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4)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4)

1. 火有七說

丹溪曰:五行各一其性,曰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肝腎火也。此二火出於天成,又為五志之火。大怒則火起於肝,悲哀慟中則火起於肺,脺飽過傷則火起於脾,房勞過度則火起於腎,思慮過多則火起於心,此五火出於人為。火之為病,不特五臟十二經中,凡氣有餘何莫非火也。

諸風掉眩,脅痛目赤,肝火動也,柴胡、黃連主之。口舌生瘡,諸痛癢瘡瘍,心火動也,黃連主之。諸濕腫脹,口瘡口臭,脾火動也,枯芩、山梔主之。遺精夢泄,赤白便濁,腎火動也,知母主之。舌苔喉痛,便閉不通,大腸火也,條芩主之。目黃口苦,坐臥不寧,膽火動也,柴胡主之。

白話文:

丹溪說:“五行各自有自己的特性,分別是君火和相火。君火是指心火;相火是指肝和腎中的火。這兩種火源於天地之間,同時也是五種情感所產生的火。如果太過憤怒就會使肝火上升,如果悲傷得太多會讓肺火上來,吃得過量或受傷會引起脾胃火,房事過度會導致腎火,思考太多也會引發心火。這些五種火都是由人的行為引起的。火成為疾病的原因不僅僅在五臟十二經脈之中,凡是氣血旺盛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火。” 各種頭暈眼花、胸悶疼痛、眼睛紅腫等症狀是由於肝火旺盛所致,可以使用柴胡和黃連進行治療。口腔潰瘍、各種疼痛瘙癢以及皮膚上的疹子是由於心火旺盛所致,可以用黃連進行治療。身體浮腫、口中出現異味、口腔潰瘍是由脾火旺盛所致,可用枯芩和山梔進行治療。尿失禁、尿液混濁、陰囊潮溼是由腎火旺盛所致,可使用知母進行治療。舌苔厚實、咽喉疼痛、排便困難是由大腸火旺所致,可用條芩進行治療。眼睛泛黃、口中有苦味、無法安睡是由膽火旺盛所致,可用柴胡進行治療。

癃閉淋瀝,赤白濁帶,小腸火也,木通主之。牙痛齦宣,頰顋頤腫,胃火動也,石膏主之。小腹脹痛,小便不利,膀胱火也,黃柏主之。頭眩體倦,手足心熱,三焦火也,柴胡、黃柏主之。陽事頻舉,精濁不止,命門火也,知母、黃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味,但能瀉有餘之火耳。

若夫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為陽虛之病,又當以甘溫之劑除之,如人參、黃耆之屬。若陰弱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滋陰之劑濟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熾甚,鬱熱內實為陽亢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芒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玄參之屬。

白話文:

尿液不暢且疼痛,出現紅色或白色混濁物以及女性私處分泌異常,是因為小腸火過旺,可以使用木通來治療。牙齒疼痛和口腔出血,臉部兩側及下巴浮腫,是因為胃火旺盛,可以用石膏來治療。下腹部脅迫感和排尿困難,是因為膀胱火過旺,可用黃柏來治療。頭暈疲憊,手掌腳底發燒,是因為三焦火過旺,可使用柴胡和黃柏來治療。性功能障礙和精子混濁不斷,是因為命門火過旺,可用知母和黃柏來治療。這些都是用苦寒味道的藥材來消除身體裡多餘的火氣。

如果因飲食過度或者工作太累而損耗了元氣,造成陽虛疾病,應該服用一些甜暖性的草藥來改善,例如人參和黃芪等。如果陰虛陽盛,肝火旺盛侵入到陰的位置,長期下來會導致血液不足,需要用滋養陰分的草藥來調理,比如當歸和熟地黃等等。如果心臟火氣非常重,內部積聚了很多熱量,形成陽亢病症,要用鹹涼性的草藥來抑制它,像大黃和芒硝等等。如果腎水受到損害,失去保護作用,就會產生沒有根基的火氣,成為陰虛病症,要使用增強水份的草藥來控制它,像是生地黃和玄參等等。

若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餐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

白話文:

如果人體中的「命門」(即腎臟)因火力衰退而導致陰寒太盛,就會出現陽氣脫落的情況,需要用溫熱藥物來調理,例如附子和乾薑等;如果因為脾胃功能不足或吃太多生冷食物,使陽氣被壓制在脾土裡無法正常運行,就容易引發火鬱症狀,需要用提升、分散藥物來治療,例如升麻和葛根等。

2. 痰有十因

痰者津液之別名也。痰不自生,必有因而生。或因風,或因寒,或因熱,或因濕,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積,或因食積,或因脾虛,或因胃虛。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雖曰治痰,而不知治痰之因,故痰復生而病不除也,余也。治痰必審其因而藥之,故無不瘥。夫因風而生痰者,痰吐涎沫,其脈浮弦,治以前胡、旋覆花之類。

因寒而生痰者,痰吐清冷,其脈沉遲,治以乾薑、官桂之類。因熱而生痰者,痰吐膠黃,其脈洪數,治以芩、梔、連、膏之類。因濕而生痰者,痰吐碧綠,其脈浮緩,治以蒼白朮之類。因暑而生痰者,痰多腥臭,其脈虛微,治以香薷、厚朴之類。因燥而生痰者,痰吐如線,或如小珠,或如膠漆,咳咳難出,其脈澀數,治以瓜蔞仁、天花粉、貝母之類。因酒積而生痰者,痰吐嘔惡,侵晨發嗽,治以豬苓、葛花之類。

白話文:

痰是身體裡的水分和黏液混合物,在某些情況下會被視為疾病的症狀之一。痰可以由許多原因引起,包括風、寒冷、高溫、溼氣、炎熱、乾燥等。此外,飲酒過量或者消化不良也可能導致痰產生。治療痰的方法應該根據病因進行選擇,例如因為風引起的痰可以用前胡和旋覆花來治療;因為寒冷引起的痰可以用乾薑和官桂來治療等等。總之,要根治病癥,必須先找出疾病的原因並對症下藥。

因食積而生痰者,痰吐如桃膠蜆肉之狀,胸腹悶而不安,治以香附、枳實、神麯、麥芽之類。因脾虛而生痰者,痰吐如潮湧,嗽發於五更之際,治以天冬、五味之類。然此皆為輔佐之藥,而君主之劑二陳湯又不可少也。

白話文:

因為食物堆積產生痰的人,痰會像桃膠和蜆肉一樣黏稠,胸部和腹部感到不舒適。治療可以使用香附、枳實、神麩、麥芽等草藥。因為脾胃虛弱產生痰的人,痰會像海浪般湧出,在早上五點左右咳嗽。治療可以用天冬、五味子等草藥。然而這些都是輔助性的草藥,主要的配方「二陳湯」也是不可或缺的。

3. 氣有九論

氣者一身之主也,內無七情所傷,外無寒暑所犯,則一氣周流而百骸舒暢也。如有七情所幹,寒暑所觸,則氣之變亂,疾病生矣。《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寒則氣收,暑則氣泄,九氣不同為症亦異。張子和論之詳矣,余不復贅。

姑以氣之虛實論之。夫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氣虛為病或精神短少,或倦怠嗜臥,或少進飲食,或眩運、痿躄,自汗泄瀉,遺脫之病生焉。審其症候,診其脈息,果是氣虛,則參耆白朮之類,必當用也。若夫心痛脅痛,小腸氣痛,此則邪氣實也,宜作有餘治之。因寒者散寒為先,熱者清熱為主,因痰者利痰,因食者消食,因血者活血,去其邪氣則正氣自通,而痛不作矣,切不可驟用參朮。丹溪曰:諸痛不可補氣,氣旺則其痛愈甚。

白話文:

「氣」是一身的主要能量來源,如果沒有受到七種情緒影響或是外部環境因素如寒冷與炎熱等侵襲,就能讓全身各部位都得到良好的循環流通,使人感到舒適愉快。但如果受到了這些因素幹擾,就會導致氣的能量出現混亂失調的情況,引發各種病症產生。「黃帝內經」指出,憤怒會使氣往上走,高興可以減慢氣的速度,悲哀會消耗掉一部分的氣力,害怕會使得氣往下沈降,受驚嚇時氣會變得紊亂,過度疲勞會造成氣大量流失,思考問題太多會阻礙到氣的正常循環,寒冷天氣會令氣凝固起來,炎熱天氣又會使氣向外洩漏出去。這九種不同的情況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也是有所區別的。張子和已經詳細地討論了這個問題,我不再重複說明瞭。

我們暫且從氣的虛弱與強盛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對於那些因為邪惡力量太強大而引起的病症來說,就是所謂的“實”;相反地,如果是因為身體本身的元氣不足而引起疾病的,就稱為“虛”。氣虛的人可能會表現出精神狀態不佳、容易疲乏想睡覺、吃不下東西或者消化不良等等症狀,還有可能會發生頭暈目眩、四肢乏力、出汗多、拉肚子以及尿頻尿急等狀況。要辨識這種病情是否屬實在於看他的症狀特徵及把脈檢查結果,確定確診後就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滋陰養陽功效的藥物治療,

余又見痛病日久,胃氣漸衰,病氣不減者,此皆醫家不明,認症不的,血病治氣,氣病治血,痰病治食,食病治痰,如此差誤,病根不去,正氣反損,為今之治,又當以補氣之藥為治,去邪之藥為佐。丹溪又曰:氣虛不補,氣何由行。經曰:壯者氣行而愈,怯者著而成病,正此謂也。

又聞氣屬陽,調氣之藥必用溫散,如沉香、木香、丁香、茴香、藿香、白蔻、陳皮、香附、砂仁之類。如病日久則氣從火化,而溫熱之劑又不可以單投,必以芩連梔柏之類為主,而少加熱藥為之響導。又聞氣者血之先,血者氣之配,氣既病焉則血不得獨利,故亦從而病也。是以治氣藥中必加以理血之藥,如芎歸芍藥,紅花桃仁亦必選用。

白話文:

我又看到一些病人長期疼痛,脾胃功能逐漸衰退,病情沒有減輕的情況,這都是醫生不明白病症的原因和確切的症狀,錯誤地治療血液疾病時使用氣藥,治療氣病時使用血液藥物;治療痰液問題時使用食物療法,治療飲食問題時則採用祛痰方法。這樣誤診後,病因無法去除,反而損害了身體的正常機能。因此現在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氣血爲主,並且輔以驅除疾病的藥物爲輔助手段。朱震亨說過:“如果氣虛而不補充它的話,那麼氣如何能夠運行呢?”經書上說:“強壯的人氣流通暢就會痊癒,虛弱的人氣滯留在體內就容易生病。”正是這個意思。

我還聽說氣屬於陽,調理氣的藥物必須具有溫熱疏散的作用,例如沈香、木香、丁香、小豆蔻、陳皮、香附子等這類藥材。但如果患者患病時間較長,則氣會從火性轉化,這時不能單獨服用這些溫和的藥物,必須要加入黃連、桅子、石膏之類的寒涼藥物作爲主要成分,再稍微添加些溫暖的藥物來引導它們發揮作用。另外還聽說過“氣是血的先導”,“血是氣的配合”。既然氣已經出現了病變,那血液循環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所以也會隨之出現異常情況。所以在治療氣的問題的同時也要加上調節血液的藥物,比如當歸、川芎、赤芍以及紅花、桃仁等等也應該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