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痰飲根原

痰飲者,肺腎之病也,而根原於土濕,肺腎為痰飲之標,脾胃乃痰飲之本。蓋肺主藏氣,肺氣清降則化水,腎主藏水,腎水溫升則化氣。陽衰土濕,則肺氣壅滯,不能化水,腎水凝瘀,不能化氣。氣不化水,則鬱蒸於上而為痰,水不化氣,則停積於下而為飲。大凡陽虛土敗,金水堙菀,無不有宿痰留飲之疾。

白話文:

痰飲是由肺和腎臟疾病引起的,但根源在於脾胃濕氣過重。肺和腎臟是痰飲的表徵,脾胃是痰飲的根本。

正常情況下,肺負責藏氣,肺氣向下降、清肅,就能化生津液。腎臟負責藏水,腎水溫暖上升,就能化生氣體。

如果陽氣不足,脾胃濕氣過重,肺氣就會滯留,無法化生津液,腎水就會凝滯,無法化生氣體。氣無法化生津液,就會鬱積在上方形成痰液,津液無法化生氣體,就會停留在下方形成飲液。

總之,如果陽氣虛弱,脾胃虛弱,金水失調,往往會導致痰飲積滯的疾病。

清道堵塞,肺氣不布,由是壅嗽發喘,息短胸盛,眠食非舊,喜怒乖常。蓋痰飲伏留,腐敗壅阻,礙氣血環周之路,格精神交濟之關,諸病皆起,變化無恆,隨其本氣所虧而發,而總由脾陽之敗。緣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從濕土化氣,濕旺脾虧,水穀消遲,脾肺之氣,鬱而不宣,淫生痰涎。歲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氣,盡化敗濁,微陽絕根,則人死矣。

白話文:

氣血不通暢,肺部的氣無法順利運行,因此導致咳嗽、呼吸困難、氣短、胸悶,飲食和睡眠都受到影響,情緒也不穩定。這是因為痰液和水液停留在體內,腐敗後形成阻礙,阻礙了氣血的運行,也阻礙了精神和身體的交流,因而產生各種疾病,變化不定,根據個人體質的虛弱狀況而發病,但總的來說,是由於脾胃陽氣虛弱造成的。脾胃主導濕土,肺部通過濕土化為氣,如果濕氣過重,脾氣虛弱,食物消化吸收緩慢,脾肺之氣鬱結不暢,產生痰液。隨著時間推移,體內的精氣逐漸轉化為濁氣,體內的陽氣消失殆盡,人就會死亡。

高年之人,平素陽虛,一旦昏憒痰鳴,垂頭閉目,二三日即死。此陽氣敗脫,痰證之無醫者也。其餘百病,未至於此。

白話文:

上了年紀的人,平時陽氣虛弱,一旦出現昏迷、痰聲響亮、低頭閉眼,幾天後就會死亡。這是陽氣耗盡,痰病無法治癒。除此之外的其他疾病,一般都不會嚴重到這種程度。

悉宜燥土瀉濕,絕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滯之物,使之精氣播宣,津液流暢,乃可扶衰起危,長生不老耳。

白話文:

一切都應該去除濕熱,斷絕身體內過多水分生化滋長的根源,清除瘀血、化解停滯,讓精氣得以運化,津液順利流動,這樣纔能夠扶持衰弱的身體,解除危急狀況,達到長生不老的效果。

姜苓半夏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半夏(三錢),橘皮(三錢),生薑(三錢)

白話文:

茯苓(15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橘皮(15克),生薑(15克)

煎大半杯,溫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濕,是以多有痰證,而鼓脹、噎膈、虛勞、吐衄、嗽喘、驚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濕陽虛,氣滯津凝。法宜燥土瀉濕,利氣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在上之痰,半成濕熱,在下之飲,純屬濕寒。上下殊方,溫清異制,大要以溫燥水土為主。上熱者,加知母石膏

白話文:

所有疾病的產生,都與身體內濕氣過多有關。因此,痰證很常見,而腹脹、胸悶、身體衰弱、吐血、咳嗽氣喘、驚悸等症狀的人更是嚴重。這是因為濕氣過多導致陽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體液凝聚。治療方法應當是溫燥祛濕、疏通氣血。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常用的方子。上半身的痰,一般會化成濕熱;下半身的積液,通常是濕寒性質。因此,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但總體原則是溫燥水土。如果上半身有熱證,可以加入知母、石膏。

下寒者,佐乾薑附子。痰之陳宿纏綿,膠固難行者,加枳實開之,飲之停瘀臟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棗湯瀉其氣分,下在臍腹,用豬苓湯瀉於水道。流溢經絡者,用五苓散瀉之汗孔。上脘之痰,可從吐出。中脘之痰,可從便下。若經絡之飲,非使之化氣成津,瀉於汗尿,別無去路也。

白話文:

如果是下半身寒症,可以使用乾薑、附子調理。如果痰液積滯已久,難以化解,可以加入枳實幫助其化開。如果體內氣血瘀滯,堵塞臟腑,位於胸膈上,可以使用「十棗湯」疏通氣分;如果位於臍腹部,可以使用「豬苓湯」通利水道。如果痰液流溢於經絡,可以使用「五苓散」發散於汗孔。上中焦的痰液,可以從嘔吐中排出;中中焦的痰液,可以從大便中排出。至於經絡中的痰飲,除了幫助其轉化成津液並從汗尿中排出外,沒有其他去除的路徑。

一切痰飲,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續隨子仁驅逐痰飲,亦良物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的痰濕,使用瓜蒂散催吐後排泄,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接著再用續隨子仁驅逐痰濕,也是很好的選擇。

2. 咳嗽根原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轉,肺金順下,霧氣降灑,津液流通,是以無痰,呼吸安靜,上下無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礙,則咳嗽發作。其多作於秋冬者,風寒外閉,裡氣愈郁故也。

白話文:

咳嗽是由肺和胃的疾病引起的。胃氣右轉,肺氣順暢地向下運轉,水氣降下並散佈,津液暢通,所以沒有痰液,呼吸平穩,上下沒有阻礙,所以不會咳嗽。胃氣上逆,肺氣沒有向下運行的路,水氣堵塞,所以痰液大量產生,呼吸受阻,就會引發咳嗽。咳嗽在秋冬季節發作較多,是因風寒在體外閉阻,體內氣機鬱結所致。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緣陽明之陽虛。太陰以己土而生濕,陽明從庚金而化燥,燥敵其濕,則胃降而脾升,濕奪其燥,則脾陷而胃逆。以燥為陽而濕為陰,陽性運而陰性滯,理自然也。

白話文:

胃之所以不正常下降,完全是因為陽明經的陽氣虛弱。太陰經以土生濕氣,陽明經以金化乾燥。乾燥與濕氣相剋,胃氣就會下降,脾氣就會上升;濕氣奪取了乾燥,脾氣就會下陷,胃氣就會上逆。乾燥屬陽,濕氣屬陰,陽氣運轉,陰氣滯留,這是自然規律。

《素問·咳論》: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是咳嗽之證,因於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乾薑細辛

白話文:

《素問·咳論》:如果吃了冰冷的食物,這些食物進入胃中,並沿著肺脈上行到肺部,就會導致肺寒。肺寒時,肺部內外邪氣結合,進而侵犯肺部,就會引起咳嗽,這是咳嗽的症狀。咳嗽的根源在於胃氣上逆和肺寒,因此仲景治療咳嗽,一定會使用乾薑和細辛這兩味藥材。

其燥熱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燥氣旺則手太陰化氣於庚金而不化氣於濕土,一當胃逆膽升,刑以相火,則壅嗽生焉。然上雖燥熱,而下則依舊濕寒也。蓋肺胃順降,則相火蟄藏而下溫,肺胃逆升,則相火浮動而上熱,上熱則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白話文:

咳嗽是因為燥熱造成的,金屬性燥熱而導致火氣旺盛。手陽明經脈以燥金為主的能量,如果燥氣過盛,手太陰經脈將無法化濕土之氣,反而會化為庚金之氣。一旦胃氣上逆膽氣上升,刑剋相火,就會導致壅塞咳嗽。

雖然上焦燥熱,但下焦仍然濕寒。這是因為肺氣和胃氣順利下降,就能讓相火潛伏藏匿,溫暖下焦;肺氣和胃氣逆行上升,則相火浮起,導致上焦燥熱,因為火氣上升而不下降的緣故。

緣足太陰之濕盛,則辛金從令而化濕,是生濕嗽,手陽明之燥盛,則戊土從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則上熱,濕則下寒,究之濕為本而燥為標,寒為原而熱為委。悟先聖咳嗽之義,自得之矣。

白話文:

由於足太陰(脾經)濕氣過盛,辛金(肺金)便會順應這種情況而變成濕氣,產生濕咳;手陽明(大腸經)燥氣過盛,戊土(脾土)便會順應這種情況而變成燥氣,產生燥咳。燥氣會向上產生熱,濕氣會向下產生寒,仔細探究後會發現濕氣是根本,燥氣是表象;寒氣是根源,熱氣是枝節。只要理解了先聖們對咳嗽的論述,就能夠自己領會掌握了。

姜苓五味細辛湯

茯苓(三錢),甘草(二錢),乾薑(三錢),半夏(三錢),細辛(三錢),五味(一錢,研)

白話文:

茯苓(15克),甘草(10克),乾薑(15克),半夏(15克),細辛(15克,研磨成粉)

煎大半杯,溫服。

咳證緣土濕胃逆,肺金不降,氣滯痰生,竅隧阻礙,呼吸不得順布。稍感風寒,閉其皮毛,肺氣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熱,而非脾腎濕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論,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白話文:

咳嗽的發生源自於脾胃濕熱,導致胃氣上逆,肺部氣機失衡,氣流不暢,生成痰液,堵塞氣道,使呼吸無法順利進行。稍遇風寒之邪,閉塞肌表,肺氣更加鬱滯,於是引發咳嗽。如果肺部本身有熱,而不是脾腎濕寒,則不會形成這種疾病。這是岐伯所論和仲景所傳之法,不可更改。

其甚者,則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氣。若肺郁生熱,加麥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膽火刑金,加芍藥、貝母,以清膽肺。勞嗽吐血,加柏葉,以斂肺氣。若感冒風寒,嚏噴流涕,頭痛惡寒,加生薑,蘇葉,以解表邪。

白話文:

嚴重的話,就會變成氣喘、呼吸急促,這時可以加入橘皮、杏仁,以幫助肺氣運行。如果肺部氣滯生熱,可以加入麥冬、石膏,清涼心肺。如果膽火過盛而影響肺,可以加入芍藥、貝母,以清涼膽肺。勞累咳嗽伴有吐血,可以加入柏葉,以收斂肺氣。如果感冒受寒,打噴嚏、流鼻涕,頭痛惡寒,可以加入生薑、蘇葉,以驅散表邪。

3. 肺癰根原

肺癰者,濕熱之鬱蒸也。陽衰土濕,肺胃不降,氣滯痰生,胸膈瘀寒,濕鬱為熱,淫泆熏蒸,濁瘀臭敗,腐而為膿。始萌尚可救藥,膿成肺敗則死。此緣濕旺肺郁,風閉皮毛,衛氣收斂,營郁為熱,熱邪內閉,蒸其痰涎,而化癰膿故也。

白話文:

肺膿瘍是由濕熱鬱結所導致的。陽氣虛弱,土氣濕潤,肺胃失於下降,氣血凝滯,痰液生成,胸膈間瘀積著寒邪,濕氣鬱結化為熱氣,蒸發燻烤,使濁氣凝滯敗壞,腐爛成膿。初期時還能治療,膿液形成、肺部敗壞後就會死亡。這種情況是由於濕氣旺盛導致肺氣鬱結,風寒閉塞皮毛,衛氣收斂,營血鬱滯化熱,熱邪內閉,蒸發痰液,從而轉化為膿瘍。

蓋風中於表,則腠理疏泄而汗出,熱蒸於裡,則經陽遏閉而惡寒。衛陽外斂,呼氣有出而不入,營陰內遏,吸氣有入而不出。營衛不交,風熱兼作,風邪外傷其皮毛。

白話文:

當風邪入侵體表時,會導致皮膚毛孔鬆弛,出汗;熱邪侵襲體內時,會阻塞經絡的陽氣,導致怕冷。衛陽外斂,呼出的氣多而吸入的氣少;營陰內遏,吸入的氣多而呼出的氣少。營衛不協調,風熱同時發作,風邪由外傷及皮膚。

皮毛者,肺之合也。濕土鬱滿,肺氣不降,而風襲皮毛,泄其衛氣,衛氣愈泄而愈斂,皮毛始開而終閉,肺氣壅塞,內外不得泄路,痞悶喘促,痰嗽彌增,口乾咽燥,而不作渴。少飲湯水,則津液沸騰,多吐濁沫。熱邪內傷其津血,津血與痰涎鬱蒸,腐化膿穢,吐如米粥。久而肺臟潰爛,是以死也。

白話文:

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表徵。如果濕氣停滯,肺氣無法下降,而風邪又侵襲皮膚和毛髮,就會消散體表的保護氣。保護氣越消散,皮膚和毛髮就會收縮得越緊,一開始會呈現開放狀態,最後會完全閉塞。肺氣受到阻滯,內外都無法宣洩,就會出現胸悶、氣促、痰多、咳嗽,口乾舌燥卻不覺得口渴。如果喝少量湯水,體內的津液就會沸騰,吐出大量帶有泡沫的濁液。熱邪會損傷體內的津血,津血與痰涎堆積發酵,腐爛成膿液,吐出來的就像米粥一樣。時間久了,肺臟就會潰爛,最終導致死亡。

病生肺部,而根原於胃逆,其胸膈之痛,則是膽木之邪。以胃土不降,肺膽俱無下行之路,膽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則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則胸中生熱。是宜並治其標本也。

白話文:

疾病發生在肺部,但根源在於胃氣上逆。而胸膈間的疼痛,則是由於膽氣過盛。因為胃氣不降,肺和膽都不通暢,而膽氣屬於甲木,化生為相火。甲木剋制戊土,所以導致膈肌上疼痛;相火刑剋辛金,所以導致胸部生熱。因此,應該同時治療根本和表象。

蘇葉(三錢),甘草(二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茯苓(三錢),貝母(三錢),橘皮(三錢),生薑(三錢)

白話文:

蘇葉(15克),甘草(10克),桔梗(15克),杏仁(15克),茯苓(15克),貝母(15克),橘皮(15克),生薑(15克)

煎大半杯,溫服。

胃逆胸滿重,加半夏

肺癰胸膈濕熱,鬱蒸痰涎,而化癰膿。痰盛宜逐,膿成當瀉,膠痰堵塞,以甘遂、葶藶之屬驅之,膿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劇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膿穢,以求藏真,勝於養癰遺害者也。

白話文:

肺部生膿瘡,胸腔內濕熱,導致痰液過多,形成膿瘡。痰液過多時需要驅除,膿瘡形成後則應瀉去。如果痰液粘稠堵塞,可以用甘遂、葶藶等藥物驅除。如果膿液和血液混雜,腐敗凝結,可以用丹皮、桃仁等藥物排出。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仲景的二白散,通過嘔吐和腹瀉的方式排出膿液和穢物,以求徹底治癒,勝過養著膿瘡帶來危害。

二白散

桔梗(三錢),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為末,飲服半錢匕。虛者,減之。

膿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泄。下多,飲冷水一杯,則止。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炒黃,研,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入葶藶,煮取一杯,頓服。

膿未成則痰下,膿已成則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