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厥陰風木

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主以相火而化氣於風木,緣木實生火,風木方盛,子氣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氣不升,固賴木氣以升之,而木氣不達,實賴土氣以達焉。蓋厥陰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風恬,水寒土濕,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鬱而風生。

木以發達為性,己土濕陷,抑遏乙木發達之氣,生意不遂,故鬱怒而克脾土,風動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證,皆風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華色,主筋而榮爪,風動則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眥黑唇青,爪斷筋縮之證,皆風木之枯燥也。及其傳化乘除,千變不窮,故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

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鬱而不生,是以病也。

木為水火之中氣,病則土木鬱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內濕,下寒而上熱。手厥陰,火也,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木氣抑鬱,則厥陰心主自現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

白話文:

所謂的「風」,是厥陰肝木之氣所化生的。在天上表現為風,在地上表現為木,在人體則對應肝臟。足厥陰肝經主要掌管風木之氣的運行,手厥陰心包經則以相火的特性來協助風木化生氣。這是因為木會生火,當風木之氣正盛,就像是新生的幼芽,而相火之氣還未旺盛。

冬天的水氣閉藏,一旦受到春風的鼓動,陽氣便從地底升起,生命力開始萌發。然而,如果脾土的氣機不上升,就必須依靠木氣來升發;而木氣若無法通達,則需仰賴脾土的氣機來疏通。厥陰肝木生於腎水,成長於脾土,如果水土溫和,肝木就能茂盛生長,木氣平和,風也自然平息;反之,若水寒土濕,就無法滋養木氣,導致木氣鬱結而生風。

木的特性是向上舒展,如果脾土的濕氣過重而下陷,就會抑制乙木的生發之氣,導致生命力無法順暢伸展,因此會感到煩躁而克制脾土,風邪因而產生,並導致疏泄的功能失常。凡是腹痛、下痢、大量出汗或失血等症狀,都與風木的疏泄有關。肝臟儲藏血液,其精華表現在臉色,肝主筋骨並使指甲光澤。如果風邪作動,就會耗損血液,使臉色枯槁,指甲脆弱,筋脈緊縮。凡是眼眶發黑、嘴唇青紫、指甲斷裂、筋脈攣縮等症狀,都屬於風木枯燥的表現。風木的傳變和影響,千變萬化,難以窮盡,因此說風木是五臟的禍患,百病的根源。

疾病的產生,多半因為木氣的鬱結。肝木主掌生機,而人體生氣不足的情況,十之八九,木氣受到壓抑而無法生發,因此才會生病。

木氣是水火之間的樞紐,一旦生病,就會導致土木鬱結,水火不交,出現外燥內濕、下寒上熱的現象。手厥陰心包經屬火,當木氣暢通時,心包經會順應木氣而化生風;反之,當木氣鬱結時,心包經就會顯現其本身的火性。因此,厥陰的疾病,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會使寒濕之氣更加嚴重;如果用溫散的方法,又會同時出現風熱的症狀。這就是厥陰病氣的特性。

2. 少陽相火

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緣火生於木,相火既旺,母氣傳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隨太陽膀胱之經下行,以溫水藏,出膕中,貫腨腸,而入外踝。君火升於足而降於手,相火升於手而降於足,少陽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後通調,故三焦獨主水道。《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蓋水性閉蟄而火性疏泄,閉蟄則善藏,疏泄則善出。《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相火下蟄,水臟溫暖而水腑清利,則出不至於遺溺,藏不至於閉癃,而水道調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於腎臟也,此火一泄,陷於膀胱,實則下熱而閉癃,虛則下寒而遺溺耳。

手之陽清,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病則不升,足少陽病則不降,凡上熱之證,皆甲木之不降,於三焦無關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於戊土之不降。戊土與辛金,同主降斂,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陽雖從三焦化火,而原屬甲木,病則兼現其本氣。相火逆行,則克庚金,甲木上侵,則賊戊土。手足陽明,其氣本燥,木火雙刑,則燥熱鬱發,故少陽之病,多傳陽明。然少陽之氣,陰方長而陽方消,其火雖盛,而亦易衰。陰消陽長則壯,陰長陽消則病,病於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內傷驚悸之證,皆相火之衰也。)病於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

(傷寒少陽有之)

白話文:

暑熱,是少陽相火所產生的現象,在天上表現為暑熱,在地上表現為火,在人體內則對應三焦。手少陽經以相火為主導,足少陽膽經則借助甲木來將氣化為相火。因為火是由木生出的,當相火旺盛時,會將母氣(木氣)傳給子氣(火氣),導致木氣相對衰弱。

三焦的火,會隨著太陽膀胱經向下運行,用來溫暖水液藏府,從膝蓋後方的膕窩處出來,貫穿小腿肚,然後進入外踝。君火(心火)從腳向上升,再從手向下走;相火(三焦之火)從手向上升,再從腳向下走。少陽之火下降,水才能得到溫暖而順利流通,所以三焦主要負責水液的通道。《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液由此而出。」膀胱是管理水液的官,儲藏津液,當氣化功能正常時,就能排出水液。

水的特性是閉藏潛伏,而火的特性是疏通發散。閉藏時能夠好好儲存,疏通時能夠順利排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說:「三焦的氣進入膀胱,約束下焦。如果三焦的氣實,就會導致小便不通;如果三焦的氣虛,就會導致小便失禁。」相火向下潛藏,水臟就能得到溫暖,水腑就能保持清利,這樣水液的排出就不會失禁,儲存也不會閉塞不通,水液的通道自然就順暢了。水之所以能好好儲存,是因為三焦的火氣隱藏在腎臟裡。如果這火氣發散外洩,陷於膀胱,火氣實就會導致下焦發熱而小便不通,火氣虛就會導致下焦虛寒而小便失禁。

手的陽氣是清的,腳的陽氣是濁的。清的就應該上升,濁的就應該下降。手少陽經有病就會導致陽氣不升,足少陽經有病就會導致陽氣不降。凡是出現上熱的症狀,都是因為甲木的氣機不下降,和三焦沒有關係。相火本來是應該向下運行的,之所以不向下反而向上逆行,是因為戊土的氣機不下降。戊土和辛金,都主導下降收斂,戊土下降,辛金收斂,相火才能向下潛藏。如果戊土不下降,辛金就會逆行,收斂的功能就會失常,所以相火就會向上升騰。

足少陽經雖然從三焦化生出火,但其本質屬性還是甲木,當生病時,也會表現出甲木的特性。相火逆行就會克制庚金,甲木向上侵犯就會傷害戊土。手足陽明經,其氣本來就偏燥熱,如果再受到木火的雙重刑剋,就會導致燥熱鬱積爆發,所以少陽的疾病,常常會傳變到陽明經。然而,少陽的氣,在陰氣漸長的時刻會逐漸消退,在陽氣漸長的時刻會逐漸壯大,所以它的火雖然旺盛,但也容易衰弱。陰氣消退陽氣增長則身體強壯,陰氣增長陽氣消退則身體生病。由於相火衰弱而導致的疾病,佔了十之八九(內傷導致的驚悸等症狀,都屬於相火衰弱);而因相火旺盛導致的疾病,只佔了十之一二而已。(傷寒病中也會出現少陽病症。)

3. 少陰君火

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水火異氣,而以君火統之,緣火位於上而生於下。坎中之陽,火之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升於水,是以癸水化氣於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從熱化,故少陰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君火名也。

君火雖降於手而實升於足,陽盛則手少陰主令於上而癸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少陰司氣於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制勝之權,終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鎮之。但土雖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剋水者,惟傷寒陽明承氣一證,其餘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氾濫而火土俱負,其勢然也。至於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災及宮城,心液消亡,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於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

蓋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氣,不交則離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知也。

血根於心而藏於肝,氣根於腎而藏於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水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白話文:

所謂的「熱」,是少陰君火運化所產生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它表現為熱,在地表則表現為火,在人體則表現為心。少陰經脈以君火為主導,手少陰心經屬火,足少陰腎經屬水。水和火的性質不同,卻由君火統轄,這是因為火的位置雖然在上,但它的根源卻在下。腎(坎)中的陽氣,是火的根本。坎陽上升,就會和心(離)的位置相交而化生為火。火由水上升,所以癸水能夠在丁火的運化下轉變成氣。當水轉化為火,寒冷的狀態就會轉為熱,因此少陰之氣,雖然水和火共同主導,卻特別以君火來命名。

君火雖然由手部下降,實際上卻是從足部上升。陽氣旺盛時,手少陰心經主導上部,癸水也會變得溫熱,如同溫泉;陰氣旺盛時,足少陰腎經主導下部,丁火就會變得寒冷,像燃燒後的灰燼。這是因為丁火雖然主導氣化,但控制的關鍵還是在於癸水,而能依靠的,是土來鎮壓它們。然而土雖然能夠克制水,但許多疾病的發生,往往是由於土太過潮濕所引起。潮濕的土就不能克制水,反而會被水反過來欺侮。能夠有效克制水的,只有傷寒病中陽明經脈使用承氣湯的情況,其餘的情況,寒水反過來欺侮土的情形,往往佔了十之八九。

土潰敗,火就會跟著衰敗。所以少陰病一旦發生,必然會出現寒水氾濫,導致火和土都衰弱的狀況,這是必然的趨勢。至於出現上熱的現象,這是因為相火(肝火)上逆所導致。火中含有液體,是癸水的根源。相火上逆,就會損害心臟,導致心液損耗,這才產生熱象。所以少陰病產生的熱,實際上是受到相火的牽連,並不是心臟本身的過錯。而且當上部出現熱象時,必然伴隨有下部的寒象,這是因為水火分離,不能相互交融所造成的。所以看到心臟出現熱象,就必須考慮到腎臟的寒象。

水和火本來應該是相互交融的,當它們相互交融時,就能夠形成和諧統一的氣。如果不能交融,就會彼此分離崩解,如同冰炭一樣不相容。仔細分析,火的力量終究比不上水,所以上熱的程度一定比不上下寒的劇烈,這是顯而易見的。

血的根源在心臟,儲藏在肝臟;氣的根源在腎臟,儲藏在肺臟。心火如果出現上熱,就應該清心臟的血,腎水如果出現下寒,就應該溫養腎臟的氣。所以,滋補肝臟的血要用溫補的方法,滋補心臟的血要用清涼的方法,滋補肺臟的氣要用涼潤的方法,滋補腎臟的氣要用溫暖的方法,這是一定的法則。

4. 太陰濕土

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也。

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生也,陽虛則土濕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於戊土,水木升於己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原總由於濕盛也。

《子華子》:陰陽交,則生濕。濕者,水火之中氣,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為寒。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濕旺氣鬱,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氾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濕旺水鬱,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

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緣相火在水,一線陽根,溫升而化乙木。木中溫氣,生火之母,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鬱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鬱熱傳於己土,己土受之,於是浸淫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

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後世庸愚,補陰助濕,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於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白話文:

太陰濕土:

濕氣,是太陰土氣所化生的。在天象上表現為濕氣,在地表上表現為土壤,在人體則對應於脾臟。太陰以濕土為主導,辛金會從土而化為濕氣;陽明以燥金為主導,戊土會從金而化為乾燥。己土的濕潤是其本質屬性,而戊土的乾燥是其子氣,所以胃的乾燥比不上脾的濕潤,因此生病時,體質偏乾燥的人較少,偏濕的人較多。

太陰主導上升,己土上升時,癸水和乙木也會跟著上升。土之所以能上升,是因為脾陽的發動。如果脾陽虛弱,就會導致土濕而不上升;己土無法上升,則水和木就會下陷。火和金在上,水和木在下;火和金下降於戊土,水和木上升於己土。如果戊土不下降,火和金就會向上逆行;如果己土不上升,水和木就會向下沉陷,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濕氣過盛。

《子華子》說:陰陽交合就會產生濕氣。濕氣是水火之間的中間狀態,上部的濕氣會化為火而變成熱,下部的濕氣會化為水而變成寒。然而,上部也有濕寒,下部也有濕熱。濕氣旺盛會導致氣機鬱滯,津液運行不暢。火氣旺盛的人,會因為熏蒸而產生熱痰;火氣衰弱的人,會因為氾濫而產生寒飲,這是濕寒表現在上部的現象。濕氣旺盛,水液停滯,膀胱功能不利。火氣衰弱的人,濕濁會外溢而形成白帶;火氣旺盛的人,濕濁會凝滯而形成赤濁,這是濕熱表現在下部的現象。

大便呈現黃色,是土的顏色下行的表現;大便呈現紅色,是木的氣機下陷的表現。因為相火潛藏在水中,如同微弱的陽氣根源,能溫暖上升並化生乙木。木中的溫熱之氣,是產生火的基礎,上升時會向上達到並化為火,下陷時會向下鬱滯而生熱。木氣無法順暢運行,就會侵犯土的位置,將其鬱熱傳給己土。己土受到這種熱邪,就會蔓延到膀胱。五行的特性,在生病時會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對象,這是自然規律。

陰氣容易旺盛,陽氣容易衰弱,所以濕氣常常存在而燥氣容易消失。陰氣過盛就會生病,陽氣完全耗盡就會死亡,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不難理解。後世那些庸醫愚昧無知,只會補陰助濕,瀉火伐陽,導致病人無不因為過度滋潤而早夭,這是古今以來的一大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