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陽明燥金

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恆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恆燥。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剋水,濕則反為水侮。

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

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於脾土而標見於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於大腸而標見於肘腕。所謂陰邪居下,陽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於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白話文:

所謂的「燥」,是陽明經的金氣所化生的。在自然界中表現為乾燥,在地則對應金屬,在人體則代表大腸。陽明經以乾燥的金氣為主導,胃土會順應金氣而變得乾燥;而太陰經以潮濕的土氣為主導,肺金則會順應土氣而變得潮濕。

胃土的乾燥,是受到金氣的影響而產生的,並非其本身固有的性質。金氣的力量比不上土氣本身的強盛,所以體質陰虛的人,胃土常常是潮濕的。肺金的潮濕,是受到土氣的影響而產生的,並非其本身固有的性質。土氣的力量比不上金氣本身的強盛,所以體質陽盛的人,肺金常常是乾燥的。

太陰經的性質是潮濕的,陽明經的性質是乾燥的。要使身體的乾燥和潮濕達到平衡,關鍵在於中氣是否強盛。如果中氣旺盛,辛金的氣化作用會使潮濕的土氣不再過濕,而使肺不受燥的損害;戊土的氣化作用會使乾燥的金氣不再過於乾燥,而使胃不受濕的損害。如果中氣衰弱,就會導致陰陽失調,乾燥和潮濕就會偏盛。如果潮濕過於旺盛,就會導致食慾不振,小便不暢,大便稀溏;如果乾燥過於旺盛,就會導致容易飢餓口渴,小便頻繁,大便乾硬。

陰氣容易進攻,陽氣容易衰退,所以潮濕偏盛的情況比較常見,乾燥偏盛的情況比較少見。辛金能夠使濕氣正常運化,這種情況十之八九;而戊土能夠使燥氣正常運化,這種情況百中僅有二三。陽明經雖然屬燥,但如果生病,往往是太陰經的濕氣勝過陽明經的燥氣,使陽明經的燥氣受損。只有在傷寒病中陽明承氣湯證以外的情況下,才會有土氣過於乾燥而水液不足的現象,非常罕見。因此,張仲景才認為,少陰經脈的脈象微弱(負),而陽明經脈的脈象強盛(勝),才是正常的現象。因為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乾燥會抑制水的正常運行,而潮濕則會反過來被水欺侮。

水液衰竭則會產生生機,土氣衰竭則會導致死亡。所以少陰經脈的脈象微弱是順應自然,而陽明經脈的脈象強盛是順應自然。因為土能制約水,則中氣不會衰敗,沒有中氣不衰敗而人會死亡的道理。

燥是寒熱之間的樞紐,燥氣向上發展則會化為火而產生熱象,向下發展則會化為水而產生寒象。患有反胃、噎膈的病人,大便像羊糞一樣乾燥,這是因為他們的胃部濕氣過重,而腸道則過於乾燥。

潮濕屬於陰邪,陰的特性是向下,所以潮濕的根源在脾土,而症狀則表現在膝蓋和腳踝。乾燥屬於陽邪,陽的特性是向上,所以乾燥的根源在大腸,而症狀則表現在手肘和手腕。這就是所謂的陰邪在下,陽邪在上的固定位置。

然而,上部的乾燥,也是因為下部存在濕氣所造成的。患有中風的人,常常會出現血枯、筋脈攣縮的現象,他們的膝蓋和腳踝是潮濕的,而手肘和手腕也並非沒有乾燥的跡象。如果己土不被濕氣所困,則肝木就會榮盛,氣血就會暢通,筋骨就會柔軟,這樣一來,中風這種病症又怎麼會產生呢!醫生如果能夠了解乾燥和潮濕的消長變化,就能夠深入理解張仲景的醫學精髓,進而提升自己的醫術。

2. 太陽寒水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火水異氣而以寒水統之,緣水位於下而生於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於火,是以丙火化氣於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於內,水斂於外,是謂平人。木火主裡,曰內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於木火,故血溫而內發,氣化於金水,故氣清而外斂。

人之經脈,厥陰在裡,春氣之內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藏則外清而內溫,陽泄則內寒用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

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於癸水,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壬水化於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而不責壬水,病熱者,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白話文:

太陽寒水

所謂的「寒」,是太陽水氣所轉化而成的。在天空中表現為寒冷,在地面上則表現為水,在人體則對應膀胱。太陽經脈以寒水為主要主導,足太陽膀胱經屬水,手太陽小腸經屬火。火和水雖然性質不同,但卻由寒水來統轄,因為水的位置在下方,卻是由上方所產生。離卦中的陰爻,是水的根源,離卦的陰氣下降與坎卦的位置交會而化成水。水下降到火的下方,所以丙火的氣會轉化為壬水。火轉化為水,熱就從寒冷轉化而來,因此太陽經的氣,水火同時統管,卻獨獨以「寒水」來命名。

水的性質原本就寒冷,少陽三焦的火氣會隨著太陽經下行,水得到這火氣,理應不會寒冷。但實際上水之所以不寒冷,指的是癸水而非壬水。因為水以蟄伏收藏為特性,火氣隱藏在內,水氣收斂於外,這就是正常人的狀態。木火主導體內,屬內在生長,所以體內氣常溫;金水主導體表,從外向內收藏,所以體表氣常清。血產生於木火,因此血溫熱而向內發散;氣化生於金水,因此氣清冷而向外收斂。

人體的經脈,厥陰經在體內,是春季氣息在體內萌發的象徵;接著是少陰經,是夏季氣息在體內生長的象徵;接著是陽明經,是秋季氣息在體外收斂的象徵;太陽經在體表,是冬季氣息在體外收藏的象徵。陽氣收藏時,體表會清涼而體內溫暖;陽氣外洩時,則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體表容易將寒水轉變為熱火,體內容易將溫泉轉變為寒冰,體表越熱,體內就越寒冷,生機也會因此斷絕,這就是死亡的原因。

癸水溫暖而壬水寒冷是正常的狀態,癸水寒冷而壬水熱則是不正常的生病狀態。癸水生病則會出現寒冷的症狀,壬水生病則多出現發熱的症狀。因為丁火會轉化為癸水,所以少陰臟腑最容易出現寒冷的病症;壬水會轉化為丙火,所以太陽腑最容易出現發熱的病症。因此,有寒冷病症時,要獨自責怪癸水,而不責怪壬水;有發熱病症時,要獨自責怪壬水,而不責怪癸水。

3. 六氣治法

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後知六經之證。

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後,絕無解者。先聖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於今日,不堪問矣。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六經來建立治療法則,這是根據六氣的原理。六氣的性質、情況、形狀都明白地揭示出來,醫生必須了解這些,才能夠明白六經的證候。

六經的變化雖然很多,但總歸離不開六氣。這個道理在魏晉之後,就沒有人能夠解釋清楚了。古聖先賢的法則,一點都沒有流傳下來,以至於今日衰敗成這樣,實在讓人不忍過問了。

4. 治厥陰風木法

桂枝苓膠湯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薑,大棗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乾薑、附子。

白話文:

桂枝茯苓阿膠湯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薑、大棗。

如果身體上半部有熱象,可以加入黃芩。如果身體下半部有寒象,可以加入乾薑、附子。

5. 治少陰君火法

黃連丹皮湯

黃連,白芍,生地,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白話文:

黃連丹皮湯

使用黃連、白芍、生地、丹皮這四味藥材。

少陰病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體內的水液過多而火氣不足,所以很容易產生寒象。如果體內有下焦虛寒的情況,就應該使用花椒、附子等溫熱藥材。

6. 治少陽相火法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薑,大棗,白芍

白話文:

柴胡芍藥湯

用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薑、大棗、白芍這幾味藥材組成。

7. 治太陰濕土法

術甘苓澤湯

甘草,茯苓,白朮,澤瀉

白話文:

治太陰濕土法

使用術甘苓澤湯這個方子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組成藥物有:甘草、茯苓、白朮、澤瀉。

8. 治陽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湯

百合,石膏,麥冬,五味

白話文:

百合五味湯

這帖藥方使用百合、石膏、麥門冬、五味子這四味藥材。

9. 治太陽寒水法

甘姜附湯

甘草,茯苓,乾薑,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於丙火,而受制於濕土也。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

白話文:

甘姜附子湯

藥材:甘草、茯苓、乾薑、附子

太陽病(指初期感受風寒的表證),最容易轉化成濕熱的狀況,這是因為體內陽氣被濕邪困住,化為丙火(指熱象),反而受到濕土的抑制。如果出現濕熱的現象,應該使用梔子、石膏等藥材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