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5)
卷三 (5)
1. 動代
動代者,陰陽之起止也。氣欲發而不能,則為動,氣中歇而不屬,則為代。
動者,鬱勃而不息也。脈法: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關者,中氣之變現,陰陽之樞機,陽自此降而為陰,降自此升而為陽。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於尺,則遂其下沉之性,不至為動。
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鬱於關上,而見動形。陰陽鬱勃,不能升降,是以動而不止也。鬱勃之久,不無勝負,陽盛而動於關上,則內泄營陰而汗出,陰盛而動於關下,則外閉衛陽而發熱。熱發則汗不出,汗出則熱不發,汗出而熱發,陰陽之勝負乃分。
方其動時,陰陽郁蕩,未知將來之孰勝而孰負也。動見於土位,木氣盤塞而莫達,甲木不降,乃懸虛而為驚,乙木不升,乃衝擊而為痛。甲乙橫逆,而賊戊己,則土氣敗矣。
代者,斷續而不聯也。《靈樞·根結》: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
與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乍疏乍數者,斷續之象也。蓋呼吸者,氣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間,呼則氣升於心肺,吸則氣降於腎肝。呼吸定息,經脈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即可以候五臟之氣。一臟無氣,則脈必代矣。十一難: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藏也?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類推矣。
代脈一見,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為死脈,與脾脈代之代不同。脾脈代者,脾不主時,隨四時而更代也,此為病脈。)
白話文:
「動」這種脈象,代表陰陽之氣運行的開始和停止。當氣想要發散卻無法順暢發散時,就會形成「動」;當氣運行到一半就停頓不繼續下去時,就形成「代」。
所謂的「動」,是指氣鬱積而無法停止的狀態。脈理上說,陰陽之氣互相搏擊,就稱為「動」。陽氣發動就會出汗,陰氣發動就會發熱。如果脈象在關部出現頻數,上下沒有頭尾,像豆子般大小,顫動不已,就稱為「動脈」。關部是人體中氣轉變的表現,也是陰陽交會的樞紐。陽氣從這裡下降轉為陰氣,陰氣也從這裡上升轉為陽氣。陰氣上升到寸部,順應其上浮的特性,就不會形成「動」;陽氣下降到尺部,順應其下沉的特性,也不會形成「動」。
只有當陰氣想上升,但因脾土虛弱而無法上升;陽氣想下降,但因胃土虛弱而無法下降時,兩股氣鬱積在關部,才會出現動脈的形狀。陰陽之氣鬱積,無法順暢升降,所以才會持續跳動不停。鬱積久了,難免會有勝負之分。陽氣旺盛而躍動在關部,就會向內耗洩陰液而導致出汗;陰氣旺盛而躍動在關下,就會向外閉塞衛陽而導致發熱。發熱時就不會出汗,出汗時就不會發熱,如果又出汗又發熱,就代表陰陽的勝負已經確定。
當動脈出現時,陰陽之氣動盪不安,還無法判斷未來誰勝誰負。如果動脈出現在土的位置,代表肝木之氣鬱結而無法通達。如果甲木之氣無法下降,就會虛懸而導致驚悸;如果乙木之氣無法上升,就會衝擊而導致疼痛。甲木和乙木橫逆,侵犯戊土和己土,就會導致土氣衰敗。
「代」這種脈象,是指脈搏斷斷續續而不相連貫。《靈樞·根結》中說,人體一天一夜運行五十次營氣,來滋養五臟的精氣。如果運行次數不符合這個規律,就稱為「狂生」。脈搏跳動五十次而沒有間歇,表示五臟都能得到氣的滋養。如果跳動四十次就停頓一次,表示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三十次就停頓一次,表示有兩個臟腑的氣不足。如果跳動二十次就停頓一次,表示有三個臟腑的氣不足。如果跳動十次就停頓一次,表示有四個臟腑的氣不足。如果不到十次就停頓一次,表示五臟之氣都衰竭,壽命不長了。
所謂「壽命不長」,是指脈象忽快忽慢,忽疏忽密,呈現斷續的現象。呼吸是人體氣機升降的表現。心和肺主導呼氣,腎和肝主導吸氣,脾則位於呼吸之間。呼氣時氣上升到心肺,吸氣時氣下降到腎肝。呼吸平穩,經脈會跳動五次,因此在十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五十次之內,就可以觀察五臟的氣血狀況。如果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足,脈搏就會出現間歇。在《十一難》中問道:如果脈搏不到五十次就停頓一次,是哪個臟腑的氣不足呢?因為吸氣是隨著陰氣進入,呼氣是隨著陽氣而出。如果吸氣無法到達腎,到肝就返回,就知道是腎氣先衰竭了。從腎到肝,從肝到脾,從脾到心,從心到肺,可以依此類推。
一旦出現代脈,代表死期將近,無法治癒。(這裡的「代」脈是死脈,和脾脈的「代」不同。脾脈的「代」是指脾臟不主時令,隨著四季更替而變化,這屬於病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