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會萃》~ 卷三 (3)
卷三 (3)
1. 氣屬陽動作火論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期,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昌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遂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陰之火焉,上燔肺氣之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有曰:五志過極,則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熱,所據何理?且言七氣湯製作,其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甘桂、甘草,遂以為平和可用,常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愈其藥,以治真氣。以下諸氣,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
況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經言九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散,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勝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論,治而類聚香熱之藥,通言以治諸氣,豈理之哉。
夫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今以時以其氣久抑滯,藉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無佐使制伏,所起之氣遇之,甚則增熾鬱火,蒸薰氣液而成積,自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隔。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滯雖易散,內挾痰積,閉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氣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刁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升發火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
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當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憎變,由其喜墜而愈耳。形質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急奔息而死。
所以有形丹石丸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故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愈甚,自覺無冷,非真冷也。火熱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皆生於氣,以正氣受邪之下一也。
今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
白話文:
[氣屬陽動作火論]
捍衛並保持身體平衡狀態的稱爲氣,擾亂這種平衡,讓身體運作異常的則稱爲火。在身體處於平和狀態時,氣在外保護我們的體表,並在體內循環,周流全身,循環無盡,出入升降都有規律,它源自中焦,由肺氣總管,平常就可能使人患病。當人被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輪番攻擊,五志(怒、喜、思、憂、恐)交替發作,違背了正常的狀態,原本清晰的氣就變成了渾濁,原本運行的氣受阻停止,體表失去保護而不和,內在缺乏強健下降,營運動力漸遠,肺部失去控制,妄動不止,這就是五志厥陰之火,它會燒灼肺氣導致疾病。爲什麼呢?氣本來屬於陽,當它反勝則變爲火。
劉完素曾說:五志過度,就會變成火。爲什麼後世不以此爲依據,卻一味地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氣作寒熱,這是根據什麼理論呢?況且說到七氣湯的製作,使用青皮、陳皮、三棱、蓬術、益智、甘桂、甘草,便認爲平和可用,通常用於治療因七情傷害的情況。這種混同一意的做法,沒有治好真正的氣,卻用以下的各種氣來治療。更嚴重的是,居住的情境各不相同。經書上提到的九氣變化,從未略過任何一個細節,如憤怒則氣上衝,喜悅則氣緩和,悲傷則氣散逸,恐懼則氣下降,寒冷則氣收斂,炎熱則氣泄散,驚嚇則氣混亂,勞累則氣消耗,思考則氣結滯。其治療方法,對於高位的抑制,低位的提升,寒冷的用熱治療,驚嚇的用平和治療,勞累的用溫補,結滯的用散開,喜悅的用恐懼克服,悲傷的用喜悅克服。九氣的治療,各自有分別,哪有混合作爲寒論,用聚集香熱的藥來通治各種氣的說法,這豈有道理?
氣是一種氤氳清虛的現象,如同霧露附着在物體上。現在如果氣長時間被壓抑,藉此機會進行開發,但藥物中沒有佐使制伏,所引起的氣遇到這種情況,嚴重的會增加鬱火,蒸燻氣液形成積聚,從積聚逐漸增長成爲痰,一旦飲下隔閡。氣是氤氳清虛的現象,如同霧露附着在物體上,即使滯留容易散去,但如果內夾痰積,閉合後再次結聚,長期服用,怎麼會有氣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的情況呢?這都是人們受到誤導的原因,這種誤解已經很久,相互影響並轉化,最終無法挽救。升發火過旺,辛辣散發氣,燥熱傷害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
人們常說腎虛,無法攝氣歸原,於是使用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壓上升的氣。而且硫磺、黑錫加上香熱,又沒有補養的性質,這樣真的能生氣並補腎嗎?應當仔細考慮。對於溼痰非常旺盛的人,也許剛開始服用時,不會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因爲它們喜歡下沉而得到緩解。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如何挽救?不瞭解肺部受到火炎,子氣也變弱,降令無法執行,火無法控制,相互煽動而動,本身勢力空虛,生命就像細線一樣。積聚到深處,丹毒助長火勢,一旦火氣瘋狂擴散,急促喘息而死。
因此,有形的丹石丸藥,重墜無形的氣,這種氣將如何承受,隨之下降呢?就像石頭投入水中,水並不會下沉,難道不會死嗎!朱丹溪說過:上升的氣,從肝部出來,中間夾帶着相火,熱度更甚,自己感覺不到冷,但這不是真正的冷。火熱像水,熱量積累過多,陽亢陰微,所以有這種症狀。把假的當作真的,看似正確卻帶來禍害,這能說得完嗎!《內經》雖然說百病都生於氣,這是因爲正氣受到邪氣的影響。
現在七情傷害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引發各種疾病,應當詳細查看起因,滯留在哪個經絡,上下部位。臟腑之氣的不同,根據經絡用藥,有寒熱溫涼的差異。比如枳殼有利於肺氣,但多服會損害胸中的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會損害真氣。
還有像木香治療中下焦氣,香附快速消除滯氣,陳皮泄氣,藿香香氣上行胃氣,紫蘇散表氣,厚朴瀉衛氣,檳榔瀉至高之氣,沉香升降氣,腦麝香散真氣,像這樣的藥物,氣實可以適用。其中有些行散,有些損害泄氣,可以過量服用嗎?使用它們可以治療氣的表面問題,卻不能治療氣的根本。難道還可以再輔以燥熱的藥物,以火濟火,混同施治?又讓人經常服用,多服用,可以嗎?氣與火,其實是一體兩面。
動靜的變化,反過來轉化爲氣作火論治,與病情相符。丹溪的《發揮》中說:冷生氣的說法,出自高陽生的謬論,身體並非自行感受寒氣,口中食用寒物,而足以談論寒氣,恐怕十個中沒有一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