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二 (2)
卷二 (2)
1. 本氣衰旺
經有十二,司化者六經,從化者六經。從化者不司氣化,總以司化者為主,故十二經統於六氣。病則或見司化者之本氣,或見從化者之本氣,或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或從化者而見司化之氣,全視乎本氣之衰旺焉。
手少陰以君火司化,足少陰之水從令而化熱者,常也。而足少陰之病寒,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水性原寒,手少陰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以君火原從水化也。足太陽以寒水司化,手太陽之火從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陽之病熱,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火性原熱,足太陽之病熱,是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以寒水原從火化也。
足厥陰以風木司化,手厥陰之火從令而化風,手少陽以相火司化,足少陽之木從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陰之病暑,足少陽之病風,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風也。足太陰以濕土司化,手太陰之金從令而化濕,手陽明以燥金司化,足陽明之土從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陰之病燥,足陽明之病濕,是從化者自見其本氣,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濕也。
大抵足太陽雖以寒化,而最易病熱。手少陰雖以熱化,而最易病寒。厥陰原以風化,而風盛者固多。少陽雖以火化,而火敗者非少。金性本燥,而手太陰從土化濕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濕,而足陽明從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白話文:
經絡共有十二條,其中六條經脈主管氣的變化(司化),另外六條經脈則跟隨主管變化的經脈而轉變(從化)。從化的經脈不主導氣的變化,一切以司化的經脈為主,因此十二經脈都由六種氣所統領。生病時,可能會出現主管變化的經脈表現出其本來的氣性,也可能出現跟隨變化的經脈表現出其本來的氣性,或者主管變化的經脈卻表現出跟隨變化的氣性,又或者跟隨變化的經脈卻表現出主管變化的氣性,這一切都取決於經脈本身氣的強弱。
手少陰經脈以君火主管變化,足少陰經脈的水氣跟隨君火而轉化為熱,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足少陰經脈出現寒冷的病症,就是跟隨變化的經脈自己表現出其本來的氣性,因為水的本性原本就寒冷;如果手少陰經脈出現寒冷的病症,就是主管變化的經脈反而表現出跟隨變化的氣性,因為君火的本性原本就會跟隨水而轉化。足太陽經脈以寒水主管變化,手太陽經脈的火氣跟隨寒水而轉化為寒冷,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手太陽經脈出現發熱的病症,就是跟隨變化的經脈自己表現出其本來的氣性,因為火的本性原本就熱;如果足太陽經脈出現發熱的病症,就是主管變化的經脈反而表現出跟隨變化的氣性,因為寒水的本性原本就會跟隨火而轉化。
足厥陰經脈以風木主管變化,手厥陰經脈的火氣跟隨風木而轉化為風,手少陽經脈以相火主管變化,足少陽經脈的木氣跟隨相火而轉化為暑熱,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手厥陰經脈出現暑熱的病症,足少陽經脈出現風的病症,就是跟隨變化的經脈自己表現出其本來的氣性,因為火的本性產生暑熱,而木的本性產生風。足太陰經脈以濕土主管變化,手太陰經脈的金氣跟隨濕土而轉化為濕,手陽明經脈以燥金主管變化,足陽明經脈的土氣跟隨燥金而轉化為乾燥,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手太陰經脈出現乾燥的病症,足陽明經脈出現潮濕的病症,就是跟隨變化的經脈自己表現出其本來的氣性,因為金的本性原本就乾燥,而土的本性原本就潮濕。
大體來說,足太陽經脈雖然以寒氣為主導,卻最容易出現發熱的病症。手少陰經脈雖然以熱氣為主導,卻最容易出現寒冷的病症。厥陰經脈原本以風氣為主導,但出現風盛的病症也確實很多。少陽經脈雖然以火氣為主導,但出現火氣衰敗的病症也不少。金的本性原本就乾燥,但手太陰經脈跟隨土氣而轉化為濕的病症,常常有七八成之多。土的本性原本就潮濕,但足陽明經脈跟隨金氣而轉化為乾燥的病症,未必有二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