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二 (3)
卷二 (3)
1. 厥陰風木
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主以相火而化氣於風木,緣木實生火,風木方盛,子氣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氣不升,固賴木氣以升之,而木氣不達,實賴土氣以達焉。蓋厥陰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風恬,水寒土濕,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鬱而風生。
木以發達為性,己土濕陷,抑遏乙木發達之氣,生意不遂,故鬱怒而克脾土,風動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證,皆風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華色,主筋而榮爪,風動則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眥黑唇青,爪斷筋縮之證,皆風木之枯燥也。及其傳化乘除,千變不窮,故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
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鬱而不生,是以病也。
木為水火之中氣,病則土木鬱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內濕,下寒而上熱。手厥陰,火也,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木氣抑鬱,則厥陰心主自現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
白話文:
所謂的「風」,是厥陰肝木之氣所化生的。在天上表現為風,在地上表現為木,在人體則對應肝臟。足厥陰肝經主要掌管風木之氣的運行,手厥陰心包經則以相火的特性來協助風木化生氣。這是因為木會生火,當風木之氣正盛,就像是新生的幼芽,而相火之氣還未旺盛。
冬天的水氣閉藏,一旦受到春風的鼓動,陽氣便從地底升起,生命力開始萌發。然而,如果脾土的氣機不上升,就必須依靠木氣來升發;而木氣若無法通達,則需仰賴脾土的氣機來疏通。厥陰肝木生於腎水,成長於脾土,如果水土溫和,肝木就能茂盛生長,木氣平和,風也自然平息;反之,若水寒土濕,就無法滋養木氣,導致木氣鬱結而生風。
木的特性是向上舒展,如果脾土的濕氣過重而下陷,就會抑制乙木的生發之氣,導致生命力無法順暢伸展,因此會感到煩躁而克制脾土,風邪因而產生,並導致疏泄的功能失常。凡是腹痛、下痢、大量出汗或失血等症狀,都與風木的疏泄有關。肝臟儲藏血液,其精華表現在臉色,肝主筋骨並使指甲光澤。如果風邪作動,就會耗損血液,使臉色枯槁,指甲脆弱,筋脈緊縮。凡是眼眶發黑、嘴唇青紫、指甲斷裂、筋脈攣縮等症狀,都屬於風木枯燥的表現。風木的傳變和影響,千變萬化,難以窮盡,因此說風木是五臟的禍患,百病的根源。
疾病的產生,多半因為木氣的鬱結。肝木主掌生機,而人體生氣不足的情況,十之八九,木氣受到壓抑而無法生發,因此才會生病。
木氣是水火之間的樞紐,一旦生病,就會導致土木鬱結,水火不交,出現外燥內濕、下寒上熱的現象。手厥陰心包經屬火,當木氣暢通時,心包經會順應木氣而化生風;反之,當木氣鬱結時,心包經就會顯現其本身的火性。因此,厥陰的疾病,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會使寒濕之氣更加嚴重;如果用溫散的方法,又會同時出現風熱的症狀。這就是厥陰病氣的特性。
2. 少陽相火
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緣火生於木,相火既旺,母氣傳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隨太陽膀胱之經下行,以溫水藏,出膕中,貫腨腸,而入外踝。君火升於足而降於手,相火升於手而降於足,少陽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後通調,故三焦獨主水道。《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蓋水性閉蟄而火性疏泄,閉蟄則善藏,疏泄則善出。《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相火下蟄,水臟溫暖而水腑清利,則出不至於遺溺,藏不至於閉癃,而水道調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於腎臟也,此火一泄,陷於膀胱,實則下熱而閉癃,虛則下寒而遺溺耳。
手之陽清,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病則不升,足少陽病則不降,凡上熱之證,皆甲木之不降,於三焦無關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於戊土之不降。戊土與辛金,同主降斂,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陽雖從三焦化火,而原屬甲木,病則兼現其本氣。相火逆行,則克庚金,甲木上侵,則賊戊土。手足陽明,其氣本燥,木火雙刑,則燥熱鬱發,故少陽之病,多傳陽明。然少陽之氣,陰方長而陽方消,其火雖盛,而亦易衰。陰消陽長則壯,陰長陽消則病,病於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內傷驚悸之證,皆相火之衰也。)病於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
(傷寒少陽有之)
白話文:
暑熱,是少陽相火所產生的現象,在天上表現為暑熱,在地上表現為火,在人體內則對應三焦。手少陽經以相火為主導,足少陽膽經則借助甲木來將氣化為相火。因為火是由木生出的,當相火旺盛時,會將母氣(木氣)傳給子氣(火氣),導致木氣相對衰弱。
三焦的火,會隨著太陽膀胱經向下運行,用來溫暖水液藏府,從膝蓋後方的膕窩處出來,貫穿小腿肚,然後進入外踝。君火(心火)從腳向上升,再從手向下走;相火(三焦之火)從手向上升,再從腳向下走。少陽之火下降,水才能得到溫暖而順利流通,所以三焦主要負責水液的通道。《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液由此而出。」膀胱是管理水液的官,儲藏津液,當氣化功能正常時,就能排出水液。
水的特性是閉藏潛伏,而火的特性是疏通發散。閉藏時能夠好好儲存,疏通時能夠順利排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說:「三焦的氣進入膀胱,約束下焦。如果三焦的氣實,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三焦的氣虛,就會導致小便失禁。」相火向下潛藏,水臟就能得到溫暖,水腑就能保持清利,這樣水液的排出就不會失禁,儲存也不會閉塞不通,水液的通道自然就順暢了。水之所以能好好儲存,是因為三焦的火氣隱藏在腎臟裡。如果這火氣發散外洩,陷於膀胱,火氣實就會導致下焦發熱而小便不通,火氣虛就會導致下焦虛寒而小便失禁。
手的陽氣是清的,腳的陽氣是濁的。清的就應該上升,濁的就應該下降。手少陽經有病就會導致陽氣不升,足少陽經有病就會導致陽氣不降。凡是出現上熱的症狀,都是因為甲木的氣機不下降,和三焦沒有關係。相火本來是應該向下運行的,之所以不向下反而向上逆行,是因為戊土的氣機不下降。戊土和辛金,都主導下降收斂,戊土下降,辛金收斂,相火才能向下潛藏。如果戊土不下降,辛金就會逆行,收斂的功能就會失常,所以相火就會向上升騰。
足少陽經雖然從三焦化生出火,但其本質屬性還是甲木,當生病時,也會表現出甲木的特性。相火逆行就會克制庚金,甲木向上侵犯就會傷害戊土。手足陽明經,其氣本來就偏燥熱,如果再受到木火的雙重刑剋,就會導致燥熱鬱積爆發,所以少陽的疾病,常常會傳變到陽明經。然而,少陽的氣,在陰氣漸長的時刻會逐漸消退,在陽氣漸長的時刻會逐漸壯大,所以它的火雖然旺盛,但也容易衰弱。陰氣消退陽氣增長則身體強壯,陰氣增長陽氣消退則身體生病。由於相火衰弱而導致的疾病,佔了十之八九(內傷導致的驚悸等症狀,都屬於相火衰弱);而因相火旺盛導致的疾病,只佔了十之一二而已。(傷寒病中也會出現少陽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