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會萃》~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心痛(即胃脘痛)
心痛,雖日數多,不吃飲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還痛,用須三五服藥後,方可吃物。
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以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稍久則成郁矣,鬱則蒸熱,熱則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利,寧無助火添病那。由是古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則邪伏而病易痊,正易復而病易安。雖然病安之後,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復作時,則難治也。
山梔炒去皮,每十五個,濃煎湯一呷,入生薑汁令辣,再煎小沸,服或入芎一錢,尤妙。山梔大者用七個或九個。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非山梔子不可。佐以薑汁,或半夏、橘紅各五,黃芩三,甘草一。用二陳湯,加蒼、芎,倍加炒梔。痛甚者,用加炒乾姜從之,反治之法。心痛輕者散之,麻黃、桂枝;重者加石鹼、川芎、蒼朮,梔子必炒去皮,用作丸服。
凡治病必須先問平日起居如何。假如心痛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流於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氣血,藥中兼用之。以物拄按痛則止者,挾虛也,以二陳湯加炒乾姜和之。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苦楝根、錫灰之類。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
痛甚者脈必伏,多用溫藥,不用參、術,可用附子。
諸痛不可用補氣藥。
各寒犯胃,草豆蔻丸用之,熱亦可用。止用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裹,燒熱,去皮),吳茱萸(湯泡洗去梗焙秤),益智仁,白殭蠶,橘皮,人參,黃耆(各八分),生甘草,歸身,炙甘草,青皮(各六分),曲末,薑黃(各四分),桃仁(七個,去皮),半夏(洗,一錢),麥櫱(一錢半,炒黃),澤瀉(一錢,小便多減半),柴胡(四分),詳膈下痛,多為用之。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極細末,同桃仁研勻,用湯泡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用白湯送下,旋斟酌多少用之。
又方,用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服。亦治白帶。
又方,脾痛用海蛤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薑煎辣湯調服為佳。
又方,單用壯蠣粉,酒調下,一二錢。氣實不可用。
白話文:
[胃痛(即心痛)]
胃痛,即使持續多日,不進食也不會致死。但如果疼痛剛停止就進食,可能會再次引發疼痛,通常需要在服用三至五劑藥物後,才能開始進食。
一般來說,胃部疼痛需區分新病與舊疾。如果是因爲身體受寒或食用了寒性食物而引發的疾病,在病症初期,應當使用溫散或溫利的藥物治療。然而,如果病情持續一段時間,則可能形成鬱結,鬱結會導致發熱,長期發熱則可能產生內火,《原病式》對此有詳細的論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使用溫利藥物,可能會助長火氣,加重病情。因此,古方中常用山梔作爲熱藥的引導,使邪氣得以驅除,病情容易痊癒,正氣得以恢復,病情也更容易得到控制。但即便疾病得到緩解,如果仍然放縱飲食,不改正之前的錯誤習慣,當疾病再次發作時,治療難度將增加。
山梔炒制去皮,每次取約15個,濃煎成湯,加入生薑汁使其帶有辣味,再稍微加熱,然後服用。或者可以加入一錢的川芎,效果更佳。對於較大的山梔,可使用7個或9個。一般來說,胃部因熱而引發的疼痛,非山梔子不可。輔以生薑汁,或半夏、橘紅各五份,黃芩三份,甘草一份。使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蒼朮、川芎,加倍炒制的山梔。疼痛嚴重時,可以考慮加入炒制的乾薑,這是一種逆治法。對於輕度的胃痛,可以通過麻黃、桂枝等藥物來發散;重度的胃痛,可以加入石鹼、川芎、蒼朮,且山梔必須炒制去皮,製作成丸劑服用。
在治療任何疾病時,都必須首先詢問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例如,如果胃痛是因爲平時喜歡吃熱食,導致死血積聚在胃部引發疼痛,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進行排泄。務必記住。對於輕度的胃痛,可以使用韭菜汁、桔梗,這些藥物能夠提升氣血,可在藥方中同時使用。如果按壓痛處能夠緩解疼痛,這表明可能存在虛症,可以使用二陳湯加炒制的乾薑來調和。如果是由寄生蟲引起的疼痛,面部可能有白斑,嘴脣紅潤且食慾正常,這類情況屬於蟲害,治療方法包括使用苦楝根、錫灰等。如果脈象堅實,且大便不通暢,應採取瀉下的方法。
對於疼痛嚴重的患者,脈象往往表現爲伏脈,此時多使用溫性藥物,避免使用人參、白朮,可以使用附子。
各種疼痛症狀下,一般不宜使用補氣藥物。
無論是寒氣侵襲胃部還是胃部過熱,都可以使用草豆蔻丸,但只適合服用一兩劑。
草豆蔻(一錢四分,包裹後燒熱,去皮),吳茱萸(用熱水浸泡洗淨去梗,烘焙後稱量),益智仁,白殭蠶,橘皮,人參,黃芪(各八分),生甘草,當歸身,炙甘草,青皮(各六分),麥芽,薑黃(各四分),桃仁(七個,去皮),半夏(洗淨,一錢),麥麩(一錢半,炒黃),澤瀉(一錢,如果小便過多減半),柴胡(四分)。根據膈下痛的情況,可以適當調整配方使用。
以上十八味藥材,除了桃仁需單獨研磨成泥外,其餘全部磨成極細粉末,與桃仁泥混合均勻,用熱水泡蒸餅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較遠時間用開水送服,具體用量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另一個方子是使用炒焦的黃荊子研磨成末,用米飲調服。此方也能治療白帶。
另一個方子是針對脾臟疼痛,使用海蛤粉,輔以香附末,加入川芎、山梔,用生薑煎成辣湯調服,效果更佳。
還有一個單方,僅使用壯蠣粉,用酒調服,劑量爲一二錢。但對於氣實的患者不適用。
3. 腰痛
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是也。
脈大者腎虛,用杜仲、龜板、黃柏、知母、枸杞、五味之類,用豬脊髓丸。
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中加桃仁、紅花。
濕熱者,用蒼朮、杜仲、黃柏、川芎。痰者用南星。
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
諸痛不可用人參。蓋人參補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臍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難治也。
人面上忽有紅點者多死。
白話文:
[腰痛]
若是由濕熱導致的腰疼,通常會在天氣陰沉或是長時間坐著後發作。若是因腎虛導致的腰疼,則是持續不斷的疼痛。若是瘀血導致的腰疼,則是白天較輕,夜晚加重。
脈象大的人,多為腎虛,可用杜仲、龜板、黃柏、知母、枸杞、五味子等藥材,並使用豬脊髓製成藥丸。
脈象澀的人,多為瘀血,可在補陰丸中加入桃仁、紅花。
若是濕熱導致的腰疼,可使用蒼朮、杜仲、黃柏、川芎。若是痰濕導致的腰疼,則使用南星。
一般來說,各種疼痛都與火有關,所以不能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使用能溫經散寒的藥物。
所有疼痛情況下,都不宜使用人參。因為人參可以補氣,但若氣過於旺盛反而會造成氣滯不通,使得疼痛更加嚴重。若是突然感到肚臍下方劇烈疼痛,且人中的部位呈現黑色,這種情況多數是無法救治的。
若臉上突然出現紅色斑點,也多數情況下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