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30)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30)

1. 傷寒

發厥當汗,脈緊者不可汗。誤汗口傷爛赤。吐沫咽乾小便淋,咳吐涎沫,咽乾,小便不利,虛而寒慄,誤汗則腸中堅滿。咳逆偏逢屎不禁。咳而遺溺,汗之則肢厥而冷。奪血虛煩並有汗,吐血衄血下血,經水適來為營血已虛,禁汗。又虛煩之症及有汗之症,俱忌發汗,須辨之。

瀉利瘡瘍動氣臨。下利發汗必脹滿,瘡家發汗則發痙。動氣在臍之上下左右者,俱忌汗。發熱疼頭汗而嘔,頭疼,翕翕發熱,微汗自嘔,發汗則致痙,身雖痙難屈伸,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項強心痞二陽並。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項強,或眩冒,心下痞,不可汗。少陰但厥原無汗,強發因而厥竭生。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動其血,名下厥上竭,難治。風濕二溫俱有禁,頭痛身熱自汗,極類傷寒身重欲眠,鼻息如鼾,語言難出,四肢不收,名曰風溫,不可發汗。夏月頭痛,譫語自汗,體重足冷,胸腹滿者名曰濕溫,不可發汗。誤汗之時病轉增。已上凡八脈十七症,若誤汗之則病勢轉增而重矣。

此言禁發汗之例也。

不宜攻下有多端,脈浮嘔吐惡風寒。皆為表症,故不可下。結胸脈浮,下之則死。沉而無力裡虛候,沉雖在裡,然不數不實為裡虛,不可下。縱然有力尺虛看。寸關雖有力,尺獨虛者,不可下。動氣與夫咽內閉,動氣在於上下左右,皆不可下。咽中閉寒不可下。腹滿還應有幾般。

腹滿而手不可按者,急下之。若時減時滿,緊下。若滿而可按且軟者時,禁下。小便清長亡血症,小便清,知不熱,不可下。亡血家及婦人熱入血室,俱不可下。誤投通利總難安。已上三脈九症誤下必難痊安。

此言禁下之例也。

不宜輕吐與君商,表正諸般勢正猖。仲景云表症未除,不可吐。半表半裡深垂禁,半表半裡乃少陽膽經,六腑俱有出入之路,惟膽無出亦無入,吐汗下溫俱在所禁。里症還將腹胸詳。胸主上焦,有食痰者宜吐,若腹膈之間則中下二焦,不可吐。脈微厥逆宜俱忌,脈微厥逆,其人虛寒,不可吐。亡血虛家莫漫嘗。吐衄腸紅,經水適來,皆不可吐也。

此言禁吐之例也。

陽明合病為何名,病形齊見不傳經,或遇二陽同發症,或是三陽並顯明。還將見症分多少,輕重之間藥下靈。雖曰陽經惟主表,陽明譫語下方寧。此言合病宜分輕重也。合者同也,或三陽經,或二陽經,一同見症而不傳經者也,如腰疼脊痛,又耳聾脅痛者,太陽與少陽合病也。耳聾脅痛又目痛鼻乾,乃少陽與陽明合病也。

腰疼脊痛,又耳聾脅痛,又目痛鼻乾者,乃三陽合病也,更須分別其經見症,多則以本經為主而佐以他經之藥,此治之大法也。惟三陽有合病而三陰則無之,治當在表,明矣。然亦有下者何也?必惡熱譫語,外無惡寒,乃陽明府症也,用小承氣湯下之,方得安寧。

白話文:

傷寒

發熱卻又手腳冰冷的情況,應該要發汗治療,但如果脈象很緊,就不能發汗。如果錯誤地發汗,會導致口唇潰爛發紅,口水多、喉嚨乾、小便不順暢、咳嗽多痰、喉嚨乾、小便不利、身體虛弱又怕冷發抖。如果錯誤地發汗,會導致腸道內阻塞脹滿。咳嗽時大小便失禁,或是咳嗽時小便失禁,這種情況如果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失血導致虛煩不安且有汗,或是吐血、流鼻血、便血,或女性月經來潮,都表示身體的精血已經虧虛,禁止發汗。另外,身體虛煩有汗的情況,都忌諱發汗,必須仔細辨別。

腹瀉、長瘡、以及體內氣機紊亂的情況,如果發汗,必定會導致腹脹滿,長瘡的人發汗則容易抽筋。體內氣機紊亂表現在肚臍上下左右的情況,都忌諱發汗。發燒頭痛且有汗還想嘔吐,或是頭痛,身體發熱,稍微出汗並想嘔吐,這種情況如果發汗會導致抽搐,身體雖然抽搐但難以伸屈,出現黃疸且小便不順暢,時間久了會咳嗽。脖子僵硬、心下堵悶,這是太陽和少陽兩條經絡同時發病。太陽和少陽兩條經絡同時生病,會有頭痛、脖子僵硬,或頭暈目眩、心下堵悶的症狀,不可發汗。少陰病只有手腳冰冷而沒有汗,如果強行發汗,會擾動體內的血液,這種情況稱為下部虛寒、上部氣血衰竭,難以治療。

少陰病,只有手腳冰冷而沒有汗,如果強行發汗,會擾動體內的血液,導致下部虛寒、上部氣血衰竭,難以治療。風濕病和溫病都有發汗的禁忌,頭痛、身體發熱、自汗,很像傷寒但身體沉重想睡覺,呼吸聲像打鼾,說話困難,四肢無法控制,這種情況叫做風溫病,不可發汗。夏天頭痛、說胡話、自汗、身體沉重且手腳冰冷、胸腹脹滿的,叫做濕溫病,不可發汗。錯誤發汗會導致病情加重。以上這八種脈象和十七種症狀,如果錯誤發汗會導致病情加重。

這是說明禁止發汗的例子。

不適合使用瀉下藥的情況有很多,脈象浮現、想吐、怕風怕冷,這些都是表症,所以不可以瀉下。如果胸部結塊、脈象浮現,使用瀉下藥會導致死亡。脈象沉而無力,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即使脈象沉在身體內部,但如果脈不快且無力,表示身體虛弱,不可使用瀉下藥。即使寸關脈有力,但只有尺脈虛弱,也不可使用瀉下藥。體內氣機紊亂和咽喉閉塞的情況,都不可使用瀉下藥。腹脹滿也必須仔細辨別。

腹脹滿且用手按壓會感覺疼痛,應立即使用瀉下藥。如果腹脹時有時無,應該立即使用瀉下藥。如果腹脹滿但可以按壓且柔軟,則不宜使用瀉下藥。小便清澈且量多,表示身體不發熱,不可使用瀉下藥。失血的人和婦女熱邪侵入血室,都不可使用瀉下藥。錯誤地使用瀉下藥會難以治癒。以上三種脈象和九種症狀,錯誤使用瀉下藥會難以痊癒。

這是說明禁止使用瀉下藥的例子。

不適合輕易使用催吐藥,外表症狀很嚴重時,不可以催吐。《傷寒論》中說,表症還沒有解除時,不可以催吐。半表半裡的疾病,也就是少陽膽經的疾病,六腑都有出入口,只有膽沒有出入口,因此催吐、發汗、瀉下都禁止。內裡症狀要仔細觀察腹部和胸部的情況。胸部屬於上焦,如果是有食物或痰堵塞,適合催吐,如果是腹部和橫膈膜之間,屬於中下二焦,不適合催吐。脈象微弱、手腳冰冷逆流,表示身體虛寒,不可催吐。失血或身體虛弱的人,也不適合催吐。吐血、流鼻血、便血、月經來潮時,都不可催吐。

這是說明禁止使用催吐藥的例子。

什麼是陽明合病?是指不同的經絡疾病同時出現,而且不會互相傳染,可能是兩條陽經同時發病,也可能是三條陽經同時發病。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用藥,雖然說陽經主要表現在外,但是陽明病如果出現譫語,就應該使用瀉下藥來治療。這裡說明合病要根據輕重來治療。合病是指不同的陽經同時發病,而不會互相傳染,比如腰痛背痛,又耳聾、脅痛,這是太陽和少陽合病。耳聾脅痛又眼睛痛、鼻子乾燥,這是少陽和陽明合病。

腰痛背痛,又耳聾、脅痛,又眼睛痛、鼻子乾燥,這是三陽合病,要根據各經的症狀來判斷,如果某條經絡的症狀比較嚴重,就以這條經絡的藥為主,並輔以其他經絡的藥物來治療,這是治療的大原則。只有三陽經有合病的情況,而三陰經則沒有,治療應該以疏散外邪為主。但是也有可以用瀉下藥的情況,就是出現怕熱、譫語,並且沒有怕冷的表現,這是陽明府實證,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瀉下,才能使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