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平治會萃》~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腹痛

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

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寒。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脈弦強者食。脈滑者痰。

滑痰多作腹痛,用苔芎、蒼朮、香附、白芷、生薑汁,入湯服。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凡心腹痛,必用溫散。此是鬱結不散,阻氣不運,故病在下者多屬食,宜溫散之。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

川芎,蒼朮,香附,白芷,乾薑,茯苓,滑石

白話文:

[腹痛]

這段古文提到的腹痛原因有寒涼、積熱、死血(即淤血)、食物積滯、以及濕痰。

戴氏解釋道:如果腹痛是持續性的,且疼痛程度沒有增減,那可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若疼痛時發時停,這通常是由於熱造成的。如果是因死血導致的腹痛,這種情況下的疼痛會固定在某個位置,不會移動。若是食積引發的腹痛,患者會非常想排便,排便後疼痛會有所緩解。若是濕痰導致的腹痛,通常會伴隨小便不順暢。

脈象為弦緊表示可能是食物問題,脈象滑則可能與痰濕相關。

濕痰常引起腹痛,治療上可以使用苔芎、蒼朮、香附、白芷、生薑汁加入湯藥服用。如果腹部有如水鳴般的聲音,這通常是火氣影響了體內的水分循環,這時可使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梔子來調理。一般來說,對於心腹痛的狀況,我們會採用溫和的散寒方法。這是因為疾病往往由於鬱結未能疏散,阻礙了氣的正常運行。因此,位於下腹部的疼痛多由食積引起,應採用溫和的散寒方法治療。

舉例來說,有一位年長的腹痛患者,因年紀大不宜使用劇烈的瀉下方法,可用以下藥材:川芎、蒼朮、香附、白芷、乾薑、茯苓、滑石,進行調理。

2. 痛風

四肢百節走痛,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大法之方:

南星,蒼朮,川芎,白芷,當歸,酒黃芩

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

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

血虛者多用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

薄桂治痛風,無味而薄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等治之。

上中下痛風方

威靈仙(三錢),南星(二兩),苔芎(一兩),白芷(半兩),桃仁(半兩),桂枝(三錢),防己(五分),蒼朮(二兩),黃柏(酒浸,炒,二兩),紅花(一錢半),羌活(三錢),神麯(一兩,炒),草龍膽(五分)

張子元氣血虛,有痰濁、陰火痛風:

人參(一兩),白朮(二兩),黃柏(二兩,炒黑),海石(一兩),鎖陽(五錢),乾薑(三錢,燒灰),南星(一兩),敗龜板(二兩,炙),熟地黃(二兩),粥為丸。

治臂痛:

半夏(一錢),陳皮(五分),茯苓(五分),蒼朮(一錢半),酒芩(一錢),靈仙(三分),白朮(一錢),甘草(少許,炒),南星(一錢),香附(一錢)

白話文:

[痛風]

症狀表現為全身關節疼痛,可能是由風熱、風濕、血液不足或是痰濕引起。

主要治療方針如下:

使用天南星、蒼朮、川芎、白芷、當歸、酒黃芩。

如果病癥在身體上部,可以再加入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

若病癥在身體下部,則應添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

對於血液不足的患者,可加大川芎和當歸的份量,並輔以桃仁和紅花。

薄桂可以治療痛風,其無味且性質溫和,能有效作用於手部和臂部,配合天南星、蒼朮等藥物一起使用。

以下是一個完整的痛風治療配方:

威靈仙(3錢)、天南星(2兩)、川芎(1兩)、白芷(半兩)、桃仁(半兩)、桂枝(3錢)、防己(5分)、蒼朮(2兩)、黃柏(酒浸,炒,2兩)、紅花(1錢半)、羌活(3錢)、神麯(1兩,炒)、草龍膽(5分)

張子元的治療方針針對氣血不足,有痰濁、陰火導致的痛風:

人參(1兩)、白朮(2兩)、黃柏(2兩,炒黑)、海石(1兩)、鎖陽(5錢)、乾薑(3錢,燒灰)、天南星(1兩)、敗龜板(2兩,炙)、熟地黃(2兩),製成丸劑服用。

針對手臂疼痛的治療:

半夏(1錢)、陳皮(5分)、茯苓(5分)、蒼朮(1錢半)、酒黃芩(1錢)、靈仙(3分)、白朮(1錢)、甘草(少許,炒)、天南星(1錢)、香附(1錢)。

3. 勞瘵(其主在乎陰虛,痰與血病)

青蒿一斗五升,重便三斗,文武火熬。約童便減二斗,去蒿,熬至一斗。入豬膽汁七個,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

虛勞身瘦屬火,因火燒爍。

勞病四物湯加人尿、薑汁。

白話文:

【勞瘵(主要問題在於陰虛,以及痰和血的疾病)】

使用十五公升的青蒿,準備三十公升的男孩尿液,用大小火交替的方式熬煮。等到尿液剩下十公升時,將青蒿取出,持續熬煮至只剩五公升。接著加入七顆豬膽汁,再次煮沸幾次,最後加入甘草粉來收汁。

身體消瘦且虛弱是因為火氣過旺,因為火氣過旺導致身體消耗。

對於勞力過度導致的疾病,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人尿和薑汁來調理。

4. 咳血(痰盛。身熱多是血虛)

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嘔血者,嘔全血者是。咯血者,每咯出皆是血疙瘩。蛆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雖有名色分六,俱是熱證,但有虛實新舊之不同。或妄言為寒者,誤也。

青黛,訶子,山梔,海石,瓜萎仁

上為末,薑汁、蜜調噙化。嗽甚者加杏仁,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身熱多是血虛,四物湯加減。

白話文:

戴氏說:咳血指的是咳嗽時,痰裡夾帶血液的情況。嘔血則是直接嘔吐出鮮血。咯血是指每次咳嗽時,都咯出像是血塊的東西。蛆血指的是鼻腔出血的情況。溺血則是在小便時,尿中有血。下血指的是大便時,糞便中夾雜血液。雖然這些症狀名稱和表象有所不同,但都是由熱證所引起,只是在虛實、新舊的程度上有所差異。有人錯誤地認為這是寒證,這是不對的。

青黛、訶子、山梔、海石、瓜萎仁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蜂蜜調和後服用。如果咳嗽嚴重,可加入杏仁,之後再使用八物湯進行加減調理。身體常感發熱多是由於血虛,應使用四物湯進行加減調理。

5. 嘔血(火載血上,錯經妄行)

脈大發熱,喉中痛者,是氣虛,用人參、黃耆蜜炙,黃柏、荊芥,並當歸、生地黃用之。

嘔血用韭汁、童便、薑汁磨鬱金,同飲之,其血自清。

火載血上,經錯妄行,四物湯加炒梔子、童便、薑汁、山茶花。童便、薑汁酒調。鬱金末治吐血,入薑汁、童便。痰帶血絲出者,童便、薑汁、竹瀝。

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物相合,用鬱金細研,入在二物之內同飲,其血自消。

治衄血上行,鬱金如無,山茶花代,薑汁、童便和好,酒調服,即止之。

白話文:

如果脈搏大且有發燒現象,喉嚨疼痛,這表示氣虛,可用人參、黃耆(蜜製)、黃柏、荊芥,加上當歸、生地黃來治療。

對於嘔血的情況,可使用韭菜汁、孩童的尿液、薑汁與鬱金一同研磨,混合飲用,這樣血液就能清澈。

若是因火氣導致血液逆流,經絡錯亂,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炒梔子、孩童的尿液、薑汁和山茶花來治療。其中,鬱金末可治吐血,應加入薑汁和孩童的尿液。若有痰中夾雜血絲的狀況,則可用孩童的尿液、薑汁和竹瀝來處理。

另外一種方法,是將韭菜汁和孩童的尿液混合,再加入細碎的鬱金,一併飲用,血會自然消失。

對於鼻血上行的情況,若沒有鬱金,可用山茶花代替,再加上薑汁和孩童的尿液,用酒調和後服用,就能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