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31)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31)

1. 傷寒

二陽並病一齊來,後為傳經有一衰。好似一經兼併去,三陽分外莫相猜。並在太陽宜發汗,少陽和解卻當該。若是陽明肌可解,並歸入腑下之哉。此言並病,宜分經治也。並者歸也,雖二陽齊病後卻傳經,則此經衰而若歸併於彼經矣。如先見腰痛脊強及耳聾脅痛,後耳聾脅痛忽止,唯見腰疼脊強者,少陽並於太陽也。

餘二經仿此,若並於太陽,則宜發表,並於陽明則宜解肌,並於腑則下之,並於少陽者宜和解,或其初雖不同病,後因傳經,此經未罷,彼經已來,亦名曰並病。夫合病皆在陽經,陽主動也,若陰經主病豈有合併之理哉。假如病與陰經同見,則或為兩感,或為表裡,俱不得為合病並病也。

兩感於寒臟腑傷,六經夫婦配陰陽。頭疼又且兼乾渴,膀胱與腎共為殃。妄言不食腹中滿,身熱分明脾胃鄉。耳聾囊縮渾身冷,水漿不入肝膽詳。此言兩感之症也。腑為陽、為夫,臟為陰、為妻。兩感者正配之陰陽同病也。一曰膀胱與腎俱病則頭疼口乾,煩滿而渴,其脈沉大;二曰脾胃俱病則腹滿身熱,不食譫語,其脈沉長;三曰膽肝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其脈沉長弦。欲表之則礙里,欲下之則礙表,故岐伯以為必死。

仲景亦無治法。東垣以大羌活湯主之,十可救一耳,又須看裡急攻裡,表急攻表,裡寒救寒。總之兩感之寒必先救里,兩感之熱,必先解表,此不易之法也。

白話文:

兩條陽經同時發病一起出現,之後會依照經絡傳導而有一條經絡的症狀減弱。看起來好像是其中一條經絡併入了另一條經絡,三陽經的狀況要仔細分辨,不要胡亂猜測。如果同時發生在太陽經,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是少陽經,適合用和解的方式治療。如果是陽明經,肌肉層面的問題可以用解肌的方式治療,如果進入到臟腑就要用攻下的方式治療。這裡說的是併病,要根據不同經絡來治療。所謂「併」,就是歸併的意思。雖然兩條陽經同時發病,但之後會依照經絡傳導,這條經絡的症狀減弱,看起來好像歸併到另一條經絡去了。例如,一開始出現腰痛、背部僵硬、耳鳴、脅肋疼痛,後來耳鳴和脅肋疼痛突然消失,只剩下腰痛和背部僵硬,這就是少陽經的病併入了太陽經。

其他兩條經絡的情況也類似,如果是併入太陽經,就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是併入陽明經,就要用解肌的方式治療;如果是併入臟腑,就要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如果是併入少陽經,就要用和解的方式治療。也可能是起初不是同時發病,而是因為經絡傳導,這條經絡的病還沒結束,另一條經絡的病就出現了,這也叫做併病。合病都是在陽經,因為陽主動,陰經主靜,哪有合併的道理呢?如果疾病同時出現在陰經,可能是兩感,或是表裡同病,都不能算是合病或併病。

兩感是寒邪同時侵犯臟腑,六經依照夫妻陰陽配對。頭痛又口渴,是膀胱和腎臟一起受損。胡言亂語不吃東西、肚子脹滿,身體發熱明顯是脾胃的問題。耳鳴、陰囊萎縮、全身發冷,水都喝不下,詳細看是肝膽的問題。這裡說的是兩感的症狀。臟腑中,腑為陽、為夫,臟為陰、為妻。兩感就是陰陽配對的臟腑同時生病。第一種是膀胱和腎臟同時生病,會出現頭痛、口渴、煩躁、口渴難耐,脈象沉而大;第二種是脾胃同時生病,會出現肚子脹滿、身體發熱、不吃東西、說胡話,脈象沉而長;第三種是膽和肝同時生病,會出現耳鳴、陰囊萎縮、手腳冰冷、水都喝不下,脈象沉、長、弦。如果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妨礙到裡面的病;如果要用攻下的方式治療,又會妨礙到表面的病,所以岐伯認為這種病一定會死。

張仲景也沒有治療這種病的方法。李東垣用大羌活湯來治療,十個病人大概只能救活一個,而且還要看是裡面的問題比較嚴重還是表面的問題比較嚴重,裡寒就要用溫熱藥治療,表寒就要用解表藥治療。總之,兩感是由寒邪引起的,一定要先治療裡面的問題,如果是熱邪引起的,一定要先治療表面的問題,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