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6)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6)

1. 中暑有動靜之異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張潔古曰: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東垣謂:日中勞役而得者為中暍,避暑於深堂而得者為中暑。余考中暍之病,其因勞役於外,日色暴其皮膚,熱氣入其鼻竅,肺經受傷,其症身熱頭疼、灑然毛聳微寒、口開、齒燥、舌苔、煩渴,宜人參白虎湯治之。

中暑之病,其由安處家庭,行走門巷,驀然鬱熱熏蒸,口吸暑氣,心胞絡受傷,其症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痛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昏不知人,宜香薷湯治之。或有夏月曬衣服、書冊,乘熱收藏,及至日後用時,吸其鬱熱之氣,卒然心腹疼痛,霍亂吐瀉,亦謂之中暑,亦用香薷湯治之。

白話文:

[中暑分為動態與靜態的不同]

從夏至日後發燒的病稱作中暑。張潔古表示,因活動過度導致的是中暍,而在休息狀態下得到的是中暑。李東垣認為,在烈日下勞動而得到的叫中暍,在陰涼的地方避暑而得到的叫中暑。我考察中暍這種病,是由於在外勞累工作,猛烈的日光照射皮膚,熱氣從鼻子進入,導致肺部受損。其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頭痛、全身起雞皮疙瘩伴有輕微寒意、嘴巴大開、牙齒乾燥、舌頭上有舌苔、感到極度口渴,治療上宜使用人參白虎湯。

中暑這種病,是因為待在家中或在巷弄間走動,突然被悶熱的空氣薰蒸,吸入了暑熱的空氣,造成心包受損。其症狀有極度口渴、自汗、臉上污垢多、脈搏虛弱,可能還會腹痛、嘔吐、腹瀉,或嘔噁、焦躁、悶悶不樂,嚴重時甚至會昏倒失去意識,治療上宜使用香薷湯。

另外,有時候夏天晾曬衣物、書籍,趁熱收起來,等到日後再使用時,吸入了之前悶熱的氣味,突然之間會感到心腹劇痛、發生霍亂、嘔吐、腹瀉的情況,這也叫做中暑,同樣使用香薷湯來治療。

2. 受濕有內外之分

丹溪閂: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內傷而得之者,或居卑濕,或早行霧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濕履則濕從外感者也。或恣飲酒漿,過飧生冷,則能運濕從內傷者也。又一說曰:飲食入胃,無非濕也。蓋脾土旺則能運化水穀,上歸於肺,下輸膀胱,無濕氣之可留。

若夫脾弱不能運化水穀,亦謂之濕矣。治濕之法古人惟以利水為主,余謂必當因其症而藥之,亦不可執一。濕氣在皮膚者,宜用麻黃、桂枝、防己、蒼朮、白朮之類,以解其表,譬如六合陰晦,非雨不晴也。水濕積於腸胃,肚腹腫脹者,宜用大黃、大戟、甘遂、芫花、牽牛、檳榔之類,以攻下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

寒濕在肌膚筋骨之間,拘攣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之類,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陰濕自干也。濕氣在臟腑肌膚之間,微而不甚者,宜用蒼朮、白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類,以健脾燥濕,譬如須些之濕,以塵土泡之則濕白乾也。濕氣在小腸膀胱之間,或腫或渴,或小水不通,宜用豬苓、澤瀉、茯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子、海金砂之類,以滲泄之,譬如水溢溝澮,外疏通其竇不達也。濕氣在於皮膚,有用防風、白芷、羌活、獨活以勝濕者,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

白話文:

[受濕有內外之分]

丹溪先生指出,在六氣之中,濕熱致病的情形,佔了十之八九。這些病症有的是因外界環境因素導致,有的則是由體內原因造成。例如住在潮濕的地方,清晨走在霧氣與露水中,或是淋雨,涉水,甚至穿著被汗水浸濕的衣服和鞋子,這些都是從外部接觸到濕氣的情況。另一方面,過度飲酒,吃太多生冷食物,則會讓濕氣由內部產生。另外有一種說法認為,飲食進入胃部後,其實都帶有濕性。然而,如果脾臟功能強壯,就能有效轉化和消化水穀,使營養向上供應肺部,向下傳輸至膀胱,這樣就不會留下濕氣。

然而,如果脾臟功能弱,無法有效轉化和消化水穀,這也是濕氣的表現。對待濕氣的治療方法,古人主要以利尿為主,但我的觀點是必須根據症狀來使用合適的藥物,不能一概而論。對於皮膚上的濕氣,可以使用麻黃、桂枝、防己、蒼朮、白朮等藥物,以清除表面的濕氣,就像天氣陰暗時,不下雨天就無法放晴。對於積聚在腸胃中的水濕,導致肚腹腫脹的情況,可以使用大黃、大戟、甘遂、芫花、牽牛、檳榔等藥物,以攻下濕氣,就像溝渠水滿時,不引導水流,水就不會自行退去。

對於存在於肌肉、骨骼間的寒濕,引起拘攣疼痛,或是麻木無知覺的情況,可以使用乾薑、附子、丁香、肉桂等藥物,以溫暖經絡,就像太陽高照時,陰濕自然會乾燥。對於存在於臟腑、皮膚間的濕氣,程度較輕的,可以使用蒼朮、白朮、厚朴、半夏、木香、桑皮等藥物,以強健脾臟並除去濕氣,就像一些濕氣,用塵土吸濕後就會乾燥。對於存在於小腸、膀胱間的濕氣,可能引起腫脹、口渴、小便不暢等情況,可以使用豬苓、澤瀉、茯苓、滑石、茵陳、木通、葶藶、車前子、海金砂等藥物,以促進排尿,就像溝渠水滿時,需要從外部疏通孔洞才能排水。

對於皮膚上的濕氣,可以使用防風、白芷、羌活、獨活等藥物,以去除濕氣,就像清風吹拂,濕氣自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