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噎膈根原

噎膈者,陽衰土濕,上下之竅俱閉也。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下竅開,故舊谷善出,上竅開,故新谷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所以無病。

白話文:

噎膈是因為陽氣衰弱,脾土濕熱,導致上下通道都被堵塞。脾陽升發,則下方的通道就能打開;胃陰下降,則上方的通道就不會被堵塞。下方的通道開了,舊的食物就能順利排出去;上方的通道開了,新的食物就能順利進來。新舊食物交替更換,出入沒有阻礙,氣血循環順暢,因此身體不會生病。

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濕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沖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緣氣之為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寒。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鬱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而不出。

白話文:

人體上下器官的通暢與否,取決於中氣。中氣虛弱,濕濁積聚,會導致肝臟和脾臟功能受損,導致小便不通暢、大便乾結。肺臟和胃部則出現氣機上逆,導致飲食不進。

氣的性質是:充盛時暢通清利,虛弱時滯澀寒凝。胃主管下降濁氣,脾主管提升清氣。胃氣下降,濁氣得以向下傳導,上焦通暢清利,所以能順利接受外界物質。脾氣上升,清氣得以向上運行,下焦通暢不阻塞,所以能順利排出廢物。如果胃氣上逆,肺金之氣就會下降受阻,濁氣鬱結,外來物質難以被吸收。如果脾氣下陷,肝木之氣就會上升受阻,清氣滯澀,廢物難以排出。

以陽衰土濕,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納之機針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鬱,而穀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搏結,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穀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難澀。總緣中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白話文:

那些廢物無法排出,是因為脾臟下陷而肝臟鬱悶。而食物無法進入體內,不僅會導致胃氣上逆和肺氣鬱結,還會有甲木之氣的邪氣。甲木之氣逆行,剋制了戊土之氣,土木之氣相爭結塊,肺部失去了下降的通道。霧氣瀰漫鬱積,化生痰液,胸膈阻塞,所以食物噎住而無法下嚥。肺部津液化為痰液,無法向下滋潤。水穀兩竅枯槁失潤,而乙木之氣的疏通作用無法發揮,所以大便和排尿困難。總的來說,是因為中氣失調,所以升降功能相反,出納功能不靈活。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生薑(三錢),芍藥(三錢)

白話文:

茯苓(15克),澤瀉(15克),甘草(10克),桂枝(15克),半夏(15克),乾薑(15克),生薑(15克),芍藥(15克)

煎大半杯,溫服。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胸膈洗盪,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

白話文:

噎病是胸膈阻塞不通,濕氣過度蒸發而形成痰液。上腹部不舒暢,加上痰液粘稠,所以食物難以下嚥。治療方法宜多用半夏,來降低胃氣。痰液多的人,再加茯苓、橘皮,來去除阻塞的痰液。生薑取汁,用得越多越好。痰液特別多時,用瓜蒂散,來吐出陳痰,瀉出停滯的痰液。胸膈淨化後,腐敗清空,飲食就能逐漸下嚥了。

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膽木盤結,不得下行,經氣鬱迫,是以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瀉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郁。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瘥。

白話文:

胸悶不適是由於肺和胃氣上逆,導致濁氣無法下降,而這些濁氣中主要是少陽膽經的木邪之氣。因為胃氣上逆,導致肺和膽都沒有了下降的通道,膽經木氣盤結,無法下行,經絡氣血鬱積不通,因此造成胸脅疼痛。此時應當使用甘草來緩解氣血鬱結,芍藥來瀉除木邪,柴胡和鱉甲來散開結鬱。如果同時伴有風木枯燥,則需要再加入阿膠和當歸,滋養肝木清泄風熱,這樣疼痛自然就會痊癒。

其大便燥結,糞粒堅硬,緣土濕胃逆,肺郁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大腸以陽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應難澀。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蓋以肝木鬱陷,關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此宜以乾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

白話文:

他的大便乾硬,糞便堅硬如石,這是因為體內的濕氣逆行侵襲胃部,肺氣鬱結,痰液過多,導致津液不能生成,無法潤澤大腸。大腸是陽明經的燥金之府,如果枯槁失滋,自然會便祕乾澀。而陰氣凝滯氣機閉塞,下方的出路被堵住,再加上飲食不多,消化緩慢,大便的殘渣有限,不能充滿胃腸,順利向下排出。這是因為肝木氣鬱結,關竅阻塞,疏泄的功能無法正常發揮,所以導致便祕。因此,應該用乾薑、砂仁溫暖中焦,破除壅滯,增強脾陽而疏通腸道,再用桂枝疏通肝木鬱結,促進疏泄。

乾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

白話文:

便祕難以下嚥時,大量使用肉蓯蓉來潤滑腸道,蜂蜜也有同樣的效果。如果腸道氣血虛弱,導致不通暢,則加入阿膠和當歸,滋潤氣血。

其小便紅澀,緣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濕木鬱,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澤、桂枝,瀉濕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濕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濕。濕土莫運,肝不升達,是以溺癃。肺不降斂,是以痰盛。瀉濕以苓、澤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

白話文:

當小便呈紅色或暗紅色時,這是因為肺氣鬱結,痰液過多,導致肺部無法產生足夠的水液滋潤膀胱。同時,脾胃濕熱,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小便排出不順利。

治療時應該使用茯苓、澤瀉、桂枝,這些藥材可以祛除濕氣,疏通肝氣,打開前陰穴道。情況嚴重的,可以使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苓、茯苓、澤瀉可以祛除濕氣,乾燥脾胃;桂枝、阿膠可以疏通肝氣,清熱化痰,這樣小便自然就會通暢。

對於痰液過多,小便量少的人來說,這完全是脾胃濕熱造成的。濕土無法運行,肝氣無法上升,導致小便困難。肺氣無法下降收斂,導致痰液過多。

治療時應該以茯苓、澤瀉為主,再輔以疏通肺氣,舒緩肝氣的藥材。這樣一來,痰液就會消散,小便量也會增加。

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難下。下竅續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開。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為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

白話文:

下半身的通道阻塞,導致體內濁氣無法排出,胸膈間氣機滯塞,食物難以順利下行。如果能夠讓下半身的通道打開,胸膈中的濁氣便有出口,上消化道也會自然暢通。再使用疏通的藥物,消除胸中的濁物,自然就能順利進食。而上下暢通的關鍵,在於溫暖中焦脾胃,讓脾胃之氣溫暖乾燥。當脾胃之氣溫暖乾燥時,胃氣就不會上逆,肺氣就能下降,噎食的症狀便會解除;脾氣不下陷,肝氣就能上升,大便也會通暢。

庸工以為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月死矣。

白話文:

庸劣的醫生認為陰氣虛弱導致燥熱旺盛,使用地黃、牛乳等滋潤的藥物。更可恨的是,竟然使用了大黃。噎食之人都難以存活,如果服用了藥液,最長也只能活幾個月。

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2. 反胃根原

反胃者,陽衰土濕,下脘不開也。飲食容納,賴於胃陰之降,水穀消磨,藉乎脾陽之升,中氣健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穀化消,關門洞啟。精華之上奉者,清空無滯,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達者,傳送無阻,是以便溺不澀。

白話文:

反胃的原因是身體陽氣虛弱、脾胃濕氣重,胃部下口不通暢。我們吃的東西能夠容納在胃裡,是因為胃裡有陰液下降;食物能夠被消化,是因為脾胃有陽氣上升。中氣旺盛,胃氣就會下降,食物就能順利進入胃裡,脾陽就能升發,食物就能順利被消化。食物被消化後,精華部分向上運送,氣血通暢無阻,所以不會產生痰液;糟粕部分向下排出,傳輸順暢,所以不會大便不通。

濕盛陽虧,中氣虛敗,戊土偏衰,則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則能受而不能消。以陽含陰則性降,降則化陰而司受盛,故胃以陽土而主納,陰含陽則氣升,升則化陽而司消腐,故脾以陰土而主磨。陽性開,陰性閉,戊土善納,則胃陽上盛而竅開,己土不磨,則脾陰下旺而竅閉。

白話文:

如果濕氣過重而陽氣虛弱,中氣(脾胃之氣)衰敗,戊土(胃)較弱,那麼胃只能消化食物卻不能吸收營養。如果己土(脾)較弱,那麼脾能吸收營養卻不能消化食物。

因為陽氣包含陰氣,因此陽氣會下降,下降後變成陰氣並負責接收盛納食物。所以胃屬陽土,負責接收食物。而陰氣包含陽氣,因此陰氣會上升,上升後變成陽氣並負責消化腐化食物。所以脾屬陰土,負責研磨食物。

陽氣的性質是張開,陰氣的性質是閉合。戊土(胃)擅長接收食物,所以胃陽在上部旺盛,孔竅就會張開。己土(脾)不能研磨食物,所以脾陰在下部旺盛,孔竅就會閉合。

水穀善納,上竅常開,所以能食,欲食不磨,下竅常閉,所以善吐。蓋土性回運,氣化無停,新故乘除,頃刻莫間。飲食不磨,勢難久駐,下行無路,則逆而上湧,自然之理也。

白話文:

如果你能好好進食,鼻孔通常是通暢的,所以你能夠吃東西。如果你不想要進食,就會嘔吐,肛門通常是閉合的,所以你能夠順利嘔吐。這是因為土的特性是迴圈運轉的,氣的變化不會停止,新的和舊的交替輪換,一刻也不停歇。食物和水如果沒有被消化,就不可能長時間停留,往下沒有路可以走,就會逆流而上,這是自然的法則。

其便結者,糟粕之傳送無多也。隧竅閉澀,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積既久,而後破溢而下。下而又閉,閉而又下,零星斷續,不相聯屬。及其遲日延時,傳諸魄門,則糞粒堅硬,形如彈丸。緣大腸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故燥澀而艱難也。

白話文:

便祕的人,體內廢物運送得很少。胃腸積滯,腸道不通暢,積存的渣滓無法快速排出,時間久了,才積聚破裂而排出。排出後又阻塞,阻塞後又排出,零星斷續,不連續。等到時間拖得太久,堆積在直腸中,糞便就會變得很硬,形狀像彈丸一樣。因為大腸屬燥金,而肺部津液只能轉化為痰,無法向下滋潤腸道,所以大腸乾燥阻塞,排便困難。

仲景《金匱》於反胃嘔吐,垂大半夏之法,補中降逆而潤腸燥,反胃之聖方也。若與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白話文:

在中醫名著《金匱要略》中,仲景提倡用半夏治療反胃嘔吐,可以補益中氣、降逆止嘔,並且潤腸通便,是治療反胃的良方。如果半夏與茯苓、四逆散合用,效果會更加神奇。

姜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茯苓(三錢),白蜜(半杯)

白話文:

人參(15克),半夏(15克),乾薑(15克),茯苓(15克),蜂蜜(125毫升)

河水揚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溫服。

反胃與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閉耳,全以溫中燥濕,降逆開結為主。土燥陽回,飲食消化,自然不吐。穀精下潤,渣滓盛滿,傳送無阻,大便自易。

白話文:

反胃和噎膈的治療方法相似,但上脘沒有閉塞的感覺。主要以溫暖腹部、去除體內濕氣、降低逆氣、化解結塊為原則。土壤乾燥後,陽氣會回歸,飲食就能消化,自然就不會嘔吐。食物精華向下滋潤,廢物堆積,傳送不受阻礙,大便就能順暢。

濕氣滲泄,必由便溺,若肝氣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膠,疏木清風。利水滑腸之法,依噎膈諸方,無有異也。

白話文:

當濕氣要排出體外時,必定從小便和大便中排出。如果肝氣無法順暢運作,可以用桂枝和阿膠來疏通肝氣,就像微風吹拂樹木一般。排水的藥方和治療腸道阻塞的方法與治療食噎和膈肌痙攣的藥方並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