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病源》~
1. 十、考證病源七十四種
2. 病因賦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則顯其症。症者病之標,因者病之本。《內經》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蓋百病皆生於六氣,諸症莫逃乎四因。傷寒傳遍六經,必須熟識。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內傷脾胃者,辨有餘於不足。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傷風,原有二種,治別三經。中暑有動靜之異,受濕有內外之分。火有七說,痰有十因。氣有九論,郁有六名。瘧犯暑風,更兼痰食,痢因濕熱,及受積停。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霍亂脾寒,傷食所致。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咳逆者,胃氣之不順。咳嗽者,肺氣之不清。噯氣皆由於痰火,咽酸盡為乎食停。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噎膈反胃者,氣食相凝。喘急有虛有實,痙痓有陽有陰。五積六聚者,總是氣凝其痰血。五癆六極者,皆緣火爍乎天真。吐血出於胃腑,衄血本乎肺經。痰涎血,屬於脾臟。
咯唾血,屬於腎經。牙宣者,陽明之熱極。舌衄者,少陰之火升。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驚悸痰迷,恐懼所致。健忘血少,憂鬱而成。癲狂者,分心肝之熱極。癇症者,尋痰火之重輕。便濁,有赤濁白濁之異。汗出,有自汗盜汗之名。九種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氣,病在厥陰。脅痛有兩邊之別,頭風有左右之分。腰痛者,腎虛而或閃挫。腹痛者,寒氣而或食停。痿症,不足與濕熱。痹症,寒濕與風乘。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閉,乃血液燥結。小便閉,乃氣滯不行。痔疾腸風,濕熱所致。發癍癮疹,風熱所乘。耳聾者,腎虛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齒痛乃胃熱蟲蛀,喉痹乃火動痰升。鼻塞由肺氣之不利,口瘡緣脾火之遊行。女子經水不調,皆因氣逆。寡婦心煩潮熱,多是郁生。帶下沙淋,由於濕熱。
血山崩漏,為損衝任。胎孕不安,治有二理。產後發熱,原有七因。茲七十四種之病,略舉其概而賦云,欲知其備,後論詳明。看方猶看律,用……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產生,都有其原因。一旦身體感受到異常,就會顯現出病症。病症是疾病的表面現象,而病因則是疾病的根本。《內經》中提到:瞭解了病的標和本,治療上就能萬無一失。若不瞭解病的標和本,就等於盲目行事。所有疾病都源自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有病症都不能逃離四大病因(內傷、外感、不內不外、蟲獸所傷)。傷寒會傳遍人體六經,我們必須熟悉其過程。瘟疫和普通感冒都是由四時之氣引發,我們必須先明白這一點。對於內傷脾胃的疾病,我們需辨別是過剩還是不足。對於外感熱病,我們需知道夏季的熱和春季的溫暖。
突然中風,有四種原因,治療方式分為三種情況。破傷風有兩種類型,治療需區分三條經絡。中暑有動態和靜態的不同,感受濕氣有內外之分。火有七種說法,痰有十種成因。氣有九種理論,鬱有六個名稱。瘧疾是由暑風引起,並伴有痰和食物問題,痢疾是因為濕熱和積食。嘔吐是因為胃氣上逆不下行,泄瀉是因為脾氣受傷不穩定。霍亂是脾寒,由傷食引起。痞滿是脾倦,由積濕形成。
咳嗽是因為胃氣不順,咳嗽是因為肺氣不清。噯氣都是由於痰火,咽喉痠痛全因食物停留。腹部脹滿是因為脾虛不運轉,噎膈和反胃是因為氣食凝結。喘息有虛實之分,痙瘲有陰陽之別。五積六聚,總歸是氣血痰凝結。五勞六極,都是因為火氣損耗真元。吐血源於胃腑,鼻血源於肺經。痰涎血,屬於脾臟問題。
咯血,屬於腎經問題。牙齦出血,是因為陽明經熱度過高。舌頭出血,是因為少陰經火氣上升。腹部狹窄,痰火各有不同。胸部煩熱,虛實可以區分。驚悸痰迷,是由恐懼引起。健忘血少,是由憂鬱造成。癲狂,需區分心肝熱度。癇症,需探查痰火輕重。尿濁,有紅濁和白濁的區別。出汗,有自汗和盜汗的名稱。九種心痛,痛在胃脘。
七種疝氣,病在厥陰經。脅痛有兩邊的差異,頭痛有左右的區別。腰痛,是腎虛或扭傷。腹痛,是寒氣或食物停留。痿症,是不足和濕熱。痹症,是寒濕和風邪。四種遺精,是心腎不能協調。五種黃疸,是濕熱燻蒸造成的。眩暈,無痰不會發生。消渴,無火不會產生。失眠,是痰火旺盛和血少。嗜睡,是脾胃疲倦和精神混亂。
大便祕結,是血液乾燥。小便不通,是氣滯不前。痔疾腸風,是濕熱導致。發斑癢疹,是風熱影響。耳聾,是腎虛的原因。眼疾,是肝火的結果。牙痛,是胃熱和蟲蛀。喉痛,是火氣和痰升。鼻塞,是肺氣不暢。口腔潰瘍,是脾火遊走。女性月經不調,都是因為氣逆。寡婦心煩潮熱,多是由鬱悶產生。帶下和沙淋,是因為濕熱。
血崩,是損傷衝任脈。胎孕不安,治療有兩種原則。產後發熱,原本有七種原因。以上七十四種疾病,只是概述其大概,想要全面瞭解,後面的論述會詳細說明。看藥方就像看法律,使用...(未完)
3. 百病皆因乎六氣
六氣者,風濕熱火燥寒也。《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濕脹滿,皆屬於脾。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
諸熱喘咳,嘔血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腫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癭瘤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血汙之病,皆屬於熱。諸熱瞀瘛,暴瘖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疼,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吐湧溢,食不下咽,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死,皆屬於火。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肌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諸病上下,所出水溢,澄澈清冷,癥瘕疝氣,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飢,吐痢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風有風熱、風寒。風寒則發散,祛風而寒自解。風熱則疏散,熱退而風自平。熱有虛熱、實熱、鬱熱。虛熱者補之,實熱者瀉之,鬱熱者散之。
火有陽火、陰火、虛火、實火。陰火虛火從其補,陽火實火從其瀉。濕有寒濕、風濕、濕熱、濕氣。寒濕者,熱藥以燥之;風濕者,風藥以勝之;濕熱者,寒藥以清利之;濕氣者,氣藥以通暢之。燥有寒燥、熱燥、風燥。熱燥者清熱,寒燥者溫經,風燥者祛風,亦必以養血潤燥之藥為君。
寒有外寒、內寒、虛寒。外寒發表為先,內寒溫中為急,虛寒壯陽而兼固本。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六氣指的是風、濕、熱、火、燥、寒。根據《原病式》所述,各種風症如震顫、頭暈等問題都與肝臟相關。各類疼痛、癢疹和皮膚病變則歸屬於心臟。所有與濕氣相關的脹滿感都是由脾臟引起。各種氣滯不順的問題都跟肺部有關。所有寒冷導致的收縮和拘緊都與腎臟有關。而所有突然發生的強直、肢體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狀都與風邪有關。
所有熱症如呼吸困難、咳嗽、大量出血、下肢抽搐、小便混濁、腹部腫大、腹部敲擊聲如鼓、膿瘍、腫瘤、結節、嘔吐、下痢、意識模糊、浮腫、鼻塞、流鼻血、血液外溢、血便、尿道感染、身體發熱、惡寒、戰慄、驚嚇、精神錯亂、幻覺、血崩、鼻血等問題,都與熱邪有關。所有與火相關的症狀如熱昏、抽搐、突然失聲、精神恍惚、焦躁不安、瘋狂、罵人、驚恐、腫脹、疼痛、氣逆、打噴嚏、嘔吐、喉嚨痛、耳鳴、聽力下降、嘔吐、食慾不振、視力模糊、突然拉肚子、抽搐、猝死等問題,都與火邪有關。所有與濕氣相關的症狀如抽搐、強直、胸腹積水、心膈膜堵塞、霍亂、嘔吐、下痢、身體沉重、肌肉浮腫、肉質鬆軟、一按就陷下去等問題,都與濕氣有關。
所有與乾燥相關的症狀如皮膚乾燥、脫皮、乾澀等問題,都與燥邪有關。所有從上下排泄的液體如清澈冷冽的水、腫塊、疝氣、腹部飽脹、劇烈疼痛、下痢白沫、飯後不久又餓、嘔吐物異味、關節不靈活、四肢冰冷、大便祕結等問題,都與寒邪有關。
風邪有風熱和風寒兩種,風寒會導致散發,但驅風後寒氣就會消失。風熱會導致散發,但熱度降低後風邪自然平息。熱邪有虛熱、實熱和鬱熱三種,虛熱需補充,實熱需排除,鬱熱需疏散。
火邪有陽火、陰火、虛火、實火四種,陰火和虛火需滋補,陽火和實火需排除。濕邪有寒濕、風濕、濕熱、濕氣四種,寒濕需用熱藥來消除,風濕需用風藥來克服,濕熱需用寒藥來清除,濕氣需用氣藥來疏通。燥邪有寒燥、熱燥、風燥三種,熱燥需清熱,寒燥需溫經,風燥需祛風,同時必須使用滋養血液和潤燥的藥物作為主要治療方式。
寒邪有外寒、內寒、虛寒三種,外寒需先發表,內寒需急溫中,虛寒需壯陽並兼固本。
4. 諸症莫逃乎四因
四因者,氣、血、痰、食也。予考丹溪治病,每用四君子湯以治氣,四物湯以治血,二陳湯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為主,更參以郁法治之,故藥品不繁而多中於病。
白話文:
「所謂的各種病症,歸根結底都不會脫離四大病因:氣滯、血瘀、痰濕、食積。我研究丹溪先生治病的方法,他常用四君子湯來調理氣滯,四物湯來處理血瘀,二陳湯來消解痰濕,以及平胃散來消除食積。他大多以這四種方劑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再配合疏解鬱結的療法,所以使用的藥材並不多,卻能對症下藥,效果顯著。」
5. 傷寒症傳遍六經必須熟認
霜降以後春分前,傷寒即病六經傳。傳過六經當自愈,請看《素問》不虛言。若然兩感傷寒症,一日兩經表裡病。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間當損命。是故傷寒不服藥,待過七日無差錯。七日之中一劑差,變為壞症終擔閣。先師立法玄又玄,誰人識得顛倒顛。陽盛格陰須細察,陰盛格陽必再研。
表裡陰陽明的確,汗溫吐下用無偏。如斯曲盡傷寒理,直達長沙一脈源。
白話文:
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的時節,如果得了傷寒病,這病會按照六經的順序傳遞。但是一旦六經都經歷過後,身體自然會康復,這一點,《素問》中有詳細的說明,並非空穴來風。然而,若是得了兩感傷寒,也就是一天之內同時影響兩條經絡,且一外一內,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連水都喝不下,甚至失去意識,六天內就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得了傷寒如果不服藥,至少要熬過七天,如果七天內沒有任何惡化,那麼通常就會好轉。然而,如果在這七天中病情持續惡化,那可能會轉變成更嚴重的病症,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了。先師定下的法則深奧難解,誰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呢?對於陽氣過剩導致陰氣受阻,或是陰氣過剩導致陽氣受阻的情況,我們必須細心辨別,深入研究。
只有當我們能清楚判斷病在表裡、陰陽,才能正確使用發汗、溫熱、催吐或攻下等療法。如果能如此精準地掌握傷寒的病理,就能直抵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影響深遠)的醫學精髓了。
6. 太陽經症
(夏日用九味羌活湯代麻黃湯)
太陽經症惡寒先,身熱頭疼脊痛連。有汗傷風脈浮緩,無汗傷寒脈緊弦。無汗麻黃湯可汗,汗多宜以桂枝煎。時藥香蘇加減用,對經中病即時痊。初病原來是太陽,即宜發表便安康。若還誤用陽明藥,引入肌中熱不涼。
白話文:
【太陽經病症】
在夏天可以用九味羌活湯代替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經的病症首先會感到很冷,接著身體發熱、頭痛及背脊痛相繼而來。如果有出汗,那是因為受了風邪,脈象會呈現浮緩;如果不出汗,則是受了寒邪,脈象會緊且弦。不出汗的情況下可用麻黃湯來發汗,但如果汗出太多,應該改用桂枝煎。當季的藥物如香蘇可以根據病情增減使用,只要對症下藥,病狀就能迅速好轉。
原本生病的原因如果是太陽經的問題,應該馬上使用能發散表邪的藥物,身體就會恢復健康。但是如果錯誤地用了陽明經的藥物,反而會讓熱邪進入肌肉組織中,使身體持續發熱無法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