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五 (2)
卷五 (2)
1. 噎膈根原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下竅開,故舊谷善出,上竅開,故新谷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所以無病。
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緣氣之為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寒。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鬱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而不出。
以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納之機針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鬱,而穀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搏結,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穀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難澀。總緣中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生薑(三錢),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胸膈洗盪,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
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膽木盤結,不得下行,經氣鬱迫,是以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瀉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郁。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瘥。
其大便燥結,糞粒堅硬,緣土濕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大腸以陽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應難澀。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蓋以肝木鬱陷,關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此宜以乾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
乾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
其小便紅澀,緣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濕木鬱,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澤、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濕。濕土莫運,肝不升達,是以溺癃。肺不降斂,是以痰盛。瀉濕以苓、澤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
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難下。下竅續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開。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月死矣。
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白話文:
噎膈這種病,是因為身體陽氣衰弱,脾胃濕氣太重,導致身體上下的孔竅都閉塞不通。脾陽氣向上升發,下方的排泄孔竅就能打開;胃陰氣向下降,上方的進食孔竅就不會堵塞。下方排泄孔竅暢通,舊的食物殘渣就能順利排出;上方進食孔竅暢通,新的食物就能順利進入。新舊食物交替,出入沒有阻礙,身體的氣機正常循環,自然就不會生病。
身體上下的孔竅是否暢通,完全取決於中焦脾胃之氣。中氣虛弱衰敗,濕氣淤積,肝和脾的功能就會被壓制,導致下方的排泄孔竅閉塞不通,無法排出;肺和胃的氣機上逆,上方的進食孔竅梗阻不通,無法進食。所以會出現大便乾結、小便不暢,喝水困難、食物難以下嚥的狀況。氣的特性,在充盛的時候是清虛而通暢的,虛弱的時候則會停滯而寒冷。胃的主要功能是下降濁氣,脾的主要功能是上升清氣。胃氣下降,濁氣就能順利向下傳遞,上方進食孔竅就會清空而沒有阻礙,所以能夠順利進食;脾氣上升,清氣就能向上運行,下方排泄孔竅就會通暢而不堵塞,所以能夠順利排泄。如果胃氣上逆,肺氣就會無法下降,濁氣鬱積阻塞,食物就難以進入;如果脾氣下陷,肝氣就無法上升,清氣就會停滯結聚,無法排出。
由於陽氣衰弱、脾胃濕氣太重,導致中氣無法正常運轉,所以脾氣下陷而堵塞下方排泄孔竅,胃氣上逆而阻塞上方進食孔竅。身體升降的樞紐都廢弛了,出入的機能都停止了。
食物殘渣無法排出,完全是因為脾氣下陷、肝氣鬱結;而食物無法進入,不僅是因為胃氣上逆、肺氣壅塞,還加上肝木之氣的邪氣作祟。肝木之氣逆行,會克制脾土之氣,導致土木之氣相互搏結,肺氣就失去了下降的通道,像霧氣一樣的氣體淤積,化生成痰液,堵塞胸膈,所以食物難以下嚥。肺的津液化為痰,無法向下潤澤,導致水液和穀物的進出孔竅都乾枯失去滋養,肝木的疏泄功能也無法正常發揮,所以大便和小便都會乾澀難排。總體來說,都是因為中氣沒有調理好,所以升降功能反而逆行,出入的功能都失去了作用。
苓桂半夏湯
茯苓(9克),澤瀉(9克),甘草(6克),桂枝(9克),半夏(9克),乾薑(9克),生薑(9克),芍藥(9克)
用水煎煮,取大半杯溫服。
噎病是因為胸膈被阻滯,像霧氣一樣的濕氣蒸騰而化生為痰飲。上脘的通道不通暢,再加上黏膩的痰液膠著,所以食物會被阻礙而難以下嚥。治療的方法應該要重用半夏,來降逆胃氣。如果痰液過多,可以加入茯苓、橘皮,來疏通瘀濁。生薑取汁服用,多多益善。如果痰飲非常旺盛,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嘔吐出停留在體內的宿痰,並排出積聚的痰飲。胸膈被清洗乾淨,腐敗的物質被清除,飲食就能逐漸順利下嚥。
胸膈的痞悶,是因為肺和胃的氣機上逆,濁氣無法下降,而其中還夾雜著少陽的肝木邪氣。這是因為胃氣上逆,肺和膽都失去了下降的通道,膽木盤結,無法下行,經絡之氣受到壓迫,所以會感到胸脅疼痛。應該使用甘草來緩解這種壓迫的急迫感,用芍藥來瀉肝木的邪氣,再用柴胡、鱉甲來疏散鬱結。如果還兼有風木乾枯燥熱的情況,就要加入阿膠、當歸,來滋養肝木、清除風邪,疼痛自然就會減輕。
大便乾結,糞便顆粒堅硬,是因為脾胃濕氣過重、胃氣上逆,肺氣鬱結、痰液過多,無法化生津液來滋養大腸。大腸是陽明燥金的臟腑,失去滋養就會乾枯,自然就會難以排泄。加上陰氣凝結、氣機閉塞,下方的排泄孔竅不通暢,再加上進食不多,消化速度慢,食物殘渣有限,無法充滿胃腸,順著管道向下運行。這是因為肝木鬱陷,關竅被堵塞,疏泄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排便困難。這時應該用乾薑、砂仁來溫補中焦、破除停滯,益脾陽以打開腸竅,用桂枝來疏達鬱結的肝木,來疏通肝氣。
如果大便太過乾澀難以下排,可以重用肉蓯蓉來潤滑腸道,白蜜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肝木乾枯、血液枯燥,無法疏泄,就要加入阿膠、當歸,來滋養肝木。
小便紅澀,是因為肺氣鬱結、痰液過多,無法產生水液來滲入膀胱,加上脾濕肝鬱,疏泄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所以水道不通暢。這時應該使用茯苓、澤瀉、桂枝,來去除濕氣、疏通肝木,以通利小便。情況嚴重時,可以用豬苓湯加上桂枝,豬苓、茯苓、滑石、澤瀉,來去除濕氣、乾燥脾土,桂枝、阿膠,來疏通肝木、清除風邪,水道自然就會通暢。噎病患者的特點是痰多小便少,完全是由於脾濕太重。濕土無法正常運轉,肝氣就無法向上升達,所以小便不暢。肺氣無法下降收斂,所以痰液才會過多。治療時要以茯苓、澤瀉為主來去除濕氣,輔以宣肺疏肝的藥物,那麼痰液就會減少,小便就會增多。
下方的排泄孔竅閉塞,濁氣就沒有排泄的通道,導致痞悶鬱積在胸膈,食物自然難以下嚥。如果下方排泄孔竅重新打開,胸膈的濁氣就會逐漸有排出的通道,上脘的通道自然就會暢通。再使用疏通的藥物,來清除胸中的腐敗物質,食物就沒有不順利下嚥的道理。而要使上下通道都暢通,總體來說,還是要以溫補中焦、乾燥濕土為主。如果脾土的氣機溫和乾燥,胃氣就不會上逆,那麼肺氣就會下降,噎病就會得到緩解;脾氣不向下陷,那麼肝氣就會向上升發,排泄就會順利。
庸醫認為噎病是陰虛燥熱引起的,就用生地黃、牛奶等滋潤的藥物來治療。更可恨的是,甚至還使用大黃這種瀉下的藥物。噎病患者,用這種方法治療,幾乎沒有存活的希望。原本可以活一年的,如果服用這些湯藥,可能幾個月就死了。
醫學方法失傳,千百年來都無法讓人理解。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那麼疾病就會逐年減少,就不會因此而死亡了。
2. 反胃根原
反胃者,陽衰土濕,下脘不開也。飲食容納,賴於胃陰之降,水穀消磨,藉乎脾陽之升,中氣健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穀化消,關門洞啟。精華之上奉者,清空無滯,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達者,傳送無阻,是以便溺不澀。
濕盛陽虧,中氣虛敗,戊土偏衰,則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則能受而不能消。以陽含陰則性降,降則化陰而司受盛,故胃以陽土而主納,陰含陽則氣升,升則化陽而司消腐,故脾以陰土而主磨。陽性開,陰性閉,戊土善納,則胃陽上盛而竅開,己土不磨,則脾陰下旺而竅閉。
水穀善納,上竅常開,所以能食,欲食不磨,下竅常閉,所以善吐。蓋土性回運,氣化無停,新故乘除,頃刻莫間。飲食不磨,勢難久駐,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湧,自然之理也。
其便結者,糟粕之傳送無多也。隧竅閉澀,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積既久,而後破溢而下。下而又閉,閉而又下,零星斷續,不相聯屬。及其遲日延時,傳諸魄門,則糞粒堅硬,形如彈丸。緣大腸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故燥澀而艱難也。
仲景《金匱》於反胃嘔吐,垂大半夏之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之聖方也。若與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三錢),白蜜(半杯)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閉耳,全以溫中燥濕,降逆開結為主。土燥陽回,飲食消化,自然不吐。穀精下潤,渣滓盛滿,傳送無阻,大便自易。
濕氣滲泄,必由便溺,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利水滑腸之法,依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白話文:
反胃的原因是,體內陽氣衰弱、脾土濕氣過重,導致下脘(胃的下口)無法正常開啟。食物的消化吸收,仰賴胃陰的下降功能,而水穀的磨碎消化,則需要脾陽的上升功能。當體內中氣強盛時,胃氣下降就能順利接納食物,脾氣上升就能有效磨碎食物。如此一來,水穀就能被消化吸收,關口自然暢通。精華物質向上輸送,清爽順暢沒有阻礙,因此不會產生痰液;糟粕向下傳送,也無阻礙,因此大小便順暢。
如果濕氣過盛,陽氣虧虛,導致中氣衰敗,戊土(脾土的陽氣)偏弱,就會出現能接納食物卻無法消化的情況;己土(脾土的陰氣)偏弱,則會出現能消化食物卻無法接納的情況。陽氣內含陰氣,性質是下降的,下降就能化生陰氣,負責接納食物,所以胃以陽土為主,主導接納功能;陰氣內含陽氣,性質是上升的,上升就能化生陽氣,負責消磨腐熟食物,所以脾以陰土為主,主導磨碎功能。陽氣的特性是開啟,陰氣的特性是閉合,戊土能順利接納,表示胃的陽氣上盛,胃的通道開啟;己土不能磨碎食物,表示脾的陰氣下盛,脾的通道閉塞。
水穀能夠順利接納,表示上口的通道常開,所以能進食;想要進食卻不能磨碎消化,表示下口的通道常閉,所以容易嘔吐。這是因為脾土的運化是循環的,氣的變化沒有停止的時候,新陳代謝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如果食物不能磨碎消化,就難以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向下排泄無路,就會逆向向上湧出,這是自然的道理。
如果出現大便乾結,是因為糟粕的傳送量不足。排泄通道閉塞不通,而渣滓量少,不能立刻排出,累積久了之後,才會破開排出。排出後又阻塞,阻塞後又排出,呈現零星斷續,不連貫的情況。如果拖延時間過久,才傳送到魄門(肛門),糞便就會變得堅硬,形狀如彈丸。這是因為大腸是燥金的腑,而肺的津液化為痰,不能向下潤澤,所以導致乾燥澀滯、排便困難。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對於反胃嘔吐,提出了以半夏為主的大半夏湯,其功效為補中氣、降逆氣並潤腸燥,是治療反胃的良方。如果與茯苓四逆湯合用,效果會更加顯著。
姜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三錢),白蜜(半杯)
用河水攪動二百四十次,煎煮至大半杯,加入白蜜,溫服。
反胃與噎膈的病理相似,只是上脘沒有閉塞罷了。治療方法主要以溫補中氣、燥濕、降逆氣、疏通阻塞為主。當脾土的乾燥情況改善,陽氣恢復,飲食就能消化,自然不會嘔吐。穀物的精華能夠向下潤澤,糟粕積滿,傳送沒有阻礙,大便自然就會順暢。
濕氣的排出,必須經由大小便,如果肝氣不能疏泄,可加入桂枝、阿膠,以疏肝氣,並疏散風邪。利水滑腸的方法,可參考噎膈的相關方劑,沒有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