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8)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8)

1.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

中滿臌脹者,四肢不腫,單腹脹也。其症有四:曰氣臌、食臌、血臌、水臌,皆由脾虛不運,以致聚而為脹也。氣者順之,血者散之,食者消之,水者利之,切不可猛用攻下之劑致傷脾胃。病再復來,不可治矣。若臍突肉硬,肚大青筋,足背手掌俱平者,併為不治。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為熱,遲弱為寒。浮則為虛,緊則為弦。浮大者生,虛小者危。

白話文:

[中度腹脹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作]

當人出現中度的腹部脹大,但四肢並未浮腫,只有腹部膨脹的情況,這稱為中滿臌脹。此病症可分為四種類型:氣脹、食脹、血脹和水脹。這些都是由於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物質在體內聚積,形成脹大的結果。

對於氣脹,我們要讓氣順暢;對於血脹,我們要散開瘀血;對於食脹,我們要幫助消化食物;對於水脹,我們要促進水分排泄。但無論如何,絕對不能過度使用強烈的瀉下藥物,否則會傷害脾胃。如果病情再次復發,將很難治癒。

如果病人肚臍突出,腹部皮膚緊繃且有青筋暴出,且足背和手掌都沒有正常的凹陷感,這種情況下基本無法治癒。

當脈象呈現弦狀,可能是肝氣過盛影響了脾臟。如果脈象洪大快速,表示體內有熱;如果脈象遲緩微弱,表示體內有寒。脈象浮,表示虛弱;脈象緊,表示弦狀。脈象浮大,代表病情較輕;脈象虛弱細小,代表病情嚴重。

2. 附:水腫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蓋水腫之由皆脾虛不運,肺郁不通以致水漬三焦而為浮腫,以手按之成窟,舉手即滿者是也。身有熱者,水氣在表,治當汗之。身無熱者,邪氣在裡,治當下之。

又云:腰以上腫者,宜發汗;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兼以順氣和脾,斯為良法,慎不可大戟、芫花、甘遂等猛烈之劑,以攻其虛症,吾恐峻決者易,固決者難,水氣復來而無可治之機矣。風腫,皮膚麻木,走注疼痛,分心氣飲治之。氣腫,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滿,流氣飲加減治之。

水腫,腰以上腫者,分心氣飲;腰以下腫者,五子十皮飲。血腫,皮間有紅絲血縷,婦人多有此症是敗血化為水也,調經散治之。主瘡腫者,人參敗毒散加荊防、連翹、銀花,間服五子十皮飲。病後脾虛,足跗腫者,由中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異鄉不服水土而腫,藿香正氣散。

大抵治腫既退,宜白朮膏調理脾胃。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所有因濕氣導致的腫脹及飽滿感都與脾臟有關,所有氣滯或鬱悶都與肺部相關。水腫的形成,通常是由於脾虛弱無法運行,肺部鬱悶無法通暢,導致水分積聚在三焦,造成全身浮腫,用手按壓會留下凹陷,一放手馬上恢復原狀。

身體有熱感的,表示水氣在表面,治療應以出汗方式進行。若無熱感,則表示邪氣在體內,治療應採用下瀉方式。

又說,腰部以上的腫脹,適合用出汗方式治療;腰部以下的腫脹,適合利尿方式治療,同時應順暢氣息和調節脾臟功能,這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切忌使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強烈藥物,去攻擊虛弱的症狀,因為我擔心猛烈的治療方式雖然容易,但要鞏固效果卻很困難,一旦水氣再來,就可能沒有治療的方法了。

風腫,皮膚麻木,移動時有疼痛感,可用分心氣飲來治療。氣腫,皮膚厚實,四肢瘦削,腹部脹滿,可用流氣飲加減來治療。

水腫,腰部以上的腫脹,可用分心氣飲;腰部以下的腫脹,可用五子十皮飲。血腫,皮膚上有紅色線條,婦女常見此症,是壞血轉化為水份,可用調經散來治療。

對於患有腫脹的人,人參敗毒散加上荊防、連翹、銀花,偶爾服用五子十皮飲。病後脾虛,腳踝腫脹,是由於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在異地不適應當地環境而腫脹,可用藿香正氣散。

總的來說,腫脹情況退去後,應使用白朮膏來調理脾胃。

3.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噎膈之病其因有七情過傷,飲食失節,食因氣逆則食不下降,氣因食阻則氣不運行,氣食痰涎,互相凝結,留於咽嗌者為咽,留於胸膈者為膈,妨礙飲食漸為嘔吐翻胃之病也。丹溪云: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症若不早治,必為難愈之疾。大法初起者五膈寬中散治之;日久者二陳湯加減治之;口中吐沫,便如羊糞者,不治。

噎膈翻胃,通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為主;血虛瘦弱之人加當歸、白芍、杏仁、紅花;氣虛肥白之人加人參、白朮;胸中煩悶加土炒黃連、瓜蔞、桔梗,去半夏;氣鬱不通者加香附、撫芎、木香、檳榔、熟砂仁;脾虛不運者加神麯、麥芽以助化之;大便燥結者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之。大抵咽膈病,血液枯燥,胃脘乾槁,難服丸散,宜煎膏子服之。

白話文:

噎膈這類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七情過度傷害,飲食沒有規律,食物因為氣逆而無法順利下降,氣因為食物阻塞而無法正常運行,氣、食、痰涎相互凝結,停留在咽喉部位的就是噎,停留在胸膈間的就是膈,妨礙飲食,逐漸形成嘔吐和翻胃的病症。丹溪說:由氣結成積,再由積轉成痰,痰夾帶瘀血,於是形成了窠囊。這種病症如果不及早治療,必將成為難以痊癒的疾病。一般來說,初期可以使用五膈寬中散來治療;時間較長的,則可用二陳湯加減來治療;如果嘴巴吐出泡沫,大便像羊糞一樣,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對於噎膈翻胃的患者,通常會用二陳湯加上薑汁竹瀝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是血虛且身體瘦弱的人,則需加入當歸、白芍、杏仁、紅花;如果是氣虛且皮膚白皙肥胖的人,則需加入人參、白朮;胸中感到煩悶時,可加入土炒黃連、瓜蔞、桔梗,但要減少半夏的用量;如果氣鬱不通,可加入香附、撫芎、木香、檳榔、熟砂仁;若是脾虛無法運行,則需加入神麯、麥芽來幫助消化;大便乾燥結實的人,則需加入酒蒸大黃、桃仁來潤滑腸道。基本上,噎膈的病症,由於血液乾燥,胃部也乾燥,服用丸散類藥物較難吸收,適合服用煎膏子。

4. 喘急有虛有實

丹溪曰:暴病發喘,謂之實,久病發喘謂之虛。脈滑而四肢暖者可治;脈澀而四肢寒者難醫。原夫喘動便有痰聲者,痰也;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者,火也;氣從臍下起,直衝清道而上者,陰虛也;呼吸短促而無痰聲者,氣虛也;惡寒發熱而喘,脈浮緊者,感寒也;胸中漉漉有聲,怔忡而喘者,水停心下也。大抵患病至於發喘亦為惡候,未易治也。

治喘總用蘇子降氣湯為主,痰喘加竹瀝;火喘加山梔、枯芩;氣虛喘加人參、阿膠,去枳殼、桑皮;陰虛喘加知母、黃柏、當歸、生地,去桔梗、枳殼、桑皮、半夏;風寒喘加紫蘇、麻黃、杏仁;水喘用川椒;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可除病根。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突然發病且呼吸急促的,我們稱之為「實喘」;若是長期生病後出現的呼吸困難,則稱之為「虛喘」。如果患者脈象流利,四肢溫暖,那麼他的病情是可治的;但若脈象滯澀,四肢冰冷,那麼治療起來就較為困難。

當病人一喘息就有痰音,這顯示他有痰;若是病情時好時壞,飯後喘息減輕,飯後又開始喘,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火;如果感覺氣從肚臍下方升起,直衝胸口,這可能是陰虛所致;若是呼吸短促,卻沒有痰音,這可能是氣虛;如果患者畏寒發燒且喘,脈象浮緊,這可能是因爲感受了寒氣;如果胸中有水聲,心悸且喘,這可能是心下有水停留。

總的來說,疾病發展到出現喘息,通常是一個不好的徵兆,治療起來並不容易。

治療喘息,通常會以蘇子降氣湯作為主要藥方,若是痰喘,可加入竹瀝;若是火喘,可加入山梔和枯芩;若是氣虛喘,可加入人參和阿膠,並去掉方中的枳殼和桑皮;若是陰虛喘,可加入知母、黃柏、當歸和生地,並去掉方中的桔梗、枳殼、桑皮和半夏;若是風寒喘,可加入紫蘇、麻黃和杏仁;若是水喘,可用川椒;若是痰火引起的喘咳,常服用玉露霜可以根除病源。

5. 痙症有陰有陽

痙症者,頸項牽急,腰背反張如鳥張翅,故名痙痓病也。有因乎寒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痙,屬陽;有因乎風濕者,令人有汗惡風,名曰柔痙,屬陰。俱用小續命湯主之,但有汗出者,去麻黃。或因病發汗過多,或因產去血太甚,筋無血養,則筋急而牽,令百節強痙者,十全大補主之。

白話文:

痙症有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患者會出現頸部緊繃,腰背僵硬到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情形,因此被稱為痙症。有些是因為受寒引起的,會使人不出汗且畏寒,這種稱為剛性痙症,屬於陽性。有些是由風濕導致的,會讓人出汗且怕風,這種稱為柔性痙症,屬於陰性。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小續命湯來治療,但是如果是出汗的患者,需要去掉藥方中的麻黃成分。有些患者可能因為疾病導致出汗過多,或是生產時失血過多,造成筋肉缺乏血液滋養,筋肉收縮牽引,使全身關節僵硬,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