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8)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8)
1. 氣有九論
氣者一身之主也,內無七情所傷,外無寒暑所犯,則一氣周流而百骸舒暢也。如有七情所幹,寒暑所觸,則氣之變亂,疾病生矣。《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寒則氣收,暑則氣泄,九氣不同為症亦異。張子和論之詳矣,余不復贅。
姑以氣之虛實論之。夫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氣虛為病或精神短少,或倦怠嗜臥,或少進飲食,或眩運、痿躄,自汗泄瀉,遺脫之病生焉。審其症候,診其脈息,果是氣虛,則參耆白朮之類,必當用也。若夫心痛脅痛,小腸氣痛,此則邪氣實也,宜作有餘治之。因寒者散寒為先,熱者清熱為主,因痰者利痰,因食者消食,因血者活血,去其邪氣則正氣自通,而痛不作矣,切不可驟用參朮。丹溪曰:諸痛不可補氣,氣旺則其痛愈甚。
余又見痛病日久,胃氣漸衰,病氣不減者,此皆醫家不明,認症不的,血病治氣,氣病治血,痰病治食,食病治痰,如此差誤,病根不去,正氣反損,為今之治,又當以補氣之藥為治,去邪之藥為佐。丹溪又曰:氣虛不補,氣何由行。經曰:壯者氣行而愈,怯者著而成病,正此謂也。
又聞氣屬陽,調氣之藥必用溫散,如沉香、木香、丁香、茴香、藿香、白蔻、陳皮、香附、砂仁之類。如病日久則氣從火化,而溫熱之劑又不可以單投,必以芩連梔柏之類為主,而少加熱藥為之響導。又聞氣者血之先,血者氣之配,氣既病焉則血不得獨利,故亦從而病也。是以治氣藥中必加以理血之藥,如芎歸芍藥,紅花桃仁亦必選用。
白話文:
氣是人體的主要力量,如果內在沒有被七種情緒傷害,外在沒有受到寒冷或酷熱的侵襲,那麼氣就會在全身自由流動,讓人感覺舒暢。但一旦被七情影響,或受到寒暑的幹擾,氣的運行就會混亂,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根據《內經》所述,憤怒會讓氣上沖,開心會讓氣放鬆,悲傷會讓氣消失,恐懼會讓氣下沉,驚嚇會讓氣紊亂,過度勞累會讓氣消耗,思考過多會讓氣凝結,寒冷會讓氣收縮,酷熱會讓氣泄露,這九種氣的不同狀態會導致不同的症狀。張子和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我在此不再重複。
接下來,我們以氣的虛實來討論。實指的是邪氣充盈,虛則是正氣不足。氣虛時,可能會出現精神萎靡、疲倦想睡、食慾不佳、頭暈乏力、肌肉無力、自發性出汗、腹瀉、脫髮等症狀。通過觀察症狀和診斷脈搏,如果確定是氣虛,那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補氣藥物是必要的。對於心痛、脅痛、小腸氣痛,這些通常是邪氣充盈的表現,應該作為過剩來處理。如果是因為寒冷,應先散寒;如果是因為熱,應清熱;如果是因為痰,應利痰;如果是因為食物,應消食;如果是因為血液,應活血。去除邪氣,正氣自然會流通,疼痛也會消失,千萬不要隨便使用人參和白朮。丹溪說:各種疼痛都不應補氣,氣越旺,疼痛反而會更嚴重。
我還看到一些長期疼痛,胃氣逐漸衰退,病情卻沒有減輕的情況,這都是醫生不明白,診斷不準確,把血液問題當作氣問題來處理,氣問題當作血液問題來處理,把痰問題當作食物問題來處理,把食物問題當作痰問題來處理,這樣的誤診誤治,病根無法消除,正氣反而受損。現在的治療,應該以補氣的藥物為主,輔以去除邪氣的藥物。丹溪又說:氣虛如果不補,氣如何運行?經典裡說:強壯的人氣行得快就能痊癒,弱的人氣行得慢就會生病,正是這個意思。
另外,氣屬於陽性,調節氣的藥物必須使用溫暖和散發性的,如沉香、木香、丁香、茴香、藿香、白豆蔻、陳皮、香附、砂仁等。但如果病情持續時間長,氣會從火轉化,單純的溫熱藥物就不合適了,必須以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等為主,再少量加入熱性藥物作為引導。此外,氣是血的先導,血是氣的伴侶,氣病了,血就不可能獨善其身,也會跟著生病。因此,在治療氣的藥物中,一定要加入理血的藥物,如川芎、當歸、白芍、紅花、桃仁等,這是必須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