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16)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16)
1. 真中風
中風名狀頗多由,總是中虛邪外流。先將閉脫分明辨,莫把湯丸錯亂投。《內經》論風病,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謂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謂麻木不仁。又有中腑中臟中經之別。而河間主火,東垣主虛,丹溪主濕。三子又以類中風各立一家言,何名狀之多乎。
然《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知元氣充實,必無中風之患也。閉者,牙關緊閉,兩手握固是也。宜蘇合香丸、三生飲之類開之。若口開手撒,即是脫症,在法為不治。然大進參、耆、朮、附亦十救二三,若誤投蘇合香丸之類,即不可救矣。蓋斬關奪門之將,原為閉症,設若施之脫症,是人既入井而又下石矣。
故分閉脫二症,是中風大關鍵也。
中腑病邪惟在表,四肢攣痹惡風寒。更有六經形症顯,面加五色幾多般。有表汗之宜續命,六經加減貴詳看。過汗切須防衛損,隨機度量保痊安。此言中腑之症狀並治法也。風中於腑則在表,而病邪猶淺。凡四肢拘急,肌肉麻痹,體惡風寒皆表症也。
六經症者,一曰太陽經,頭疼身熱,脊強腹痛;二曰陽明經,目痛鼻乾不得臥;三曰少陽經,耳聾脅痛發寒熱,口苦而吐;四曰太陰經,腹滿自利咽乾;五曰少陰經,口乾舌燥;六曰厥陰經,煩滿而囊縮。五色者即其色可以知其病在何腑也。治表法在表宜汗,以續命湯為主,分別六經五色,而後為之加減。
雖曰宜汗而又不可過汗,恐損其衛氣耳。大抵中腑者病淺,如法施療可以保其痊安也。然中腑者多兼中臟,故合三陰三陽而六經並舉也。
中臟須知邪在裡,九竅多應閉不通。邪居骨髓深危困,絕症交臨命必終。里症法當三化下,虛實還宜仔細窮。過下每憂營血敗,呼吸存亡莫漫攻。此言中臟之症狀並治法也。中臟則在裡,而邪氣已深。九竅閉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秘結。其邪直中於骨髓,往往難治。
絕症者,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聲如遺尿腎絕,聲如鼾睡肺絕,此為五絕。若五症不全見者,速於大補及灸臍下,亦有生者。若五症交臨則必不可救矣。潔古因中臟者多便溺阻塞,故立三化湯以為下劑,此惟元氣未壞者方可用之,虛者在所禁忌。若不可下而下,與可下而過下,皆使營血枯敗,遂不可救也。
血脈傷時中在經,外無表症六經形,內無九竅諸般滯,四肢不舉語難清,半在表而半在裡,汗下俱非治屬陰,惟有秦艽湯最好,補血榮筋又養神。此言中經絡之證狀並治法也。血脈受傷則中在經絡,外無中腑之表症,內無中臟之裡症,惟有四肢不舉,語言蹇澀而已,此為半表半裡,既非可汗,又非可下,治之之法但宜滋陰,潔古有秦艽湯專主補血榮筋,並可以養神也。
白話文:
標題:[真正的中風]
內容:中風的名稱和症狀繁多,歸根結底,都是因爲體內正氣虛弱,外邪得以入侵。首先應當分辨清楚閉證與脫證,不能胡亂使用藥湯或丸劑。《內經》描述的風病,一是偏枯,也就是半身不遂;二是風痱,指身體無疼痛感,四肢無法自主運動;三是風懿,指的是突然意識不清;四是風痹,指的是麻木沒有感覺。還有中腑、中髒、中經的區別。然而,河間派強調火熱,東垣派強調虛損,丹溪派強調溼邪。這三家學說各自針對類中風疾病,提出了自家觀點,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名稱和症狀呢?
然而,《內經》中提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知道元氣充足,必然不會遭受中風的困擾。閉證的表現爲牙關緊閉,雙手緊握。應該使用蘇合香丸、三生飲等藥物來打開閉塞。如果患者口開手鬆,就是脫症,按照醫學原則是無法治療的。但是,大量服用人參、黃芪、白朮、附子等補品,也有十分之二三的機會可以挽救。如果誤用蘇合香丸這類藥物,就無法救治了。因爲這類藥物是用於閉證的,如果用在脫證上,就好比一個人已經掉進井裏,你再往井裏扔石頭一樣。
因此,區分閉證和脫證,是中風治療中的關鍵。
中腑病症的邪氣只在體表,表現爲四肢痙攣麻痹,怕風畏寒。更有六經病症明顯,面部顏色變化多樣。對於表症,應考慮使用續命湯,對六經病症的加減治療需要詳細觀察。過度出汗必須防止衛氣損傷,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確保病情康復。這裏說的是中腑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當風邪侵襲腑臟時,病症還停留在體表,病邪程度較淺。凡是四肢僵硬,肌肉麻痹,身體怕風畏寒都屬於表症。
六經病症包括:太陽經,表現爲頭痛身熱,脊背僵硬腹痛;陽明經,表現爲眼痛鼻幹無法入睡;少陽經,表現爲耳聾脅痛,寒熱交替,口苦嘔吐;太陰經,表現爲腹脹腹瀉,咽喉乾燥;少陰經,表現爲口乾舌燥;厥陰經,表現爲煩躁不安,睾丸收縮。面部顏色變化,可以推斷病在哪個腑臟。治療表症,應以出汗爲主,以續命湯爲主,根據六經五色進行加減處理。
雖然說應出汗,但也不能過度出汗,以免損傷衛氣。總的來說,中腑病症較爲輕微,依法施治,可以確保病情康復。然而,中腑病症常常伴隨着中髒病症,所以要綜合考慮三陰三陽的六經並舉。
中髒病症需要了解邪氣已經在內部,九竅大多會閉塞不通。邪氣深入骨髓,病情嚴重且危險。絕症的出現,預示着生命即將終結。裏症的治療方法應當採用三化湯進行排泄,同時,還需要仔細辨別虛實。過度排泄可能導致營血衰敗,生死攸關,不能隨意進攻。這裏說的是中髒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中髒病症發生在內部,邪氣已經深入。九竅閉塞表現爲口脣鬆弛,失去聲音,鼻塞耳聾,視力模糊,大小便閉結。邪氣直擊骨髓,往往難以治癒。
絕症的症狀包括:口開表示心臟衰竭,手撒表示脾臟衰竭,眼睛閉合表示肝臟衰竭,聲音如遺尿表示腎臟衰竭,聲音如鼾聲表示肺部衰竭,這被稱爲“五絕”。如果上述症狀不全部出現,迅速採取大補和灸臍下的方法,也可能有存活的機會。但如果“五絕”症狀全部出現,則無法救治。潔古認爲中髒病症多伴有大小便阻塞,因此創立了三化湯作爲排泄劑。這種療法只適用於元氣尚未完全破壞的病人,虛症病人應當避免使用。如果不應該排泄卻進行了排泄,或者應該排泄卻過度排泄,都會導致營血枯竭,無法救治。
血脈受傷時,病症出現在經絡,外部沒有中腑病症的表症,內部沒有中髒病症的裏症,只有四肢無法動彈,語言表達困難。這種情況是半表半里的狀態,既不適合出汗,也不適合排泄,治療方法應以滋陰爲主。潔古提出的秦艽湯專門用於補血榮筋,同時也能養神。這裏說的是中經絡病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當血脈受到傷害時,病症出現在經絡,外部沒有中腑病症的表症,內部沒有中髒病症的裏症,只有四肢無法動彈,語言表達困難。這種情況是半表半里的狀態,既不適合出汗,也不適合排泄,治療方法應以滋陰爲主,潔古提出的秦艽湯專門用於補血榮筋,並能養神。
2. 總論
風者百病之長,言其最重也。善行而數變,言其傳變不齊也。審虛實表裡,然後用藥,大抵先宜順氣然後治風則萬不失一。蓋中風中暍、中痰中氣皆令人涎潮昏塞,不可不辨也。若中風作中氣,治之十愈八九,中氣作中風,治之十無一生。蘇合香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雖為通用之劑,然唯中臟而屬閉症者始為相宜。
牛黃冰麝皆入骨搜風,若中腑中經之人,病邪尚淺,誤用之恐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也。若脫症,真氣已散,誤用之恐助其散而立斃也。初起但於理氣藥中分別風與痰,邪與正而治之。其勢稍定,須大補其肝脾腎。蓋血行而風自不淫,土旺而痰自不生,水旺而火自不亢,此為至治也。
若多用荊防羌獨之類,反開竅招風;多用橘半南星之類,反致脾虛生痰;多用芩連梔柏之類,反致火傷奪食耳。然此疾積傷已久,宜大劑久服方得功效。如欲以數劑奏績,是猶以粒米而責飽也,其可得乎。
白話文:
[總論]
風邪可以說是眾多疾病之首,這表示它是非常嚴重的。它的特性是善於迅速變換,意指它導致的病情變化不定。在治療上,我們必須仔細辨別病情的虛實和表裡,再選擇適當的藥物。通常,首要的步驟應是調順氣機,然後再對風邪進行治療,這樣才能確保治療的成功率。
風邪、暑邪、痰濕和氣滯都可能導致口吐涎沫和意識混亂的症狀,因此我們必須加以區分。如果把風邪誤診為氣滯來治療,大約有八九成的機會可以康復,但若將氣滯誤認為風邪來治療,則幾乎沒有康復的可能性。像蘇合香丸、至寶丹、活命金丹等藥物,雖然被普遍應用於各種狀況,但實際上只適合用於臟腑受風邪影響且屬於閉塞型的患者。
牛黃、冰片和麝香等藥材能深入骨髓搜尋風邪,但如果用於腑臟或經絡受到輕微影響的患者,可能會誤導風邪進入骨髓,就像油進入麵粉中一樣,無法再將其清除。對於脫證的患者,如果他們的真氣已經散失,使用這些藥材可能加速其真氣的流失,甚至立即導致死亡。在初期,只需在調理氣機的藥物中,根據風邪或痰濕的特徵,以及邪氣或正氣的狀態來進行治療。當病情趨於穩定後,則需大量補充肝、脾、腎的功能。因為血液循環正常,風邪自然不會過度肆虐;脾胃功能強壯,痰濕自然不會生成;腎水充沛,火氣自然不會過旺,這是最佳的治療目標。
然而,若過度使用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等藥材,反而會讓腠理開闢,招引風邪;過度使用陳皮、半夏、天南星等藥材,反而會導致脾虛,生成痰濕;過度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藥材,反而會傷害脾胃,影響消化。然而,這種疾病通常是長期累積所導致的,因此應採用大劑量,並長期服用,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如果希望只用幾劑藥就能見效,就像是期望用一粒米就能填飽肚子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3. 脈法
中風脈候浮遲吉,急疾堅強便屬凶。沉滑司痰緩主氣,且浮且大斷為風。夫中風虛邪也,留而不去其病則實,偏補恐其助邪,偏攻恐其害正,惟以脈證為辨。若重於外感者,攻邪為主,補正次之;重於內傷者,補正為主,攻邪次之。凡半身不遂,肢體麻痹,亦真氣不周所致,慎勿顧標而忘本,且中風多在肥人,為其氣居於表,中氣必虛也,由是則中風屬虛灼然明白矣。預防者當戒七情,節飲食,慎起居,遠房色。
投之以大補,俾真氣日充,邪自無所容,斯善也。如服愈風湯、天麻丸是疏其腠理,戕其真氣,適足以招風取中耳。然恬靜者必無此疾。唯躁動之人,每多患之。但觀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此可以明致疾之由矣。若夫中腑中經調理而愈者,補不致謹,必致復中。
復中必在臟,時雖神仙亦莫能治,蓋由淺以及深故也。
白話文:
中風患者的脈象如果浮而遲,這是一個好現象,但如果脈象緊急、堅硬,那就表示病情危急。脈象沉滑通常和痰有關係,脈象緩慢則可能與氣滯有關,若是脈象同時浮大,則可判斷為中風。中風是由虛邪引起的,如果這種邪氣留在體內不去,病情就會加重。片面地補或攻都可能產生副作用,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治療方法。若病因以外感為主,應以清除邪氣為先,輔以滋補正氣;若病因以內傷為主,則應以滋補正氣為先,輔以清除邪氣。對於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狀,也是因為身體內的真氣無法正常運行所致,治療時不能只看到表面症狀,而忽略了根本原因。中風患者多見於肥胖人士,因為他們的氣多聚集在體表,體內的中氣相對較弱,由此可見中風屬於虛證是顯而易見的。
要預防中風,應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控制飲食,規律生活作息,遠離過度性行為。通過服用滋補品,使身體的真氣逐漸充盈,邪氣自然無處容身,這是最好的預防方式。例如,服用愈風湯或天麻丸,這些藥物的作用是疏通皮膚腠理,但可能會損傷身體的真氣,反而會引發中風。然而,心態平和的人很少會得這種病。只有那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才更容易患病。只要觀察他們的口眼是否經常活動,就能知道風邪是否正在形成。相反,耳鼻等部位經常保持平靜,風邪就不會生成。從這裡可以看出,情緒的波動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之一。對於那些中腑中經的中風患者,即使經過調理後病情好轉,如果不謹慎滋補,仍有可能再次中風。
再次中風時,風邪很可能已深入臟腑,即使神仙也無法救治,這是由於病情由輕微逐漸加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