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
白話文:
六腑消化食物,產生的津液分佈到全身,這些津液流入經絡之中,最終聚集在氣口處。氣口的位置對應著寸部(脈象的一個部位),藉由觀察這裡的變化,可以判斷人的生死健康狀況。脈象中的細微變化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忽視。
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於心中,復綿昧於指下,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白話文:
醫術已失傳,脈象的道理也逐漸埋沒,承載醫學知識的竹簡長期封存,刻在玉上的文字永遠埋藏。醫書堆積如山,但七種診察方法的意義已不為人知;醫學記錄連綿不斷,但九種觀察方法的具體實施卻無人知曉。既迷惑於心中,又迷茫於指尖下,導致猶豫不決之時,性命被庸醫的毒手所掌控。想到這些不禁遺憾,廢棄醫書卻長久懷念,因此才寫下這部《脈法解》。
2. 寸口脈法
飲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陰散其精華,遊溢經絡,以化氣血。氣血周流,現於氣口,以成尺寸。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後,經過消化分解,在手太陰肺經的作用下,其精華部分被散佈到經絡之中,進一步轉化為氣和血。氣和血在體內循環流動,最終會在脈搏(氣口)處表現出來,形成我們可以在診斷時量度的寸、關、尺三部脈象。
氣口者,手太陰肺經之動脈也。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尺為陰而寸為陽,關者,陰陽之中氣也。寸口在魚際之分,關上在大淵之分,尺中在經渠之分。
白話文:
「氣口」指的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手腕關節前面稱為「寸」,後面稱為「尺」,尺代表陰,寸代表陽,關則代表陰陽的中間氣息。寸口位於魚際肌的交界處,關上位於大淵穴的交界處,尺中位於經渠穴的交界處。
心與小腸,候於左寸,肺與大腸,候於右寸,肝膽候於左關,脾胃候於右關,腎與膀胱,候於兩尺,心主三焦,隨水下蟄,亦附此焉。《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兩關部也。
白話文:
- 心和小腸的脈象候在左寸脈。
- 肺和大腸的脈象候在右寸脈。
- 肝膽的脈象候在左關脈。
- 脾胃的脈象候在右關脈。
- 腎和膀胱的脈象候在兩尺脈。
- 心主導三焦,隨水液流動,也附屬於這裡。
-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尺脈內側兩邊,候察季肋(腎的上方);尺脈外側,候察腎;尺脈內側,候察胃脘部。
- 在尺關脈內側偏上,左外側候察肝,內側候察膈肌;右外側候察胃,內側候察脾,這兩部分是關脈區。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兩寸部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謹調尺寸,而表裡上下,於此得矣。
白話文:
上部外側用來觀察肺,內側用來觀察胸中。左部外側用來觀察心,內側用來觀察膻中。兩寸的部位也是如此。前面用來觀察身前,後面用來觀察身後。上面延伸到最上面,就是胸喉中發生的事。下面延伸到最下面,就是少腹、腰、股、膝、脛、足中發生的事。仔細調整尺寸,就可以由此得知表裡上下。
蓋肺主藏氣,而朝百脈,十二經之氣,皆受之於肺。平旦寅初,肺氣流布,起於寸口,運行十二經中,周而復始。一日一夜,五十度畢,次日平旦寅初,復會於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總名,非但魚際己也。)故十二經之盛衰,悉見於此。《靈樞·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
白話文:
肺臟主導呼吸,並與全身的脈絡相連。十二經脈的氣血都由肺臟控制。每到清晨寅初(4-6點),肺氣開始運行,從寸口動脈出發,在十二經脈中循環,完成一週後再回到原點。一天一夜中,肺氣運行五十個周天,到了隔天清晨寅初時分,再次會合於寸口。寸口是脈搏運行的大匯集處。(這裡的寸口指的是寸、尺三部的總稱,不只是魚際穴。)因此,十二經脈的盛衰虛實都可以從寸口脈搏中看出。《靈樞·經脈》中提到:經脈通常是看不見的,它們的虛實情況可以通過氣口來判定,因此氣口也就是寸口,是五臟的獨特標誌。
(氣口即寸口手之三陽,自手走頭,大小腸腑雖至濁,而經行頭上,則為至清,故與心肺同候於兩寸,越人十難,實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乖謬極矣!)
白話文:
氣口就是寸口(手腕上脈搏跳動處),它屬於手上的三條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這三條經脈從手部往上走到頭部,儘管大腸和小腸腑屬性較為濁亂,但經脈行至頭部時就變成至清,因此寸口脈象能與心肺一同被診候。而「越人十難」這本醫書中提出的定法是,尺脈診候大小腸,現代人卻想要在尺脈上診候大小腸,這種做法極為荒謬。
3. 寸口人迎脈法
氣口者,手太陰經之動脈,在魚際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經之動脈,在結喉之旁。太陰行氣於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臟,陽明行氣於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陰為五臟之首,陽明為六腑之長也。
白話文:
氣口: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位於大拇指下魚際穴下。
人迎:足陽明胃經的動脈,位於喉結旁邊。
手太陰肺經運行氣血到三條陰經,所以寸口脈可以反映五臟的健康狀況。足陽明胃經運行氣血到三條陽經,所以人迎脈可以反映六腑的健康狀況。
手太陰肺經是五臟之主,足陽明胃經是六腑之長。
臟陰盛則人迎小而寸口大,虛則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陽衰則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則寸口小而人迎大。《靈樞·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
白話文:
內臟陰氣強盛時,人迎脈弱而寸口脈強;陰氣不足時,人迎脈強而寸口脈弱。體表陽氣衰弱時,寸口脈強而人迎脈弱;陽氣旺盛時,寸口脈弱而人迎脈強。
《靈樞·禁服篇》中記載:寸口脈反映內臟情況,人迎脈反映體表情況。春夏時人迎脈略強,秋冬時寸口脈略強,這樣的情況被稱為平脈。
如果人迎脈的強度是一倍於寸口脈,則說明病在足少陽經絡。如果人迎脈強度是一倍多於寸口脈,且伴有躁動,則說明病在手少陽經絡。
如果人迎脈的強度是兩倍於寸口脈,則說明病在足太陽經絡。如果人迎脈強度是兩倍多於寸口脈,且伴有躁動,則說明病在手太陽經絡。
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病痹,代則乍甚乍閒。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白話文:
觀察脈搏,若人迎脈跳動頻率是寸口脈的三倍,則病在足陽明經;若人迎脈跳動頻率是寸口脈的三倍且脈象躁急,則病在手陽明經。脈象盛則為熱症,虛則為寒症,脈緊則病為痺症,脈代則病症時重時輕。若人迎脈跳動頻率是寸口脈的四倍,且脈搏又快又數,稱為溢陽,溢陽屬外感,此症難治,多半會致命。若寸口脈跳動頻率是人迎脈的一倍,則病在足厥陰經;若寸口脈跳動頻率是人迎脈的一倍且脈象躁急,則病在手厥陰經。若寸口脈跳動頻率是人迎脈的兩倍,則病在足少陰經;若寸口脈跳動頻率是人迎脈的兩倍且脈象躁急,則病在手少陰經。若寸口脈跳動頻率是人迎脈的三倍,則病在足太陰經;若寸口脈跳動頻率是人迎脈的三倍且脈象躁急,則病在手太陰經。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麋、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死不治。《靈樞·經脈》:人迎與脈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靈樞·五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白話文:
如果體內實盛就會出現脹滿的症狀、感受寒邪、食物不易消化;如果體質虛弱就會有內熱、排泄物如麋(稀薄)、氣力不足、小便顏色改變等現象;如果脈象緊則可能出現疼痛和痺症;若脈象代(不規則的停頓)則會有時痛時止的情況。如果寸口脈(手腕內側的徑動脈)跳動比正常強烈四倍以上,而且脈搏又大又快,這種情況被稱作「溢陰」,溢陰屬於內關病證,是無法治癒的絕症。
《靈樞·經脈》中提到,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比正常強烈四倍以上,這種情況稱為「關格」,患有關格的人壽命不會長。
《靈樞·五色》中說到,如果人迎脈跳動強而有力,表示身體受到寒邪的影響;如果氣口脈(也是指寸口脈)跳動強而有力,則表示消化系統受到飲食的影響。
以氣口主裡,傷食則陰鬱於內,故氣口盛堅,人迎主表,傷寒則陽鬱於外,故人迎盛堅。此診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脈,載在經文,後世乃有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之說,無稽妄談,不足辨也。)
白話文:
脈象以氣口脈為主導內在,如果傷了飲食,陰氣就會鬱結在體內,所以氣口脈會強盛有力。人迎脈主導外在,如果傷了寒氣,陽氣就會鬱結在外,所以人迎脈會強盛有力。這就是診斷寸口脈與人迎脈的方法。(寸口脈與人迎脈的脈理,記載在經典的醫書中。後世有人提出左脈為人迎脈,右脈為氣口脈的說法,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不足以辯駁。)
4. 三部九候脈法
十二經皆有動脈,上部之動脈在頭,中部之動脈在手,下部之動脈在足,是為三部。一部三候,是為九候。《素問·三部九候論》: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白話文:
12條經脈都有動脈,頭部的動脈在頭部,手部的動脈在手部,足部的動脈在足部,這稱為三部。一部有三個時辰,因此共有九個時辰。《素問·三部九候論》:人體有三部,每一部有三個時辰。三個時辰分別是:天時、地時、人時。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足少陽之頷厭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足陽明之地倉、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手少陽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太陰之太淵、經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門也。下部天,足厥陰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陰之太谿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門也。
白話文:
上部(頭部)中的「天」位置,指的是兩側額頭的動脈,這是足少陽經絡上的「頷厭」穴。上部中的「地」位置,指的是兩側臉頰的動脈,這是足陽明經絡上的「地倉」和「大迎」兩穴。上部中的「人」位置,指的是耳朵前方的動脈,這是手少陽經絡上的「和髎」穴。
中部(手部)中的「天」位置,指的是手太陰經絡上的「太淵」和「經渠」兩穴。中部中的「地」位置,指的是手陽明經絡上的「合谷」穴。中部中的「人」位置,指的是手少陰經絡上的「神門」穴。
下部(腳部)中的「天」位置,指的是足厥陰經絡上的「五里」穴。下部中的「地」位置,指的是足少陰經絡上的「太谿」穴。下部中的「人」位置,指的是足太陰經絡上的「箕門」穴。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也。下部之天,女子則取太衝。下部之人,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仲景謂之趺陽。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難經》: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與《素問》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白話文:
下部的天象可以觀察肝臟,下部的地象可以觀察腎臟,人體可以觀察脾胃的氣。中間的天象可以觀察肺部,中間的地象可以觀察胸中的氣,人體可以觀察心臟。上部的天象可以觀察頭部和角部的氣,上部的地象可以觀察口和齒的氣,人體可以觀察耳和目的氣。在女性的下部,則以太衝穴為準。在下部的人體中,胃氣則通過陽明經的衝陽穴來觀察,仲景將之稱為趺陽。這是三部九候的法則。(《難經》:三部指的是寸、關、尺脈,九候指的是浮、中、沉候,與《素問》不同,這是指一脈中的三部九候,是另一種方法。)
5. 臟腑脈象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既殊,脈象攸分。肝脈弦,心脈洪,脾脈緩,肺脈澀,腎脈沉。其甚者為臟,其微者為腑。《難經》: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
白話文:
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陰陽本質不同,脈象因此有所區分。
- 肝臟的脈象:弦、緊
- 心臟的脈象:洪、大
- 脾臟的脈象:緩、慢
- 肺臟的脈象:澀、滯
- 腎臟的脈象:沉、細
脈象明顯的,屬於臟腑的病變。脈象輕微的,屬於表層的病變。
根據《難經》記載:
- 心脈過快:肝氣侵犯心臟
- 心脈略快:膽氣侵犯小腸
- 心脈過大:心臟自病
- 心脈略大:小腸自病
- 心脈過慢:脾氣侵犯心臟
- 心脈略慢:胃氣侵犯小腸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其他臟腑,依此類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腑脈浮數,臟脈沉遲,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是也。蓋陽外陰內,
白話文:
如果心臟的脈象非常滯澀,這是因為肺部的病邪影響到了心臟;如果只是稍微滯澀,則表示大腸的病邪影響了小腸。如果心臟的脈象非常沉,這是因為腎臟的病邪影響到了心臟;如果是微微沉,則表示膀胱的病邪影響了小腸。對於其他的臟腑,可以依照這樣的原則來推論。嚴重的情況下,脈象會顯得比較沉;較輕的情況下,脈象會比較浮。
大致上來說,腑的脈象通常比較浮而且跳動快速,臟的脈象則比較沉而且緩慢。根據張仲景的脈診法則:脈象浮代表病變在體表,脈象沉代表病變在體內深處;脈象快(數)代表病變在腑,脈象慢(遲)代表病變在臟。這符合陽屬外、陰屬內的基本原理。
一定之理。腑氣內交,臟氣外濟,則陰陽平而脈息調。腑病則氣不內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臟病則氣不外濟,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觀越人十難一脈十變之義,大腸、小腸俱候於心脈,可知欲候大小腸於兩尺之誤!)
白話文:
有一定的規律。臟腑之氣相互流通,臟腑功能正常,陰陽平衡,脈搏才會平和。臟腑有病,則氣機不通暢,脈象就會浮而不沉或沉而不浮。(從古代醫家觀越人的「十難一脈十變」的觀點來看,大腸和小腸都表現在心脈上,可以看出只從尺脈來推斷大、小腸病變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