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病不過內外感傷,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
先聖既往,此道絕傳,博考方書,乖訛萬狀。縱身若松柏,未必後雕,況資如蒲柳,動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白話文:
疾病不外乎是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導致的損傷,而各種雜病在傳變過程中,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外感內傷是所有疾病的總綱,而各種雜病是外感內傷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項目。這就像水和火,源頭本來是一體的,但分支流派卻各自不同,雖然途徑不同,但最終都會歸於同一處,實際上是一致的,卻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過去的聖賢已經逝去,這種醫理也隨之失傳,仔細研究各家醫書,卻發現其中錯誤百出。即使身體像松柏一樣強健,也未必能免於衰敗,更何況身體像蒲柳一樣柔弱,動不動就衰弱凋零,再加上各種雜病的侵襲,以及庸醫濫用毒藥,簡直就像輕塵依附在柔弱的草上,朝露滴落在韭菜上,危在旦夕。
想到過去親人相繼離世,手足也遭受傷害,墳墓荒蕪,被煙霧籠罩,感念存活和逝去的人,心情實在難以言表,於是寫下這本《雜病解》。
2. 雜病解上
3. 鼓脹根原
鼓脹者,中氣之敗也。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謂氣分,中半以下為陰,是謂水分。氣盛於上,水盛於下,陰陽之定位也。而氣降則生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水循環。究其轉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鬱於下,是謂氣鼓,水不化氣而氾濫於上,是為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瀠。下焦水盛,故如川瀆之注瀉。而氣水變化之原,出於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
氣之化水,由於肺胃,水之化氣,由於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生,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氣不化水,則左陷於下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於上而為水脹。而其根,總因土濕而陽敗,濕土不運,則金木鬱而升降窒故也。
白話文:
鼓脹這種疾病,是因為身體中氣衰敗所導致的。肺臟主管氣的運行,腎臟主管水的代謝,人體上半部屬於陽,稱為氣的範圍;下半部屬於陰,稱為水的範圍。氣在上半部旺盛,水在下半部充盈,這是陰陽的正常位置。而氣下降可以產生水,水上升可以轉化為氣,陰陽之間互相依存,氣和水循環流動。探究氣和水轉化的關鍵,全在中焦,中氣一旦衰敗,氣就不能化為水而積聚在下,就形成「氣鼓」;水也不能化為氣而向上泛濫,就形成「水脹」。
《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水泡一樣,下焦像水溝一樣。上焦氣充足,所以像霧露一樣空靈;下焦水充足,所以像河流一樣向下流淌。而氣和水變化的根本,在於中焦,中焦是氣和水交會的地方,氣正要上升,水正要下降,水想要變成氣,氣想要變成水,氣和水還沒有分開,所以它的形態像水泡一樣。
氣轉化為水,是通過肺和胃的功能來實現的;水轉化為氣,是通過肝和脾的功能來實現的。肺和胃的氣向下降,則陰氣產生,所以會清涼而化生為水。如果氣不能化為水,就是因為肺和胃的氣不能下降。肝和脾的氣向上升,則陽氣產生,所以會溫暖而化生為氣。如果水不能化為氣,就是因為肝和脾的氣不能上升。氣不能化為水,就會向下陷落而形成氣鼓;水不能化為氣,就會向上逆行而形成水脹。而這些問題的根源,總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導致陽氣衰敗,濕土不能運化,導致肺金和肝木鬱結,升降功能受阻。
4. 氣鼓
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於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升於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鬱而下陷,故臍以下腫。木性善達,其發達而不郁者,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運,是以凝滯而為脹滿。
肝氣不達,鬱而生熱,傳於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不能生水,木鬱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而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膽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濕寒,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砂仁(一錢,炒,研),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漿一湯匙,溫服。
膀胱濕熱,小便紅澀者,加梔子清之。脾肺濕旺,化生郁濁,腐敗膠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飲。在下則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菀陳,然後調之。
續隨子仁,最下痰飲,用白者十數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赤小豆(三錢,研),香豉(三錢,研)
熱水一杯,煮香豉,令濃,去渣,調二末,溫服。取吐下為度。
病重人虛者,不可服此,當用葶藶散。
白話文:
氣之所以膨脹鼓起,表面上看起來是氣從上往下走,但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氣從下往上升的。腎臟中的陽氣,是全身氣的根本來源。氣上升到肝和脾,肝脾向左旋轉,將氣溫暖轉化為清陽之氣,這是氣從水分中升起的表現。如果肝脾的功能不能正常上升,陰氣就會在體內積聚下陷,導致肚臍以下部位腫脹。
木的特性是向上疏通,如果能夠正常發散而不受阻礙,那是因為體內水分溫暖,土壤乾燥,陽氣能夠上升。如果體內水分寒冷,土壤潮濕,脾的陽氣就會下陷,肝的疏泄功能也會受到抑制,進而克制脾土的功能。肝脾功能受阻,無法正常升發運化,氣機就會停滯凝結而產生脹滿。
肝氣鬱結無法疏通,就會產生熱,然後傳給脾土。脾土受到肝熱影響,就會因為濕熱而傳給膀胱。五行的特性是,生病時會傳給它所能克制的對象,這是必然的趨勢。土壤乾燥,木就能夠向上疏通,水液也能變得清澈;土壤潮濕,氣機就會停滯,無法產生水液,木的疏泄功能也會受阻,無法將水液排出,所以水道就會不暢通。再加上熱邪,就會出現小便淋漓不暢,顏色發黃發紅。
脾土既然下陷,胃氣必然會上逆。脾氣下陷,肝木就會被鬱在下面,胃氣上逆,膽火就會被鬱在上面。下身發熱,是因為肝木無法正常上升;上身發熱,是因為膽火無法正常下降。疾病的本質是濕寒,而表象則是濕熱,所以應該用藥祛除濕邪,疏通鬱滯,補益脾陽,疏達肝氣,並清除膀胱的鬱熱。
桂枝姜砂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三錢,炙)、砂仁(一錢,炒後研末)、乾薑(三錢)
將藥材放入鍋中,加水煎至剩下一半的量,加入砂仁末,略微煎煮,去渣,加入一湯匙的西瓜汁,溫服。
如果膀胱濕熱,出現小便紅澀的情況,可以加入梔子來清熱。如果脾肺濕氣旺盛,產生鬱濁之氣,變得腐敗黏稠,無法向下排出,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化解痰飲。這種藥物能夠使痰飲從下瀉出,或者從上嘔出。將這些積存的痰飲排出後,再進行調養。
續隨子仁,最能瀉下痰飲,使用白色的十幾顆,研碎,去除油脂,服用後痰水就會排出。
瓜蒂散
瓜蒂(二十個,研末)、赤小豆(三錢,研末)、香豉(三錢,研末)
用一杯熱水煮香豉,煮至濃稠,去渣,加入其他藥末,攪拌均勻,溫服。以能使患者嘔吐或腹瀉為度。
如果病情嚴重且身體虛弱,不能服用此藥,應該使用葶藶散。
5. 水脹
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於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於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水入於經,衛氣壅阻,則為腫脹。
水生於肺而統於腎,藏於膀胱而泄於肝。腎與膀胱之府,相為表裡。
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於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充灌於經絡,熏澤於皮膚,氤氳郁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滂沛,勢如江漢矣。
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之下實也。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
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之實,膀胱之熱者,相火泄於腎藏而陷於膀胱也。
相火藏於腎水,原不泄露,其泄而不藏者,過在乙木。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至泄火。水寒土濕,生氣鬱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
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合相火而生下熱,傳於己土,己土以其濕熱傳於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
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腫脹作焉。水熱穴論: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其本之在臟者,宜瀉之於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鬱,乃其根本也。
苓桂浮萍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浮萍(三錢),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參,寒加乾薑。肺熱,加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中虛,加人參,寒加乾薑。
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陽敗土濕,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腫脹。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後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氣位於上,水位於下。氣之在上,雖壅滿郁遏,而不至於脹,惟下陷而不升,則病氣鼓,水之在下,雖停瘀凝結,而弗至於腫,惟上逆而不降,則病水脹。腫在身半以上者,水脹也,脹在身半以下者,氣鼓也,其一身俱至腫脹者,氣病於下而水病於上也。氣水交病,則氣中亦有積水,水中不無滯氣。
總之,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於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於上者,其氣道必不通。仲景《金匱·水氣》之法,腰以上腫,當發其汗,汗發則氣通而水亦泄,腰以下腫,當利小便,便利則水行而氣亦達矣。
白話文:
水脹
水腫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是從下往上發展,但追溯根本原因,其實是從上往下引起的,中焦的陰氣不足,是水腫的根源。水液下降到肺和胃,肺和胃的運作能使清氣上升、濁陰下降,這時水液是順著氣的運行而流動的。如果肺和胃的下降功能失常,身體陽氣部分的水液就會不正常地向上逆行,因此會出現肚臍以上的部位腫脹。
金屬的特性是收斂,而能收斂又不滯塞的關鍵,是陽明胃土的正常下降。如果脾土濕氣過重、胃氣上逆,導致肺氣無法正常下降,陽氣部分的水液就不能向下流動,反而陰氣部分的水液會向上泛濫。水液如果進入肺部,會阻礙宗氣運行,導致喘息、胸悶;水液如果進入經絡,會阻礙衛氣運行,導致身體腫脹。
水的產生源於肺,歸於腎所管轄,儲存在膀胱,並通過肝來排泄。腎和膀胱的功能是互為表裡的。
喝進去的液體到達胃部後,需要脾的陽氣來蒸化,形成水霧之氣,然後向上輸送給肺。肺像金屬一樣清肅,水霧之氣會向外發散,遍布經絡、滋潤皮膚,就像雨露一樣。當水液到達中焦以下部位時,則會聚集起來,形成像江河一樣的水流。
膀胱是水液的歸宿。肺氣化生的水液會傳輸到膀胱,如果肝氣能夠疏通,排尿的通道就會順暢,這樣就不會發生腫脹。膀胱的排尿通道,如果清淨就會暢通,如果發熱就會閉塞。《靈樞》中說,三焦與膀胱相連,能約束下焦,如果功能過強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功能虛弱就會導致小便失禁。小便失禁通常是腎中相火虛弱所致,小便不通並非相火過強,而是因為腎主封藏,腎氣如果能藏,相火就會固秘,膀胱就能保持清淨。反之,腎氣無法封藏,相火就會外泄,導致膀胱燥熱。
相火能夠潛藏,膀胱清澈通暢,這就是身體正常的狀態。膀胱發熱,是因為相火無法藏在腎中,反而陷落到膀胱。
相火本來應該藏在腎水中而不外泄,如果相火外泄而無法收藏,問題就出在肝木上。肝木的特性是疏泄,如果疏泄的功能順暢,就能夠單純地排泄水液,而不至於連同火一起泄出。如果水寒、土濕,導致生機被阻遏,肝木的疏泄功能就會失常,這時就會更想疏泄,所以相火無法被封藏,外泄而不通暢,導致水道不通。
相火的陷落,根源在肝,而肝氣的陷落,根源在脾。肝脾氣機鬱滯、下陷,會與相火結合產生下焦的熱,然後傳給脾土,脾土因為濕熱又傳給膀胱,因此會出現小便淋漓澀痛、顏色赤黃的情況。
膀胱閉塞,水液無法歸於膀胱,就會逆流到胸腹,浸潤經絡,導致腫脹。根據《水熱穴論》的說法,水腫的根本在腎,而表現在肺,都是因為體內積水。所以水腫會表現為下肢浮腫、腹部腫大,上部會出現喘息、難以平躺的症狀,這就是根本和表象都出現問題。
對於根本在於臟腑的水腫,應該通過膀胱來排泄水液;對於表現在肺部的水腫,應該通過汗孔來發汗排泄水液。汗液和尿液的排出,總體來說要以燥濕健脾、疏通肝木為主。水腫的發生,雖然與肺和腎兩個臟腑有關,但脾土濕氣過重、肝木鬱滯,才是根本原因。
苓桂浮萍湯
配方:茯苓(3錢)、澤瀉(3錢)、半夏(3錢)、杏仁(3錢)、甘草(2錢)、浮萍(3錢)、桂枝(3錢)。
煎煮方法: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服藥後蓋上被子,使其出汗。
如果中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體內寒冷,可以加入乾薑;如果肺部有熱,可以加入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
配方:茯苓(3錢)、澤瀉(3錢)、甘草(2錢)、桂枝(3錢)、阿膠(3錢)。
煎煮方法: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
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西瓜漿;如果體內有熱,可以加入梔子;如果中氣虛弱,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體內寒冷,可以加入乾薑。
肝木如果被阻遏、疏泄功能失常,陽氣衰敗、脾土濕氣過重,就無法控制水邪,因此會出現腫脹。所以,治療的原則是祛濕燥土、疏通肝木、疏通行水。後世的一些加減八味丸,雖然用地黃來助長脾的濕氣,用附子來增加肝的熱性,如果在肝脾還沒有嚴重衰敗的情況下服用可能會有效,但如果肝脾已經嚴重受損,服用後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很誤人的。
氣的運行在身體上部,水的運行在身體下部。氣的運行在上部,即使出現壅塞鬱滯,也不會引起腫脹,只有當氣機下陷而不能上升時,才會引起腹脹。水的運行在下部,即使出現停滯凝結,也不會引起腫脹,只有當水液向上逆行而不能下降時,才會引起水腫。如果腫脹在身體上半部,屬於水腫;如果腫脹在身體下半部,屬於氣脹;如果全身都出現腫脹,則是因為氣機在下部發生病變、水液在上部發生病變。氣和水兩種病變同時存在,那麼氣中也會有積水,水中也不會沒有滯氣。
總而言之,氣和水是相互依存的,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機在下部發生病變,水道必定不利;水液在上部發生病變,氣道必定不通。《傷寒論》中關於水腫的治療方法,腰部以上腫脹,應當發汗,通過發汗來疏通氣機,水液也會隨之排出;腰部以下腫脹,應當利小便,通過利小便來使水液排出,氣機也會隨之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