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28)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28)
1. 類中風
火分君相屬天成,更有人為五志名。卒然僵仆多昏眩,此理河間獨主盟。此明河間以火症類中風也。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腎肝雷龍之火也。二者皆得於有生之初,故曰天成。五志者,五臟之精志,喜怒悲憂恐是也。五志過極則五臟之火因之而起,故曰人為。河間云:心火暴甚,腎水虛而不能制,且五志過極則心神昏冒,卒倒無知。
痰涎偏枯,筋急筋緩,皆為熱症。
東南多濕痰為咎,因而生熱熱生風。舌強肢廢皆由濕,丹溪垂訓啟迷濛。此明丹溪以濕症類中風也。丹溪云:東南多濕,濕生痰,痰生風,如四肢不舉,舌本強硬悉屬於濕,以風治之非也。
卒倒分明是內虛,東垣補氣使風除。脈伏身寒名中氣,中風身暖回然殊。上二句明東垣以氣虛類中風,下二句又明中氣類中風也。東垣云:元氣不足則風邪湊之,卒倒僵仆皆由氣虛,益氣則風自除也。又有中氣之症亦有昏塞僵仆牙關緊閉,但中氣脈沉身冷,中風脈浮身溫為異也。
中寒之症貴詳看,口噤身強肢伴寒。卒然眩暈身無汗,理氣溫中便可安。此明中寒類中風也。受嚴寒之氣,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慄,惡寒或卒然眩暈,身無汗出,此寒毒直中陰經。但用辛溫行氣之劑可即愈也。
中暑從何立此名,炎蒸昏倒不知人。冷汗淋漓肢帶冷,面垢如塵吐瀉頻。此明中暑類中風也。受酷暑之毒,面垢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
中惡多因邪祟侵,四肢厥冷麵門青。或有狂言兼口噤,或時昏倒悶沉沉。此明中惡類中風也。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塚,或入空房冷舍,或當寂處孤行,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起懍,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或牙關緊閉,或頭旋暈倒,昏不知人,此症又一名客忤也。
中食如何類中風,良由醉飽過傷中。忽然厥逆昏迷倒,口不能言肢不從。此明中食類中風也。過於醉飽,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不行,陰陽痞隔,升降不通,虛人多有之,其狀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
白話文:
[類似中風的疾病]
火可分為君火與相火,兩者皆由天生,亦因人的情緒起伏而產生。突然間的癱軟無力、頭暈目眩,河間學派認為這是火熱造成的。心火為君火,肝腎的火為相火,這兩種火都是在生命初始就存在,因此稱為天生。五志指的是五臟的精神性質,包括喜悅、憤怒、悲傷、憂慮和恐懼。如果五志過度,五臟就會產生過多的火熱,因此稱為人為。河間學派認為,心火突然增強,腎水虛弱無法抑制,再加上情緒過度,會導致心神混亂,突然倒地失去意識。
口水多、半身不遂、肌肉緊繃或鬆弛,都是熱病的症狀。
東南方濕氣重,痰多是常見問題,進而引發熱病和風病。語言不清、肢體無力,都因為濕氣過重。丹溪學派認為,東南方濕氣重,濕氣生痰,痰生風,像四肢無力、舌頭僵硬等症狀,都因為濕氣過重,用治療風病的方法來處理並不是正確的。
突然倒地,很明顯是體內虛弱,東垣學派認為補充氣力能去除風邪。脈搏隱藏,身體寒冷,被稱為中氣;中風的人脈搏浮動,身體溫暖,兩者不同。東垣學派認為,元氣不足,風邪就會乘虛而入,突然倒地、癱軟無力都是因為氣虛,補充氣力,風邪自然消失。中氣的症狀也有昏倒、牙關緊閉,但中氣脈搏沉潛,身體冰冷;中風脈搏浮動,身體溫暖。
中寒的症狀要仔細觀察,嘴巴緊閉,身體僵硬,四肢冰涼。突然頭暈目眩,身上沒有汗,調節氣血,溫暖身體就能安穩。受到嚴寒氣候影響,身體僵直,嘴巴緊閉無法說話,或四肢顫抖,畏寒,或突然頭暈目眩,身上不出汗,這是寒毒直接進入陰經,使用辛溫行氣的藥物可以立即康復。
中暑怎麼來的,因為高溫蒸煮,昏倒失去意識。冷汗直流,四肢冰冷,臉色灰暗,頻繁嘔吐拉肚子。受到酷暑的侵害,臉色灰暗,昏倒失去意識,冷汗直流,手腳微微冰冷,可能嘔吐、拉肚子、喘息或腹部脹滿。
中惡通常因為邪靈入侵,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可能胡言亂語,嘴巴緊閉,也可能突然昏倒,精神恍惚。在葬禮、廟宇、墳墓、空房子、冷清的地方,或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受到不正之氣的侵害,突然手腳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頭臉青黑,精神不穩定,可能胡言亂語,嘴巴緊閉,或頭暈倒地,失去意識,這種症狀又稱為「客忤」。
中食為什麼類似中風,因為飲酒過量或吃太飽,導致胃部受損。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無法說話,肢體不受控制。飲酒過量或吃太飽,或受風寒,或心情煩躁,導致胸中堵塞,胃氣不順,陰陽隔絕,氣血運行不暢,虛弱的人容易發生,突然倒地,失去意識,無法說話,肢體無法舉動。
2. 總論
夫類中風而實非中風者,共計八症,另為後學立一準繩也。或七情不齊,六氣互挾,虛實既分,新久又別,富貴與貧賤須分,少壯與衰年亦異,是在圓機之士,隨症而變通之,則法外靈通可應無窮之變矣。
白話文:
在總論當中,提到有些病狀看似中風但實際上並非中風,總共有八種情況,這為後代學習中醫的人提供了一個判斷標準。可能因情緒起伏、六氣交錯(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界的氣象),以及身體的虛實狀態不同,新病舊疾也有分別,對於富裕和貧困、年輕和老年的患者,其病情也會有所不同。這些都需要有經驗和靈活思維的醫生,根據具體病症來靈活調整治療方法,這樣就能在法度之外靈活運用,應對各種變化無窮的情況了。
3. 傷寒
傷寒煩劇理難通,總為嚴寒犯在冬。當時即發名為正,溫病多由春令逢。發在夏間呼熱病,郁久須知熱蘊隆。此言傷寒之因也。仲景為傷寒鼻祖,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何其繁劇乎。總之傷於冬月之寒:耳。經曰:冬月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夫四時之氣皆能為病,獨傷寒為甚者,以其殺厲之氣也。
當冬三月即發者,名曰正傷寒。伏而不動,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漏病,至夏變為熱病,而熱重於溫者,郁愈久則熱愈熾也。至於秋何獨無涼病乎?蓋寒水之氣與火為仇,遇仇不發已,為火氣所勝,況值長夏又為土氣所制,故前哲但言春夏而不及於秋也。
頭疼身熱脊中強,體痛分明屬太陽。目痛鼻乾不得臥,陽明經症好推詳。寒熱耳聾脅下痛,苦嘔須知顯少陽。腹痛咽乾兼自利,太陰調治早商量。口燥舌乾頻自飲,算來傳到少陰經。舌卷囊縮心煩滿,厥陰經症乃其常。太陽為病,邪在皮毛,脈浮脊項強,發熱惡寒,頭疼身熱,四肢拘急,喘而咳嗽,口中不渴,二便如常,口舌俱和。或寒太重,六脈反伏,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
然此二湯仲景為冬月正傷寒設也。若春夏溫熱之病,二方性熱,不可輕投。減去麻黃、桂枝,夏至前加黃芩,夏至以後加石膏、知母。酒客素不喜甘者禁與桂枝。陽明為病,邪在肌肉,此經有經、腑兩症。經症尺寸脈俱長,發熱目痛,鼻乾唇焦,不眠,漱水不欲咽,宜用升麻葛根湯。
腑症惡熱,便閉狂譫,手足心有汗,宜用大柴胡湯。凡病在表而誤下之,則邪乘虛陷,入於裡必成結胸懊憹矣。
半表半裡法當和,吐溫汗下總差誤。惟有柴胡湯的當,因時加減莫蹉跎。此言半表半裡之症也。少陽為病,邪在半表半裡,其脈不浮不沉,往來寒熱,嘔吐,脅滿痛,胸前脹,耳聾、舌滑,頭汗盜汗,目眩口苦,凡見此數症者,汗吐下溫謂之四禁,只有小柴胡湯加減以和解。誤用他藥變為壞病,如嘔吐止而腹痛便閉,謂之表症未罷,里症又急,宜用大柴胡湯。
里宜攻下古今傳,邪氣深沉抵臟間。狐疑不決反成害,誤汗斑爛在眼前。此言里症之宜下也。三陰為病邪在裡,分其脈沉而有力,潮熱惡熱,腹痛下利轉矢氣,手足心、腋下有汗,咽乾齒燥目不明,譫語發狂小腹滿,下利清黃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頭疼發熱。凡見以上數症,皆須下之。
必痞滿燥實,四件齊備者,方與大承氣湯。四者不全,且進小承氣湯為妥。若大便堅小便數者,用脾約丸。大便硬小便少者,陽明白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宜蜜箭或豬膽導之。若當下而不決,反成害也。更若誤汗必發斑,或亡陽,或厥竭譫語矣。
陰症須溫和叔名,先分直中與傳經。應知六脈沉無力,定厲虛寒宜補溫。此言陰症當溫而有直中與傳經二者之別也。直中者正當嚴寒不能謹避,隨受隨發,不由陽經直傷陰經,即類中風中所載中寒是也。傳經者雖從太陽,如不作鬱熱,便入少陰而成陰症矣。
白話文:
傷寒:
傷寒病症煩躁劇烈,難以痊癒,大多是因為嚴寒侵襲,發生在冬季。當時發病稱為正傷寒,溫病則多發生在春季。夏季發病則稱為熱病,病情延宕日久,熱邪必然積聚。這就是傷寒病發的原因。張仲景是傷寒學的鼻祖,他創立了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可見其複雜性。總之,傷寒是由於冬季嚴寒所致。經書記載:冬月嚴寒,萬物潛藏,人若能謹慎保暖,就不會受寒邪侵害。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都會致病,但傷寒最為嚴重,因為它具有致命的寒邪之氣。
冬三月發病的,稱為正傷寒。如果寒邪潛伏不動,寒毒藏於肌膚,到了春天會轉化為漏洩的疾病,到了夏天會轉化為熱病,而且熱病的程度比溫病更重,病情拖延越久,熱邪就越旺盛。至於秋天為何沒有涼病呢?因為寒水的氣息與火氣相剋,遇到克星就不會發作,況且被火氣所勝,更值長夏又受土氣所制,所以古人只論述春夏而沒有提及秋天。
頭痛、身熱、背部強痛,身體疼痛明顯,屬於太陽經病症。眼睛疼痛、鼻乾、無法臥睡,是陽明經的病症。寒熱交替、耳聾、脅肋下疼痛、嘔吐不止,屬於少陽經病症。腹痛、咽喉乾燥、腹瀉,要及時治療太陰經病症。口乾舌燥、頻頻飲水,病情已經傳到少陰經。舌頭捲曲、嘴唇縮緊、心煩意亂,是厥陰經的病症。太陽經病症,邪氣在皮膚毛髮,脈象浮,項背強直,發熱惡寒,頭痛身熱,四肢拘急,呼吸困難咳嗽,口不渴,大小便正常,口舌潤澤。如果寒邪太重,六脈都沉伏,無汗則用麻黃湯,有汗則用桂枝湯。
然而這兩種湯劑是張仲景針對冬月正傷寒而設的。如果是春夏溫熱病,這兩種湯藥性熱,不可輕易使用。應當去掉麻黃、桂枝,夏至前加黃芩,夏至後加石膏、知母。平時不喜甜味的人禁用桂枝。陽明經病症,邪氣在肌肉,此經有經、腑兩種病症。經症表現為寸口脈長,發熱、眼痛、鼻乾、口唇乾燥、失眠、漱口後不想吞咽,宜用升麻葛根湯。
腑症表現為惡熱、便秘、神志不清、手足心有汗,宜用大柴胡湯。凡是表證而誤用下瀉藥物,則邪氣乘虛而入,深入內裡,必然導致結胸,胸悶懊惱。
半表半裡證需調和治療,吐、溫、汗、下四法使用不當都會出錯。唯有柴胡湯最為適宜,需根據病情加減藥物。這就是半表半裡證的治療方法。少陽經病症,邪氣在半表半裡,脈象不浮不沉,寒熱往來,嘔吐,脅肋部滿脹疼痛,胸部脹滿,耳聾、舌苔光滑,自汗盜汗,頭暈眼花,口苦。凡出現這些症狀,汗法、吐法、下法、溫法四法都應禁用,只有小柴胡湯加減才能和解。誤用其他藥物會使病情加重,例如嘔吐停止而腹痛便秘,說明表證未除,裡證又加重,宜用大柴胡湯。
裡證宜用攻下法,這是古今醫家共識,邪氣深入臟腑之間。如果猶豫不決,反而會造成傷害,誤用汗法會導致斑疹,甚至陽氣衰竭,神志不清。這是裡證宜下瀉的說明。三陰經病症,邪氣在裡,脈象沉而有力,潮熱惡熱,腹痛、腹瀉、放屁,手足心、腋下有汗,咽喉乾燥,牙齒乾燥,視力模糊,神志不清、發狂、小腹脹滿,腹瀉排出清黃色水樣便,失眠,小便多,自汗,頭痛發熱。凡是出現以上症狀,都必須使用下瀉法。
如果出現痞滿、燥熱、便秘、脈實四種症狀齊全,才能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四種症狀不全,則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大便堅硬、小便頻數,則使用脾約丸。如果大便乾燥、小便量少,陽明經有汗出,如果發汗後小便通暢,則可用蜜箭或豬膽汁導瀉。如果該下瀉而猶豫不決,反而會造成傷害。更甚者誤用汗法必然會出現斑疹,甚至陽氣衰竭,神志不清。
陰證需要溫和治療,需區分直中與傳經兩種情況。應當知道六脈沉而無力,表明是寒邪侵犯,導致陽氣虛衰,應當溫補。這是陰證應當溫補,並區分直中與傳經兩種情況的說明。直中是指正值嚴寒,沒有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直接受到寒邪侵襲而發病,寒邪直接侵犯陰經,類似於中風病中所記載的中寒。傳經是指雖然從太陽經開始,但如果沒有發展成鬱熱,就會直接進入少陰經而形成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