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16)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16)
1. 真中風
中風名狀頗多由,總是中虛邪外流。先將閉脫分明辨,莫把湯丸錯亂投。《內經》論風病,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謂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謂麻木不仁。又有中腑中臟中經之別。而河間主火,東垣主虛,丹溪主濕。三子又以類中風各立一家言,何名狀之多乎。
然《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知元氣充實,必無中風之患也。閉者,牙關緊閉,兩手握固是也。宜蘇合香丸、三生飲之類開之。若口開手撒,即是脫症,在法為不治。然大進參、耆、朮、附亦十救二三,若誤投蘇合香丸之類,即不可救矣。蓋斬關奪門之將,原為閉症,設若施之脫症,是人既入井而又下石矣。
白話文:
中風病症種類很多,主要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外部邪氣入侵。首先要明確分辨病情是否屬於“閉”或“脫”,不要胡亂使用藥物治療。《黃帝內經》提到,風病有四種情況:“偏枯”,指半邊身體不能自由活動;“風痱”,指全身沒有疼痛感但四肢無法控制;“風懿”,指突然失去意識;“風痹”,指皮膚麻木且感覺不到痛覺。此外還有中腑、中臟和中經等不同分類方法。然而,根據《黃帝內經》,如果人的正氣充足,就不會得中風這種疾病。“閉”的表現是牙齒咬得很緊,雙手緊抓著東西,“脫”的表現則是指嘴巴張開並且手鬆開了。對於“閉”的病人可以服用一些如“蘇合香丸”、“三生飲”等藥品來幫助打開牙關。如果是“脫”的病人,按照常規來說是無法救治的,但是大量地服食人參、黃芪、白朮以及附子等草藥也能夠拯救一部分生命。但是如果錯誤地用這些藥品去對付“脫”的病人,那麼就不可能再輓救他們的生命了。這就像在別人掉到井裡後還往他身上扔石頭一樣愚蠢。
故分閉脫二症,是中風大關鍵也。
中腑病邪惟在表,四肢攣痹惡風寒。更有六經形症顯,面加五色幾多般。有表汗之宜續命,六經加減貴詳看。過汗切須防衛損,隨機度量保痊安。此言中腑之症狀並治法也。風中於腑則在表,而病邪猶淺。凡四肢拘急,肌肉麻痹,體惡風寒皆表症也。
六經症者,一曰太陽經,頭疼身熱,脊強腹痛;二曰陽明經,目痛鼻乾不得臥;三曰少陽經,耳聾脅痛發寒熱,口苦而吐;四曰太陰經,腹滿自利咽乾;五曰少陰經,口乾舌燥;六曰厥陰經,煩滿而囊縮。五色者即其色可以知其病在何腑也。治表法在表宜汗,以續命湯為主,分別六經五色,而後為之加減。
白話文:
因此將閉證和脫證這兩種症狀分開來看,就是中風的關鍵所在了。
中髒疾病只在外表,四肢痙攣、麻木怕冷都是因爲受涼引起的病症。還有六個經絡的症狀明顯出現,在臉上加上不同的顏色就有許多種情況。對於外表出汗的情況應該繼續使用續命湯,並且要仔細觀察六個經絡的變化來調整用藥劑量。過度出汗時要注意防止身體受損,根據具體情況適度調節才能保證康復。這是關於中髒疾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的說法。
如果風吹到內臟,則是在表面發病,病情還比較輕微。所有四肢僵硬、肌肉無力、體感寒冷等症狀都屬於外層病變的表現。
六個經絡的症狀分別是:太陽經頭痛發熱、腰背痠痛、腹部疼痛;陽明經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入睡;少陽經耳朵失聰、脅部疼痛併發冷熱交替、口中發苦並嘔吐;太陰經腹部脹滿、腹瀉喉嚨乾渴;少陰經口腔乾燥舌頭無味;厥陰經煩躁不安並且睪丸收縮。臉色的顏色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哪個器官出現了問題。治療外部的方法就是在外面用藥物使皮膚排汗,主要使用的藥方爲續命湯,然後根據不同經絡的不同表現進行增減。
雖曰宜汗而又不可過汗,恐損其衛氣耳。大抵中腑者病淺,如法施療可以保其痊安也。然中腑者多兼中臟,故合三陰三陽而六經並舉也。
中臟須知邪在裡,九竅多應閉不通。邪居骨髓深危困,絕症交臨命必終。里症法當三化下,虛實還宜仔細窮。過下每憂營血敗,呼吸存亡莫漫攻。此言中臟之症狀並治法也。中臟則在裡,而邪氣已深。九竅閉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秘結。其邪直中於骨髓,往往難治。
絕症者,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聲如遺尿腎絕,聲如鼾睡肺絕,此為五絕。若五症不全見者,速於大補及灸臍下,亦有生者。若五症交臨則必不可救矣。潔古因中臟者多便溺阻塞,故立三化湯以為下劑,此惟元氣未壞者方可用之,虛者在所禁忌。若不可下而下,與可下而過下,皆使營血枯敗,遂不可救也。
白話文:
雖然說應該發汗治療,但也不能過度發汗,因為這樣會傷害到身體的防禦能力。通常來說,疾病影響的是較表層的部分(即“腑”),按照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就可以確保康復了。然而,“腑”的病症常常伴隨著“臟”的問題,因此我們要考慮到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經絡。
如果疾病的根源是在內部(即“臟”),那麼就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症狀,例如九個孔道堵塞、無法正常通暢等情況。如果邪氣深入骨骼和髄部,那病情就非常危險且困難重重。如果遇到這種嚴重的情況,即使是最小的生命跡象也可能消失無蹤。
對於內臟受損的病人而言,他們的症狀主要出現在內部,而且邪氣已經深深地侵入到了身體之中。嘴脣鬆弛、失去聲音、鼻子堵塞、耳朵聽力下降、眼睛模糊不清、排泄功能受到幹擾等等都是常見的症狀。如果邪氣直接攻擊到骨骼和髄部,那就很難治癒了。
最糟糕的情形是,嘴巴張開、心跳停止、手掌松軟、脾臟衰竭、眼睛緊閉、肝臟衰竭、聲音像尿液一樣流出來、腎臟衰竭、聲音像打呼嚕一樣、肺部衰竭——這些就是所謂的“五絕”。如果這五種症狀沒有全部出現,那麼就要迅速地使用一些強效藥物或者艾灸來刺激肚臍下方的位置,有可能能夠輓救生命。但如果以上所有的症狀都同時出現,那就是完全不能救治的情況了。
潔古醫生認為,由於內臟受損的人經常會出現排泄系統阻塞的情況,所以他創制了一款叫做“三化湯”的藥品作為一種清腸排毒的手段。只有那些元氣尚未被破壞的人才能夠服用這個藥品;如果是虛弱的人,那是絕對禁止使用的。如果不該用清腸排毒方法卻用了,或者是用了但是用量太大,都會導致血液乾涸,從而使得病情變得更加惡劣。
血脈傷時中在經,外無表症六經形,內無九竅諸般滯,四肢不舉語難清,半在表而半在裡,汗下俱非治屬陰,惟有秦艽湯最好,補血榮筋又養神。此言中經絡之證狀並治法也。血脈受傷則中在經絡,外無中腑之表症,內無中臟之裡症,惟有四肢不舉,語言蹇澀而已,此為半表半裡,既非可汗,又非可下,治之之法但宜滋陰,潔古有秦艽湯專主補血榮筋,並可以養神也。
白話文:
當血脈受傷時,病症主要在經絡之中。外觀上沒有六經的表症,內裡也無九竅的阻塞。患者只會出現四肢無力,言語不清的情況。這屬於半表半裡的症狀,既不能用汗法治療,也不能用下法治療。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陰為主。古人有秦艽湯,專治補血榮筋,並能養神。
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了血脈受傷時,經絡受損的病症表現,以及治療方法。
- 血脈傷時中在經: 指的是血脈受傷,病症主要在经络之中,而不是表里。
- 外無表症六經形: 說明患者没有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表症,如发热、恶寒等。
- 內無九竅諸般滯: 指患者没有九窍(眼、耳、鼻、口、前后二陰)的阻塞症状,如头痛、鼻塞、耳聋等。
- 四肢不舉語難清: 这是血脈受傷的典型症状,表現為四肢無力,言語不清。
- 半在表而半在裡: 說明此病症介于表里之间,既非表證,也非里證。
- 汗下俱非治屬陰: 指的是既不能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治疗,应以滋陰为主。
- 惟有秦艽湯最好: 秦艽湯是治疗血脉受损,四肢无力,言語不清的最佳药方。
- 補血榮筋又養神: 秦艽湯具有补血荣筋,养神的作用。
总结
这段文字介绍了血脈受傷,經絡受損的病症表現,以及用秦艽湯滋陰治療的方法。
2. 總論
風者百病之長,言其最重也。善行而數變,言其傳變不齊也。審虛實表裡,然後用藥,大抵先宜順氣然後治風則萬不失一。蓋中風中暍、中痰中氣皆令人涎潮昏塞,不可不辨也。若中風作中氣,治之十愈八九,中氣作中風,治之十無一生。蘇合香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雖為通用之劑,然唯中臟而屬閉症者始為相宜。
牛黃冰麝皆入骨搜風,若中腑中經之人,病邪尚淺,誤用之恐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也。若脫症,真氣已散,誤用之恐助其散而立斃也。初起但於理氣藥中分別風與痰,邪與正而治之。其勢稍定,須大補其肝脾腎。蓋血行而風自不淫,土旺而痰自不生,水旺而火自不亢,此為至治也。
白話文:
風是百病之首,代表它是最重要的病因。它善於流動變化,說明它傳播變化不定。要判斷病人的虛實、表裡,然後用藥,一般來說,應該先順氣,再治風,這樣才能百發百中。因為中風、中暑、中痰、中氣都會導致病人流口水、昏迷、呼吸不暢,必須仔細辨別。如果中風引起中氣,治療效果很好;但如果中氣引起中風,治療就很難成功。像蘇合香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的藥物,雖然通用,但只適合內臟閉塞的病人。
牛黃、冰片、麝香都能入骨搜風,如果病邪還停留在內腑經絡,病情尚淺,誤用這些藥物恐會引風入骨,就像油潑在面粉上,再也清除不掉。如果病人已經出現脫症,真氣已散,誤用這些藥物恐會加重散氣,導致死亡。初期只需要在理氣藥中區分風、痰、邪、正,對症治療。病情稍微穩定後,就需要大補肝脾腎。因為氣血流通,風邪就不會侵犯;脾土旺盛,痰邪就不會產生;腎水充盈,心火就不會亢盛,這就是治療的根本方法。
若多用荊防羌獨之類,反開竅招風;多用橘半南星之類,反致脾虛生痰;多用芩連梔柏之類,反致火傷奪食耳。然此疾積傷已久,宜大劑久服方得功效。如欲以數劑奏績,是猶以粒米而責飽也,其可得乎。
白話文:
如果過度使用像荊芥、防風、羌活、獨活這類的藥物,反而會打開身體的通道引來風邪;如果過度使用像橘紅、半夏、南星這類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脾胃虛弱產生痰液;如果過度使用像黃芩、黃連、梔子、石膏這類的藥物,反而會使火氣受損影響消化功能。然而這種疾病已經累積很久了,應該要大量且長期服用才能見效。如果想要只吃幾帖就看到效果,就像是希望一顆米就能讓人感到飽足一樣,這樣可能嗎?
3. 脈法
中風脈候浮遲吉,急疾堅強便屬凶。沉滑司痰緩主氣,且浮且大斷為風。夫中風虛邪也,留而不去其病則實,偏補恐其助邪,偏攻恐其害正,惟以脈證為辨。若重於外感者,攻邪為主,補正次之;重於內傷者,補正為主,攻邪次之。凡半身不遂,肢體麻痹,亦真氣不周所致,慎勿顧標而忘本,且中風多在肥人,為其氣居於表,中氣必虛也,由是則中風屬虛灼然明白矣。預防者當戒七情,節飲食,慎起居,遠房色。
投之以大補,俾真氣日充,邪自無所容,斯善也。如服愈風湯、天麻丸是疏其腠理,戕其真氣,適足以招風取中耳。然恬靜者必無此疾。唯躁動之人,每多患之。但觀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此可以明致疾之由矣。若夫中腑中經調理而愈者,補不致謹,必致復中。
復中必在臟,時雖神仙亦莫能治,蓋由淺以及深故也。
白話文:
凡是出現半身不遂、肢體麻痺的症狀,都是由於真氣運行不暢所導致的。治療時要慎防只注重表面症狀而忽略根本原因。而且中風多發於肥胖的人,因為肥胖的人氣血偏於表層,中氣必然虛弱。因此,中風屬於虛證是顯而易見的。想要預防中風,應該戒除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節制飲食,注意起居,遠離房事和美色。
投之以大補,俾真氣日充,邪自無所容,斯善也。如服愈風湯、天麻丸是疏其腠理,戕其真氣,適足以招風取中耳。然恬靜者必無此疾。唯躁動之人,每多患之。但觀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此可以明致疾之由矣。若夫中腑中經調理而愈者,補不致謹,必致復中。
如果用大補的方法,讓真氣充足,邪氣自然無處藏身,這是好的方法。但如果服用像「愈風湯」、「天麻丸」這樣的藥物,雖然可以疏通腠理,但也會損耗真氣,反而更容易招風中風。而性格恬靜的人,一般不會得中風。只有性情躁動的人,更容易患此病。因為他們口目常動,所以容易招致風邪。而耳朵和鼻子經常保持安靜,所以不易招風。由此可見,躁動是導致中風的原因。如果中風患者經過調理而痊癒,補益氣血時一定要謹慎,否則很容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