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四 (5)
卷四 (5)
1. 吐血
血斂於肺而降於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臟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為主。
胃氣不降,原於土濕,土濕之由,原於寒水之旺。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土鬱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陽虛,中下濕寒之證。瘀血去後,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殞,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於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以血藏於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溫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泄,是以大失血後,寒慄而戰搖也。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濕寒。蓋君相之火,隨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泄。
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胃逆火泄,升炎於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氾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於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以血去非多,則氣泄有限,雖亦中下寒濕,而一時不至困敗。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而唐後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靈雨湯
甘草(二錢),人參(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柏葉(三錢),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濕寒,凝瘀上湧,用人參、甘草,補中培土,茯苓、乾薑,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菀腐敗,勢必上湧。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濕去,復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白茅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麥冬(三錢,去心),茅根(三錢)芍藥(三錢),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
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藥。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白話文:
血會先聚集在肺部,然後下行到胃部。如果肺氣能夠收斂,鼻孔就不會出血;如果胃氣能夠順暢下降,嘴巴就不會吐血。一旦肺氣無法收斂,經絡中的血就會從鼻子流出,也就是鼻出血。如果胃氣無法順暢下降,臟腑中的血就會從嘴巴吐出來。而肺氣的收斂,其實也依賴於胃氣的下降,所以治療吐血和鼻出血的病症,總體來說,要以讓胃氣下降為主。
胃氣無法下降,通常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而濕氣太重的原因,往往是體內的寒氣過盛。當寒氣與濕氣停留在體內,會導致中焦的氣機鬱滯,使得血液無法順暢運行,進而凝結成瘀血,顏色會呈現紫黑色。瘀血不斷積聚,身體無法容納,最終會被迫排出體外,由於中焦氣機被鬱結,沒有向下排出的通道,所以瘀血會從嘴巴吐出來。凡是嘔吐出紫黑色塊狀的瘀血,都是因為脾胃功能衰敗,陽氣虛弱,以及體內中下焦有寒濕的表現。瘀血排出後,寒濕的症狀反而會加重,常常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以及飲水難以吸收的情況。一旦脾胃的陽氣完全衰竭,就會危及生命,所以大量吐出瘀血的人,往往會死亡。
如果吐出的血顏色是鮮紅的,那通常是因為肺部有熱。但這種情況一開始是由於上焦有熱,最後會轉變成中焦虛寒。因為血是藏在肝臟的,而肝屬木,木能生火,心火的熱,就是血液中溫熱之氣所化生的。血排出後,血液中的溫氣也隨之流失,因此大失血後,會出現寒冷顫抖的症狀。而當出現上焦有熱的情況時,推究其根本,中下焦其實也是寒濕的。因為君火和相火(指心火和肝火)是會隨著脾土的運化而向下運行,歸於腎水的,這樣上焦就會清爽,而下焦就會溫暖。如果胃氣無法下降,君火和相火就會向上升發散洩。
如果沒有脾土的阻逆,火又怎麼會向上升發呢?如果沒有脾土的濕氣,胃氣又怎麼會逆行呢?如果沒有腎水的寒氣,脾土又怎麼會濕呢?當胃氣逆行,火氣向上升發,腎陽就會失去根基,腎水必然會寒冷。寒水氾濫,脾土必然會濕。這都是自然的道理。
如果只是在痰液中偶爾夾雜著少量血絲,這種情況相對來說會比較緩和。因為出血量不多,所以氣的耗散也有限,雖然也是中下焦寒濕的表現,但一時之間不會到衰敗的程度。但是一旦遇到庸醫,長期服用清熱滋陰的藥物,損害了中焦的氣機,最終也會走向死亡。
出血類的疾病是一種虛勞的大病,病情反覆,有如半死半生,十個病人當中,能夠救活的只有五個。而唐代以後的醫書,都只注重滋陰瀉火,古今用藥方法都一樣,一百個病人當中,幾乎沒有一個能被救活,實在是令人悲哀。
靈雨湯
甘草(二錢),人參(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乾薑(三錢),柏葉(三錢),丹皮(三錢)
用水煎煮成大半杯,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是治療大量吐出瘀血的。
吐血的病症,主要是因為中下焦寒濕,導致瘀血凝結而向上湧出。方中用人參、甘草來補益中氣,培土固本;用茯苓、乾薑來去除濕氣,溫散寒邪;用柏葉來清熱止血;用丹皮來疏通肝木,活血化瘀。這些都是不易的治療方法。特別是要重視使用半夏,以降低逆行的胃氣。
血本來是向下運行的,但如果肺和胃的功能逆亂,血就沒有向下的通道,就會陳舊腐敗,被迫向上湧出。舊的瘀血排出後,新的瘀血又會產生,逆行向上,就會形成習慣性吐血。如果再服用清熱滋陰的藥物,會更加助長體內的寒濕,使中氣敗壞,加速死亡。如果用溫補中焦、乾燥脾土的方法,使陽氣恢復,濕氣去除,再用半夏來降逆,使胃氣向下運行,瘀血排出後,新鮮的血自然就不會再吐出來了。如果下焦的寒氣很嚴重,蜀椒和附子也應該大量使用。
如果只是偶爾咯出少量血絲,血色鮮紅而不凝結,雖然也有上焦發熱的表現,但並不是實火,可以稍加麥冬和貝母,稍微清一下肺熱。總體來說,還是要以去除濕氣、培補脾土為主,不可過多使用苦寒的藥物。
白茅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麥冬(三錢,去心),茅根(三錢),芍藥(三錢),五味子(一錢)
用水煎煮成大半杯,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是治療偶爾吐出鮮血的。
零星吐出鮮紅色的血,雖然是由於體內濕氣重、胃氣逆行引起的,但肺部也存在一定的熱象。在祛濕降逆的同時,應該加入清肺熱的藥物。
如果相火極度旺盛,可以加入黃芩,並將芍藥的用量加倍。仲景的「三黃瀉心湯」,就是治療相火極度旺盛的方劑,但這種情況很少見,不宜輕易使用。如果上焦的熱象不及下焦的寒象嚴重,就應該大力溫補脾土,清熱潤燥的方法絕對不能使用。
2. 便血
血生於脾,藏於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泄。水寒土濕,脾陷土鬱,風動而行疏泄之令,則後脫於大便。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後世以為腸風而用清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脫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白朮(三錢),附子(三錢),阿膠(三錢),地黃(三錢),黃芩(二錢),桂枝(二錢),灶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證,亦因水土寒濕,木鬱風動之故。仲景黃土湯,朮、甘、附子,培土溫寒,膠、地、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此加桂枝,以達木鬱,亦甚精密。
白話文:
血的生成源於脾,儲藏於肝。肝脾的陽氣旺盛時,血溫暖而向上升發,所以不會向下排泄。當體內水寒土濕,導致脾氣虛陷、氣機鬱結,加上風邪擾動而使疏泄功能失常,血就會從大便中排出。
當陽氣能夠收斂時,則脾土溫暖,體內水濕也能被溫煦,但若是脾虛濕盛而腎陽虛寒,就表示庚金的收斂功能失常。後世醫家將此病症誤認為腸風,而使用清熱滋潤的藥物,反而使脾陽更加衰敗,導致病情不斷加重,沒有停止的時候。
如果肝脾陽氣衰敗,導致血液呈現紫黑色瘀腐的狀態,應當補益火氣、燥濕健脾,以恢復殘存的陽氣,溫暖血液、溫養肝氣,從而升提下陷的氣機。對於痔瘡、脫肛的治療,也應當依照這個方法來處理。
桂枝黃土湯
甘草(二錢),白朮(三錢),附子(三錢),阿膠(三錢),地黃(三錢),黃芩(二錢),桂枝(二錢),灶中黃土(三錢)
用水煎至大半杯,溫服。
便血的病症,也是因為體內水寒土濕,加上肝木鬱結、風邪擾動所導致。張仲景的黃土湯,使用白朮、甘草、附子,來培補脾土、溫散寒邪;使用阿膠、地黃、黃芩,來清熱、瀉火(這裡指的是相火)。黃土則可以燥濕扶脾,這個方子的用法非常完善。這裡再加入桂枝,來疏達肝木的鬱結,更是精妙之處。
3. 溺血
水寒土濕,脾陷木鬱,風動而行疏泄,穀道不收,則後泄於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於小便。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鬱則愈欲泄,愈欲泄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於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寧波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阿膠(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梔子(三錢),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鬱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梔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
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桃仁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白話文:
水寒導致脾土濕困,脾氣下陷且肝木鬱結,這時風氣鼓動就會使疏泄功能失常,造成腸道無法固攝,導致大便從大腸滑脫;水道無法收斂,則小便淋漓不止。
當陽氣潛藏時,脾土會變得溫暖,水液也會溫潤,而脾濕腎寒的原因,是腎水藏精的功能無法正常運行。水的特性是潛藏,木的特性是疏泄,水想要藏卻藏不住,所以才會不斷地流失;木想要疏泄卻無法順暢,因此會感到梗澀不利。由於肝木越鬱結就越想疏泄,越想疏泄就越鬱結,鬱結會產生下熱,導致小便赤黃且次數頻繁。雖然看起來像是火熱極盛,但實際上是脾腎陽氣虛弱造成的。
治療方法應以瀉濕燥土、升發木氣、疏通鬱結為主。寒證要用溫藥,熱證要用清涼藥。但熱邪是鬱結在肝木,而不是在脾土,對肝臟要用清涼藥來清除熱邪,而對脾臟則只需溫燥即可,即使肝熱極為嚴重,也不可瀉脾土。
寧波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阿膠(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梔子(三錢),發灰(三錢,以豬油煎過再研成粉)
將藥煎煮至大半杯,溫服。
溺血和便血的道理相同,只是溺血的肝木鬱結情況更嚴重,所以會感到梗澀疼痛。茯苓、澤瀉、甘草,能健脾土、祛濕邪;桂枝、芍藥,能疏達肝木、平息風邪;阿膠、發灰,能滋養肝陰、活血化瘀;梔子能利水、清除膀胱熱邪。(此處指膀胱的熱邪)
如果瘀血呈現紫黑色,並且結成硬塊,則需要加入丹皮、桃仁等藥物來活血化瘀,這是固定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