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8)
卷三 (8)
1. 濡弱
(濡者,如綿之軟,軟而無力曰弱)
濡弱者,陽氣之衰也。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脈法:肝者,木也,其脈微弦,濡弱而長。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軟弱之中而有弱牢之意,則肝平,但有濡弱而無弦牢,則肝病矣。玉機真藏論:春脈如弦,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端直以長者,弦牢之意也。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木氣不達,固賴土氣達之,土氣不升,亦賴木氣升之。冬令蟄藏,水冰地坼,一得春氣鼓盪,則閉蟄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剋土而亦能扶土。
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陽左旋而上發者也,生意濡弱,則土木之氣不能上達,而肝脾俱病。
氣化於戊土而藏於肺,血化於己土而藏於肝。《靈樞·決氣》:脾藏營,肝藏血,肝脾者,營血之原也。濡弱則營血虛衰,脈法: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血亡則熱發也。傷寒脈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虛而陽敗也。
弦牢者,木氣之太過,濡弱者,木氣之不及。太過則侮人,不及則人侮,均能為病也。
白話文:
所謂的「濡」,就像棉花一樣柔軟;「弱」是指軟弱無力。
「濡弱」的脈象,是陽氣衰退的表現。正常人的脈象理論說:平和的肝脈來時,會呈現輕柔柔軟的「濡弱」狀態,像是在提起長竿的末梢一樣,這表示肝氣平和。脈法又說:肝屬木,它的脈象會稍微帶有弦的感覺,柔軟無力但又綿長。如果肝病患者的脈象轉為柔軟無力的「濡弱」,就表示病情好轉。所以「濡弱」的脈象,是肝臟正常的脈象,不算是病態。
然而,在柔軟無力的脈象中,如果帶有稍微強勁的感覺,就表示肝氣平和;如果只有柔軟無力,而沒有弦的感覺,就表示肝臟有病了。《玉機真藏論》說:春季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氣是柔軟虛弱而滑順的,直而綿長,所以說是弦脈。這裡說的直而綿長,就是指弦脈帶有強勁之意。木生於水,長於土,木氣不通暢時,需要土氣來疏通;土氣不上升時,也需要木氣來升發。冬天萬物蟄伏,水結冰,地凍裂,一旦得到春氣的鼓盪,蟄伏的生物就會甦醒,萬物開始生長,這說明木能剋土,也能扶助土。
乙木的生發之氣,就是己土的陽氣向左旋轉上升的動力。如果生發之氣呈現柔軟無力的「濡弱」狀態,那麼土木之氣就不能向上通達,導致肝脾都生病。
氣化生於戊土,儲藏於肺;血化生於己土,儲藏於肝。《靈樞·決氣》說:脾儲藏營氣,肝儲藏血,肝和脾是營氣和血的來源。如果脈象呈現「濡弱」,就表示營血虛弱。脈法又說:脈象濡是表示失血,脈象弱則表示發熱,失血就會發熱。傷寒病如果出現脈象濡弱,就不能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因為這表示血虛而且陽氣衰敗。
脈象弦而有力,是木氣太過;脈象濡弱,是木氣不足。太過會欺侮別人,不足會被別人欺侮,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疾病。
2. 散伏
散伏者,陰陽之闔闢也。氣闢而不闔,則脈散,氣闔而不闢,則脈伏。
散者,氣泄而不藏也。陰性聚而陽性散,陽降於尺而化濁陰,則脈沉聚,陰升於寸而化清陽,則脈浮散,而聚散之權,則在於關。關者,陰陽之關鎖,其散而不至於飛揚者,有關以闔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則心病矣。脈法: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脈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脈一形,則氣血之亡脫在近,精神之飛走不遠。散見於寸,猶可挽也,散見於尺,無可醫矣。
伏者,氣鬱而不發也。陽性起而陰性伏,陰升於寸而化清陽,則脈浮起,陽降於尺而化濁陰,則脈沉伏。而起伏之權,則在於關。關者,陰陽之關鎖,其伏而不至於閉結者,有關以闢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則腎病矣。凡積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脈必伏結。十八難: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故脈浮結者,外有痼疾,脈伏結者,內有積聚。《金匱》: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非但積取如是,凡一經將病,則一氣先伏。肝病者木鬱,心病者火鬱,腎病者水鬱,肺病者金鬱,脾病者土鬱,鬱則脈伏。
庚桑子:人鬱則為病。至理妙言!診一氣之欲伏,則知一時之將病,脈法:伏氣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散伏
所謂的「散伏」,是指人體陰陽之氣的開合變化。如果氣機只開而不合,脈象就會呈現散亂;如果氣機只合而不開,脈象就會呈現伏藏。
「散」代表氣的洩漏,無法藏聚。陰的屬性是凝聚,陽的屬性是發散。陽氣下降到尺脈部位,轉化為濁陰之氣,脈象就會沉而聚;陰氣上升到寸脈部位,轉化為清陽之氣,脈象就會浮而散。而脈象的聚散變化,關鍵在於關脈。關脈是陰陽開合的樞紐,如果氣散而不至於飛散開來,是因為有關脈的閉合作用,所以散亂的氣才能重新凝聚。如果氣散而無法凝聚,就代表心臟功能出現問題。脈法上說:傷寒、咳嗽、氣喘等病,如果脈象呈現散亂,代表病情危重,因為形體氣血已經損傷。
脈象散亂是病家最忌諱的,一旦出現這種脈象,就表示氣血即將亡失,精神也將離散。如果散脈出現在寸脈,還可能有挽救的機會;如果出現在尺脈,就難以醫治了。
所謂的「伏」,是指氣機鬱結而不暢達。陽的屬性是上升,陰的屬性是伏藏。如果陰氣上升到寸脈部位,轉化為清陽之氣,脈象就會浮起;如果陽氣下降到尺脈部位,轉化為濁陰之氣,脈象就會沉伏。而脈象的升伏變化,關鍵在於關脈。關脈是陰陽開合的樞紐,如果氣伏而不至於閉塞,是因為有關脈的開通作用,所以伏藏的氣才能重新升起。如果氣伏而無法升起,就代表腎臟功能出現問題。凡是身體有積聚、腫塊,或是痰飲停滯的疾病,脈象一定會呈現伏而結的狀態。《難經》中說:「伏脈,是指脈氣在筋脈之下運行;浮脈,是指脈氣在肌肉之上運行。所以,脈象呈現浮而結的狀態,表示身體外在有頑固的疾病;脈象呈現伏而結的狀態,表示身體內部有積聚腫塊。」《金匱要略》中說:「脈象細弱且緊貼骨頭,就代表有積聚。」
寸口脈部位,代表積聚在胸腔;略微超出寸口部位,代表積聚在喉嚨;關脈部位,代表積聚在肚臍兩旁;略微超出關脈部位,代表積聚在心下;略微低於關脈部位,代表積聚在下腹部;尺脈部位,代表積聚在氣衝穴的位置。脈象偏向左邊,代表積聚在左邊;脈象偏向右邊,代表積聚在右邊;脈象兩邊都出現,代表積聚在中間。不僅積聚疾病可以這樣判斷,凡是身體某一經絡將要生病時,那一經絡的氣機也會先呈現伏藏的狀態。肝病時,木氣會鬱結;心病時,火氣會鬱結;腎病時,水氣會鬱結;肺病時,金氣會鬱結;脾病時,土氣會鬱結。氣機一旦鬱結,脈象就會呈現伏藏。
《庚桑子》中說:「人體氣機一旦鬱結就會生病。」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診斷出氣機將要伏藏的跡象,就能預知身體即將生病。脈法上說:「對於氣機伏藏的疾病,要用心體會它細微的變化。」這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