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三焦之疾燥熱勝陰

嘗讀劉河間先生三消之淪,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人身六位五臟,而究乎萬物之原,終引《內經》論渴諸症,以辨乎世方熱藥之誤。此比物立象,反復申明,非深明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邪,請陳其略。

夫經中有言心肝氣厥而渴者,有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癉而渴者,有因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傷飽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十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痛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乾燥熱勝液一也。

三消之熱,本濕寒之陰氣衰,燥熱之陽氣大甚,皆因乎飲食飢飽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宜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輝而燥熱鬱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搏,飲食過度。亦有年少脈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虛熱血虛不能利,實熱燥甚於腎,故渴而不飲。

白話文:

我讀了劉河間先生關於三消症的著作,他從天地六氣五味入手,將其與人體六位五臟相配,深入探究萬物之源,最終引用《內經》論述渴症,指出世俗熱藥的錯誤之處。他以物喻象,反覆闡明,如果不是深明陰陽造化之機的人,誰能做到這樣呢?請讓我簡述一下他的觀點。

《內經》中提到心肝氣厥而渴、腎熱而渴、胃和大腸結熱而渴、脾癉而渴、小腸痹熱而渴、傷飽肥甘而食渴、醉飽入房而渴、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傷害胃十而渴、腎熱而渴、痛風而渴等等,雖然五臟部位不同,發病原因各異,但最終都是因為乾燥熱盛,導致津液虧損。

三消症的熱症,源於濕寒之陰氣衰竭,燥熱之陽氣過盛,皆因飲食飢飽失節,腸胃乾涸,氣液失衡;或者耗損精神,過度勞累;或者因大病導致陰氣損傷,血液衰虛,陽氣亢盛,燥熱鬱結;或者長期嗜食鹹物,暴飲暴食;或者年少時服用金石丸散,久而久之實熱積結於下焦,虛熱血虛不能暢通,實熱燥盛於腎,導致渴而不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故治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濕之甚,濟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泄漏消渴,多者不知。

其書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小便多;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籲!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喝水很多,小便也很多,這就叫做「消渴」。如果一個人吃很多東西,卻不太渴,小便次數頻繁,並且消瘦,這就叫做「消中」。如果一個人感到很渴,一直不停地喝水,腿部消瘦,小便中有油脂,這就叫做「腎消」。這三種消渴症,都是由於燥熱所致。所以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應該是滋補腎水的陰寒虛弱,瀉掉心火的陽熱實熱,消除腸胃燥濕,補充身體的津液,使身體的通道暢通無阻,津液生生不息,氣血運行順暢,這樣病就會逐漸痊癒。難道不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養陰,制燥滋水,補充津液嗎?為什麼有些人還是不知道呢?

這本書認為,消渴症的病因是下部的腎水不足,不能抑制上焦的心火,導致上焦心火實熱,表現為煩渴,下部腎水虛寒,表現為小便頻繁。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使元氣更加虛弱,下部的腎水更加衰敗,這樣上焦心火就更難治癒了。所以,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元氣。如果下部的腎水充足,能夠抑制上焦的心火,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止渴,小便恢復正常,疾病就會痊癒。唉,真是不明白陰陽虛實之道啊!腎水屬陰,本性寒涼,虛則表現為熱;心火屬陽,本性溫熱,虛則表現為寒。如果腎水陰虛,就會導致心火陽實,這就是陽實陰虛,上下都表現為熱的狀態。

以彼人言,但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能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

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大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為聾、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白話文:

第一段

有些人說,患者只是頻繁小便,就妄言是下半身寒涼導致的。他們哪裡知道,其實是腸胃燥熱鬱結才造成這樣的現象呢?要知道,寒性物質屬陰,能滋養水氣而瀉火;熱性物質屬陽,能滋養火氣而消耗水氣。現在患者腎水不足以克制心火,導致上下俱熱。為何要用熱性物質去滋養腎水,想要讓它去克制心火?這不是糊塗嗎!他們不明白,水氣充盈才能克制火氣,虛弱就無法克制火氣。因此,陽盛陰虛就會導致燥熱耗損津液,小便量少而滴滴淋漓;陰盛陽虛則無法克制水氣,小便量多而頻繁。

第二段

他們還不知道,消渴症小便量多,是因為燥熱過甚,三焦、腸胃的腠理鬱結滯塞,緻密阻塞,導致水液無法滲透泄出,滋潤到身體外圍,滋養百骸。因此,腸胃外圍燥熱非常嚴重,即使喝很多水進入腸胃,也無法滲透到身體外圍,所以口渴不止,小便量卻很多。水液無法滲透泄出滋潤身體外圍,就會導致陰津耗竭,無法自我滋養,時間久了就會演變成耳聾、眼盲、瘡瘍、痤痱等症狀,危及性命。這分明是燥熱傷陰啊!

2. 泄瀉從濕治有多法

泄瀉者水瀉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得此證者,或因於內傷,或感於外邪,皆能動乎脾濕,脾病則升舉之氣下陷,濕變注並出大腸之道,以胃與大腸同乎陽明一經也。云濕可成泄,垂教治濕,大意而言。後世方論,泥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

下久不止,不分所得之因,遂以為寒,而用緊澀熱藥兜之。夫泄有五:飧泄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漸下,汗積黏垢,濕兼熱也;鶩泄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舉治不可執一而言,謹書數法於後。

白話文:

泄泻可以分为五种:

  • 飧泄:水谷不消化就完完整整地排出,这是湿气夹杂着风邪。
  • 溏泄:泻下逐渐变稀,并伴有汗液积聚、黏稠的垢物,这是湿气夹杂着热邪。
  • 鹜泄:泻下物清澈、冷凉,小便也清白,这是湿气夹杂着寒邪。
  • 濡泄:身体沉重无力,泻下物多水,这是湿气过重。
  • 滑泄:泻下不止,难以控制,这是湿气胜过气,导致气虚脱。

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舉治不可執一而言,謹書數法於後。

泄泻有寒热虚实之分,不可一概而论,下面列举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總結: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泄泻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了泄泻主要是由脾胃湿气引起的,并根据不同的泄泻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它也提醒我们,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夫泄有宜汗解者。經言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云用蒼朮、麻黃、防風之屬是也。有宜下而保安者,若長沙言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下利己差,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安,悉用大承氣湯加減之劑。有宜化而得安者。

《格致餘論》:夏月患泄,百方不效,視之久病,而神亦瘁,小便少而赤,脈滑而頗弦,格悶食減。因悟此久積所為,積濕成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下固也,清其源則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湯溫服一碗許,探喉中,一吐痰半升,如利減一半。次早晨飲,吐半升而利止。有以補養而愈者,若《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泄瀉,從黃耆建中湯。

白話文:

腹瀉的治療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有些腹瀉需要用汗法來解,例如《經》上說春天受風寒,夏天就容易腹瀉,還有說久風也會導致腹瀉,像《保命集》中用蒼朮、麻黃、防風等藥物就是這個道理。有些腹瀉需要用下法來安,例如長沙醫書上說,腹瀉脈象滑數的,是積食所致,需要下之。如果腹瀉好轉,但過一段時間又復發,說明下得不乾淨,需要再下一次,可以用大承氣湯加減方。有些腹瀉需要用化法來安,例如《格致餘論》中說夏天腹瀉,百方不效,病人久病神疲,小便少而赤,脈象滑弦,胸悶食慾減退,這是因為濕邪積久化為痰,停留在肺中,需要用下法固護大腸,並清肺中的痰濕,才能根治腹瀉。像用茱萸等藥物煎湯溫服,可以引出痰液,腹瀉也會減輕。有些腹瀉需要用補養法來治癒,例如《脾胃論》中說,脈象弦細,氣虛自汗,四肢發熱,大便泄瀉,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有宜調和脾濕而得止者,若潔古言曰,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朮、芍藥、茯苓,加減治之。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言胃中濕,脾弱不能運行,食下則為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

有宜燥濕而後除者,若《脾胃論》言土濕有餘,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有宜寒涼而愈者。若長沙言脅熱自利者,黃芩湯主之,舉其濕熱之相宜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欲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里;下痢清白,水液澄澈,可與理中、四逆湯輩。究其利小便之相宜者,河間言濕勝則濡泄,小便不利者,可與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

白話文:

如果要調和脾濕以達到止瀉的效果,可以用白朮、芍藥、茯苓等藥物加減治療。如果要升舉脾氣以安穩脾胃,可以用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甘草等藥物治療。如果要燥濕以去除濕氣,可以用平胃散治療。如果要寒涼以治病,可以用黃芩湯治療。如果要溫熱以治病,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等藥物治療。如果要利小便,可以用五苓散、益元散等藥物治療。

以其收斂之相宜者,東垣言寒滑氣泄不固,制訶子散澀之。以上諸法,各有所主,宜獨利小便而濕動也,豈獨病因寒,必待龍骨、石脂緊重燥毒之屬澀之。治者又當審擇其說。一途取利,約而不博,可乎?

白話文:

如果要收斂,就要用適合的方法。東垣認為寒滑氣泄不固,可用訶子散收澀。以上這些方法,各有其適用之處,應當單獨利小便,並針對濕氣而治。哪裡能說病因一定是寒,就一定得用龍骨、石脂等燥毒之物來收澀呢?治療者應當仔細斟酌各種說法,單純追求利尿,固然有效,但不能拘泥,應當廣泛考慮,這樣才能真正治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