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會萃》~ 卷二 (5)
卷二 (5)
1. 淋(皆屬於痰熱)
淋者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皆屬於熱也。宜解熱利小便,山梔子之類,用苦參、甘草煎服。諸藥中皆加牛膝。
老人亦有氣虛者,人參、白朮中帶木通、山梔。
亦有死血作淋者,以牛膝作膏,此證亦能損胃不食。
白話文:
[尿頻尿急(都屬於痰熱症狀)]
內容翻譯爲: 尿頻尿急指的是排尿困難,想尿卻尿不出來,或者剛尿完又想尿,這些症狀通常都是由體內熱氣過盛引起的。治療上應以清熱利尿爲主,可以使用像山梔子這樣的藥材,配以苦參和甘草一起煎煮服用。在所有藥方中,都可以添加牛膝。
對於老年人來說,也可能是因爲氣虛導致的,這時可以在人參、白朮的配方中加入木通和山梔。
另外,也有因體內淤血導致尿頻尿急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用牛膝製作膏劑來治療。這種症狀也可能影響到胃部功能,導致食慾不振。
2. 小便不通
氣虛,血虛,痰,風閉,實熱
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蓋氣承載其水也。氣虛用人參、黃耆、升麻等,先服後吐,或參耆藥中探吐。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芎歸湯吐亦可。痰多二陳湯,先服後吐。皆用探吐。痰氣閉塞,二陳湯加木香、香附探吐,實熱者宜利之。
一婦人脾痛,後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於下焦,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後煎柤吐之。
白話文:
[小便不順]
若是因為氣力不足、血液不足、痰多、風邪阻塞、或是實質的熱氣導致小便無法順暢排出。
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催吐的方式來提升體內的氣力,當氣力提升,水分自然就能順利下降。這是因為氣力能帶動體內的水分運行。對於氣力不足的人,會使用如人參、黃耆、升麻等藥材,先服用這些藥材後再進行催吐,或者在服用這些藥材時就進行催吐。若是血液不足,則會先服用四物湯,再進行催吐,或者使用芎歸湯來催吐。若是痰多,則會先服用二陳湯,再進行催吐。以上所有情況,都會進行催吐。
若是痰氣阻塞,則會在二陳湯中加入木香和香附,然後進行催吐。若是實質的熱氣,則應該選擇利尿的治療方式。
有一名婦女,先是感到脾臟疼痛,之後出現大小便不通的症狀。這是由於痰液阻塞了中焦,而氣滯留在下焦所致。對此,會使用二陳湯加上木通,初次服用後,再進行煎煮和催吐。
3. 關格
戴云: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力氣之橫格也。
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以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白話文:
戴雲表示:所謂的關格,就是指胸膈間感覺有東西阻礙,想打嗝卻打不上來,想嘔吐卻吐不下,甚至沒有食慾,這是因為氣流在體內橫向受阻。
必須使用催吐的方式,將這股橫向受阻的氣流提升,目的不在於排出痰液。
如果患者有痰,可以使用二陳湯進行催吐,在催吐過程中就能順利排痰。若患者是因為中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應當補充氣血,在治療過程中同時調整氣血的上下循環。
4. 小便不禁(屬熱,屬虛)
戴云:小便不禁出而不覺,赤者有熱,白者為氣虛也,熱者五苓散加解毒散,虛者五苓散加四物湯。
白話文:
戴先生說:如果小便失禁,自己無法感知尿液排出,尿色偏紅是因為體內有熱,尿色偏白則是因為氣血不足。對於體內有熱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解毒散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氣血不足,則應該使用五苓散加上四物湯來調理。
5. 癇驚(痰,宜吐)
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者是也。
大率行痰為主。
黃連,南星,瓜蔞,半夏
尋痰尋火,分多少,治無不愈。
分痰分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後用東垣安神丸。此證必用吐,吐後用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
白話文:
戴先生說:所謂的癇,就是一般人常說的豬癲風。
治療上,主要以清除痰濕為首要目標。
使用黃連、天南星、栝樓、半夏等藥材。
找到痰的來源和火氣的根源,根據病情的輕重,合理施治,一般都能達到治療效果。
區分痰濕和熱氣,對於有熱氣的人,用清涼藥物來清心去火;對於有痰濕的人,必須使用催吐藥物,催吐後再使用東垣安神丸。這種病情必須要使用催吐療法,催吐後再用平肝藥物,如青黛、柴胡、川芎等進行調理。
6. 健忘
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世事者。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白話文:
戴雲說:所謂健忘,就是做事往往有開始卻沒有結尾,說話時不知道從頭到尾的連貫性。這被命名為一種疾病,而不是與那些天生愚鈍、不懂世事的人相提並論。大多數患有這種症狀的人是因為精神力不足,當然也有部分是因為痰濕影響。
7. 怔忡(大概屬血虛)
有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
戴云:忡怔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是也。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真覺心跳者是血少,用四物安神之類。
白話文:
標題:心悸(大約屬於貧血)
內容:只要一有煩惱就會感到心悸,這屬於心虛的症狀。這種狀況時好時壞,痰多是由於內火旺盛引起的。
戴雲說:心悸的人會感覺到心裡不踏實,像是隨時會被什麼東西抓住一樣。瘦弱的人多半是因為血液不足。肥胖的人則可能跟痰濕有關。一般來說,心悸多由痰濕引起。真正感覺到心臟跳動快速的情況,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可以使用四物湯等安神藥方進行調理。
8. 驚悸
血虛,用硃砂安神丸。
白話文:
【驚悸】 如果是因為血虛而導致的驚悸,可以使用硃砂安神丸來治療。在這裡,「血虛」指的是人體血液不足,可能造成心悸、驚慌等症狀;「硃砂安神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安撫心神,改善因血虛引起的驚悸情況。
9. 痓(大率與癇病相似)
多是血虛。有火兼痰。人參、竹瀝之類。不用兼風藥。
白話文:
「這種病症大多因為血虛引起,可能同時伴有火氣旺盛和痰多的情況。治療上可以使用人參、竹瀝這一類的藥物,但不需要同時使用針對風邪的藥物。」
10. 血塊(一名積瘕)
塊在中為痰飲,在右力食積,在左為血積。
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此理曉然。醋煮海石、三稜、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白朮湯吞下瓦龍子,能消血塊,次消痰。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行死血,塊去須大補。石鹼一物,有痰積有血塊可用,洗滌垢膩,又消食積。
白話文:
標題:[血塊(又稱積瘕)]
內容:如果身體內部有塊狀物,右邊可能是食物積累,左邊則可能是血液積聚,而位於中間的多是痰濕。
氣本身不會形成塊狀物。一旦形成了塊狀物,那一定是某種有形的物質,像是痰、食物殘渣或凝固的血液,這道理很清楚。可使用醋煮海石、三稜、莪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等藥材來治療。
用白朮湯送服瓦龍子,可以消除血塊,其次能化解痰濕。對於治療塊狀物,應先降火並消除食物積累,因為食物積累會轉化為痰濕。排出凝固的血液後,必須進行大補。
石鹼這種物質,如果身體有痰濕積聚或是血塊,都可以使用。它不僅能清潔去除污垢,還能消除食物積累。
11. 吐蟲
以黑錫炒成灰,檳榔末,米飲調。
白話文:
對於有吐蟲的情況,可以用黑錫燒製成灰燼,再配上檳榔磨成的粉末,用米湯來調和服用。
12. 癥瘕
戴云: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症;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用蜀葵根煎湯,煎人參、白朮、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湯,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一服,可見塊下。病重補接之,後加減再行。
消塊丸,即《千金》大消石丸,止可磨塊,不令人困,須量虛實而用可也。
硝石(六兩),大黃(八兩),人參,甘草(各三兩)
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斗,置銅器中以竹片作準,每入一升,作一刻柱器中熬,先納大黃,不注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則取丸如雞子中黃大,每服一丸,米飲下。如不能大丸,則作小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後下如雞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後忌風冷,淡軟粥調理。
又,,三聖膏
未化石灰半斤為末,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火外,候熱少減,吹下大黃末,以大黃一兩為末,就爐炒同熱,減入桂心末半兩略炒,入米醋熬成膏藥,厚攤火烘,熱貼患處。
貼積聚塊
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用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
白話文:
戴氏說:中醫所稱的積聚癥瘕,其中'癥'指的是積聚成固定塊狀,無法移動的情況;而'瘕'則是指這種情況可能時有時無,位置也可能上下左右變動。
治療方法是使用蜀葵根熬煮成湯,再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等藥材,最後放入細碎的桃仁和玄明粉少量,熱飲此湯,能見到塊狀物排出。病情嚴重者,需在治療後進行補養,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式。
另一種療法是'消塊丸',源自《千金方》中的大消石丸,主要功能是消解塊狀物,且不會使人感到疲憊,但使用時必須考慮患者身體虛實情況。
藥材包含硝石六兩、大黃八兩、人參及甘草各三兩,研磨成粉末後,以三年陳醋三鬥,置於銅器中,每加入一升陳醋,便熬煮一刻鐘,先放進大黃,不需攪拌,待其微微沸騰一刻鐘後,再放入其他藥材,同樣熬煮一刻鐘,最後以微火慢熬至可塑形,捏成雞蛋黃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丸,米湯送服。若無法做成大丸,可做小丸,如梧桐籽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粒。排泄物會像雞肝、米泔水般呈現赤黑色,排後需避免吹風受寒,以清淡粥食調理身體。
另外,還有'三聖膏'的療法,
取半斤石灰磨成粉末,置於陶器中炒至淡紅色,移出火源待稍微降溫後,加入已磨成粉的大黃一兩,並與石灰粉一同置爐上炒熱,再加入桂心末半兩快速炒一下,最後加入米醋熬成膏藥,厚塗在患處,熱敷。
對於在皮膚與肌肉間的痞塊,需使用補氣藥物,香附能促進氣血運行,配合二陳湯加上補氣藥物,首先必須戒除高脂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