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糟粕傳導

水穀入胃,消於脾陽,水之消化,較難於谷。緣脾土磨化,全賴於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剋水,脾陽蒸動,水穀精華,化為霧氣,遊溢而上,歸於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

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於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於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粕後傳是以便乾。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於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於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於膀胱,故如川瀆。川瀆之決,由於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內溫而外清。

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滲於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於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鬱,但能消穀,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併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於膀胱也。

白話文:

食物和水進入胃之後,需要依靠脾的陽氣來消化。其中水的消化比食物更難。這是因為脾土的磨化功能完全仰賴於火,火是土的母親,火旺盛則土燥熱,力量就能夠克制水。脾的陽氣蒸騰活動,將食物和水中的精華轉化為霧氣狀,向上飄散,歸於肺部。肺的清肅功能使霧氣下降,化為水,就像鍋中的水沸騰,水蒸發成霧一樣。

氣化形成的水,有精純和粗濁之分。精純的部分進入臟腑成為津液,粗濁的部分則進入膀胱成為尿液。尿液排泄通暢,胃內就不會有停滯的水,食物殘渣才能順利向後傳送,這樣大便就會乾燥。

《靈樞·營衛生會》中說: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水泡一樣,下焦像水溝一樣。氣和水的變化發生在中焦,水泡的意思是氣和水剛開始轉化還沒達到旺盛的狀態。等到轉化完成,氣就會向上升騰,充滿胸膈,所以像霧露一樣;水則向下流動,充滿膀胱,所以像河流溝渠一樣。河流溝渠的暢通與否,取決於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中說:三焦是主管疏通的官,水道由此而出。

總而言之,如果三焦的火收藏得好,就能夠溫養脾胃,使水道通暢。如果三焦的火洩散出去,就會下陷到膀胱,使水道閉塞。《靈樞·本輸》中說:三焦是足太陽和少陰兩條經脈交會的地方,是太陽經的分支。從腳踝向上五寸處分支進入小腿肌肉,然後到達委陽穴,和太陽經的主幹匯合,再進入膀胱,調節下焦。如果三焦實熱,就會導致小便不通暢,如果三焦虛寒,就會導致小便失禁。因為水的性質是潛藏的,太陽經的寒水潛藏起來,三焦的火收藏在腎臟,這樣身體內部就會溫暖,外部就會清爽。

如果水府清靜通暢,上部的孔竅就會常開,這樣氣化形成的水就能滲入膀胱,小便就會順暢。如果太陽經的寒水不能潛藏,三焦的火洩散到膀胱,導致膀胱熱盛而小便不通暢。同時脾胃寒冷而功能低下,只能消化食物,不能消化水,水不能化為氣向上升騰,於是就和食物殘渣一同進入大腸和小腸,導致腹瀉。腹瀉的人,水進入大腸和小腸,而不能進入膀胱,所以小便不順暢。所謂實證導致小便不通暢,就是指三焦的火洩散到膀胱。

2. 經脈起止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有手足不同,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太陽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經。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循臂下廉,上頸,至目內眥。手少陽,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眥。三經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循脛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之後,自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膕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自目銳眥,從耳後,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之後,自小指,循內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自大指,上內踝,抵小腹,貫膈,布脅肋。三經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後廉,抵掌後,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入掌中,至中指。三經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

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其本府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藏,足三陰之走胸,手三陰之走手,皆屬其本藏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腑。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六陽六陰,分行於左右手足,是謂二十四經也。

白話文: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六個稱為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這六個稱為六臟。六臟和六腑共同產生十二條經脈。經脈分為手和足的不同走向。

陽明大腸經、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這三條是屬於手的三陽經。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這三條是屬於足的三陽經。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這三條是屬於足的三陰經。太陰肺經、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這三條是屬於手的三陰經。

手的三陽經,從手走向頭部。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開始,經過合谷穴,沿著手臂前側向上,到頸部,進入下牙齦,左邊的到右邊,右邊的到左邊,向上夾著鼻孔兩側。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開始,從手臂外側,沿著手臂後側向上,到頸部,到達眼角內側。手少陽三焦經,從無名指開始,沿著手背,出於手臂外側,向上到頸部,到達眼角外側。這三條經脈都從手臂外側走向頭部,陽明經在最前面,太陽經在最後面,少陽經在中間。

足的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足陽明胃經,行走在身體前面,從鼻子的交界處,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經過乳房,夾著肚臍,沿著小腿外側,進入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足太陽膀胱經,行走在身體後面,從眼角內側開始,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向下到後頸,夾著脊椎,抵達腰部,穿過臀部,進入膝蓋後窩,出於腳踝外側,到達小腳趾。足少陽膽經,行走在身體側面,從眼角外側開始,從耳後,向下到頸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到胸部,沿著脅肋,從膝蓋外側,出於腳踝外側,進入無名指。這三條經脈都從腿外側走向足部,陽明經在最前面,太陽經在最後面,少陽經在中間。

足的三陰經,從足走向胸部。足太陰脾經,行走在身體前面,從大腳趾開始,向上到內腳踝,進入腹部,向上通過橫膈膜。足少陰腎經,行走在身體後面,從小腳趾開始,沿著內腳踝,穿過脊椎,向上通過橫膈膜,進入胸腔。足厥陰肝經,行走在身體側面,從大腳趾開始,向上到內腳踝,抵達小腹,穿過橫膈膜,分佈於脅肋。這三條經脈都從腿內側走向胸部,太陰經在最前面,少陰經在最後面,厥陰經在中間。

手的三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手太陰肺經,從胸部開始,出於腋下,沿著手臂內側前緣,進入寸口,到達大拇指。手少陰心經,從胸部開始,出於腋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抵達手掌後部,到達小指。手厥陰心包經,從胸部開始,出於腋下,沿著手臂內側,進入手掌中,到達中指。這三條經脈都從手臂內側走向手部,太陰經在最前面,少陰經在最後面,厥陰經在中間。

手的三陽經走向頭部,足的三陽經走向足部,這些經脈都屬於它們所聯繫的臟腑,並與其相互表裡的臟腑相互連結。足的三陰經走向胸部,手的三陰經走向手部,這些經脈都屬於它們所聯繫的臟腑,並與其相互表裡的腑相互連結。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互為表裡,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互為表裡,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互為表裡,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互為表裡,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互為表裡,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互為表裡。六條陽經和六條陰經,分別在左右手足上運行,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也稱為二十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