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於心中,復綿昧於指下,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白話文:
六腑消化食物,產生精微物質及津液,這些物質在體內運行散布,流溢到經絡之中,最後匯集到手腕的寸口這個部位,寸口的脈象變化可以決定人的生死。脈象的微妙之處,實在不可以不仔細觀察。
可惜醫學的診斷方法沒有傳承下來,使得脈理的精髓逐漸消失,如同珍貴的醫書被長期封存,經典的醫學理論被永遠埋沒。雖然有很多醫學書籍堆積如山,但卻沒有人知道七診的精義;雖然病床上的病人一個接一個,卻沒有人懂得運用九候的診脈方法。醫師心中已經感到迷茫困惑,對指下的脈象也更加模糊不清,使得病人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卻把性命交給了醫術平庸、胡亂用藥的庸醫之手。想到這裡就感到非常遺憾,於是放下醫書,永遠懷抱著這份感慨,寫下這篇脈法解說。
2. 脈法解
3. 寸口脈法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陰散其精華,遊溢經絡,以化氣血。氣血周流,現於氣口,以成尺寸。
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者,陰陽之中氣也。寸口在魚際之分,關上在大淵之分,尺中在經渠之分。
心與小腸,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膽候於左關,脾胃候於右關,腎與膀胱,候於兩尺,心主三焦,隨水下蟄,亦附此焉。《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關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兩寸部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謹調尺寸,而表裡上下,於此得矣。
蓋肺主藏氣,而朝百脈,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於寸口,運行十二經中,周而復始。一日一夜,五十度畢,次日平旦寅初,復會於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總名,非但魚際己也。)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於此。《靈樞·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
(氣口即寸口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大小腸腑雖至濁,而經行頭上,則為至清,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越人十難,實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乖謬極矣!)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後,經過消化分解,其中的精華由手太陰肺經輸送到全身,流經各個經絡,轉化成氣血。氣血在全身循環流動,會顯現在手腕的動脈(即氣口),形成寸、關、尺三個部位。
氣口,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手腕關節前的部位稱為寸,關節後的部位稱為尺。尺部屬於陰,寸部屬於陽,關部則位於陰陽之間,是中氣的所在。寸口的位置在手掌魚際邊緣,關部的位置在太淵穴附近,尺部的位置在經渠穴附近。
心臟和小腸的狀況反映在左手寸部;肺臟和大腸的狀況反映在右手寸部;肝臟和膽的狀況反映在左手關部;脾臟和胃的狀況反映在右手關部;腎臟和膀胱的狀況則反映在兩手的尺部。心包和三焦也隨著水的運行而潛藏在尺部。《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尺部內側兩旁,反映的是季脅(肋骨下緣)的狀況;尺部外側反映腎臟的狀況,尺部內側反映腹部的狀況。關部中間靠上,左手外側反映肝臟的狀況,內側反映膈膜的狀況,右手外側反映胃的狀況,內側反映脾的狀況,這就是兩關部的診斷方法。
寸部靠近上方,右手外側反映肺的狀況,內側反映胸腔的狀況,左手外側反映心臟的狀況,內側反映膻中(胸骨中線)的狀況,這就是兩寸部的診斷方法。手腕前部反映身體前方的狀況,手腕後部反映身體後方的狀況。手腕上部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狀況,手腕下部反映的是少腹、腰部、大腿、小腿、腳部的狀況。仔細診察寸、關、尺的脈象,就能了解身體內在的表裡上下各個部位的狀況。
肺臟的主要功能是儲藏氣,並朝向全身各條經脈輸送氣。十二經脈的氣都從肺臟獲得。每天早上寅時(約凌晨3-5點),肺氣開始運行,從寸口開始,流布於十二經脈中,循環往復。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個週次,隔天早上寅時,又回到寸口。寸口是脈氣的大會合之處。(這裡說的寸口,其實是指寸、關、尺三部的總稱,而不單單是指魚際邊緣。)因此,十二經脈的盛衰狀況,都能在此處顯現。《靈樞·經脈》說: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它們的虛實狀況,可以從氣口得知。這也是氣口獨自成為五臟主導的原因。
(氣口,也就是寸口,是手的三陽經脈匯集之處,從手走向頭部。雖然大小腸腑是屬於濁的腑,但經脈運行到頭部時,則會變得清淨,所以它們與心肺一同反映在兩寸。扁鵲的十難說,其實已經確立了診脈的方法。近人想要將大小腸的狀況反應在兩尺,實在是錯誤的。)
4. 寸口人迎脈法
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之首,陽明為六腑之長也。
臟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口小而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病痹,代則乍甚乍閒。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麋、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以氣口主裡,傷食則陰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鬱於外,故人迎盛堅。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白話文:
寸口,指的是手太陰經的動脈,位置在手掌大魚際下方;人迎,指的是足陽明經的動脈,位置在喉結兩旁。手太陰經的氣血運行於三陰經脈,因此可以從寸口診察五臟的狀況;足陽明經的氣血運行於三陽經脈,因此可以從人迎診察六腑的狀況。手太陰經是五臟的起始,足陽明經是六腑的起始。
如果臟腑陰氣旺盛,人迎脈會比較弱,寸口脈會比較強;如果臟腑陰氣虛弱,人迎脈會比較強,寸口脈會比較弱。如果腑陽之氣衰弱,寸口脈會比較強,人迎脈會比較弱;如果腑陽之氣旺盛,寸口脈會比較弱,人迎脈會比較強。《靈樞·禁服》說:「寸口脈主內,人迎脈主外。春夏時人迎脈稍微強一點,秋冬時寸口脈稍微強一點,這樣是正常人的脈象。」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強一倍,病在足少陽經,伴隨煩躁,在手少陽經也一樣。人迎脈強兩倍,病在足太陽經,伴隨煩躁,在手太陽經也一樣。
人迎脈強三倍,病在足陽明經,伴隨煩躁,在手陽明經也一樣。脈象強盛則為熱證,虛弱則為寒證,脈搏緊縮則為痹症,脈搏斷續則表示病情時輕時重。人迎脈強四倍,而且脈搏大且快,稱為陽氣外溢,這代表陽氣外泄於外,無法治癒。如果寸口脈比人迎脈強一倍,病在足厥陰經,伴隨煩躁,在手厥陰經也一樣。寸口脈強兩倍,病在足少陰經,伴隨煩躁,在手少陰經也一樣。寸口脈強三倍,病在足太陰經,伴隨煩躁,在手太陰經也一樣。
脈象強盛則會腹脹滿悶、寒邪侵擾、消化不良;虛弱則會內熱、大便稀溏、氣短、小便顏色異常;脈搏緊縮則會疼痛麻木;脈搏斷續則表示疼痛時有時無。寸口脈強四倍,而且脈搏大且快,稱為陰氣內溢,這代表陰氣內閉,無法治癒。《靈樞·經脈》說:「人迎脈與脈口(也就是寸口脈)都強盛超過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關格的病人,很快就會死亡。」《靈樞·五色》說:「人迎脈強硬有力,是受寒邪所傷;寸口脈強硬有力,是受飲食所傷。」
寸口脈主要反應體內狀況,飲食不節制會導致陰氣鬱積在內,所以寸口脈會強硬有力;人迎脈主要反應體表狀況,受寒會導致陽氣鬱積在外,所以人迎脈會強硬有力。以上是診斷寸口脈和人迎脈的方法。(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診斷方法記載在經文之中,後世有說左手人迎、右手氣口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謬論,不值得辯駁。)
5. 三部九候脈法
十二經皆有動脈,上部之動脈在頭,中部之動脈在手,下部之動脈在足,是為三部。一部三候,是為九候。《素問·三部九候論》: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頷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下部天,足厥陰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陰之太谿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也。下部之天,女子則取太衝。下部之人,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仲景謂之趺陽。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難經》: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與《素問》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白話文:
人體的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上部的動脈在頭部,中部的動脈在手部,下部的動脈在足部,這就是所謂的「三部」。每一部又各有三個部位可以診察,這就是所謂的「九候」。《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說:「人體有三部,每一部有三個診察部位。」這三個診察部位,分別對應天、地、人。
上部對應天的是兩邊額頭的動脈,也就是足少陽膽經的頷厭穴;上部對應地的是兩邊臉頰的動脈,也就是足陽明胃經的地倉穴和大迎穴;上部對應人的是耳朵前面的動脈,也就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和髎穴。中部對應天的是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和經渠穴;中部對應地的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中部對應人的是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下部對應天的是足厥陰肝經的五里穴;下部對應地的是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下部對應人的是足太陰脾經的箕門穴。
下部對應天的部位,是用來診察肝臟的狀況;下部對應地的部位,是用來診察腎臟的狀況;下部對應人的部位,是用來診察脾胃的氣。中部對應天的部位,是用來診察肺臟的狀況;中部對應地的部位,是用來診察胸中之氣的狀況;中部對應人的部位,是用來診察心臟的狀況。上部對應天的部位,是用來診察頭部、額角的氣;上部對應地的部位,是用來診察口齒的氣;上部對應人的部位,是用來診察耳目的氣。下部對應天的部位,女性則取足厥陰肝經的太衝穴。下部對應人的部位,要診察胃氣,則看足陽明胃經的衝陽穴,張仲景稱這個位置為趺陽穴。這就是三部九候脈法的內容。 (《難經》說:「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浮、中、沉」,與《黃帝內經》所說的不同,這是指在一個部位裡再細分的另一種三部九候方法,是另一種診脈方法。)
6. 臟腑脈象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既殊,脈象攸分。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沉。其甚者為臟,其微者為腑。《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其他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腑脈浮數,臟脈沉遲,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是也。蓋陽外陰內,
一定之理。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陽平而脈息調。腑病則氣不內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臟病則氣不外濟,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觀越人十難一脈十變之義,大腸、小腸俱候於心脈,可知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之誤!)
白話文: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陰陽性質不同,脈象也就因此有所區分。肝的脈象是弦脈,心的脈象是洪脈,脾的脈象是緩脈,肺的脈象是澀脈,腎的脈象是沉脈。脈象表現明顯強烈的,代表臟的問題;脈象表現輕微不明顯的,代表腑的問題。《難經》提到:心脈急促得非常厲害,是肝的邪氣侵擾到心;心脈輕微的急促,是膽的邪氣侵擾到小腸。心脈浮大得非常厲害,是心自身的邪氣干擾到心;心脈輕微的浮大,是小腸的邪氣干擾到小腸。心脈緩慢得非常厲害,是脾的邪氣侵擾到心;心脈輕微的緩慢,是胃的邪氣侵擾到小腸。
心脈澀滯得非常厲害,是肺的邪氣侵擾到心;心脈輕微的澀滯,是大腸的邪氣侵擾到小腸。心脈沉潛得非常厲害,是腎的邪氣侵擾到心;心脈輕微的沉潛,是膀胱的邪氣侵擾到小腸。其他臟腑的脈象,可以依照這個道理來推論。脈象表現強烈的,通常按壓較深才能感覺到;脈象表現輕微的,通常按壓較淺就能感覺到。
大體來說,腑的脈象多為浮而數,臟的脈象多為沉而遲。張仲景的脈法說:浮脈表示病在體表,沉脈表示病在體內,數脈表示病在腑,遲脈表示病在臟,就是這個道理。陽氣在體表,陰氣在體內,這是一定的道理。腑的氣機向內流動,臟的氣機向外輸布,這樣陰陽就會平衡,脈搏也會協調。如果腑生病,氣機就無法向內流動,所以脈象只會浮而不會沉;如果臟生病,氣機就無法向外輸布,所以脈象只會沉而不會浮。(觀察《越人十難》中“一脈十變”的意義,會發現大腸、小腸的脈象都與心脈相關,由此可知,想要在兩手寸關尺處診斷大小腸的脈象,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