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四時脈體

天地之氣,生長於春夏,收藏於秋冬。人與天地同氣也,陽氣生長,則脈浮升,陰氣收藏,則脈沉降,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升降浮沉,隨時變更,寸脈本浮,而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而一交春夏,則見浮機。此氣化一定,毫髮不爽也。

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也。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仲景脈法,原與經義相同耳。

白話文:

天地的氣,在春夏兩季生長,在秋冬兩季收藏。人與天地之氣是相同的,陽氣生長時,脈象就向上浮起;陰氣收藏時,脈象就向下沉降。所以,春天的脈象是上升的,夏天的脈象是浮在表面的,秋天的脈象是下降的,冬天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天地的變化,陰陽的相應,春天的溫暖,會變成夏天的炎熱;秋天的收斂,會變成冬天的肅殺。這四季變化的運行,脈象也會跟著上下浮沉。春天的脈象應合於規矩,夏天的脈象應合於方圓,秋天的脈象應合於平衡,冬天的脈象應合於權衡。因此,冬至後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陰陽的變化有一定時序,脈象的出現也與之相應。春天的脈象浮在表面,像魚在水中游動;夏天的脈象浮在皮膚表面,呈現萬物茂盛的狀態;秋天的脈象下沉到皮膚之下,像蟄伏的蟲子準備離去;冬天的脈象沉在骨頭深處,像蟄伏的蟲子緊閉洞穴,君子則待在屋內不出門。

脈象的升降浮沉,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寸脈原本是浮的,但只要一交到秋冬,就會出現沉的趨勢;尺脈原本是沉的,但只要一交到春夏,就會出現浮的趨勢。這種氣化的規律是固定的,絲毫不差。

張仲景的脈法說:春天的脈象像琴弦一樣有彈性,秋天的脈象是浮在表面的,冬天的脈象是沉在裡面的,夏天的脈象是洪大的。像琴弦一樣有彈性的脈象,是向上浮起的象徵;洪大的脈象,是浮到極致的表現。浮的脈象,是金氣開始收斂,略有下降的趨勢,但還不能立即沉下去。大致來說,春天的脈象是沉而略帶浮,夏天的脈象是完全浮在表面,秋天的脈象是浮而略帶沉,冬天的脈象是完全沉在裡面。張仲景的脈法,其實與經典的道理是相同的。

2. 真臟脈義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故胃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於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脾胃者,四臟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夫養,脈見真臟,則人死焉,故四臟之脈,必以胃氣為本。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胃脈緩。其弦鉤毛石而緩者,是四臟之有胃氣也。其弦鉤毛石而不緩者,是謂真臟脈。真臟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玉機真臟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所謂真臟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於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於火而死於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後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白話文:

脾胃是人體四個主要臟器(肝、心、肺、腎)的根本。脾屬陰土,內含陽氣,所以脾陽向上升發就能化生肝木;胃屬陽土,內含陰氣,所以胃陰向下沉降就能化生肺金。肺金位於北方,寒涼之氣會轉化成寒,這就是腎水;肝木位於南方,溫熱之氣會轉化成熱,這就是心火。肺、肝、心、腎這四個臟器各有其特性,實際上都是脾胃的氣機左右升降變化所產生的。

脾胃是四個臟器的母親,母親的氣機衰敗,四個兒子就無法得到養育。如果脈象出現真臟脈,人就會死亡。所以,四臟的脈象必須以胃氣為根本。肝脈像琴弦般繃緊,心脈像彎鉤般搏動,肺脈像羽毛般輕柔,腎脈像石頭般堅硬,而脾胃脈象是和緩的。如果肝、心、肺、腎的脈象雖然繃緊、搏動、輕柔、堅硬,但同時有和緩的脈象,就表示四臟還有胃氣存在。如果肝、心、肺、腎的脈象繃緊、搏動、輕柔、堅硬,但沒有和緩的脈象,這就是真臟脈。真臟脈出現,表示胃氣已經衰竭,必然無法救治。在《玉機真臟論》中提到,脾脈屬土,是一個孤獨的臟器,需要滋養四方。

《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的氣機稟賦於胃,胃氣是正常人的根本。人如果沒有胃氣,就稱為「逆」,「逆」就是死亡。人以水穀為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指的就是脈象只出現真臟脈,而沒有胃氣的表現。

所謂真臟脈,是指肝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急促而堅硬,像用手指摸著刀刃,或是按琴弦一樣,脈色青白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心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堅硬而搏動,像摸到一粒粒的薏苡子,脈色赤黑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脾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虛弱,時快時慢,脈色黃青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肺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大而空虛,像用羽毛輕拂皮膚,脈色白赤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腎的真臟脈出現時,脈象搏動而斷絕,像用手指彈擊石頭,脈色黑黃而沒有光澤,毛髮枯折,就會死亡。所有出現真臟脈的情況,都是無法醫治的。

五臟的精氣都來自於胃,胃是五臟的根本。臟器的精氣不能直接到達手太陰脈(肺經),必須藉由胃氣的傳輸才能到達。所以五臟的精氣各自按照時序,從胃到達手太陰脈。如果邪氣過盛,正氣就會衰弱。當病情嚴重時,胃氣就無法將臟器的精氣帶到手太陰脈,因此只有真臟之氣獨自顯現。單獨出現真臟之氣,表示病邪戰勝了臟器,所以說會死亡。

土居於中央,是人體一身元氣的根本。土生於火,卻死於水,因此張仲景教導後人,應該以「少陰脈(腎脈)能夠輔助趺陽脈(胃脈)」為順應自然的原則。如果少陰(腎水)過盛,就會導致火氣(心火)熄滅,土氣(脾胃)敗壞。由於醫理失傳,後世庸醫愚昧無知,竟然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此來敗壞胃氣,用這種錯誤的方法毒害天下,百姓卻盲目跟從,實在可悲啊!

3. 浮沉大小

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

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於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於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衝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鬱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鬱而不降也。

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熱,於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噁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瘀,水穀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於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而不至於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鬱於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

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淋癃、泄痢、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髮。

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餘之象也,於其有餘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後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白話文:

五臟的脈象,心和肺的脈象都偏浮,腎和肝的脈象都偏沉,脾和胃的脈象則介於浮沉之間。陽氣屬性是浮的,陰氣屬性是沉的,這是它們自然的特性。

然而,陽氣主下降而陰氣主上升,陽氣雖然表現為浮,但內部蘊含下降的趨勢,所以浮脈中帶有沉的意味;陰氣雖然表現為沉,但內部蘊含上升的趨勢,所以沉脈中帶有浮的意味。脈象沉而略帶浮,表示陰氣不會向下走散;脈象浮而略帶沉,表示陽氣不會向上飛散。如果寸脈只浮不沉,就表示陽氣上逆而不能與陰氣交融;如果尺脈只沉不浮,就表示陰氣下陷而不能與陽氣交融,導致水火分離,出現下寒上熱的病症。

陰陽升降的關鍵,全在於中焦。中焦屬土,己土上升則能使乙木上達,化為清陽之氣;戊土下降則能使辛金下行,化為濁陰之氣。陰陽相互交濟,所以寸脈不只是浮,尺脈不只是沉。

土的升降功能之所以失常,是因為受到木的抑制。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如果土氣平和,肝氣就會隨著脾氣上升,膽氣就會隨著胃氣下降,木氣就能夠繁榮而不受阻礙。如果土氣虛弱而不能使木氣通達,木氣就會鬱積,導致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過於強盛,侵犯土氣,使得脾不能上升而胃不能下降,於是兩關的脈象就會變大。左關的脈象變大,表示肝和脾的氣機鬱積而不能上升;右關的脈象變大,表示膽和胃的氣機鬱積而不能下降。

膽木的氣機化生於相火,膽木順利下降,相火就會潛藏而不上炎;膽木逆向上升,相火就會上炎而克制肺金,導致肺金受損,清氣鬱悶,產生上熱的症狀,於是右寸的脈象也會變大。肝木主上升,如果肝木不能上升,生機就會被抑制而產生下熱,於是左尺的脈象也會變大。右寸的脈象變大,表示肺金的氣機上逆;左尺的脈象變大,表示肝木的氣機下陷。

胃主下降濁氣,胃氣上逆,濁氣就會上湧,導致胃無法容納食物,產生噁心嘔吐的病症。脾主上升清氣,脾氣下陷,清氣就會下鬱,導致水穀不能消化,產生腹脹泄瀉的病症。肺藏氣而性主下降,肝藏血而性主上升,肺氣上逆,就會導致氣不能清降而鬱積;肝氣下陷,就會導致血不能溫升而脫失。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能夠上升而不至於溢出,是依賴於肺氣的收斂作用;氣能夠下降而不至於凝結,是依賴於肝血的疏泄作用。肝氣下陷,就會導致血從下方脫失,而肺金失去收斂作用,就會導致血從上方溢出。肺氣上逆,就會導致氣鬱積於上方,而肝木不能上升,就會導致氣凝結於下方。

由此推論,凡是驚悸、吐血、衄血、盜汗、遺精等病症,都是由於肺金之氣不能下降收斂所致;而淋病、泄瀉、噯氣、吞酸等病症,都是由於肝木之氣不能生發所致。

肺金上逆而失去收斂作用,心火就會失去根基,導致左寸的脈象也變大;肝木下陷而失去疏泄作用,相火就會向下拔散,導致右尺的脈象也變大。

脈象變大,是氣有餘的表現,在氣有餘的情況下,能夠體會到其不足的含義,這才是對脈象的精妙理解,也是醫術的最高境界。經書所說的「脈大則病進」,其中另有奧妙,並不是後世醫書所說的陽盛陰虛的道理。

4. 二十四脈

5. 浮沉

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心肺之氣也,吸入為陰,腎肝之氣也。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腎也,沉而牢長者,肝也。脾居陰陽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交,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關者,陰陽之關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闢之權,於是在焉,故曰關也。

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於裡,陽盛於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裡,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陽乘陰位,則清氣不升,故下覆於尺,陰乘陽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於魚。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是則浮不可以為陽而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實焉。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陽虛於表而實於裡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於裡而實於表也。浮大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

診者當於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白話文:

浮沉,指的是陰陽的特性。《難經》說:呼氣時,心和肺的氣會出來;吸氣時,腎和肝的氣會進入;呼吸之間,脾臟會吸收食物的營養,它的脈象在中間。陽氣的特性是向上浮,陰氣的特性是向下沉。呼氣是屬於陽,是心肺的氣;吸氣屬於陰,是腎肝的氣。

心肺的脈象都向上浮,如果浮而且大而散亂,就是心臟的脈象;如果浮而短小、阻塞,就是肺臟的脈象。腎肝的脈象都向下沉,如果沉而且柔軟、充實,就是腎臟的脈象;如果沉而且堅硬、細長,就是肝臟的脈象。脾臟的位置在陰陽之間,它的氣在呼吸交替時運行,它的脈象在浮沉之間,它的位置叫做「關」。這個「關」是陰陽的關口,陰氣由此向上升到寸部,陽氣由此向下沉到尺部,開合的權力就在這裡,所以叫做「關」。

陽氣旺盛,寸部的脈就會浮;陰氣旺盛,尺部的脈就會沉。陰氣在裡,陽氣在表。張仲景的脈法認為:浮脈代表在表,沉脈代表在裡,這是固定的法則。然而,浮沉可以看出表裡,卻不能確定是陰還是陽。《三難》說:關部以前的脈,屬於陽氣的活動,脈象應該呈現九分而浮,超過這個程度就是太過,不到這個程度就是不及。如果脈象向上超出魚際,就是陰氣侵犯陽位。關部以後的脈,屬於陰氣的活動,脈象應該呈現一寸而沉,超過這個程度就是太過,不到這個程度就是不及。如果脈象向下進入尺部,就是陽氣侵犯陰位。陽氣侵犯陰位,清氣就無法上升,所以會向下沉入尺部;陰氣侵犯陽位,濁氣就無法下降,所以會向上溢出魚際。所謂溢,是浮脈太過,表示陰氣侵犯陽位;所謂覆,是沉脈太過,表示陽氣侵犯陰位。因此,浮脈不一定代表陽,沉脈也不一定代表陰。浮沉之間,還存在虛實的差別。如果浮脈微弱而細小,沉脈有力而宏大,表示陽氣虛弱在表而實質在裡;如果沉脈微弱而細小,浮脈有力而宏大,表示陽氣虛弱在裡而實質在表。浮脈明顯在白天加重,沉脈明顯在夜晚加重,如果浮脈明顯在白天消失,沉脈明顯在夜晚消失,都是不好的徵兆。

診脈的人應該在浮沉之間,參考虛實的情況來判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