也,辛金從令而化濕。土濕者,能化戊土而為濕,不有變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辛金而為燥不能變己土之濕,以從令者易化,而主令者難變也。

故傷寒陽明之便結,腸胃之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胃濕而腸燥者也,傷寒陽明之便結,腸胃之熱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胃之寒濕,而腸之寒燥者也。

以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隧竅開通而便堅,陰盛則關門閉澀而便結。凡糞若羊矢者,皆陰盛而腸結,非關火旺也。蓋腎司二便,而傳送之職,則在庚金,疏泄之權,則在乙木。陰盛土濕,乙木鬱陷,傳送之竅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腸以燥金之府。閉澀不開,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聯,道路梗阻而不滑利。

積日延久,約而為丸。其色黑而不黃者,水氣旺而土氣衰也。此證仲景謂之脾約,脾約者,陽衰濕盛,脾氣鬱結。不能腐化水穀,使渣滓順下於大腸也。誤用清潤之劑,脾陽愈敗,則禍變生矣。

阿膠麻仁湯

生地(三錢),當歸(三錢),阿膠(三錢,研),麻仁(三錢,研)

煎一杯,去渣,入阿膠,火化,溫服。

治陽盛土燥,大便堅硬者。

結甚,加白蜜半杯。胃熱,加芒硝、大黃。精液枯槁,加天冬、龜膠。

肉蓯蓉湯

肉蓯蓉(三錢),麻仁(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

煎一杯,溫服。

治陽衰土濕,糞如羊矢者。

凡內傷雜病,糞若羊矢,結澀難下,甚或半月一行,雖系肝與大腸之燥而根緣土濕。以脾不消磨,穀精堙鬱而化痰涎,肝腸失滋,郁陷而生風燥故也。法宜肉蓯蓉滋肝潤腸,以滑大便。一切硝、黃、歸、地、阿膠、龜板、天冬之類,寒胃滑腸,切不可用。

白話文:

便秘的根本原因

便秘這種情況,通常是手足陽明經脈出了問題。手陽明經屬於燥金,主導著乾燥的氣機,而足陽明經則跟隨燥金的氣化特性,所以手足陽明經的氣都偏向乾燥。雖然手陽明經屬燥金,使戊土跟隨它而變得乾燥;但足太陰經屬濕土,辛金跟隨它而變得潮濕。濕土能使戊土變得潮濕,但不會改變庚金的乾燥特性;而燥金能使辛金變得乾燥,卻無法改變己土的濕潤特性。這是因為跟隨主導氣機的容易被轉化,而主導氣機的則難以改變。

因此,傷寒病引起的陽明經便秘,是腸胃乾燥的緣故;而反胃、食道阻塞引起的便秘,則是胃濕而腸燥的緣故。傷寒陽明經的便秘,是腸胃的熱燥所導致;反胃、食道阻塞引起的便秘,則是胃的寒濕和腸的寒燥所導致。

陽氣主導開啟,陰氣主導閉合。陽氣旺盛時,排泄通道暢通,大便就會乾硬;陰氣旺盛時,排泄通道閉塞不順,大便就會結滯。凡是糞便像羊屎一樣的,都是陰氣過盛而腸道阻塞,並非是火氣太旺。因為腎臟主管大小便,而傳輸的職責在庚金,疏通排泄的權力則在乙木。陰氣過盛導致土濕,乙木被鬱結而無法伸展,傳輸的通道阻塞,疏通排泄的命令無法執行。大腸是燥金的府邸,閉塞不通,所以食物殘渣零散不成形,無法順利排出。

時間久了,糞便就變得像丸子一樣。顏色黑而不黃的,是水氣旺盛而土氣衰弱的表現。這種情況,張仲景稱之為「脾約」,也就是陽氣衰弱、濕氣過盛,脾氣鬱結。脾無法消化水穀,使食物殘渣順利排出到大腸。如果誤用清熱滋潤的藥物,脾陽會更加衰敗,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阿膠麻仁湯

藥材:生地三錢、當歸三錢、阿膠三錢(研磨)、麻仁三錢(研磨)

做法:將藥材加水煎煮成一杯,去渣,加入阿膠,用火融化,溫服。

功效:治療陽氣旺盛、土氣乾燥,導致大便乾硬的情況。

若便秘嚴重,可加入半杯白蜜。若有胃熱,可加入芒硝、大黃。若精液枯竭,可加入天冬、龜膠。

肉蓯蓉湯

藥材:肉蓯蓉三錢、麻仁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

做法:將藥材加水煎煮成一杯,溫服。

功效:治療陽氣衰弱、土氣潮濕,導致糞便像羊屎一樣的情況。

凡是內傷引起的各種疾病,如果糞便像羊屎一樣,結澀難以下,甚至半個月才排一次,雖然跟肝和大腸的乾燥有關,但根本原因是土濕。這是因為脾胃無法消化食物,食物精華被堵塞而化為痰液,肝腸失去滋養,鬱結而生風燥。治療方法應使用肉蓯蓉來滋養肝臟、潤滑腸道,使大便順暢。所有像硝、黃、歸、地、阿膠、龜板、天冬等寒冷滑腸的藥物,都絕對不能使用。

2. 泄利根原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於胃,脾陽升磨,精華歸於五臟而化氣血,糟粕傳於大腸而為大便。水入於胃,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於肺,肺氣降灑,化而為水,注於膀胱,而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而後糟粕之後傳者,不至於滑泄。水之消化,較難於谷,陽衰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水穀混合,下趨二腸,而為泄利。

谷貯於大腸,水滲於膀胱,而其疏泄之權,則在於肝。今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則乙木疏泄之令不行於膀胱而行於大腸,是以泄而不藏也。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土鬱陷,又復遏其發育之機,生長之意不遂,怒而生風,愈欲疏泄。膀胱空虛,既無可泄之物,大腸盈滿,水穀停積,故乙木後泄而為下利。

緣木氣抑遏,鬱極而發,為濕土所限,不能上達,勢必下行,行則水穀摧注而下故也。其發之過激,衝突臟腑,則生疼痛。奔沖牴觸,而不得上達,盤鬱結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證,皆緣土敗而木賊也。

苓蔻人參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白朮(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三錢),肉蔻(一錢,煨,研),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熱澀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緣腸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則用桃花湯,乾薑溫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無有不愈也。

泄利之原,率因脾腎寒濕,法宜濁燥。間有木鬱而生風熱者,投以溫燥,泄利愈加。然乙木雖為風熱,而己土則是濕寒,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椒、薑、桂、附並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半夏生薑湯。以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本隨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穀盛滿莫容,於是吐利皆作。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此黃芩湯證也。《傷寒》: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緣厥陰之經,木鬱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緣厥陰之經。木鬱風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風木鬱沖,故心中疼熱。下泄脾陽,乙木愈郁,己土被賊,故下利不止。此烏梅丸證也。少陽之利,但有上熱,故第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之利,兼有下寒,故以連、柏清上而並以薑、附溫下。此雖傷寒之病,而亦雜證所時有,凡泄利之不受溫躁者,皆此證也。

雜證濕寒者多,燥熱者少,千百之中,偶爾見之,不得與傷寒少陽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熟。久泄不已,相火鬱升,往往喉舌生瘡。瘡愈則利作,利止則瘡發。口瘡者,膽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劇也,迭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溫燥水土,驅其濕寒,下利既瘳,口瘡亦平。庸工見其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益泄,利愈加而瘡愈增矣。

白話文:

腹瀉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肝和脾的功能下陷。食物進入胃後,需要脾的陽氣來推動磨碎,將精華輸送到五臟轉化成氣血,糟粕則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水進入胃後,也需要脾的陽氣來消化分解,轉化成水氣,上升到肺部,然後肺氣將水氣下降,變成水液注入膀胱,形成小便。正常情況下,水應該進入膀胱而不是大腸,這樣糟粕的排泄才不會產生滑瀉。

水的消化比食物困難,如果陽氣衰弱、脾土濕重,脾陽的功能衰敗,無法蒸化水氣,那麼水和食物就會混雜在一起,直接向下流向大小腸,造成腹瀉。

食物儲存在大腸,水液滲透到膀胱,而這兩者的疏泄權力都在於肝臟。如果水進入了大腸而不是膀胱,表示肝的疏泄功能沒有作用在膀胱,反而作用在大腸,這就是為什麼會腹瀉而無法存留的原因。肝屬木,生長於水,也依賴於土,如果水寒冷,肝木的生氣就會不足,導致濕土鬱積下陷,更加阻礙了肝木的生長發育。這種情況下,肝木的生長意願無法實現,會因為鬱悶而產生風,更加想要疏泄。膀胱空虛,沒有可以排泄的東西,而大腸則充滿水和食物的積聚,所以肝木最終只能向大腸疏泄,導致腹瀉。

這種情況是因為木氣受到抑制,鬱積到極點後爆發,但又被濕土限制,無法向上升發,只能向下流動,向下流動時就會裹挾著水和食物一起瀉下。爆發過於激烈,就會衝擊臟腑,導致疼痛;如果向下衝擊,又無法向上升發,盤旋鬱結,就會產生脹滿。所有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土敗壞,而肝木乘虛作亂造成的。

以下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此類腹瀉:

苓蔻人參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白朮(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三錢)、肉豆蔻(一錢,煨過研末)、桂枝(三錢)

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如果腹瀉嚴重,大便寒冷滑膩,小便則熱澀不利,可以加入赤石脂來固澀大腸,加入粳米來疏通水道。

腹瀉是因為腸胃寒冷滑膩,治療的原則應該以仲景的理中湯為主,再加入茯苓來燥濕健脾,肉豆蔻來收斂腸道,桂枝來疏通肝氣,這樣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滑瀉不止,則可以使用桃花湯,用乾薑來溫暖濕寒,用赤石脂來固澀滑脫,用粳米來補益中氣並疏通水道,這樣就能夠治好。

腹瀉的根本原因,通常是因為脾腎虛寒,治療應該以溫燥化濕為主。但也有少數情況是因為肝氣鬱結化熱,如果投用溫燥的藥物,腹瀉反而會加重。雖然肝木鬱結會產生風熱,但脾土卻是濕寒的,所以應該清潤肝木,同時溫燥脾土。仲景的烏梅丸方,將黃連、黃柏與花椒、乾薑、桂枝、附子並用,治療蛔蟲病同時也能治療久瀉,是非常好的方子。

《傷寒論》中說: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發病,出現腹瀉,可以用黃芩湯。如果還出現嘔吐,則可以用黃芩半夏生薑湯。這是因為少陽的甲木會隨著相火而變化,它的經脈本來是隨著陽明經向下走的。如果甲木不下降,反而向上逆行,就會克制戊土,導致戊土壅塞,水穀積聚,無法容納,於是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膽胃受到壓迫,相火上升發炎就會產生燥熱,這就是黃芩湯證。

《傷寒論》還說:厥陰病會出現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熱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而且腹瀉不止。這是因為厥陰經的肝木鬱結而產生風,耗損津液,所以會出現消渴。風木向上衝逆,所以心中熱痛。腹瀉損傷了脾陽,導致肝木更加鬱結,脾土受到侵犯,所以腹瀉不止。這就是烏梅丸證。少陽病的腹瀉,只有上熱的症狀,所以只需要用黃芩、芍藥來清瀉膽火;而厥陰病的腹瀉,則同時有下寒的症狀,所以要用黃連、黃柏清上熱,同時用乾薑、附子來溫下寒。雖然這是傷寒的病症,但雜病中也時常會出現。凡是腹瀉不適合使用溫燥藥物治療的,都屬於這種情況。

雜病中,寒濕的腹瀉多,燥熱的腹瀉少,一千個病人中,偶爾才有一個燥熱的,所以不能像治療傷寒少陽病的腹瀉一樣來治療。

患有腹瀉的人,如果肝脾下陷,肺胃一定會上逆。胃氣上逆就不能降服肝木,肺氣上逆就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往往會產生口瘡。口瘡好了腹瀉就會發作,腹瀉止了口瘡就會出現,反覆發作,多年都無法痊癒。這是因為膽胃上逆嚴重,而肝脾下陷也很嚴重。這種情況應該溫燥水土,驅散濕寒。如果腹瀉痊癒,口瘡也會自然平息。庸醫看到口瘡就用清熱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脾陽更加耗泄,腹瀉加重,口瘡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