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動代

動代者,陰陽之起止也。氣欲發而不能,則為動,氣中歇而不屬,則為代。

白話文:

「動」和「代」的脈象,反映了陰陽的起止情況。如果氣想要發出卻無法順利進行,就會出現「動」脈象;如果氣在運行中突然停頓並且不能連貫,就會出現「代」脈象。

動者,鬱勃而不息也。脈法: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關者,中氣之變現,陰陽之樞機,陽自此降而為陰,降自此升而為陽。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於尺,則遂其下沉之性,不至為動。

白話文:

動脈,指的是血液流動旺盛、持續不息的現象。

脈法中,陰氣和陽氣相互作用,就叫做「動脈」。陽動則出汗,陰動則發熱。如果在關脈(手腕中段)上出現多個脈搏,上下沒有始末,像豆子大小,跳動不已,就稱為「動脈」。

關脈是體內氣血變化顯現之處,是陰陽氣血的樞紐。陽氣從這裡下降而轉為陰氣,陰氣從這裡上升而轉為陽氣。陰氣上升到寸脈(手腕上段),順應其上升的特性,不會造成動脈;陽氣下降到尺脈(手腕下段),順應其下降的特性,也不會造成動脈。

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鬱於關上,而見動形。陰陽鬱勃,不能升降,是以動而不止也。鬱勃之久,不無勝負,陽盛而動於關上,則內泄營陰而汗出,陰盛而動於關下,則外閉衛陽而發熱。熱發則汗不出,汗出則熱不發,汗出而熱發,陰陽之勝負乃分。

白話文:

只有陰氣想要上升,但脾臟元氣虛弱而無法上升,陽氣想要下降,但胃臟元氣虛弱而無法下降,這樣一來,陰陽之氣就會鬱結在關元穴的上方,而出現動形。陰陽之氣鬱勃不暢,無法升降,所以才會動個不停。鬱積的時間久了,難免會有勝敗之分。如果陽氣太盛,就會動於關元穴的上方,繼而向內消耗營陰之氣而出汗;如果陰氣太盛,就會動於關元穴的下部,繼而向外阻閉衛陽之氣而發熱。發熱了就會不出汗,出汗了就不會發熱,等到出汗以後發熱,陰陽之氣的勝負才得以分辨。

方其動時,陰陽郁蕩,未知將來之孰勝而孰負也。動見於土位,木氣盤塞而莫達,甲木不降,乃懸虛而為驚,乙木不升,乃衝擊而為痛。甲乙橫逆,而賊戊己,則土氣敗矣。

白話文:

當疾病發展時,陰陽氣機運行不暢,無法預測最後是哪一方佔據上風。病症表現於脾胃(土位),肝氣(木氣)壅塞不通暢,膽氣(甲木)無法下降,虛懸向上導致驚嚇,肝氣(乙木)無法上升,衝擊身體導致疼痛。肝膽之氣橫衝直撞,剋制脾胃之氣(戊己),導致脾胃虛弱。

代者,斷續而不聯也。《靈樞·根結》: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

白話文:

「代」是指以下內容非連續性。

《靈樞·根結》記載:一天一夜有五十次脈搏,用來充盈五臟之精氣。如果脈率不符合這個數字,稱為「狂生」。

脈搏五十次不間斷,說明五臟都接收到了氣血。

脈搏四十次間斷一次,說明有一個臟腑沒有收到氣血。

脈搏三十次間斷一次,說明有兩個臟腑沒有收到氣血。

脈搏二十次間斷一次,說明有三個臟腑沒有收到氣血。

脈搏十次間斷一次,說明有四個臟腑沒有收到氣血。

脈搏不到十次間斷一次,說明五臟都沒有收到氣血,將會短命。

與之短期者,乍疏乍數也,乍疏乍數者,斷續之象也。蓋呼吸者,氣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腎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間,呼則氣升於心肺,吸則氣降於腎肝。呼吸定息,經脈五動,故十息之間,五十動內,即可以候五臟之氣。一臟無氣,則脈必代矣。十一難: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藏也?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由腎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類推矣。

白話文:

與脈搏週期短暫相關的是乍疏乍數,乍疏乍數則是斷續的徵兆。呼吸是最重要的,能使氣升降。心肺主控呼氣,腎肝主控吸氣,脾臟位於呼吸之間。呼氣時氣上升到心肺,吸氣時氣下降到腎肝。呼吸穩定,經脈相應地動五次,所以在十次呼吸之間,脈動五十次,就可以用來診察五臟之氣。如果一個臟腑沒有氣,那麼脈搏一定會替代它的功能。

關於難題十一:脈搏沒有跳動五十次就停一次,一個臟腑沒有氣,這是哪個臟腑?吸氣隨著陰氣進入,呼氣由於陽氣而出。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臟,到了肝臟就返回,因此知道沒有氣的一個臟腑是腎氣先耗盡了。從腎臟到肝臟,從肝臟到脾臟,從脾臟到心臟,從心臟到肺臟,可以類推。

代脈一見,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為死脈,與脾脈代之代不同。脾脈代者,脾不主時,隨四時而更代也,此為病脈。)

白話文:

看到死脈,表示死亡即將到來,無法救治。(死脈不同於脾脈的代脈。脾脈的代脈是指脾臟不能控制時序,隨着四季而變化,這是一種病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