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3)
卷三 (3)
1. 四時脈體
天地之氣,生長於春夏,收藏於秋冬。人與天地同氣也,陽氣生長,則脈浮升,陰氣收藏,則脈沉降,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升降浮沉,隨時變更,寸脈本浮,而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而一交春夏,則見浮機。此氣化一定,毫髮不爽也。
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也。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仲景脈法,原與經義相同耳。
白話文:
天地的氣,在春夏兩季生長,在秋冬兩季收藏。人與天地之氣是相同的,陽氣生長時,脈象就向上浮起;陰氣收藏時,脈象就向下沉降。所以,春天的脈象是上升的,夏天的脈象是浮在表面的,秋天的脈象是下降的,冬天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天地的變化,陰陽的相應,春天的溫暖,會變成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收斂,會變成冬天的肅殺。這四季變化的運行,脈象也會跟著上下浮沉。春天的脈象應合於規矩,夏天的脈象應合於方圓,秋天的脈象應合於平衡,冬天的脈象應合於權衡。因此,冬至後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陰陽的變化有一定時序,脈象的出現也與之相應。春天的脈象浮在表面,像魚在水中游動;夏天的脈象浮在皮膚表面,呈現萬物茂盛的狀態;秋天的脈象下沉到皮膚之下,像蟄伏的蟲子準備離去;冬天的脈象沉在骨頭深處,像蟄伏的蟲子緊閉洞穴,君子則待在屋內不出門。
脈象的升降浮沉,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寸脈原本是浮的,但只要一交到秋冬,就會出現沉的趨勢;尺脈原本是沉的,但只要一交到春夏,就會出現浮的趨勢。這種氣化的規律是固定的,絲毫不差。
張仲景的脈法說: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有彈性,秋天的脈象是浮在表面的,冬天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夏天的脈象是洪大的。像琴弦一樣有彈性的脈象,是向上浮起的象徵;洪大的脈象,是浮到極致的表現。浮的脈象,是金氣開始收斂,略有下降的趨勢,但還不能立即沉下去。大致來說,春天的脈象是沉而略帶浮,夏天的脈象是完全浮在表面,秋天的脈象是浮而略帶沉,冬天的脈象是完全沉在裡面。張仲景的脈法,其實與經典的道理是相同的。
2. 真臟脈義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故胃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於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脾胃者,四臟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夫養,脈見真臟,則人死焉,故四臟之脈,必以胃氣為本。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胃脈緩。其弦鉤毛石而緩者,是四臟之有胃氣也。其弦鉤毛石而不緩者,是謂真臟脈。真臟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玉機真臟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真臟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於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於火而死於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後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白話文:
脾胃是人體四個主要臟器(肝、心、肺、腎)的根本。脾屬陰土,內含陽氣,所以脾陽向上升發就能化生肝木;胃屬陽土,內含陰氣,所以胃陰向下沉降就能化生肺金。肺金位於北方,寒涼之氣會轉化成寒,這就是腎水;肝木位於南方,溫熱之氣會轉化成熱,這就是心火。肺、肝、心、腎這四個臟器各有其特性,實際上都是脾胃的氣機左右升降變化所產生的。
脾胃是四個臟器的母親,母親的氣機衰敗,四個兒子就無法得到養育。如果脈象出現真臟脈,人就會死亡。所以,四臟的脈象必須以胃氣為根本。肝脈像琴弦般繃緊,心脈像彎鉤般搏動,肺脈像羽毛般輕柔,腎脈像石頭般堅硬,而脾胃脈象是和緩的。如果肝、心、肺、腎的脈象雖然繃緊、搏動、輕柔、堅硬,但同時有和緩的脈象,就表示四臟還有胃氣存在。如果肝、心、肺、腎的脈象繃緊、搏動、輕柔、堅硬,但沒有和緩的脈象,這就是真臟脈。真臟脈出現,表示胃氣已經衰竭,必然無法救治。在《玉機真臟論》中提到,脾脈屬土,是一個孤獨的臟器,需要滋養四方。
《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的氣機稟賦於胃,胃氣是正常人的根本。人如果沒有胃氣,就稱為「逆」,「逆」就是死亡。人以水穀為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指的就是脈象只出現真臟脈,而沒有胃氣的表現。
所謂真臟脈,是指肝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急促而堅硬,像用手指摸著刀刃,或是按琴弦一樣,脈色青白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心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堅硬而搏動,像摸到一粒粒的薏苡子,脈色赤黑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脾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虛弱,時快時慢,脈色黃青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肺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大而空虛,像用羽毛輕拂皮膚,脈色白赤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腎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搏動而斷絕,像用手指彈擊石頭,脈色黑黃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所有出現真臟脈的情況,都是無法醫治的。
五臟的精氣都來自於胃,胃是五臟的根本。臟器的精氣不能直接到達手太陰脈(肺經),必須藉由胃氣的傳輸才能到達。所以五臟的精氣各自按照時序,從胃到達手太陰脈。如果邪氣過盛,正氣就會衰弱。當病情嚴重時,胃氣就無法將臟器的精氣帶到手太陰脈,因此只有真臟之氣獨自顯現。單獨出現真臟之氣,表示病邪戰勝了臟器,所以說會死亡。
土居於中央,是人體一身元氣的根本。土生於火,卻死於水,因此張仲景教導後人,應該以「少陰脈(腎脈)能夠輔助趺陽脈(胃脈)」為順應自然的原則。如果少陰(腎水)過盛,就會導致火氣(心火)熄滅,土氣(脾胃)敗壞。由於醫理失傳,後世庸醫愚昧無知,竟然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此來敗壞胃氣,用這種錯誤的方法毒害天下,百姓卻盲目跟從,實在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