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2)

回本書目錄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2)

1. 諸症莫逃乎四因

四因者,氣、血、痰、食也。予考丹溪治病,每用四君子湯以治氣,四物湯以治血,二陳湯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為主,更參以郁法治之,故藥品不繁而多中於病。

白話文:

「所謂的各種病症,歸根結底都不會脫離四大病因:氣滯、血瘀、痰濕、食積。我研究丹溪先生治病的方法,他常用四君子湯來調理氣滯,四物湯來處理血瘀,二陳湯來消解痰濕,以及平胃散來消除食積。他大多以這四種方劑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再配合疏解鬱結的療法,所以使用的藥材並不多,卻能對症下藥,效果顯著。」

2. 傷寒症傳遍六經必須熟認

霜降以後春分前,傷寒即病六經傳。傳過六經當自愈,請看《素問》不虛言。若然兩感傷寒症,一日兩經表裡病。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間當損命。是故傷寒不服藥,待過七日無差錯。七日之中一劑差,變為壞症終擔閣。先師立法玄又玄,誰人識得顛倒顛。陽盛格陰須細察,陰盛格陽必再研。

表裡陰陽明的確,汗溫吐下用無偏。如斯曲盡傷寒理,直達長沙一脈源。

白話文:

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的時節,如果得了傷寒病,這病會按照六經的順序傳遞。但是一旦六經都經歷過後,身體自然會康復,這一點,《素問》中有詳細的說明,並非空穴來風。然而,若是得了兩感傷寒,也就是一天之內同時影響兩條經絡,且一外一內,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連水都喝不下,甚至失去意識,六天內就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得了傷寒如果不服藥,至少要熬過七天,如果七天內沒有任何惡化,那麼通常就會好轉。然而,如果在這七天中病情持續惡化,那可能會轉變成更嚴重的病症,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了。先師定下的法則深奧難解,誰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呢?對於陽氣過剩導致陰氣受阻,或是陰氣過剩導致陽氣受阻的情況,我們必須細心辨別,深入研究。

只有當我們能清楚判斷病在表裡、陰陽,才能正確使用發汗、溫熱、催吐或攻下等療法。如果能如此精準地掌握傷寒的病理,就能直抵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影響深遠)的醫學精髓了。

3. 太陽經症

(夏日用九味羌活湯代麻黃湯)

太陽經症惡寒先,身熱頭疼脊痛連。有汗傷風脈浮緩,無汗傷寒脈緊弦。無汗麻黃湯可汗,汗多宜以桂枝煎。時藥香蘇加減用,對經中病即時痊。初病原來是太陽,即宜發表便安康。若還誤用陽明藥,引入肌中熱不涼。

白話文:

【太陽經病症】

在夏天可以用九味羌活湯代替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經的病症首先會感到很冷,接著身體發熱、頭痛及背脊痛相繼而來。如果有出汗,那是因為受了風邪,脈象會呈現浮緩;如果不出汗,則是受了寒邪,脈象會緊且弦。不出汗的情況下可用麻黃湯來發汗,但如果汗出太多,應該改用桂枝煎。當季的藥物如香蘇可以根據病情增減使用,只要對症下藥,病狀就能迅速好轉。

原本生病的原因如果是太陽經的問題,應該馬上使用能發散表邪的藥物,身體就會恢復健康。但是如果錯誤地用了陽明經的藥物,反而會讓熱邪進入肌肉組織中,使身體持續發熱無法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