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陽明燥金

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恆濕。肺金之濕,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恆燥。

白話文:

乾燥屬性來自於陽明經絡的「金氣」。在天象上表現為乾燥,在地理環境上表現為金屬,在人體內則對應著大腸。陽明經絡以具有乾燥特性的金氣為主導,而胃部的土氣則依循主導氣化燥熱。太陰經絡以具有濕潤特性的土氣為主導,而肺部的金氣則依循主導氣化濕潤。胃部的燥熱屬於是「子氣」,並非胃土本身的屬性,而「子氣」無法與胃土自身的旺盛「本氣」抗衡。因此,在陰氣盛旺的人體中,胃土往往會偏於濕潤。肺部的濕潤屬於是「母氣」,並非肺金本身的屬性,而「母氣」無法與肺金自身的旺盛「本氣」抗衡。因此,在陽氣盛旺的人體中,肺金往往會偏於乾燥。

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白話文:

陰虛的人容易潮濕,陽盛的人容易乾燥。乾燥和潮濕之間的平衡,取決於身體的元氣。元氣旺盛時,肺屬金,元氣會把濕土的濕氣化散,這樣就不會傷到肺;胃屬土,元氣會把燥金的燥氣化散,這樣就不會傷到胃。元氣衰弱時,陰陽不能相互協調,就會出現乾燥和潮濕的不平衡。如果濕氣過盛,則食慾和水飲減少,小便困難而大便通暢;如果乾燥過盛,則容易飢餓,口渴難耐,小便清長而大便乾結。

陰易進而陽易退,濕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勝則土燥,水勝則土濕,燥則剋水,濕則反為水侮。

白話文:

當陰氣強盛而陽氣衰弱時,濕氣容易過盛,而乾燥則較少見。辛金屬性可以化解濕氣,佔了十之八九;戊土屬性可以化解乾燥,只佔不到百分之五。

即使是屬性的陽明經會比較乾燥,但如果生病了,太陰經(屬水)通常會較強,陽明經(屬火)會較弱。土屬乾燥,而水不足時,會出現傷寒屬於陽明經的承氣證,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

因此,仲景提出了治療方法,認為太陰經(屬水)虛弱會導致陽明經(屬火)過盛,因為火氣過盛會導致土乾燥,水氣過盛會導致土濕潤。乾燥會剋制水氣,而濕潤則會反過來被水氣剋制。

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

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

白話文:

水分充足則生命得以維持,若為土壤所剋制則生命可能衰亡,因此腎經(少陰)適合保持一定的濕潤,而胃經(趺陽)則應該保持較為乾燥的狀態。因為土壤能夠剋制過多的水分,這樣中氣就能保持旺盛,從未聽聞中氣旺盛的人會死亡的。

燥是介於寒與熱之間的一種性質,如果在上部過於乾燥就會轉變為火而產生熱象,如果在下部過於乾燥就會轉變為水而產生寒象。對於那些患有反胃或噎膈的患者來說,他們的大便如羊糞一般,這表示他們的胃部濕潤而腸道卻過於乾燥。

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於脾土而標見於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於大腸而標見於肘腕。所謂陰邪居下,陽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白話文:

濕氣屬於陰寒邪氣,陰性力量喜歡往下沉降,所以濕邪的根源在脾胃,而症狀會表現在膝蓋和腳踝。燥熱屬於陽熱邪氣,陽性力量喜歡往上上升,所以燥邪的根源在大腸,而症狀會表現在肘部和手腕。所謂的「陰邪居下,陽邪居上」是指陰邪和陽邪各有固定的位置。

然上之燥,亦因於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白話文:

雖然身體表面的乾燥,其實也是由於身體下方的濕氣所引起的。中風患者往往血氣枯竭、筋脈攣縮,他們的膝蓋和腳踝部位濕氣很重,而手肘和手腕部位卻往往乾燥。如果身體內部沒有濕氣,那麼肝功能強健、血脈通暢,骨骼強壯、筋脈柔軟,風邪自然無從入侵。醫者如果能夠認識到乾燥與濕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那麼就可以逐步理解和掌握中醫大師仲景的醫療精髓。

2. 太陽寒水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火水異氣而以寒水統之,緣水位於下而生於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於火,是以丙火化氣於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寒水名也。

白話文:

寒冷的現象,是由於太陽中的水氣所產生。在天體上,它表現為寒冷;在地球上,它表現為水;在人體中,它對應於膀胱。太陽經以寒冷的水氣為主導,足太陽膀胱經就是水,而手太陽小腸經就是火。火和水是不同的氣,但卻由寒冷的水所統治。這是因為水位於下方,而產生於上方。

在八卦中,離卦代表陰中之陰,是水的根源。離卦中的陰氣下降,與坎卦相交,化為水。水下降至火,所以丙火之氣化為壬水。火化為水,則熱從寒而生。因此,太陽經的氣,是由水火共同統治的,但只用「寒水」一名稱呼。

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於內,水斂於外,是謂平人。木火主裡,曰內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血生於木火,故血溫而內發,氣化於金水,故氣清而外斂。

白話文:

水性本質寒冷,但少陽三焦之火隨著太陽經脈下降,水可以得到這種火,所以不應該寒冷。不知道水不寒冷的原因,是因為它是癸水而不是壬水。因為水以潛藏為本性,火藏於內,水收於外,這就是正常人的狀態。木火主管內部,可以從內部生長,因此內部的氣息通常溫暖;金水主管外在,從外部收斂、收藏,因此表面的氣息通常清涼。血液由木火產生,因此血液溫暖並且從內部發出;氣息由金水化生,因此氣息清涼並且向外收斂。

人之經脈,厥陰在裡,春氣之內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藏則外清而內溫,陽泄則內寒用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脈中,厥陰經在內,它主宰春天之氣在體內產生;接著是少陰經,它主宰夏天之氣在體內生長;再接著是陽明經,它主宰秋天之氣在體外收斂;太陽經在表層,它主宰冬天之氣在體外藏匿。

當陽氣斂藏,外部就會清冷而內部溫暖;當陽氣外泄,內部就會寒冷而外部發熱。外部很容易將寒水轉化為熱火,內部很容易將溫泉轉化為寒冰,外部越熱,內部越寒,生氣會斷絕,因此導致死亡。

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以丁火化於癸水,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壬水化於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是以病寒者,獨責癸水而不責壬水,病熱者,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白話文:

癸水屬陰性,溫和;壬水屬陽性,寒冷。因此,癸水虛寒,壬水溫熱時需要治療。如果癸水虛寒,壬水溫熱,則會生病。癸水受損,一定會虛寒;壬水受損,則多表現為溫熱。癸水遇丁火溫養,所以少陰臟腑最容易受寒。壬水遇丙火溫養,所以太陽腑臟最容易有熱。因此,治療虛寒疾病,只責怪癸水虛寒,而不責怪壬水溫熱;治療溫熱疾病,只責怪壬水溫熱,而不責怪癸水虛寒。

3. 六氣治法

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後知六經之證。

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後,絕無解者。先聖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於今日,不堪問矣。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根據六經來制定診療原則,這與六氣理論相呼應。六氣的性質和表現形式非常清楚明確,醫生必須瞭解這些內容,才能進一步理解六經中的症狀。

雖然六經的變化非常多樣,但歸根結柢都不超出六氣的範疇。這種觀點從魏晉時期之後,就沒有什麼人能夠正確解釋了。先賢們的醫療法則,到了現在已經鮮少有人能夠傳承,其淪落至今日的境地,實在令人不忍問及。

4. 治厥陰風木法

桂枝苓膠湯

白話文:

桂枝苓膠湯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薑,大棗

白話文:

**甘草:**甘甜,補氣健脾,緩解咳嗽。

桂枝: 溫暖身體,驅寒發汗,止痛。

白芍: 滋陰養血,緩解疼痛。

茯苓: 利尿消腫,健脾安神。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阿膠: 滋陰補血,補腎養肝。

生薑: 溫暖身體,解表散寒,止嘔。

大棗: 補氣養血,健脾益胃。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乾薑、附子。

白話文:

出現上火症狀時,加入黃芩。出現寒症狀時,加入乾薑、附子。

5. 治少陰君火法

黃連丹皮湯

黃連,白芍,生地,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白話文:

「黃連丹皮湯」的配方包括黃連、白芍、生地以及牡丹皮。

少陰病的情況下,體內水氣過剩而火力不足,最容易產生寒象。如果出現下部寒象,應該使用像花椒和附子這類溫熱藥材來治療。

6. 治少陽相火法

柴胡芍藥湯

白話文:

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薑,大棗,白芍

白話文:

**柴胡:**疏肝解鬱,退燒退熱。

黃芩: 清熱降火,解毒消炎。

甘草: 補益氣血,調和藥性。

半夏: 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人參: 補氣固脫,增強元氣。

生薑: 溫陽散寒,解表發汗。

大棗: 補益氣血,養陰生津。

白芍: 養血柔肝,緩解疼痛。

7. 治太陰濕土法

朮甘苓澤湯

白話文:

朮甘苓澤湯

甘草,茯苓,白朮,澤瀉

白話文:

甘草:具有補氣和緩和藥性的草藥。

茯苓:一種真菌,具有利水和健脾的功效。

白朮:一種藥用植物,具有健脾和乾燥的功效。

澤瀉:一種水生植物,具有利水和清熱的功效。

8. 治陽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湯

百合,石膏,麥冬,五味

白話文:

「百合五味湯」是由以下四種草藥組成:

  • 百合
  • 石膏
  • 麥冬
  • 五味子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解釋或配方比例,請提供更多的信息。

9. 治太陽寒水法

甘姜附湯

白話文:

甘姜附湯

甘草,茯苓,乾薑,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濕熱,以化氣於丙火,而受制於濕土也。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

白話文:

  • 甘草:具有甘甜味、性質平和,具有補氣、緩解疼痛、止咳的功效。
  • 茯苓:具有甘淡味、性質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胃的功效。
  • 乾薑:具有辛辣味、性質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
  • 附子:具有辛熱味、性質大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的功效,但需謹慎使用,不可過量或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