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癩頭

用紅炭淬長流水,令熱洗之。又服酒製通聖散。除大黃酒炒外,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調敷。又方用:

松樹厚皮(燒灰,二兩),白膠香(熬沸傾石上,二兩),黃丹(一兩,飛),白礬(半兩,火飛),軟石膏(一兩),黃連(半兩),大黃(半兩),輕粉(四釐)

上極細末,熬熟油,調敷瘡上。先洗了瘡痂敷乃佳。

白話文:

【對於頭部癩瘡】

使用經紅熱炭淬煉後的長流水來熱洗患處。同時服用經過酒製的通聖散。除了將大黃以酒炒過之外,還需將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和白礬研磨成粉末,然後調勻敷在患處。

另一個方法是:

取松樹的厚皮燒成灰(約二兩),白膠香熬煮至沸騰後倒在石上冷卻(約二兩),黃丹(約一兩,需飛粉處理),白礬(約半兩,需火飛處理),軟石膏(約一兩),黃連(約半兩),大黃(約半兩),輕粉(約四釐)。

將上述材料磨成極細的粉末,再用熟油調勻,塗抹在瘡口上。最好是在清洗完瘡口並清除掉瘡痂後再進行敷藥,效果更佳。

2. 赤瘤

生地黃,木通,荊芥,苦藥帶表之類,用芭蕉油塗患處。

白話文:

對於赤瘤這種狀況,可以使用生地黃、木通、荊芥這些具有苦味且具清熱解毒效果的草藥。處理方式是,將這些草藥磨碎後,混合芭蕉油一起,塗抹在病患的患部上。

3. 鼻赤

雄黃,黃丹,同敷。

一小兒好吃粽成腹痛:

黃連,白酒藥,為末,調服乃愈。

白話文:

對於鼻子泛紅的情況,可以使用雄黃與黃丹,混合後塗敷於患部。

有一個小孩因為過量食用糉子導致腹部疼痛:

解決方式是取黃連,用白酒煎煮成藥,磨成粉末後調和服用,最終病情得以康復。

4. 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急。何者?蓋能燔灼焚焰,飛走狂越,消鑠於物,莫能御之。遊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違於道,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今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也。

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以謂一水不勝二火。火之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

心謂君主,自焚則死矣。丹溪又啟火出五臟主病,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瘡痛瘍屬於心,火之用也。諸氣憤郁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自人為。又考《內經》病機一十九條,內舉屬火者五: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而河間又廣其說,火之致病音甚多,深契《內經》之意。吐酸、嘔、喘、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感、悲笑譫妄、衄蔑血汙之病,皆少陰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

若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踵痠疼、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瘂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此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絡包、三焦之氣所為也。是皆火之變見於諸病也。謂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藥之所主,各因其屬。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濕析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

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並,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以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盛熾,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火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

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求火之為病,施治何所依據。故於諸經集略其說,略備處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白話文:

疾病中的火象,其危害非常大,變化極快,症狀明顯,導致的死亡也非常迅速。爲什麼呢?因爲火能夠燃燒,使物體迅速消耗,沒有力量能夠抵禦它。它在人體三焦之間遊走,不論虛實,都能影響:君火就像人間的火,相火就像龍的火。火的性質本不會隨意發動,如果遵循自然規律,通常會處於穩定狀態,聽從命運運行,創造生命生存的機會。然而,人在氣交中活動多於靜止,想要不隨意發動,怎麼可能!

一旦火象失控,原氣受傷,兩者無法共存,火勢過旺會導致疾病轉移到其他經脈,這絕不是小事。當火象達到極限時,疾病可能導致死亡。因此經典中提到一水難勝二火。除了天造君相的火,還有來自厥陰臟腑的火,源於內心五種情緒,受到六種慾望和七種情感的激發,火隨即產生。大怒時,火起於肝;飽醉時,火起於胃;房勞時,火起於腎;悲傷或激動時,火起於肺。

心是君主,若自焚則會致命。丹溪進一步指出火出五臟主病,例如:各種風動、眩暈屬於肝火;各種瘡痛屬於心火;各種氣憤抑鬱屬於肺火;各種溼腫脹滿屬於脾火。經典中所謂的“一水難勝五火”的火,源自人的行爲。再考察《內經》中十九條病機,其中五條與火有關:各種熱瞀瘛都屬於火;各種禁鼓慄、失去精神守護都屬於火;各種逆衝上屬於火;各種燥狂越屬於火;各種疾病腫疼、驚駭都屬於火。

河間更廣泛地解釋了火導致疾病的多種可能,深刻符合《內經》的意旨。例如:吐酸、嘔、喘、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瀉霍亂、瞀鬱腫脹、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感、悲笑譫妄、衄蔑血污等病,都屬於少陰君火的火,由真心和小腸之氣所致。

而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踵痠疼、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瘖耳鳴及聾、嘔吐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等,都屬於少陽相火的熱,由心絡包和三焦之氣所致。這些都是火變現在各種疾病中的表現。脈象虛弱時浮大,實則洪數。治療時,應根據病症屬性選擇藥物。

君火就是心火,可以用溼潤抑制,用水滅火,直接折斷,只有黃連等藥物可以控制它。相火就是龍火,不能用溼潤來分析它,應該順應其性而抑制,只有黃柏等藥物可以降服它。唉!瀉火的方法豈止這些。虛實情況複雜,不可不察。根據不同臟器,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這些都是苦寒的味道,能瀉多餘之火。

如果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與元氣無法並存,造成陽虛病,應使用甘溫的藥物治療,如黃芪、人參、甘草等。如果陰微陽強,相火旺盛,佔據陰位,逐漸煎熬,造成火虛病,應用甘寒的藥物降服,如當歸、地黃等。如果心火過旺,鬱熱內實,造成陽強病,應用鹹冷的藥物抑制,如大黃、朴硝等。如果腎水受損,陰失去守護,無根之火,造成虛病,應用壯水的藥物控制,如生地黃、玄參等。

如果右腎命門火衰,造成陽脫病,應用溫熱的藥物輔助,如附子、乾薑等。如果胃虛過食冷物,抑制陽氣在脾土,造成火鬱病,應用升散的藥物發汗,如升麻、幹葛、柴胡、防風等。如果不明白這些分類,如何理解火的病象,治療依據何在。因此,在各經集中略述其說法,爲處方提供參考,避免實實虛虛的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