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5)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5)
1.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發熱之病今人謂之四時傷寒,予考冬時傷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仲景用麻黃桂枝發表之重劑。春夏發熱之病,其由冬時感寒偶不即發,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發者,名曰溫病;至夏發者,名曰熱病。其寒邪自內而出,故潔古用羌防解表之輕劑。若夫春夏秋三時感冒,非時暴寒,又宜疏表利氣之藥,如香蘇散、芎蘇散、十神湯、參蘇飲之類。
白話文:
現在人們將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發燒病症稱為四季的風寒病。我經過考察後發現,冬天的風寒病是由外部的寒氣侵入身體所導致,因此張仲景使用了像麻黃和桂枝這樣的強力藥物來幫助身體將寒氣從皮膚表面排出。
而春夏季節的發燒病症,有可能是因為冬天受寒但當時並未立即發病,寒氣毒素隱藏在皮膚之下,到了春天發作的稱為溫病,到了夏天發作的則稱為熱病。這種情況下,寒氣是由內往外排出,所以李東垣(潔古)使用的是比較輕的羌活和防風藥材來幫助解表。
至於春夏秋三個季節的普通感冒,如果遇到非季節性的突然寒冷天氣,應該使用能疏散表邪、調理氣機的藥物,例如香蘇散、芎蘇散、十神湯、參蘇飲等藥方。
2.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中風之病,其因有四:古人主乎風,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丹溪主乎濕,各有所見,臨症推察則得其因矣。發明論曰:中風病有中臟中腑中血脈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面如五色,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臟者多滯九竅,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小便閉結,皆曰中臟,其治多難;中血脈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
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以發其表,調以通聖散辛涼之劑。若中腑而外有便溺之阻隔,則從三化湯以攻其里。然汗下又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虛其衛,亡陰則損其榮,斯又不可不謹也。如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語言蹇澀者,此邪中於經也。
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治之。補其血以養其筋,病自愈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夫中身之前者,足陽明經之虛也。中身之後者,足太陽經之虛也。中身之側者,足少陽經之虛也。左半身不遂者,血虛也。右半身不遂者,氣虛也。左癱右瘓者,氣血俱虛也。因其虛則風邪侵襲,痰火流注,當治以疏風利痰之藥為君,而以補氣養血之藥為臣,更以引經之藥為使,則雖有大風苛毒,當亦自除也。
一人年三十餘,形體壯盛,忽兩目下肉瞤。余診六脈浮洪,謂目下之綱屬足陽明胃經,此經多氣多血,乃風熱太盛而有是症,譬如釜底燃薪,鍋中湧沸。法曰:火從下而泄,風從汗而散,遂用防風通聖散而即愈。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風疾病的四種病因及三種類型的治療方法。病因分別是古人認為是由風引起,河間學派認為是由火引起,東垣學派認為是由氣引起,丹溪學派認為是由濕引起,每種觀點都有其根據,在臨牀上仔細觀察就能找出病因。
中風病可分為中臟、中腑和中血脈三種。中腑的情況主要影響四肢,面部可能呈現五色,脈象浮且畏風怕冷,四肢僵硬無力,可能隻影響身體前側、後側或一側,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療。中臟的情況會影響九竅,導致口脣無力、失語、聽力下降、鼻塞、視力模糊、大小便困難,這種情況較難治療。中血脈的情況則會造成口眼歪斜,這三種情況的治療方式各不相同。
如果患者出現六經的症狀,且是中血脈,應使用小續命湯來發汗解表,並輔以通聖散的辛涼藥物。如果患者中腑且大小便不通,應使用三化湯來通腸理氣。然而,發汗和瀉下不可過度,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盡,過度瀉下會導致陰氣耗盡,陽氣耗盡會虛弱體表防禦,陰氣耗盡會損傷血液,因此必須謹慎。如果患者沒有六經的症狀,大小便也正常,只有手腳不靈活、說話不清,這是邪氣侵入經絡的表現。
可使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治療,補充血液以滋養筋骨,疾病自然會痊癒。經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氣必定虛弱。身體前側中風,是足陽明胃經虛弱;身體後側中風,是足太陽膀胱經虛弱;身體側面中風,是足少陽膽經虛弱。左半身不靈活,是血虛;右半身不靈活,是氣虛;左癱右瘓,是氣血雙虛。由於虛弱,風邪入侵,痰火流注,應以疏散風邪、清除痰火的藥物為主,以補氣養血的藥物為輔,再配合引導藥物,即使遇到大風或劇毒,也能自行消除。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人,身體健壯,突然兩眼下部肌肉顫抖。經過診斷,他的脈象浮洪,眼睛下方的組織屬於足陽明胃經,此經絡氣血旺盛,可能是風熱過盛導致此症,就像鍋底加柴,鍋中的水就會沸騰。治療原則是:火從下面消散,風從汗孔排出,於是使用防風通聖散,患者立即痊癒。
3. 破傷風原有二種治別三經
破傷風症因跌打損傷之後,風邪乘隙而客之;或瘡瘍久不合口,風邪乘間而襲之;或用熱湯淋洗,或用艾灸之,湯火之氣亦與風邪無異,其症寒熱間作,甚則口禁目斜,體身強直,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脈浮無力,太陽也,汗之而愈。脈長有力,陽明也,下之而愈。脈弦而緊,少陽也,和解而愈。
若傳變入里,法無治矣。破傷風身體強直,牙關緊急者,用蟬蛻五錢,為末,酒調服,效。
一人因毆傷額,風邪入之,面腫身熱,用杏仁去皮研細,和以白麵,冷水調敷傷處,服以九味羌活湯而遂愈。一女患蟮拱頭,挑穿冒火氣,面腫身熱及小水不利,亦用前法治之即愈。蓋論中所謂湯火之氣亦與風邪無異也。
白話文:
破傷風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受傷後,當身體有創傷時,風邪便有機會侵入;或者長期未癒合的傷口,風邪也會伺機侵襲;或者使用熱水清洗傷口,或是進行艾灸,這些熱氣與風邪影響相似,症狀表現為時冷時熱,嚴重時會出現口齒緊閉、眼睛斜視、全身僵硬,病情危急可能隨時喪命,非常嚇人。根據脈象的不同,可以判斷出風邪所影響的經絡:如果脈象浮弱無力,表示風邪進入了太陽經,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長而有力,表示風邪進入了陽明經,可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緊繃,表示風邪進入了少陽經,需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然而,一旦風邪深入內臟,就無法根治了。對於破傷風患者,身體僵硬,牙關緊閉的情況,可用五錢的蟬蛻研磨成粉,用酒調和服用,效果顯著。
有一個人因為打架導致額頭受傷,風邪趁機侵入,造成臉部腫脹、身體發熱,使用去皮杏仁研磨細碎,加上白麵粉,以冷水調和敷在傷處,並服用九味羌活湯,很快就痊癒了。另一名女性患者,因為被泥鰍拱到頭部,挑開傷口後又受到火氣影響,導致臉部腫脹、身體發熱,以及小便不順暢,同樣採用上述方法治療,很快就康復了。這就是文中提到的,熱氣與風邪對人體的影響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