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5)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5)

1. 郁有六名

丹溪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鬱,諸病生焉。大抵諸病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參治之。郁有六:氣、血、濕、熱、痰、食也。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芤結;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而發,脈沉細緩;熱鬱者,瞀悶,尿赤,脈沉而數;食鬱者,噯酸飽滿,不喜飲食,人迎脈平,氣口脈盛;痰鬱者,動則喘滿,寸脈沉滑,治以六郁湯、越鞠丸主之。

濕加白朮、羌活;氣加木香、檳榔;食加山楂、砂仁;血加桃仁、紅花;熱加柴胡、黃芩;痰加半夏、南星;濕加白芷、茯苓;熱加青黛;痰加南星、海石、瓜蔞仁;血加桃仁、紅花;食加山楂、砂仁;氣加木香。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當氣血運行和諧時,身體就不會生病。一旦出現抑鬱的情況,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大體上來說,許多疾病都可能伴有抑鬱的情況,有的是抑鬱時間長了引發疾病,有的則是疾病持續時間長了產生抑鬱,因此在治療任何疾病的時候,都要考慮到抑鬱的影響。抑鬱可分為六大類:氣鬱、血鬱、濕鬱、熱鬱、痰鬱和食鬱。

氣鬱的人會感到胸口脅下疼痛,脈象表現為沉澀;血鬱的人會感覺四肢無力,雖然食慾好但排泄物呈紅色,脈象表現為沉芤結;濕鬱的人會感到全身疼痛,尤其是關節處,這些症狀會在天氣陰冷時加重,脈象表現為沉細緩;熱鬱的人會感到心煩意亂,小便顏色偏黃,脈象表現為沉而快;食鬱的人會常打酸嗝且有飽脹感,對食物沒有興趣,人迎脈平靜,氣口脈旺盛;痰鬱的人在活動後會感到喘息困難,脈象在寸部表現為沉滑。

對於這六種不同類型的抑鬱,可用六鬱湯和越鞠丸進行治療。若屬於濕鬱,可添加白朮、羌活;若是氣鬱,可添加木香、檳榔;若是食鬱,可添加山楂、砂仁;若是血鬱,可添加桃仁、紅花;若是熱鬱,可添加柴胡、黃芩;若是痰鬱,可添加半夏、南星。對於濕鬱,還可以添加白芷、茯苓;對於熱鬱,還可添加青黛;對於痰鬱,還可添加南星、海石、瓜蔞仁;對於血鬱,還可添加桃仁、紅花;對於食鬱,還可添加山楂、砂仁;對於氣鬱,還可添加木香。在春季,可添加防風;夏季,可添加苦參;秋冬季,可添加吳茱萸。

2. 瘧犯暑風更兼痰食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先寒後熱者名曰寒瘧;先熱後寒者,名曰溫瘧。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丹溪曰:有暑瘧、風瘧、溫瘧、痰瘧、食瘧。一日一發,受病一月,間日一發。受病半年,三日一發。受病一年,連發二日,住一日者,氣血俱病也。邪在氣分,則發之早。

邪在血分,則發之晏。冬至後,處暑前發者傷之淺,處暑後冬至前發者,傷之重。又有綿延不休,邪氣伏藏,脅肋結為瘧塊,謂之瘧母。凡瘧發時切不可帶熱,飲食恐不消而成痞,痞散而成臌者有之。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短傷食,弦滑多痰,微則為虛,代則為死。

附治瘧經驗方,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喜嘔,脈弦者名曰風瘧,小柴胡湯。瘧發時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便赤澀,脈弦數者,清脾飲。瘧發時,先熱後寒,名曰溫瘧,白虎湯加桂枝。瘧發時,獨熱無寒,名曰癉瘧,當責之暑,香茹湯加茯神,或用白虎湯加人參。

瘧發時,獨寒無熱,脈遲者,名曰牝瘧,當責之寒七棗湯,或用理中湯。瘧發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者,名曰濕瘧,小柴胡合平胃散。瘧有因飲食飢飽傷胃而成者,名曰胃瘧,人參養胃湯。瘧疾因感山嵐海瘴,發時乍寒乍熱,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瘧,平胃散加藿香、石菖蒲、生薑。瘧疾痰多,胸滿,發作昏亂譫語,脈弦滑者,名曰痰瘧,二陳湯加常山、草果、芩。

瘧疾胸膈不寬,惡聞食氣者食瘧也,清脾飲加山楂、神麯、麥芽。瘧疾痰滯,胸滿,熱多寒少,大便燥實者,大柴胡湯下之。瘧疾經年不愈者,名痎瘧也,補中益氣湯。瘧疾微勞不任,經年不瘥,前後復發者名勞瘧,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夜瘧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散,川芎、當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水煎,露一宿服。瘧母用醋炙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海石、桃仁、紅花、神麯、麥芽為丸,醋湯下。

截瘧常山、草果、檳榔、知母各一錢,熱酒一鍾,漫露一宿,五更溫服。

白話文:

【對於夏季感受暑熱,秋季轉變為瘧疾】,《內經》提及:夏季若受暑熱侵襲,到了秋天可能就會轉變為瘧疾。此外,它還指出,若先感受到寒冷後再發熱,這稱為寒瘧;反之,先發熱再感受寒冷的,被稱為溫瘧;只發熱而不感到寒冷的,則被定義為癉瘧。丹溪先生進一步解釋:瘧疾可分為暑瘧、風瘧、溫瘧、痰瘧和食瘧等類型。

如果每天發作一次,那麼受病時間約一個月;若是每兩天發作一次,受病時間約半年;若每三天發作一次,受病時間約一年;如果連續兩天發作,然後休息一天,這表示氣血都受到了影響。如果病邪在氣分,則發作會較早;若病邪在血分,發作則會較晚。在冬至後到處暑前發作,代表病情較輕;而處暑後到冬至前發作,則病情較重。

另有一種情況,瘧疾反覆不息,邪氣隱藏,形成脅肋部的瘧塊,這種情況被稱為「瘧母」。當瘧疾發作時,切勿在身體發熱時進食,以免食物不易消化,進而形成痞滿,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脹滿。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若脈象弦數,表示體內熱氣較多;脈象弦遲,表示體內寒氣較多;脈象弦短,表示消化系統受到影響;脈象弦滑,表示體內痰多;若脈象微弱,表示體虛;若脈象出現代脈,則病情危急。

以下是一些治療瘧疾的經驗方:若發作時伴有耳鳴、脅痛、寒熱交錯、口苦想嘔吐及脈象弦,這種情況被稱為風瘧,可用小柴胡湯治療。若發作時熱多寒少、口苦喉嚨乾燥、大小便顏色偏紅且尿道有燒灼感,脈象弦數,可用清脾飲治療。若發作時先熱後冷,稱為溫瘧,可用白虎湯加桂枝治療。若發作時只有熱而無冷,稱為癉瘧,這種情況通常由暑熱引起,可用香茹湯加茯神,或者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

若發作時只有冷而無熱,脈象遲緩,這種情況被稱為牝瘧,可用七棗湯,或者用理中湯治療。若發作時全身疼痛,四肢沉重,冷多熱少,脈象濡軟,這種情況被稱為濕瘧,可用小柴胡湯結合平胃散治療。若因為飲食過量或飢餓導致胃部受損而引發瘧疾,這種情況被稱為胃瘧,可用人參養胃湯治療。若因感受山嵐海瘴而引發瘧疾,發作時忽冷忽熱,全身沉重,這種情況被稱為瘴瘧,可用平胃散加藿香、石菖蒲、生薑治療。若因痰多,胸悶,發作時出現精神混亂和胡言亂語,脈象弦滑,這種情況被稱為痰瘧,可用二陳湯加常山、草果、黃芩治療。若胸膈不舒適,對食物氣味敏感,這種情況被稱為食瘧,可用清脾飲加山楂、神麯、麥芽治療。若胸悶,熱多寒少,大便乾燥,這種情況可用大柴胡湯治療。若瘧疾長期未愈,這種情況被稱為痎瘧,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若瘧疾疲勞不堪,長年未癒,反覆發作,這種情況被稱為勞瘧,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治療。

對於夜間發作的瘧疾,可用含有活血成分的藥物,如川芎、當歸、紅花、蒼朮、白芷、黃柏、甘草,用水煎煮,放涼一夜後服用。對於「瘧母」的情況,可用醋炙鱉甲作為主藥,配以三稜、蓬朮、香附、海石、桃仁、紅花、神麯、麥芽製成藥丸,以醋湯送服。

為了控制瘧疾,常山、草果、檳榔、知母各一錢,熱酒一杯,放置一夜後,在五更時分溫熱服用。

3.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

痢疾之症,傷於氣分痢下則白,傷於血分痢下則赤,氣血俱傷則赤白相雜。黃色者食積也,黑色者濕勝也。下痢之脈微小者,吉;浮洪者,凶。滑大者,吉;弦急者,凶。河間曰:治痢之法,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又曰: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

膿血稠黏以熏藥竭之,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風邪外束以汗之,鶩溏為痢宜溫之。

附治痢經驗方,痢疾初起便膿血,裡急後重者芍藥湯。白痢用溫六丸,赤痢用清六九,赤白相雜,裡急後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時失下反用固澀之藥以致邪熱內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桃仁承氣湯。痢疾發熱,腸胃中有風邪也,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陳倉米、薑、棗煎服。及治時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蓮肉七枚。

下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者,真人養氣湯。立效散(附),川連(四兩),吳茱萸(二兩同炒,去茱萸),枳殼(二兩麩炒,共為末,每服三錢,黃酒下)。噤口痢,陳倉米煎湯下。

白話文:

關於痢疾這病症,如果傷害到氣分,那麼排泄物就會是白色的;如果傷害到血分,排泄物就會是紅色的;如果氣血都受到傷害,排泄物就會呈現赤白相間的情況。黃色的排泄物表示有食物積滯,黑色的排泄物則顯示濕氣過盛。排泄物的脈象如果微弱細小,預示病情好轉;若是浮動洪大,則暗示病情惡化。脈象滑大為吉兆,而弦急則是凶兆。河間先生說:治療痢疾的方法,行血則膿便自然痊癒,調節氣機則後重感自行消失。他又說:後重感強烈應採用下法,腹部疼痛需調和,身體沉重需祛濕,脈象弦緊需驅風。

對於膿血稠粘的情況,應用燻藥使其乾涸;身體冰冷且自汗的情形,應使用熱藥來溫暖身體;受到風邪侵襲,應採用出汗法;鶩溏如痢,宜溫補。

接著附上一些治療痢疾的經驗方:痢疾初起便有膿血,伴有裡急後重的症狀,可服用芍藥湯。白痢可用溫六丸,紅痢可用清六九,赤白相間且有裡急後重,可用立效散。痢疾初期未得到適當治療,反而使用收澀藥導致邪熱內蓄,血行不暢,腹痛劇烈,可用桃仁承氣湯。痢疾伴隨發熱,表明腸胃有風邪,可用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陳倉米、薑、棗煎服。對於流行性疫痢,口噤不能進食,可加石蓮肉七枚。

長期痢疾,赤白已盡,出現虛寒脫肛,可用真人養氣湯。立效散配方如下:川連四兩,吳茱萸二兩一同炒制後去掉茱萸,枳殼二兩麩炒,研磨成粉末,每次服三錢,用黃酒送服。對於噤口痢,可用陳倉米煎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