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4)
卷三 (4)
1. 浮沉大小
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
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於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於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衝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鬱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鬱而不降也。
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熱,於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噁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瘀,水穀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於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而不至於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鬱於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
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淋癃、泄痢、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髮。
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餘之象也,於其有餘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後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白話文:
五臟的脈象,心和肺的脈象都偏浮,腎和肝的脈象都偏沉,脾和胃的脈象則介於浮沉之間。陽氣屬性是浮的,陰氣屬性是沉的,這是它們自然的特性。
然而,陽氣主下降而陰氣主上升,陽氣雖然表現為浮,但內部蘊含下降的趨勢,所以浮脈中帶有沉的意味;陰氣雖然表現為沉,但內部蘊含上升的趨勢,所以沉脈中帶有浮的意味。脈象沉而略帶浮,表示陰氣不會向下走散;脈象浮而略帶沉,表示陽氣不會向上飛散。如果寸脈只浮不沉,就表示陽氣上逆而不能與陰氣交融;如果尺脈只沉不浮,就表示陰氣下陷而不能與陽氣交融,導致水火分離,出現下寒上熱的病症。
陰陽升降的關鍵,全在於中焦。中焦屬土,己土上升則能使乙木上達,化為清陽之氣;戊土下降則能使辛金下行,化為濁陰之氣。陰陽相互交濟,所以寸脈不只是浮,尺脈不只是沉。
土的升降功能之所以失常,是因為受到木的抑制。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如果土氣平和,肝氣就會隨著脾氣上升,膽氣就會隨著胃氣下降,木氣就能夠繁榮而不受阻礙。如果土氣虛弱而不能使木氣通達,木氣就會鬱積,導致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過於強盛,侵犯土氣,使得脾不能上升而胃不能下降,於是兩關的脈象就會變大。左關的脈象變大,表示肝和脾的氣機鬱積而不能上升;右關的脈象變大,表示膽和胃的氣機鬱積而不能下降。
膽木的氣機化生於相火,膽木順利下降,相火就會潛藏而不上炎;膽木逆向上升,相火就會上炎而克制肺金,導致肺金受損,清氣鬱悶,產生上熱的症狀,於是右寸的脈象也會變大。肝木主上升,如果肝木不能上升,生機就會被抑制而產生下熱,於是左尺的脈象也會變大。右寸的脈象變大,表示肺金的氣機上逆;左尺的脈象變大,表示肝木的氣機下陷。
胃主下降濁氣,胃氣上逆,濁氣就會上湧,導致胃無法容納食物,產生噁心嘔吐的病症。脾主上升清氣,脾氣下陷,清氣就會下鬱,導致水穀不能消化,產生腹脹泄瀉的病症。肺藏氣而性主下降,肝藏血而性主上升,肺氣上逆,就會導致氣不能清降而鬱積;肝氣下陷,就會導致血不能溫升而脫失。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能夠上升而不至於溢出,是依賴於肺氣的收斂作用;氣能夠下降而不至於凝結,是依賴於肝血的疏泄作用。肝氣下陷,就會導致血從下方脫失,而肺金失去收斂作用,就會導致血從上方溢出。肺氣上逆,就會導致氣鬱積於上方,而肝木不能上升,就會導致氣凝結於下方。
由此推論,凡是驚悸、吐血、衄血、盜汗、遺精等病症,都是由於肺金之氣不能下降收斂所致;而淋病、泄瀉、噯氣、吞酸等病症,都是由於肝木之氣不能生發所致。
肺金上逆而失去收斂作用,心火就會失去根基,導致左寸的脈象也變大;肝木下陷而失去疏泄作用,相火就會向下拔散,導致右尺的脈象也變大。
脈象變大,是氣有餘的表現,在氣有餘的情況下,能夠體會到其不足的含義,這才是對脈象的精妙理解,也是醫術的最高境界。經書所說的「脈大則病進」,其中另有奧妙,並不是後世醫書所說的陽盛陰虛的道理。
2. 二十四脈
3. 浮沉
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心肺之氣也,吸入為陰,腎肝之氣也。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腎也,沉而牢長者,肝也。脾居陰陽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交,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關者,陰陽之關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闢之權,於是在焉,故曰關也。
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於裡,陽盛於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裡,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陽乘陰位,則清氣不升,故下覆於尺,陰乘陽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於魚。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是則浮不可以為陽而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實焉。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陽虛於表而實於裡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於裡而實於表也。浮大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
診者當於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白話文:
浮沉,指的是陰陽的特性。《難經》說:呼氣時,心和肺的氣會出來;吸氣時,腎和肝的氣會進入;呼吸之間,脾臟會吸收食物的營養,它的脈象在中間。陽氣的特性是向上浮,陰氣的特性是向下沉。呼氣是屬於陽,是心肺的氣;吸氣屬於陰,是腎肝的氣。
心肺的脈象都向上浮,如果浮而且大而散亂,就是心臟的脈象;如果浮而短小、阻塞,就是肺臟的脈象。腎肝的脈象都向下沉,如果沉而且柔軟、充實,就是腎臟的脈象;如果沉而且堅硬、細長,就是肝臟的脈象。脾臟的位置在陰陽之間,它的氣在呼吸交替時運行,它的脈象在浮沉之間,它的位置叫做「關」。這個「關」是陰陽的關口,陰氣由此向上升到寸部,陽氣由此向下沉到尺部,開合的權力就在這裡,所以叫做「關」。
陽氣旺盛,寸部的脈就會浮;陰氣旺盛,尺部的脈就會沉。陰氣在裡,陽氣在表。張仲景的脈法認為:浮脈代表在表,沉脈代表在裡,這是固定的法則。然而,浮沉可以看出表裡,卻不能確定是陰還是陽。《三難》說:關部以前的脈,屬於陽氣的活動,脈象應該呈現九分而浮,超過這個程度就是太過,不到這個程度就是不及。如果脈象向上超出魚際,就是陰氣侵犯陽位。關部以後的脈,屬於陰氣的活動,脈象應該呈現一寸而沉,超過這個程度就是太過,不到這個程度就是不及。如果脈象向下進入尺部,就是陽氣侵犯陰位。陽氣侵犯陰位,清氣就無法上升,所以會向下沉入尺部;陰氣侵犯陽位,濁氣就無法下降,所以會向上溢出魚際。所謂溢,是浮脈太過,表示陰氣侵犯陽位;所謂覆,是沉脈太過,表示陽氣侵犯陰位。因此,浮脈不一定代表陽,沉脈也不一定代表陰。浮沉之間,還存在虛實的差別。如果浮脈微弱而細小,沉脈有力而宏大,表示陽氣虛弱在表而實質在裡;如果沉脈微弱而細小,浮脈有力而宏大,表示陽氣虛弱在裡而實質在表。浮脈明顯在白天加重,沉脈明顯在夜晚加重,如果浮脈明顯在白天消失,沉脈明顯在夜晚消失,都是不好的徵兆。
診脈的人應該在浮沉之間,參考虛實的情況來判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