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四時脈體

天地之氣,生長於春夏,收藏於秋冬。人與天地同氣也,陽氣生長,則脈浮升,陰氣收藏,則脈沉降,是以春之脈升,夏之脈浮,秋之脈降,冬之脈沉。

白話文:

天地間的氣息,在春天和夏天生長,在秋天和冬天收藏。人體的氣息與天地間一樣,陽氣生長時,脈搏會浮升,陰氣收藏時,脈搏會沉降。因此,春天的脈搏會上升,夏天的脈搏會浮起,秋天的脈搏會下降,冬天的脈搏會沉靜。

《素問·脈要精微論》: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

天地氣候的變化,陰陽氣息的運行反應著彼此的轉化。春天的暖氣,化為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之氣,變為冬天的暴怒之氣。自然界的四時變化,也會影響脈搏的浮沉變化,春天脈搏應浮在中間,像規矩那樣規整;夏天脈搏應沉在中間,像矩尺那樣平準;秋天脈搏應沉在略低位置,像衡器那樣平穩;冬天脈搏應沉在較低位置,像權衡那樣穩固。

因此,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陰陽氣息按時運行,與脈搏的變化相應。

春天脈搏浮起,像魚兒在水中遊弋;夏天脈搏浮在皮膚表面,泛泛然地散佈於全身;秋天脈搏沉到皮膚下面,蟄居的昆蟲將要活動;冬天脈搏沉到骨頭裡,蟄居的昆蟲都緊閉著。此時君子應藏身於室內安居。

升降浮沉,隨時變更,寸脈本浮,而一交秋冬,則見沉意,尺脈本沉,而一交春夏,則見浮機。此氣化一定,毫髮不爽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升降浮沉。原本浮在表面的脈象,到了秋冬就可能隱沒在深處;原本隱藏在深處的脈象,到了春夏就可能浮在表面。這些變化遵循著一定的氣化規律,精準無異。

仲景脈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極也。浮者,金氣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約春脈沉而微浮,夏則全浮,秋脈浮而微沉,冬則全沉。仲景脈法,原與經義相同耳。

白話文:

仲景的脈法總結:春天脈象弦而略浮,秋天脈象浮,冬天脈象沉,夏天脈象洪大。弦脈表示氣血流動受阻,洪脈表示氣血流動過於旺盛。浮脈表示金氣收斂,氣血稍有下降,但還沒有完全沉降。總的來說,春季脈象沉而略浮,夏季則完全浮,秋季脈象浮而略沉,冬季則完全沉。仲景的脈法與經絡理論中所描述的脈象特徵是一致的。

2. 真臟脈義

土者,四維之中氣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氣,故脾陽左升則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氣,故胃陰右降則化肺金。金降於北,涼氣化寒,是謂腎水,木升於南,溫氣化熱,是謂心火。肺、肝、心、腎,四象攸分,實則脾胃之左右升降而變化者也。

白話文:

土氣是四方之中的氣息。脾臟屬陰土,但包含陽氣,所以脾臟的陽氣左升就會化生肝膽的木氣;胃臟屬陽土,但包含陰氣,所以胃臟的陰氣右降就會化生肺部的金氣。金氣下降到北方,涼氣轉化為寒氣,這就是腎水;木氣上昇到南方,溫氣轉化為熱氣,這就是心火。肺、肝、心、腎這四種元素各有特質,它們其實是脾胃左右升降而相互轉化的結果。

脾胃者,四臟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夫養,脈見真臟,則人死焉,故四臟之脈,必以胃氣為本。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腎脈石,脾胃脈緩。其弦鉤毛石而緩者,是四臟之有胃氣也。其弦鉤毛石而不緩者,是謂真臟脈。真臟脈見,胃氣敗竭,必死不救也。玉機真臟論: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白話文:

脾胃是人體四臟之母,如果脾胃之氣衰敗,四臟就無法得到滋養,脈象會顯示出真正臟腑的問題,此時人就難以存活。因此,四臟的脈象都必須以胃氣為基礎。

  • 肝脈:弦緊有力
  • 心脈:勾曲有波
  • 肺脈:細軟而浮
  • 腎脈:堅硬如石
  • 脾胃脈:緩和均勻

如果出現弦緊、勾曲、細軟而浮、堅硬如石這四種脈象,但沒有緩和均勻的脈象,則稱為「真臟脈」。真臟脈出現表示胃氣已經衰竭,患者必死無疑。

《玉機真臟論》中說:脾脈屬土,有灌溉四方的作用。

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之

一般人的正常氣息來自於胃,胃是維持正常氣息的關鍵。一個人沒有胃氣就會生病,生病就會死亡。人以水和食物為根本,所以人一旦斷絕水和食物就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這裡所說的「沒有胃氣」,是指只能觸摸到腎臟脈搏,卻探測不到胃氣。

所謂真臟脈者,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白話文:

所謂真臟的脈象是:

  • **肝脈:**動脈跳動急促,像拉緊刀刃一樣,像彈琴絃一樣,顏色青白而沒有光澤,毛髮脫落,代表死亡。
  • **心脈:**動脈跳動有力而有力,像薏苡子一顆顆堆疊在一起,顏色赤黑而沒有光澤,毛髮脫落,代表死亡。
  • **脾脈:**動脈跳動時而微弱時而數次時而疏散,顏色黃青而沒有光澤,毛髮脫落,代表死亡。
  • **肺脈:**動脈跳動大而空虛,就像用羽毛輕觸皮膚一樣,顏色白赤而沒有光澤,毛髮脫落,代表死亡。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胃而至於手太陰。邪氣勝者,精氣衰也,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白話文:

五臟的氣血都由胃提供,胃是五臟的根本。五臟的氣血不能自動到達手太陰經(肺經),必須藉助胃氣才能輸送至手太陰經。因此,在不同的時辰,五臟的氣血會依序從胃輸送至手太陰經。邪氣盛,正氣弱;病情加重,胃氣無法和正氣一同到達手太陰經,所以只有真正受到影響的臟腑之氣會出現。單獨出現臟腑之氣,表示病邪勝過臟腑,因此會導致死亡。

蓋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於火而死於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趺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自醫法失傳,後世庸愚,乃滋陰瀉陽,補水滅火,以敗胃氣。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良可哀也!

白話文:

脾胃(土)位居人體中央,是人體元氣所在。脾胃由心火(火)所生,而被腎水(水)所剋。所以仲景留下教訓,認為少陰(腎水)歸附陽明(胃),這是順應規律的。如果少陰(腎水)過盛,就會導致心火(火)熄滅,脾胃(土)受損。

自從中醫療法失傳以來,後世的庸醫愚蠢之輩,竟然滋陰瀉陽,補腎水滅心火,導致胃氣受損。用這種方法毒害天下百姓,而百姓還紛紛效仿,真是可悲啊!

3. 浮沉大小

五臟之脈,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間。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

白話文:

五臟的脈象特徵是:心和肺的脈象都比較浮,腎和肝的脈象都比較沉,而脾和胃的脈象則介於浮和沉之間。通常來說,陽性的臟器脈象偏浮,陰性的臟器脈象偏沉,這是它們本身的特性。

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體雖浮而內含降意,則浮中帶沉,陰體雖沉而內含升意,則沉中帶浮。沉而微浮,則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則陽不上飛。若使寸脈但浮而不沉,則陽氣上逆而不交於陰,尺脈但沉而不浮,則陰氣下陷而不交於陽,水火分離,下寒上熱,諸病生矣。

白話文:

陽氣本質是往下降,陰氣本質是往上升。陽氣的氣體雖然浮,但內在的本質卻是下降的,所以浮中帶沉。陰氣的氣體雖然沉,但內在的本質卻是上升的,所以沉中帶浮。沉中有微浮,則陰氣不會往下走;浮中有微沉,則陽氣不會往上飛。如果寸脈只浮而不沉,則陽氣會上衝而與陰氣不交會;尺脈只沉而不浮,則陰氣會下陷而與陽氣不交會。水火分離,下半身寒冷、上半身發熱,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則乙木上達而化清陽,戊土降則辛金下行而化濁陰。陰陽交濟,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白話文:

調節陰陽平衡的關鍵全在「中」。「中」指的是土,屬己土。當己土上升時,屬乙木的氣就會上行並轉化為清陽之氣。當戊土下降時,屬辛金的氣就會下降並轉化為濁陰之氣。陰陽相濟,所以寸脈不只浮,尺脈也不只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職者,木刑之也。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衝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鬱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鬱而不降也。

白話文:

土地升降異常的原因是由於木氣過盛所造成的。木氣滋長於水,生長於土,如果土地之氣調和,那麼肝氣就會隨脾氣而上升,膽氣就會隨胃氣而下降,這樣木氣就能夠順利生長而不會鬱滯。但是如果土地之氣衰弱,不能夠促進木氣的生長,那麼木氣就會鬱滯,導致肝臟下陷,膽臟上逆。木氣過盛就會橫行入侵,損害土地之氣,脾氣不能夠上升,胃氣不能夠下降,於是導致氣脈壅塞。其中,左邊脈象大是因為肝脾之氣鬱滯而不能上升,右邊脈象大是因為膽胃之氣鬱滯而不能下降。

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熱,於是左尺之脈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白話文:

膽經的木行之氣會化生相火。當膽經的氣血正常運作(右降),相火就會下降而不會向上侵犯。但如果膽經的氣血逆行(逆升),相火就會向上侵犯肺金。肺金受到損害,清氣無法正常運行,就會產生上熱。因此,右寸脈會變得強大。

肝經的木行之氣主升,如果肝經的氣血無法正常上升(不升),就會導致肝氣鬱結而產生下熱。因此,左尺脈也會變得強大。

右寸脈強大,表示肺金上逆。左尺脈強大,表示肝木下陷。

胃主降濁,胃逆則濁氣上填,倉廩不納,噁心嘔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則清氣下瘀,水穀不消,脹滿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氣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則氣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則血不溫升而下脫。肺主收斂,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於流溢者,賴肺氣之收斂也,氣降而不至於固結者,賴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則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則血上溢,金逆則氣鬱於上,而肝木不升,則氣下結。

白話文:

胃的功能是往下運送水穀,胃氣上逆時,水穀就無法進入胃中,於是產生噁心、嘔吐等疾病。脾的功能是往上運送清氣,脾氣下陷時,清氣被堵在下面,食物無法消化,於是產生脹滿、腹瀉等疾病。肺的功能是儲存氣,性質是下降,肝的功能是儲存血,性質是上升。肺氣上逆,氣不能正常下降,就會鬱積在上面;肝血下陷,氣血無法溫暖,就會下脫。肺的功能是收斂,肝的功能是疏泄。血往上走而不會溢出,是因為肺氣有收斂作用;氣往下走而不會結滯,是因為肝血有疏泄作用。肝血下陷,就會導致血脫於下,而肺金失斂,就會導致血上溢;肺氣上逆,就會導致氣鬱於上,而肝木不升,就會導致氣下結。

推之,凡驚悸、吐衄、盜汗、遺精之病,皆金氣不能降斂,淋癃、泄痢、噯腐、吞酸之病,皆木氣不能生髮。

金逆而莫收斂,則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則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白話文:

根據這樣的脈象特徵來看,像驚悸、吐血、盜汗、遺精等病症,都是因為肺金的能量不能正常下降收斂所致;而像頻尿、腹瀉、打嗝有食物味道、胃酸倒流等病症,則是因為肝木的能量不能正常升發所導致。

如果肺的功能反常,不能夠收斂,那麼心的能量就會失去基礎,反映在脈象上就是左手寸部的脈象也會變得較強;同樣地,如果肝的功能受損,不能適當地疏洩,那麼肝相應的相火能量就會向下滲透,反映在脈象上就是右手尺部的脈象也會變大。

脈象的緩和緊張程度,反映了陰陽的狀態。脈象緩和代表的是陽性的狀態,而脈象緊張則代表陰性的狀態。

大者、有餘之象也,於其有餘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則脈之妙解而醫之至數也。經所謂大則病進者,別有玄機,非後世醫書陽盛陰虛之說也。

白話文:

大脈,是身體過剩的象徵。在過剩中找到不足的徵象,就是對脈象的精妙解析,也是醫療的最高境界。醫書中所說的「大脈則病情加重」,另有深意,並不是後世醫書所說的「陽氣過盛、陰氣不足」。

4. 浮沉

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難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心肺之氣也,吸入為陰,腎肝之氣也。

白話文:

浮脈和沉脈代表陰陽的特性。

《難經》記載:呼氣的時候,心肺之氣排出,吸氣的時候,腎肝之氣吸入;而在呼吸之間,脾胃接受食物的精華,脾脈位於中間。

陽性浮在上,陰性沉在下;呼氣屬於陽氣,表現為心肺之氣,吸氣屬於陰氣,表現為腎肝之氣。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腎也,沉而牢長者,肝也。脾居陰陽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交,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關者,陰陽之關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闢之權,於是在焉,故曰關也。

白話文:

心臟和肺臟的脈象都浮現,浮動而散開的脈象是心臟,浮動而短小緊澀的脈象是肺臟。腎臟和肝臟的脈象都沉伏,沉伏而濕潤飽實的脈象是腎臟,沉伏而牢固有力的脈象是肝臟。

脾臟位於陰陽之間,它的氣息在呼吸的交界處,它的脈象在浮沉的中間,它的位置叫做「關」。「關」是陰陽的關口,陰氣從此升起轉化為「寸」,陽氣從此下降轉化為「尺」,開合的樞紐在此,所以稱之為「關」。

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於裡,陽盛於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裡,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

白話文:

陽氣旺盛時,脈搏會浮在寸口(靠近手腕的部位);陰氣旺盛時,脈搏會沉在尺口(遠離手腕的部位)。陰氣旺盛在體內,陽氣旺盛在外表。張仲景的脈診法:脈浮表示疾病在外表,脈沉表示疾病在體內,這是確定的規律。但是,脈搏的浮沉只能觀察疾病的外在和內在,不能確定是陰證還是陽證。

難經:關脈之前的部位,是陽氣活動的地方,脈搏應該浮起九分,過度浮起的脈象稱為「太過」,不足九分浮起的脈象稱為「不及」。如果脈搏浮起超過九分,稱為「溢」,這是陰氣影響脈象的結果。

關脈之後的部位,是陰氣活動的地方,脈搏應該沉下一寸,過度沉下的脈象稱為「太過」,不足一寸沉下的脈象稱為「不及」。

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陽乘陰位,則清氣不升,故下覆於尺,陰乘陽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於魚。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是則浮不可以為陽而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實焉。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陽虛於表而實於裡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於裡而實於表也。浮大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

診者當於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白話文:

進入尺脈位置的脈象表現為覆按,這是陽脈乘陰脈的脈象。陽脈乘在陰位,則清氣無法升發,所以向下覆蓋於尺脈;陰脈乘在陽位,則濁氣無法下降,所以向上溢出於魚際穴。溢出的,是浮現太過而稱為陰乘;覆蓋的,是沉滯太過而稱為陽乘,因此浮脈不能直接判定為陽氣,沉脈也不能直接判定為陰氣。浮沉之間,存在著虛實的不同。浮脈虛損較小,沉脈實證較大,說明陽氣虛於體表,而實於體內;沉脈虛損較小,浮脈實證較大,說明陽氣虛於體內,而實於體表。浮而大脈象白天加重,沉而細脈象夜晚加重;浮而大脈象白天死亡,沉而細脈象夜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