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7)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7)
1.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痞滿者非痞塊之痞也,乃胸中痞悶而不舒暢也。其由脾倦不能運化飲食,以致積濕成痰,留於中脘而覺痞悶也。治宜健脾順氣,氣順則痰利,脾健則食磨痞消而通泰矣。方用二陳湯加枳實、白朮、香附、砂仁、白蔻、藿香、厚朴。瘦人多是鬱熱,加黃連去半夏,血虛加芎歸去半夏,食積加神麯、麥芽、山楂,去白朮。
肥人多是濕痰,加蒼朮,氣虛加人參去半夏。痞膈加蔞仁、貝母、桔梗、竹瀝、薑汁,去白朮、半夏。脾泄中滿加蒼朮、白芍,去半夏。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脾臟疲憊導致的脹滿感」,並不是指有實質的腫塊在胸腹間,而是指胸中感覺悶悶的,不舒服。這是因為脾臟功能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結果造成濕氣積聚成為痰液,這些痰濕停留在上腹部,讓人覺得悶悶的。
治療上應該強化脾臟功能,讓氣血順暢。一旦氣血順暢,痰液就容易排除;脾臟功能強健,食物就能被有效消化,脹滿感自然消失,身體也會變得更舒適。
藥物治療方面,會使用二陳湯為基礎,再根據個人狀況加入枳實、白朮、香附、砂仁、白蔻、藿香、厚朴等草藥。
對於體型偏瘦的人,多半是由於鬱熱造成的,我們會加上黃連,但不使用半夏。如果血氣不足,可以加上芎歸,同樣不使用半夏。如果食物消化不良,可以加上神麯、麥芽和山楂,但不使用白朮。
對於體型偏胖的人,多半是因為濕痰過多,可以加上蒼朮。如果氣血虛弱,可以加上人參,但不使用半夏。
如果是胸膈脹滿,可以加上蔞仁、貝母、桔梗、竹瀝、薑汁,但不使用白朮和半夏。
如果是脾虛引發的腹瀉和脹滿,可以加上蒼朮和白芍,但不使用半夏。
2. 咳逆者胃氣之不順
咳逆者俗謂之發呃,聲短者出於中焦,水穀之病也。聲長者出於下焦,虛邪相搏也。脈浮緩者,吉;弦急者,凶。傷寒失下,便秘而呃者,承氣湯。吐利後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湯。吐利後胃熱而呃者,橘皮竹茹湯。氣逆而呃者,木香順氣散。病後發呃,難治。
白話文:
[咳嗽且呼吸困難是因為胃氣運行不順]
常人稱的「發呃」,也就是打嗝,若聲音短促,通常是由中焦(脾胃)引起的,是飲食消化不良所致。若聲音拖長,則是由下焦(腎和膀胱)引起的,是虛弱和外邪互相衝擊的結果。脈象浮緩的人,病情較輕;脈象弦急的人,病情較重。
如果在得了風寒病後,未及時治療導致大便乾結且打嗝,可用承氣湯治療。若是在嘔吐或腹瀉後,因胃寒而打嗝,可用丁香柿蒂湯治療。若是在嘔吐或腹瀉後,因胃熱而打嗝,可用橘皮竹茹湯治療。若是因氣機逆亂而打嗝,可用木香順氣散治療。如果在疾病康復後仍持續打嗝,則較難治療。
3.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潔古曰:咳者有聲而無痰,傷於肺氣。嗽者有痰而無聲,動於脾濕。咳嗽者有痰有聲,因傷肺氣而動乎脾濕也。丹溪謂:咳嗽之因有風寒、有痰飲、有火鬱、有勞嗽、有肺脹。戴元禮曰:鼻塞聲重惡寒者,風寒也。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者,痰飲也。有聲痰少面赤者,火鬱也。
盜汗出,痰多作寒熱者,勞嗽也。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者,肺脹也。咳嗽之因,余嘗驗之,聲者出於肺也,痰者出於胃也。肺氣不清則咳嗽不絕,胃氣不和則痰涎日多。亦有因氣不清而吐痰者,亦有因痰多而滯氣者。醫者須識其致病之源,風寒者散之,火熱者清之,濕者燥之,燥者潤之,如此則肺氣清而咳嗽不作,胃氣和而痰涎不生矣。若夫咳嗽日久,肺氣散失,胃氣空虛者,又當以斂肺助胃為主,不可專事於清氣消痰也。
參蘇飲,治四時咳初起之,神劑也。春加羌活、防風、白芷之類;夏加黃連、香薷、厚朴、扁豆之類;秋加桑皮、地骨、杏仁之類;冬加麻黃、桂枝、杏仁之類。
生脈飲,治咳嗽月久之聖藥也,加款冬花、紫菀,其效捷如影響。有血者加阿膠、生地,有痰者加白朮、茯苓。
一方治久嗽不止,款冬、紫菀各一兩,百部五錢,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用烏梅、生薑煎湯調下,食後,臨臥進一服。
白話文:
潔古說:咳嗽如果只有聲音而沒有痰,這表示肺部的氣受到了損傷。而如果有痰但沒有聲音,這通常是由於脾臟濕氣過重。當咳嗽同時伴有痰和聲音,這說明肺氣受損並引動了脾濕。
丹溪指出:咳嗽的原因可能包括風寒、痰飲、火鬱、勞嗽、肺脹等。戴元禮則認為:如果鼻子堵塞且聲音沉重並感到寒冷,這是由風寒引起的。若咳嗽時會有痰音,且一旦痰排出咳嗽就會停止,這是由痰飲引起的。若咳嗽有聲音但痰少且面色紅赤,這是由火鬱引起的。
盜汗且痰多、有寒熱交替感覺的,這是勞嗽。活動後感到喘促、氣急且呼吸困難的,這是由肺脹引起的。我個人經驗認為,聲音由肺部發出,痰則由胃部產生。肺氣不純淨會導致咳嗽不斷,而胃氣不調和則會使痰液增多。有些情況是因為肺氣不清導致吐痰,有些則是因為痰多阻滯了氣流通。醫生必須明確咳嗽的病因,對於風寒引起的,就應散寒;對於火熱引起的,就應清熱;對於濕氣過重的,就應去濕;對於乾燥的,就應滋潤。這樣,肺氣就能變得清澈,咳嗽就不會發生,胃氣調和,痰液也就不再產生。
然而,如果咳嗽持續時間長,肺氣散失,胃氣虛弱,這時應該以固肺和強胃為主,不能單純地清氣或化痰。
參蘇飲是治療四季初期咳嗽的良方。春天可加入羌活、防風、白芷;夏天可加入黃連、香薷、厚朴、扁豆;秋天可加入桑皮、地骨、杏仁;冬天可加入麻黃、桂枝、杏仁。
生脈飲是治療長期咳嗽的神藥,可以加入款冬花、紫菀,效果立竿見影。若有出血症狀,可加入阿膠、生地;若有痰多問題,可加入白朮、茯苓。
有一個治療長期咳嗽不止的處方,款冬花、紫菀各一兩,百部五錢,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烏梅、生薑煎湯送服,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一次。
4. 噯氣皆由於痰火
噯氣者,胃中有痰、有火,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或丸或煎。胃寒噯氣者,用二陳湯加乾薑、益智仁、木香。婦人噯氣,連噯十餘聲不盡,噯出則心寬。不噯則禁,用越鞠丸效。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噯氣的原因多半是因為胃中的痰濕和火熱],當出現噯氣的情況,表示你的胃可能有痰濕或火熱的問題,可以使用南星、半夏、石膏、香附、炒山梔這些藥材,可以製成藥丸或是煎煮服用。如果噯氣是由胃寒引起的,可以使用二陳湯,並添加乾薑、益智仁、木香。
對於女性來說,噯氣可能會連續十幾次都停不下來,噯氣後會感覺心胸舒暢,若無法噯氣則會感到不適,這種情況使用越鞠丸會有很好的效果。
5. 咽酸盡為乎食停
咽酸者,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脾虛不能運化,飲食鬱積已久,濕熱中生,濕熱相蒸,遂作酸也。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山楂、草果、吳茱萸、川黃連、枳實。或用六郁湯、越鞠丸尤效。口吐清水用壁泥炒蒼白朮、陳皮、茯苓、滑石等分,水煎服,效。嘈雜者,俗謂之心嘈也。
有痰,因火動而嘈者,二陳湯加酒炒黃連,山梔仁。有心血少而嘈者,八物湯加麥冬、山梔仁、陳皮、烏梅、炒米。有食鬱而嘈者,越鞠丸。
白話文:
[咽喉痠痛全是由於食物滯留]
咽喉感到痠痛,是因為胃酸上湧刺激心臟的感覺。反酸,就是胃中的酸水被吐出來。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食物在胃中長期積聚,產生了濕熱,濕氣和熱氣相互作用,於是就產生了胃酸。
治療方面,可以在平胃散的基礎上,加入神麴、麥芽、山楂、草果、吳茱萸、川黃連、枳實等藥材。或者使用六鬱湯、越鞠丸,效果更佳。如果嘴巴不斷分泌清水,可以使用壁泥炒過的蒼朮、白朮、陳皮、茯苓、滑石,等量混合後用水煎服,會有效果。所謂的「嘈雜」,就是平常所說的心慌意亂。
如果是因為痰多,由火氣大引起的嘈雜感,可以使用二陳湯,並加入酒炒黃連,山梔仁。若是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慌,可以用八物湯,再加入麥冬、山梔仁、陳皮、烏梅、炒米。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嘈雜感,則可以使用越鞠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