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戴云:有痰喘,有氣急喘,有胃虛喘,有火炎上喘。有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急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咽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則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者,以火濟火也。

葉都督患此,諸醫以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凡久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

有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

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

喘急有風痰者,《婦人大全良方》千緡湯。

陰虛有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枳殼、半夏。

氣虛者,人參、蜜炙黃柏、麥門冬、地骨皮之類。

大概喘急之病甚,不可用苦藥涼藥,火氣盛故也,可用導痰湯加千緡湯治之。

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貼則止之。劫藥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椒目研極細末,用一二錢,以生薑湯調下止之。

又法,用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以上薑汁、煉蜜為丸,小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噙化之。

白話文:

標題: [喘息]

內容: 戴雲說:有因為痰多導致的喘息,有因為氣急導致的喘息,有因為胃虛導致的喘息,有因為火氣上升導致的喘息。痰多導致的喘息,每次喘息都會伴隨痰音。氣急導致的喘息,呼吸會變得急促但沒有痰音。胃虛導致的喘息,會出現抬肩縮肚的現象,並且喘息不會停止。火氣上升導致的喘息,病情會時好時壞,吃東西後症狀會減輕,但是吃完東西後又開始喘息。基本上,這是因為胃裡有實火,膈膜上有濃痰,食物下嚥後濃痰會跟著下降,喘息就會停止,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食物進入胃部後反而助長了火氣,痰又再次上升,喘息反而更嚴重。一般人不知道這一點,當作是胃虛來治療,使用燥熱的藥物,這就等於在火上加油。

葉都督曾經有這樣的病情,許多醫生都把他當作胃虛來治療,但一直沒好轉,後來使用導水丸,排出了五六次後病情就安定了。

對於長期喘息但尚未發作的情況,最重要的就是增強體質。一旦發作,就要以消除病因為主。

有的是因為氣虛導致的短氣和喘息,有的是因為痰多導致的短氣和喘息。

有的是因為陰虛,從小腹以下的部位火氣上升。

對於喘息急促且有風痰的人,可以參考《婦人大全良方》中的千緡湯。

對於因為陰虛且有痰導致的喘息急促,應該補充陰氣並降火,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枳殼和半夏。

對於氣虛的人,可以使用人參、蜜炙黃柏、麥門冬、地骨皮等藥物。

基本上,對於喘息急促的病情,不能使用苦藥或涼藥,因為火氣旺盛,可以使用導痰湯加上千緡湯來治療。

對於各種喘息不停的情況,可以使用一兩帖的強效藥物來止喘。使用強效藥物後,要根據痰和火氣來治療。將花椒籽磨成極細的粉末,使用一兩錢,用生薑湯調勻後服用可以止喘。

另一種方法,可以使用蘿蔔籽蒸熟作為主要成分,加上皁角燒成灰,按照相同比例混合成粉末,用薑汁和煉蜜製成小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粒,慢慢含化。

2. 哮(專主於痰宜吐法)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帶表散。

治積方,用雞子略敲,殼損膜不損,浸於尿缸內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效。蓋雞子能去風痰。

白話文:

對於治療哮症(專門針對痰的問題,適合使用催吐法),必須採用味道淡薄的食物,不能單純地使用寒涼性藥物,必須要搭配一些具有解表散寒效果的藥物。

在治療長期累積的疾病上,有一個偏方:先輕輕敲打雞蛋,讓外殼有些許破損但蛋膜不破,然後將其浸泡在尿桶裡三到四天,再取出並煮熟食用,這樣會有療效。因為雞蛋有去除風痰的效果。

3. 痢,身熱,後重,腹痛,下血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但分新舊,更量元氣。用藥與赤白帶同。

身熱挾外感,不惡寒,小柴胡湯去人參。

惡寒發熱為表證,宜微汗和解。

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

煎服。

後重積與氣鬱墜下,兼升兼消。

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力,此為亡血,倍用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或下痢而大孔痛者,此因熱流於下也,用:

木香,檳榔,黃芩,黃連,炒乾姜

或經退減十之七八,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炒芍藥、炒白木、炙甘草、陳皮,茯苓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有去濕實腸之功,恐氣滯未盡者,不可遽用此藥,只宜單服此湯可也。

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者,切勿驚恐,以白朮、陳皮各半盞和服,和之則安。

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瀉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之類,擇用以澀之,甚則加牡蠣,然須以陳皮為佐。若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炙天樞、氣海。

上方用川厚撲,為瀉凝滯之氣。然樸太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以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撲稍緩,比陳皮亦重,滯退一半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諸藥。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才;若為參、木之佐,亦能補也。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遠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諸不治證:

下痢純血者必死。下痢如塵腐色考死。下痢如屋漏者死。下痢如竹筒注者不可治。下痢如魚腦者,半生半死。

白話文:

[痢疾,身體發熱,排便困難,腹部疼痛,便血]

戴氏說: 痢疾雖然有紅色和白色的區別,但並沒有寒熱的差異。一般都按濕熱來治療,但需區分新舊病患,並考量患者的基本體質。用藥原則與治療紅白帶下相同。

如果身體發熱且伴有外感,但不畏寒,可用去人參的小柴胡湯。

如果出現畏寒和發燒的表證,應採用微微出汗的方式來和解病情。

藥方包括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煮水服用。

排便困難可能是因為積滯或氣鬱,需同時使用升清和降濁的療法。

如果氣行血和,積滯較少,但虛弱到只能竭力排便,這可能是失血過多,應加倍使用當歸,並輔以生芍藥、生地黃、桃仁,再以陳皮調和。如果下痢且肛門劇痛,可能因熱毒下行所致,可用木香、檳榔、黃芩、黃連、炒乾薑。

如果痢疾已好轉七八成,積滯已清除,但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恢復,可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搭配固腸丸三十粒。然而固腸丸性質燥烈,有去濕和實腸的效果,如果氣滯未完全消除,不宜立即服用,只適合單獨服用湯劑。

如果痢疾後消化系統仍未完全恢復,或飲食過量,或極度飢餓後進食,導致腹部疼痛,千萬不要恐慌,可用白朮和陳皮各半杯和服,可以安定病情。

如果長期痢疾後體虛氣弱,滑瀉不止,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物,酌情使用以止瀉,嚴重時可加入牡蠣,但必須以陳皮輔助。如果過於止瀉也可能造成疼痛。更嚴重的情況,可灸天樞、氣海穴。

以上方子中使用川厚朴,可幫助排除滯氣。然而厚朴溫性強烈且易耗氣,長時間服用會使人虛弱,一旦氣滯現象稍微改善就應停止服用。如果仍有殘留的氣滯,可用炒枳殼和陳皮。但枳殼也會耗氣,比厚朴溫和些,比陳皮強烈些,氣滯現象減輕一半後就應停止服用,只保留陳皮以調和各種藥物。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具有調節補泄的作用;若與人參、白朮等藥配合,也能起到補益作用。

對於痢疾導致的腹痛,白芍藥和甘草是主要的藥物,當歸和白朮作為輔助。如果怕冷的腹痛可加肉桂,怕熱的腹痛可加黃柏。在長期治療中,還需考慮季節和氣候變化來調整藥物,這樣才能確保療效,不能只是固守一個方子。

以下是無法救治的情況:

純血痢疾必定死亡。痢疾呈塵土或腐爛色澤的,預後不良。痢疾像屋頂漏水般持續不斷的,會死亡。痢疾像竹筒傾倒般猛烈的,無法治療。痢疾如魚腦般稠密的,生存機會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