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14)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14)

1. 發癍癮疹風熱所乘

發癍者,皮膚之上有云頭紅片也。癮疹者,皮膚之間有紅點,如蚤螫之狀也。皆因風熱所乘,犀角消毒飲主之。

白話文:

出現皮疹,指的是皮膚上出現像雲朵般的紅色斑塊。至於癮疹,則是指在皮膚上出現紅點,形狀類似被跳蚤叮咬後的樣子。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風熱所導致,可以使用犀角消毒飲來治療。

2. 耳聾者腎虛之故

耳者腎之竅也。腎氣實則耳聰,腎氣虛則耳聾,此大概言之耳。其實少陽經之所遇,故有氣厥而聾,有挾風而聾,有勞傷而聾者,務必審其因而藥之。腎虛者宜四物湯加枸杞、知母、石菖蒲、黃柏、柴胡、肉蓯蓉。風聾,九味羌活丸加柴胡、菖蒲;勞聾,補中益氣湯加遠志、菖蒲。

白話文:

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部位。當腎氣充足時,聽力會很好;相反的,如果腎氣不足,就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甚至耳聾,這只是一般性的說法。實際上,由於少陽經絡與耳朵相連,所以也可能因氣血失調而導致耳聾,或者因風邪入侵而耳聾,或是因為過度勞累傷身而耳聾,治療時必須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選擇藥物。

對於腎虛導致的耳聾,可以使用四物湯,並加入枸杞、知母、石菖蒲、黃柏、柴胡和肉蓯蓉等藥材。

如果是風邪導致的耳聾,則可以使用九味羌活丸,並加入柴胡和石菖蒲。

若是因過度勞累導致的耳聾,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遠志和石菖蒲。

3. 目疾者肝火之因

目者肝之外侯也。肝主血,在五行為木,譬如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故血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血不足則目耗竭而失明。大抵壯年與肥盛之人患目者責其血太過也,老年與瘦弱之人患目者責其血不足也。大法太過者清之,不足者補之。

附治眼活套:散風:防風、白芷、薄荷、蒙花、羌活、甘菊、蔓荊;清熱:黃連、山梔、黃芩、黃柏、連翹、膽草、犀角、知母、柴胡、決明子、羚羊角、青葙子;養血:川芎、白芍、生地、枸杞、當歸、熟地、夏枯草;理氣:香附、枳殼、青皮、蒼朮、檳榔、甘草;補氣:人參、白朮、黃耆;助陽:蓯蓉、菟絲子、楮實子;退翳:木賊、蒺藜、蟬蛻。

白話文:

[眼睛疾病的根源在於肝火]

眼睛是肝臟在體外的反映。肝臟主管血液,在五行中屬木,就像木頭這種東西,如果長得太茂盛就會遮蔽不通,長得不好就會乾枯。因此,如果血液過多,眼睛會因為阻塞而疼痛;血液不足,眼睛會因消耗過度而失明。一般來說,壯年人或體型健壯的人眼睛出問題,通常是因為血液過多;老年人或體型瘦弱的人眼睛出問題,通常是因為血液不足。大致上,對於血液過多的情況我們要清除它,血液不足的情況我們要補充它。

附帶提供治療眼睛的綜合方案:疏散風邪:使用防風、白芷、薄荷、蒙花、羌活、甘菊、蔓荊;清除熱毒:使用黃連、山梔、黃芩、黃柏、連翹、膽草、犀角、知母、柴胡、決明子、羚羊角、青葙子;滋養血液:使用川芎、白芍、生地、枸杞、當歸、熟地、夏枯草;調理氣機:使用香附、枳殼、青皮、蒼朮、檳榔、甘草;補充元氣:使用人參、白朮、黃耆;增強陽氣:使用蓯蓉、菟絲子、楮實子;消除障礙:使用木賊、蒺藜、蟬蛻。

4. 齒痛乃胃熱蟲蛀

齒者,腎之標,骨之餘也。腎實則齒固,腎虛則齒豁,腎熱則齒焦。其齒痛者非干腎也,乃陽明經熱也,清胃湯治之。有氣虛而痛者,補中益氣湯加熟地、白芍、丹皮、茯苓;蟲蛀痛者,以新燒石灰為末,蜜丸塞於孔即愈;牙疳,用五倍燒灰,加龍骨末少許抹之。

白話文:

【牙痛是由胃火旺盛或蛀牙引起】

牙齒是腎臟健康的外在表現,也是骨骼的一部分。腎臟健康,牙齒就會堅固;腎臟虛弱,則牙齒容易鬆動;腎臟過熱,牙齒會變得乾燥。通常牙痛並不是腎臟的問題,而是由胃經(陽明經)過熱引起的,這種情況可以用清胃湯來治療。

對於因爲氣虛而感到牙痛的人,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熟地、白芍、丹皮和茯苓等藥材來加強療效;如果牙痛是因爲蛀牙,可以將新鮮燒製的石灰磨成粉末,與蜂蜜混合成丸子,塞入蛀洞中即可緩解疼痛;至於牙齦疾病,可以將五倍子燒成灰,再加上少許龍骨粉塗抹於患處。

以上就是對“齒痛乃胃熱蟲蛀”的現代漢語翻譯。

5. 喉痹乃火動痰升

喉痹者,乃咽喉閉塞不通也。曰乳蛾、曰纏喉風。名雖不一,其因則火與痰也。脈伏而微者,不治。清熱:黃連、燈心、薄荷葉、玄參、豆根、荊芥穗;解毒:射干、甘草、牛蒡子;消痰:貝母、桔梗、枳殼、茯苓、天花粉;滋陰:白芍、知母、生地、竹瀝、黃柏。一少年,天氣甚暴,遠行歸,忽咽喉壅塞不語,面熱流淚。

余謂暴病屬火,怪病屬痰,此痰火之症也。以辰砂五分、白礬一錢,為末,冷水調下,即愈。又治一疫病不語者,藥下即語。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喉痹」,也就是咽喉閉塞不通的疾病。這種病症有時會被稱作「乳蛾」或是「纏喉風」。儘管名字不同,但其根本原因多是火氣旺盛和痰濕上升所導致。如果脈搏微弱且隱藏,這通常表示病情較為嚴重,治療起來較困難。

對於這種病症,可以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為了清除體內的熱氣,可以使用黃連、燈心、薄荷葉、玄參、豆根和荊芥穗;要解除毒素,可用射干、甘草和牛蒡子;若要消除痰濕,則可用貝母、桔梗、枳殼、茯苓和天花粉;滋養陰液,可用白芍、知母、生地、竹瀝和黃柏。

舉例來說,有個年輕人,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日子裡長途跋涉回家後,突然間感到咽喉阻塞,無法說話,臉部發熱且流淚。我認為這種突然發生的疾病多半是由於火氣所致,而奇怪的疾病則往往與痰濕有關。因此,我判斷這是火氣和痰濕共同引發的病症。我用辰砂五分、白礬一錢,研磨成粉末,並用冷水調和後讓他服用,結果他馬上就痊癒了。另外,我也曾治療過一位因瘟疫而無法說話的患者,服藥後立刻就能開口說話了。

6.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口者,脾之外侯也。脾火上行則口內生瘡,瀉黃散治之;肺熱則口辣,黃連、乾薑為粗末,嚼之。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以治之;心熱則口苦,瀉心湯;脾熱則口甘,瀉黃散;肺熱則口辣,瀉白散;腎熱則口咸,滋腎丸;肝熱則口酸,瀉青丸;肝膽同熱則口酸而苦,柴胡、黃芩、青皮、膽草之類;胃虛熱則口淡,補中益氣湯。唇燥烈者,脾血不足也,歸脾湯。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口腔是反映脾臟狀況的外部表現。當脾臟有火氣上升時,口腔內便會長出潰瘍,這情況可用瀉黃散來治療;肺部過熱會導致口腔感覺辛辣,可用黃連和乾薑磨成粗粉後咀嚼。有些虛火上升的情況,即使服用寒涼藥物仍無效,這時候應使用理中湯來調理;心臟過熱會使口腔感到苦澀,可服用瀉心湯;脾臟過熱會使口腔感到甘甜,可用瀉黃散;肺部過熱會使口腔感到辛辣,可用瀉白散;腎臟過熱會使口腔感到鹹味,可用滋腎丸;肝臟過熱會使口腔感到酸味,可用瀉青丸;肝膽同時過熱會使口腔感到又酸又苦,可用柴胡、黃芩、青皮、膽草等藥材;胃部虛熱會使口腔感到淡而無味,可用補中益氣湯。嘴脣乾裂,是因為脾臟血液不足,可用歸脾湯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