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7)
卷三 (7)
1. 石芤
石芤者,陰陽之虛也。陽氣不降,則腎脈石,陰氣不升,則心脈芤。石則外虛而內實,芤則外實而內虛。
石者,氣虛而不蟄也。陽體虛而陰體實,水中無氣,凝冱而沉結,所以石也。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蓋坎中之陽,生氣之原也,陽根下斷,陰魄徒存,堅實結硬,生氣全無,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此之謂也。
芤者,血虛而不守也。陰體實而陽體虛,火中無血,消減而浮空,所以芤也。脈法: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芤者營氣傷。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芤減相合,則名曰革,後世芤外又有革脈,非是。)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蓋離中之陰,收氣之原也,陰根上斷,陽魂徒存,虛飄空洞,收氣全無,是以病也。
血,陰也,而生於陽,陽升則化火,故溫暖和暢而吐陽魂。陽虛血寒,則凝瘀而亡脫,血脫則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脈芤者,不可助陰而泄陽。蓋芤則營陰外脫,而血中之溫氣亦亡也。
白話文:
所謂「石芤脈」,是體內陰陽虛損的表現。陽氣無法下降,就會導致腎脈呈現堅硬的「石」脈;陰氣無法上升,就會導致心脈呈現空虛的「芤」脈。「石」脈代表外表虛弱而內在實在,「芤」脈則代表外表實在而內在虛弱。
「石」脈,代表身體氣虛而無法正常運作。陽性體質虛弱,陰性體質相對旺盛,就像水裡沒有氣,凝結而沉澱,所以脈象堅硬如石。正常人氣機運行仰賴胃氣,胃是人體氣機的根本,沒有胃氣就代表氣機逆亂,是死象。冬天時,胃脈略帶堅硬是正常的,如果堅硬過多而胃氣不足,就代表腎臟有問題,如果只見堅硬而毫無胃氣,則代表即將死亡。正常的腎脈,來時氣息喘急,如同鉤子,按下去感覺堅實,這是腎氣平和的表現,冬天時,以胃氣為根本。生病的腎脈,來時如拉扯葛藤,按下去反而更加堅硬,代表腎臟有病。
死亡的腎脈,來時如斷裂的繩索,跳動有力而堅硬如彈石,代表腎氣衰竭而亡。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就像坎卦中的陽爻,陽氣根源斷絕,只剩下陰氣,脈象堅硬凝結,毫無生氣,所以是死象。《老子》說:「柔弱是生命發展的方向,堅強是死亡的方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芤」脈,代表血液虛弱而無法守住。陰性體質旺盛,陽性體質虛弱,就像火裡沒有血,消散而浮空,所以脈象空虛。「脈法」說:足背動脈(趺陽脈)摸起來浮而空虛,浮代表衛氣虛弱,空虛代表營氣受損。又說:脈象弦而大,弦代表減退,大代表空虛,減退代表寒冷,空虛代表虛弱,虛寒兩者搏擊,就形成「革」脈(芤脈與減脈結合,就稱為革脈,後世又有革脈的說法,與此不同)。婦女可能會有半產或漏下不止的狀況,男子則可能會有失血或遺精的問題。
又說:脈象摸起來浮而緊,按下去反而空虛,這是本身虛弱的表現,所以應當發抖而且流汗。陰氣是收藏氣的根本,就像離卦中的陰爻,陰氣根源斷絕,只剩下陽氣,脈象虛浮空洞,沒有收藏氣的作用,所以是病象。
血屬陰,但由陽氣所生,陽氣上升則化為火,所以能溫暖和暢,使陽魂順暢運行。陽氣虛弱,血液就會寒冷而凝滯脫落,血液脫落則火氣外洩而寒氣加重,所以會出現遺精失血,脈象空虛的狀況,此時不可再用滋陰的方法,以免更加洩耗陽氣。因為「芤」脈代表營陰外脫,同時也代表血液中的溫暖之氣散失了。
2. 促結
促結者,陰陽之盛也。脈法: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陰陽之性,實則虛而虛則實,實而虛者,清空而無障礙,所以不結,虛而實者,壅滿而生阻隔,所以脈結。陽結則藹藹郁動,如車蓋之升沉,陰結則累累不平,如長竿之勁節。以陽性輕清而陰性重濁,故促結之象異焉。
驚悸之家,脈多促結,以其陰陽之不濟也。陽旺於木火,陰盛於金水,陽虛而生驚者,木火下虛,陰氣凝澀而不化,是以結也,陰虛而生悸者,金水上虛,陽氣鬱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脈法:其脈浮而數,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此臟腑之結也。蓋孤陽獨陰,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其氣必結。臟腑經絡,本為一氣,臟氣結則脈氣必結,脈氣結則臟氣必結。
若夫代止之脈,並無郁阻而中斷,是營衛之敗竭,非促結之謂也。
白話文:
所謂的「促結」,是指體內陰陽之氣過於旺盛的表現。從脈象來看,脈搏跳動緩慢,有時會停頓一下又恢復跳動的,稱為「結」;脈搏跳動快速,有時會停頓一下又恢復跳動的,稱為「促」。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促」的脈象,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結」的脈象,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脈象。
脈象像車蓋一樣覆蓋的,稱為「陽結」;脈象像沿著長竿一樣節節相連的,稱為「陰結」。陰陽的性質是,實際狀態反而表現為虛弱,虛弱狀態反而表現為實際。實際狀態表現虛弱,代表身體通暢沒有阻礙,所以不會出現「結」的脈象;虛弱狀態表現為實際,代表身體壅塞阻滯,所以脈象會出現「結」。陽結時脈象會如車蓋般起伏不定,陰結時脈象會如長竿般不平順。因為陽氣性質輕清,陰氣性質重濁,所以「促」和「結」的脈象才會有所不同。
容易感到驚恐、心悸的人,脈象多半會出現「促」或「結」,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陰陽之氣失調。陽氣在木火的屬性中較旺盛,陰氣在金水的屬性中較旺盛。陽氣虛弱而產生驚恐的人,是因為木火之氣不足,導致陰氣凝滯而不流通,所以會出現「結」的脈象;陰氣虛弱而產生心悸的人,是因為金水之氣不足,導致陽氣鬱積不通暢,所以會出現「促」的脈象。
脈象呈現浮而數,且無法進食,身體感到沉重,大便反而堅硬的,稱為「陰結」,這是臟腑之氣鬱結的表現。這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衡,燥濕偏盛,寒熱不調,導致氣機鬱結。臟腑和經絡本來就是一氣相通的,臟氣鬱結則脈氣也必然鬱結,脈氣鬱結則臟氣也必然鬱結。
至於脈搏跳動中斷,但並沒有鬱滯阻礙的脈象,那是營衛之氣衰竭的表現,不是這裡所說的「促」和「結」。
3.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陰陽之旺也。《素問·玉機真藏論》:春脈如弦。四難:牢而長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脈,非病也。
然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則肝平,但有弦牢,而無濡弱,則肝病矣。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長竿末梢者,軟弱之義也。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土溫和,則木氣發達而榮暢,水土寒濕,則木氣枯槁而弦牢。
木之為義,愈鬱則愈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虛也。弦為里濕,支飲之阻衛陽,則木氣抑遏而為弦,脈法:支飲急弦是也。牢為外寒,寒邪之束營陰,則木氣鬱迫而為牢,脈法:寒則牢堅是也。
弦亦為寒。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金匱》:脈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以寒水不生木,是以寒也。弦亦為痛。《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以風木而賊土,是以痛也。
脈以胃氣為本,木得胃氣則和緩,不得胃氣則弦牢。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病肝脈來,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新張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脈也。
白話文:
所謂的「弦」脈,就像琴弦一樣筆直,按下去感覺有力,就稱為「牢」脈。
弦牢脈,代表體內陰陽氣都比較旺盛。《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難經》說:「脈象牢實而又長的,屬於肝脈。」所以,弦牢脈是肝臟的脈象,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現。
但是,弦牢脈如果帶有柔軟虛弱的感覺,就表示肝氣平和;如果只有弦牢的感覺,而沒有柔軟虛弱的感覺,就表示肝臟有問題了。正常人的肝脈應該是柔軟舒緩的,像用手去摸長竹竿的末梢一樣,這才是肝氣平和的表現。長竹竿末梢的柔軟感,就表示柔軟虛弱的意思。因為木(肝)生於水(腎)而長於土(脾胃),如果水土溫和,木氣就會發達而順暢;如果水土寒冷潮濕,木氣就會枯萎而呈現弦牢的狀態。
木的特性就是越被壓抑越旺盛,弦牢脈代表木氣太盛而土氣虛弱。弦脈代表體內有濕氣,痰飲阻礙陽氣的運行,導致木氣受到壓制而變成弦脈。《脈法》說:「痰飲阻滯時,脈象會呈現急促的弦脈。」牢脈代表體內有外來的寒邪,寒邪束縛陰血,導致木氣鬱積而變成牢脈。《脈法》說:「寒邪會使脈象變得牢固。」
弦脈也可能代表體內有寒氣。《脈法》說:「脈象既弦又大,弦代表脈變小,大代表脈空虛,脈變小代表體內有寒氣,脈空虛代表體內氣血虛弱。」《金匱要略》說:「如果兩側的脈都呈現弦脈,代表體內有寒氣;如果只有單側的脈呈現弦脈,代表體內有痰飲。」這是因為寒水無法滋養木氣,所以才說寒邪會造成弦脈。弦脈也可能代表疼痛。《傷寒論》說:「如果陽脈浮澀,陰脈弦急,就表示腹中會有劇烈疼痛,這時候應該先用小建中湯治療。」這是因為風木(肝)的氣太盛而損害了脾土,所以會感到疼痛。
脈象以胃氣為根本,木(肝)得到胃氣的滋養就會平和舒緩,如果得不到胃氣的滋養就會變得弦牢。《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體內的氣,都是源於胃,如果沒有胃氣,就表示身體機能失常,失常則會死亡。春天的脈象如果稍稍帶有弦脈,代表正常;如果弦脈太明顯而胃氣不足,代表肝臟有問題;如果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就表示病人將要死亡。」所謂的沒有胃氣,是指只能摸到臟腑本身衰敗的脈象,而摸不到胃氣的脈象。生病時的肝脈,摸起來會像用手去摸長竹竿一樣,這代表肝臟有疾病。快要死亡的肝脈,會變得又急又硬,像新張開的弓弦一樣,這就是弦牢脈的表現,是肝臟衰敗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