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會萃》~ 卷一 (11)
卷一 (11)
1. 傷食
戴云:惡食者胸中有物,導痰補脾,以二陳湯。
白朮,山楂,川芎,蒼朮
白話文:
戴雲表示:對於食慾不振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胸中積有食物未能消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調理方法來幫助化痰及補脾,可用的藥方是二陳湯。
具體藥材包括:白朮、山楂、川芎、蒼朮。
2. 痞(食積兼濕,東垣有法有方)
又痞滿方:吳茱萸(三兩),黃連(八兩),粥為丸。
軟石膏研末,醋丸如綠豆大,瀉胃火、食積、痰。
白話文:
再來看這治消化不良(食積兼濕)的藥方:使用三兩的吳茱萸,以及八兩的黃連,然後用粥混合製成藥丸。
另有一方,是將軟石膏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主要作用在於清胃火,幫助消解食物積滯,以及袪痰。
3. 噯氣(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半夏,軟石膏,莎草根,或湯或丸。
白話文:
對於有噯氣的症狀,且判斷是由於胃中有火有痰所導致的,可以使用下列的藥物進行治療:天南星、半夏、軟石膏、莎草根,這些藥物可以煮成湯劑服用,或者製成藥丸吞服。
4. 吞酸
戴云: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必用茱萸順其性而折之,反佐茱萸、黃連。
白話文:
戴雲表示:當濕熱之氣存在胃的上部,食物進入胃中後,會被這股濕熱壓抑著,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代謝,因此產生了酸味。這就像是穀物和肉類放在容器裡,若處於濕熱的環境下,就容易變酸一樣。必須使用茱萸來順應這種性質,抑制這種情況,同時輔以茱萸和黃連進行治療。
5. 嘈雜(只是痰因火動)
戴云:此即俗謂之心嘈也。
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梔子、黃芩為君。
南星、半夏、橘皮。熱多加青黛。
肥人嘈雜,二陳湯加撫芎,用蒼朮、白朮、炒梔子。
白話文:
戴先生說: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心煩意亂的情況。
使用梔子和薑炒過的黃連是必要的。其中,梔子和黃芩是主要的藥物。
另外,可以加入南星、半夏和橘皮。如果熱氣較重,可以再添加青黛。
對於體型較肥胖的人,如果出現心煩意亂的情況,可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川芎,並使用蒼朮、白朮和炒過的梔子。
6. 五疸
不用分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並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餘但利小便為先,便利白,其黃自退矣。熱多者加黃連。
輕者用小溫中丸,重者用大溫中丸。
溫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
白話文:
【五疸】
不需要特別區分為五種,因為它們都是由濕熱所引起,就像發酵的麴米相似。
戴氏說:所謂的五疸,是指全身皮膚和眼睛都呈現像梔子水染過一般的黃色。如果黃疸是由食物積滯所引起的,應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幫助他排出食物積滯。除此之外,無論哪一種黃疸,首要的治療方式都是利尿,只要尿液變清澈,黃疸自然就會消退。若病情屬於熱性較重的,可加上黃連。
病情輕微的,可以使用小溫中丸;病情嚴重的,則使用大溫中丸。
若病情屬於寒性較重的,則使用茵陳五苓散,並加上消食積的藥物。
7. 消渴,泄瀉
先用白朮、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卻服消渴藥。
養肺、降火、生血為主,分上中下治。
黃連末,天花粉末,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
上二物汁為膏,入上藥攪和,佐以薑汁和蜜湯為膏,徐徐留於舌上,以白湯少許送下。
能食加軟石膏。瓜蔞根治消渴神藥。
白話文:
首先使用白朮和白芍藥炒過後研磨成粉,調和後服用;之後再服用治療消渴症的藥物。
主要的治療原則是滋養肺部、降低體內火氣、促進血液生成,並針對上、中、下焦分別進行治療。
黃連粉、天花粉、人乳、生地黃汁、生藕汁,
以上兩種汁液製成膏狀,加入上述藥材攪拌混合,再輔以薑汁和蜂蜜水調成膏狀,慢慢讓其停留在舌頭上,然後用少量的熱水送服。
如果食慾正常可以增加軟石膏的使用量。瓜蔞根是治療消渴症的神奇藥材。
8. 水腫
戴云:水腫者,通身皮膚光腫如泡者是也。以健脾滲水,利小便,進飲食,元氣實者可下。
此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能降升,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水切不可下。
二陳湯加白朮、人參為主,佐以蒼朮、炒梔子、黃芩、麥門冬制肝木。若腹脹少佐厚朴;氣不通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升麻、柴胡提之。隨症加減,必須補中。
產後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降。用白朮大劑補脾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
有熱當清肺,麥門冬、黃芩之屬。
一方用山梔子,去皮取仁,炒,捶碎,米飲送下。若胃脘熱病在上者,帶皮用。
白話文:
【水腫】
戴雲表示,所謂的水腫,就是全身皮膚浮腫,像泡泡一樣的狀況。治療方法主要是強化脾胃功能,促進水分排出,改善飲食,對於體質較好的人可以使用瀉下法。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分,導致水分異常分佈。應該使用人參和白朮來補充脾氣,一旦脾氣充足,就能自我調節,順利運作,恢復身體機能,水分自然會正常排泄,這並不是靠五苓散來利尿。應該補中袪濕,利尿,千萬不要瀉下。
主要使用二陳湯,加入白朮和人參,輔以蒼朮、炒梔子、黃芩、麥門冬來抑制肝木。如果腹部脹大,可加入少量的厚朴;氣血不暢時,可加入木香和木通;若是氣血下沉,可用升麻和柴胡來提升。根據症狀增減藥物,但必須要補中。
產後婦女,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再加入少量的蒼朮和茯苓,讓水分自行下降。使用大量白朮來補脾,同時使用半夏、陳皮、香附來監控。
如果有熱氣,應清肺,可用麥門冬、黃芩等藥物。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山梔子,去掉外皮取出果仁,炒過後搗碎,用米湯送服。如果胃部有熱氣,病症在上半身,可連皮一起使用。
9. 鼓脹(又名單鼓。其詳在《格致論》中)
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須必遠音樂,斷厚味。以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
有血虛者,當以四物湯行血。
脈實兼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可收拾。白朮為主。厚朴治腹脹,因味辛以散其氣,在中焦故也。
白話文:
[治療腹部腫脹(又稱為單純性腹水)。詳細內容請參考《格致論》]
[內容]:大力補充中氣,排除濕氣。這是脾臟非常虛弱的情況,必須遠離音樂,避免食用濃厚味道的食物。應使用大量的人參、白朮,輔以陳皮、茯苓、蒼朮等藥材。
對於血液不足的患者,應使用四物湯來促進血液循環。
如果脈象強壯且患者身體健壯,有可能使用攻伐性的藥物進行治療,便能有效控制病情。其中,白朮是主要的治療藥材。厚朴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因為它的味道辛辣,可以散發氣滯,特別是對於中焦的問題。]
10. 自汗(屬氣虛,虛濕熱,陽虛)
東垣有法有方:
人參,黃耆,佐桂枝,陽虛附子亦可目。
撲法:牡蠣,麩皮,藁本,糯米,防風,白芷,麻黃根
上為末,周身撲之。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
痰證亦有汗者。
白話文:
東垣先師對於自汗的情況,提出了一套方法及處方:
他建議使用人參和黃耆,並輔以桂枝,若是屬於陽虛的情況,還可以加上附子。
至於外用的撲粉療法,他則推薦了牡蠣、麩皮、藁本、糯米、防風、白芷以及麻黃根等材料,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後,可塗抹於全身。
另外,如果因為火氣上升,導致胃中的濕氣也能形成汗水的情況,則可以使用涼膈散來處理。
此外,他也提到,有時候汗多也可能與痰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