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芻言》~ 第二章,六淫治法 (1)
第二章,六淫治法 (1)
1. 第二章,六淫治法
風寒治法,風寒初起宜散,羌活、防風、荊芥、紫蘇、豆豉、秦艽、桔梗;咳加杏仁;噁心加橘皮、半夏;胸悶加枳殼;無汗加蔥白。
風熱治法,風熱初起:牛蒡、薄荷、連翹、桔梗、豆豉、前胡、桑葉、茅根。
白話文:
風寒治法
風寒初起時,宜用散寒解表的方法。常用藥物有:羌活、防風、荊芥、紫蘇、豆豉、秦艽、桔梗。
若伴隨咳嗽,可加入杏仁。
若伴隨噁心,可加入橘皮、半夏。
若伴隨胸悶,可加入枳殼。
若伴隨無汗,可加入蔥白。
風熱治法
風熱初起時,宜用清熱解表的方法。常用藥物有:牛蒡、薄荷、連翹、桔梗、豆豉、前胡、桑葉、茅根。
風濕治法,風濕初起:防風、白朮、茯苓、豆卷、羌活。
風燥治法,風燥:沙參、貝母、玉竹、薄荷、桑葉、知母。
風火治法,風火:羚羊、連翹、山梔、薄荷、牛蒡、蘆根;甚則犀角、石膏、川連、大黃。各隨證而施之。
寒濕治法,寒濕宜溫散,必身重腿股痠痛,此為雜病之寒濕,非傷寒門中夾濕之證。宜桂枝、苡仁、防己、防風、羌活、獨活、牛膝等。
白話文:
風濕治法
- 風濕初起: 使用防風、白朮、茯苓、豆卷、羌活等藥材。
風燥治法
- 風燥: 使用沙參、貝母、玉竹、薄荷、桑葉、知母等藥材。
風火治法
- 風火: 使用羚羊角、連翹、山梔、薄荷、牛蒡、蘆根等藥材。情況嚴重者,則需加入犀角、石膏、川連、大黃等藥材。
- 各隨證而施之: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藥材。
寒濕治法
- 寒濕宜溫散: 寒濕證需用溫散的方法治療。
- 必身重腿股痠痛: 這種寒濕證表現為身體沉重,腿部和股部痠痛。
- 此為雜病之寒濕,非傷寒門中夾濕之證: 此類寒濕證屬於雜病範疇,而非傷寒病中夾雜濕邪的病症。
- 宜桂枝、苡仁、防己、防風、羌活、獨活、牛膝等: 宜使用桂枝、苡仁、防己、防風、羌活、獨活、牛膝等藥材。
傷寒另有專書。仲景《傷寒論》,柯韻伯注最詳,所宜熟讀者也。至於寒邪化熱,種種治法,亦在《傷寒論》中。後人如劉河間熱病論,近時葉天士《溫熱論》,皆要讀之書。
暑病治法,暑屬火,暑必夾濕。有因貪涼閉汗,外則無汗惡寒(暑兼外寒),內則熱甚煩悶者,宜香薷飲(香薷飲:扁豆、厚朴各半斤,香薷一斤。為粗末,每服三錢,酒水煎服。功能祛暑解表,化濕和中。《和劑局方》方。)為主。有因食瓜果冷水,內變寒濕者(暑兼內冷),腹痛吐瀉,輕者霍香正氣散;重者脈伏肢冷,此即所謂陰暑也,寒多宜理中湯;欲飲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暑病的治療方法
,暑氣屬火,暑氣必定夾雜濕氣。如果因為貪涼而導致汗閉,外則無汗惡寒(暑兼外寒),內則熱甚煩悶,宜用香薷飲(香薷飲:扁豆、厚朴各半斤,香薷一斤。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水煎服。功能祛暑解表,化濕和中。《和劑局方》中的方劑)。如果因為食用瓜果冷水,內變寒濕(暑兼內冷),腹痛吐瀉,輕者可服用霍香正氣散;重者脈伏肢冷,這就是所謂的陰暑,寒氣重者宜用理中湯;想要喝水者宜用五苓散。
暑熱治法,暑熱甚,煩躁多汗,脈洪大,宜白虎湯。但熱不寒,背微惡寒者,白虎加桂枝湯。
暑濕治法,暑濕胸痞嘔惡,消暑丸為主,醋炒半夏、茯苓、甘草是也。仿此則二陳湯,藿香正氣散等,皆所宜用。他如濕溫,舌白膩,噁心,身疼足冷,口渴不多飲,而又煩躁者,蒼朮白虎湯可選。
陰濕治法,濕而兼寒者,陰濕也,在內證門中。如舌白嘔惡,身疼惡寒,無汗,宜蒼朮皮、羌活、半夏、茯苓、陳皮。
白話文:
暑熱治法
暑熱過盛,患者煩躁不安,容易出汗,脈搏洪大有力,宜服用白虎湯。但如果熱症沒有寒症,背部略微發寒者,則適合服用白虎加桂枝湯。
暑濕治法
暑濕侵襲導致胸悶、嘔吐,宜以消暑丸為主,藥方主要包含醋炒半夏、茯苓、甘草。此外,二陳湯、藿香正氣散等方劑也適合應用於暑濕證。若患者出現濕溫證,舌苔白膩、噁心、身體疼痛、手腳冰冷、口渴卻不想喝水、並且煩躁不安,則可以選用蒼朮白虎湯。
陰濕治法
濕邪兼寒者,稱為陰濕,屬於內證範疇。患者舌苔白、嘔吐、身體疼痛、畏寒、不出汗,宜用蒼朮皮、羌活、半夏、茯苓、陳皮等藥物治療。
陽濕冶法,濕而兼熱者,為陽濕,即濕熱病也。如舌白噁心,身熱有汗,胸痞,宜豆卷、杏仁、半夏、茯苓、滑石等;如嘔惡胸痞,有汗煩悶,或大便泄者,薑汁炒川連、半夏,黃芩、蔻仁、枳實、竹茹,即瀉心溫膽法也。
風濕治法,風濕乃濕病而兼風邪者,並非外科與瘋科門之風濕也,必惡風身重。如王海藏神朮散(王海藏神朮散:又名神術湯。蒼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為粗末,加生薑、蔥白,水煎服。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陰症略例》方。)之例,無汗用蒼朮、防風、羌活;有汗用白朮、防風、茯苓等。
白話文:
陽濕治法
陽濕指的是濕氣重的同時又伴有熱邪的病症,也就是濕熱病。例如舌苔白、噁心、身體發熱且有汗、胸悶,這類情況可以使用豆卷、杏仁、半夏、茯苓、滑石等藥物治療。如果出現嘔吐、胸悶、出汗、煩悶、或腹瀉等症狀,則可以使用薑汁炒川連、半夏、黃芩、蔻仁、枳實、竹茹等藥物來瀉心溫膽。
風濕治法
風濕指的是濕病合併風邪的病症,並非外科或瘋病科所指的風濕。風濕病患者通常會怕風、身體沉重。以王海藏神朮散的方劑為例,如果沒有汗,可以使用蒼朮、防風、羌活;如果有汗,則可以使用白朮、防風、茯苓等藥物治療。
濕化燥治法,濕化燥,宜清潤之中兼滲濕。如《局方》甘露飲:二地、二冬、茵陳、澤瀉;河間甘露飲:五苓(五苓:五苓散之簡稱。)三石(三石:滑石、石膏、寒水石。);子和甘露飲:於河間方中再加葛根、藿香、木香,隨證採取。
內燥外燥治法,內燥宜滋,證必大便堅,咽燥、乾咳心跳,如二地、二冬、玉竹、石斛。外燥宜清,咳嗽、胸中膹郁,喻嘉言清燥救肺湯。重者加人參,大便不燥結者,去麻仁而加川貝。
白話文:
【濕化燥治法】,這是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原則是清潤與滲濕並用。例如,《局方》中的甘露飲方:使用生地、熟地、麥冬、天冬、茵陳蒿、澤瀉等藥材。河間的甘露飲方則為五苓散加上滑石、石膏、寒水石。子和的甘露飲方在河間方的基礎上,再加入葛根、藿香、木香等,根據症狀來選擇使用。
【內燥外燥治法】,對於內燥的治療,主要方式是滋潤,症狀通常會有大便乾硬、咽喉乾燥、乾咳、心悸等現象,可以使用生地、熟地、玉竹、石斛等藥材。對於外燥的治療,則以清熱解毒為主,如咳嗽、胸中脹滿等症狀,可以參考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加入人參。對於大便不乾硬的情況,可以去掉麻仁,改用川貝。
氣燥血燥治法,氣分燥,宜石膏、連翹、桔梗、甘草;血分燥,如生地、當歸、桃仁、玄參。然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入蘆根、石斛。
實火虛火治法,實火宜苦寒,黃芩、黃連、黃柏、山梔,甚則大黃;虛火宜甘寒,鮮地、鮮斛、鮮沙參、玄參、麥冬、雪梨汁、甘蔗漿。
三焦火、五臟六腑火治法,上焦火:黃芩、桑皮、甘草,甚則石膏;中焦火:黃連、甘草;下焦火;川柏、知母。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中醫治療氣燥血燥、實火虛火、三焦火、五臟六腑火等病症的藥物使用原則。
- 氣燥血燥: 氣分燥熱是指上半身出現的熱症,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血分燥熱是指下半身出現的熱症,如便秘、月經不調等。
- 實火虛火: 實火是指體內陽氣過盛導致的熱症,表現為口乾舌燥、牙齦腫痛等;虛火是指體內陰液不足導致的熱症,表現為手心足心發熱、盜汗等。
- 三焦火: 三焦指的是人體的三個部位,上焦為胸腔、中焦為腹腔、下焦為腰以下部位。三焦火是指不同部位出現的熱症,需要根據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藥物。
- 五臟六腑火: 五臟六腑是指人體的五個臟器和六個腑,五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指的是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五臟六腑火是指五臟六腑出現的熱症,需要根據不同的臟腑使用不同的藥物。
總之,這段文字說明了中醫在治療各種熱症時,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體質,使用不同的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肺火:黃芩、麥冬;心火:犀角、川連、甘草;肝火:羚羊、山梔、膽草、青黛;脾火:黃連、防風、山梔;腎火:知母、黃柏;大腸火:條芩、槐花;小腸火;木通、鮮生地;膽火:龍膽草、苦參、豬膽汁;心胞火:犀角、連翹、犀黃(犀黃:犀牛黃之簡稱,即牛黃。);膀胱火:黃柏、車前子;三焦火:山梔為主,其餘即上中下三焦之法也。
白話文:
肺火
使用黃芩和麥冬來治療。
心火
使用犀角、川連和甘草來治療。
肝火
使用羚羊角、山梔、膽草和青黛來治療。
脾火
使用黃連、防風和山梔來治療。
腎火
使用知母和黃柏來治療。
大腸火
使用條芩和槐花來治療。
小腸火
使用木通和鮮生地來治療。
膽火
使用龍膽草、苦參和豬膽汁來治療。
心胞火
使用犀角、連翹和犀黃(即牛黃)來治療。
膀胱火
使用黃柏和車前子來治療。
三焦火
主要使用山梔,其他則依據上中下三焦的症狀分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