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於心中,復綿昧於指下,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白話文:

六腑消化食物,產生精微物質及津液,這些物質在體內運行散布,流溢到經絡之中,最後匯集到手腕的寸口這個部位,寸口的脈象變化可以決定人的生死。脈象的微妙之處,實在不可以不仔細觀察。

可惜醫學的診斷方法沒有傳承下來,使得脈理的精髓逐漸消失,如同珍貴的醫書被長期封存,經典的醫學理論被永遠埋沒。雖然有很多醫學書籍堆積如山,但卻沒有人知道七診的精義;雖然病床上的病人一個接一個,卻沒有人懂得運用九候的診脈方法。醫師心中已經感到迷茫困惑,對指下的脈象也更加模糊不清,使得病人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卻把性命交給了醫術平庸、胡亂用藥的庸醫之手。想到這裡就感到非常遺憾,於是放下醫書,永遠懷抱著這份感慨,寫下這篇脈法解說。

2. 脈法解

3. 寸口脈法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陰散其精華,遊溢經絡,以化氣血。氣血周流,現於氣口,以成尺寸。

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者,陰陽之中氣也。寸口在魚際之分,關上在大淵之分,尺中在經渠之分。

心與小腸,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膽候於左關,脾胃候於右關,腎與膀胱,候於兩尺,心主三焦,隨水下蟄,亦附此焉。《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關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兩寸部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謹調尺寸,而表裡上下,於此得矣。

蓋肺主藏氣,而朝百脈,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於寸口,運行十二經中,周而復始。一日一夜,五十度畢,次日平旦寅初,復會於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總名,非但魚際己也。)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於此。《靈樞·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

(氣口即寸口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大小腸腑雖至濁,而經行頭上,則為至清,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越人十難,實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乖謬極矣!)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經過消化分解,其中的精華由手太陰肺經輸送到全身,流經各個經絡,轉化成氣血。氣血在全身循環流動,會顯現在手腕的動脈(即氣口),形成寸、關、尺三個部位。

氣口,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手腕關節前的部位稱為寸,關節後的部位稱為尺。尺部屬於陰,寸部屬於陽,關部則位於陰陽之間,是中氣的所在。寸口的位置在手掌魚際邊緣,關部的位置在太淵穴附近,尺部的位置在經渠穴附近。

心臟和小腸的狀況反映在左手寸部;肺臟和大腸的狀況反映在右手寸部;肝臟和膽的狀況反映在左手關部;脾臟和胃的狀況反映在右手關部;腎臟和膀胱的狀況則反映在兩手的尺部。心包和三焦也隨著水的運行而潛藏在尺部。《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尺部內側兩旁,反映的是季脅(肋骨下緣)的狀況;尺部外側反映腎臟的狀況,尺部內側反映腹部的狀況。關部中間靠上,左手外側反映肝臟的狀況,內側反映膈膜的狀況,右手外側反映胃的狀況,內側反映脾的狀況,這就是兩關部的診斷方法。

寸部靠近上方,右手外側反映肺的狀況,內側反映胸腔的狀況,左手外側反映心臟的狀況,內側反映膻中(胸骨中線)的狀況,這就是兩寸部的診斷方法。手腕前部反映身體前方的狀況,手腕後部反映身體後方的狀況。手腕上部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狀況,手腕下部反映的是少腹、腰部、大腿、小腿、腳部的狀況。仔細診察寸、關、尺的脈象,就能了解身體內在的表裡上下各個部位的狀況。

肺臟的主要功能是儲藏氣,並朝向全身各條經脈輸送氣。十二經脈的氣都從肺臟獲得。每天早上寅時(約凌晨3-5點),肺氣開始運行,從寸口開始,流布於十二經脈中,循環往復。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個週次,隔天早上寅時,又回到寸口。寸口是脈氣的大會合之處。(這裡說的寸口,其實是指寸、關、尺三部的總稱,而不單單是指魚際邊緣。)因此,十二經脈的盛衰狀況,都能在此處顯現。《靈樞·經脈》說: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它們的虛實狀況,可以從氣口得知。這也是氣口獨自成為五臟主導的原因。

(氣口,也就是寸口,是手的三陽經脈匯集之處,從手走向頭部。雖然大小腸腑是屬於濁的腑,但經脈運行到頭部時,則會變得清淨,所以它們與心肺一同反映在兩寸。扁鵲的十難說,其實已經確立了診脈的方法。近人想要將大小腸的狀況反應在兩尺,實在是錯誤的。)

4. 寸口人迎脈法

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之首,陽明為六腑之長也。

臟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口小而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病痹,代則乍甚乍閒。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麋、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以氣口主裡,傷食則陰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鬱於外,故人迎盛堅。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白話文:

寸口,指的是手太陰經的動脈,位置在手掌大魚際下方;人迎,指的是足陽明經的動脈,位置在喉結兩旁。手太陰經的氣血運行於三陰經脈,因此可以從寸口診察五臟的狀況;足陽明經的氣血運行於三陽經脈,因此可以從人迎診察六腑的狀況。手太陰經是五臟的起始,足陽明經是六腑的起始。

如果臟腑陰氣旺盛,人迎脈會比較弱,寸口脈會比較強;如果臟腑陰氣虛弱,人迎脈會比較強,寸口脈會比較弱。如果腑陽之氣衰弱,寸口脈會比較強,人迎脈會比較弱;如果腑陽之氣旺盛,寸口脈會比較弱,人迎脈會比較強。《靈樞·禁服》說:「寸口脈主內,人迎脈主外。春夏時人迎脈稍微強一點,秋冬時寸口脈稍微強一點,這樣是正常人的脈象。」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強一倍,病在足少陽經,伴隨煩躁,在手少陽經也一樣。人迎脈強兩倍,病在足太陽經,伴隨煩躁,在手太陽經也一樣。

人迎脈強三倍,病在足陽明經,伴隨煩躁,在手陽明經也一樣。脈象強盛則為熱證,虛弱則為寒證,脈搏緊縮則為痹症,脈搏斷續則表示病情時輕時重。人迎脈強四倍,而且脈搏大且快,稱為陽氣外溢,這代表陽氣外泄於外,無法治癒。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強一倍,病在足厥陰經,伴隨煩躁,在手厥陰經也一樣。寸口脈強兩倍,病在足少陰經,伴隨煩躁,在手少陰經也一樣。寸口脈強三倍,病在足太陰經,伴隨煩躁,在手太陰經也一樣。

脈象強盛則會腹脹滿悶、寒邪侵擾、消化不良;虛弱則會內熱、大便稀溏、氣短、小便顏色異常;脈搏緊縮則會疼痛麻木;脈搏斷續則表示疼痛時有時無。寸口脈強四倍,而且脈搏大且快,稱為陰氣內溢,這代表陰氣內閉,無法治癒。《靈樞·經脈》說:「人迎脈與脈口(也就是寸口脈)都強盛超過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關格的病人,很快就會死亡。」《靈樞·五色》說:「人迎脈強硬有力,是受寒邪所傷;寸口脈強硬有力,是受飲食所傷。」

寸口脈主要反應體內狀況,飲食不節制會導致陰氣鬱積在內,所以寸口脈會強硬有力;人迎脈主要反應體表狀況,受寒會導致陽氣鬱積在外,所以人迎脈會強硬有力。以上是診斷寸口脈和人迎脈的方法。(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診斷方法記載在經文之中,後世有說左手人迎、右手氣口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謬論,不值得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