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芻言》~ 第二章,六淫治法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六淫治法 (1)

1. 第二章,六淫治法

風寒治法,風寒初起宜散,羌活、防風、荊芥、紫蘇、豆豉、秦艽、桔梗;咳加杏仁;噁心加橘皮、半夏;胸悶加枳殼;無汗加蔥白。

風熱治法,風熱初起:牛蒡、薄荷、連翹、桔梗、豆豉、前胡、桑葉、茅根。

風濕治法,風濕初起:防風、白朮、茯苓、豆卷、羌活。

風燥治法,風燥:沙參、貝母、玉竹、薄荷、桑葉、知母。

風火治法,風火:羚羊、連翹、山梔、薄荷、牛蒡、蘆根;甚則犀角、石膏、川連、大黃。各隨證而施之。

寒濕治法,寒濕宜溫散,必身重腿股痠痛,此為雜病之寒濕,非傷寒門中夾濕之證。宜桂枝、苡仁、防己、防風、羌活、獨活、牛膝等。

傷寒另有專書。仲景《傷寒論》,柯韻伯注最詳,所宜熟讀者也。至於寒邪化熱,種種治法,亦在《傷寒論》中。後人如劉河間熱病論,近時葉天士《溫熱論》,皆要讀之書。

暑病治法,暑屬火,暑必夾濕。有因貪涼閉汗,外則無汗惡寒(暑兼外寒),內則熱甚煩悶者,宜香薷飲(香薷飲:扁豆、厚朴各半斤,香薷一斤。為粗末,每服三錢,酒水煎服。功能祛暑解表,化濕和中。《和劑局方》方。)為主。有因食瓜果冷水,內變寒濕者(暑兼內冷),腹痛吐瀉,輕者霍香正氣散;重者脈伏肢冷,此即所謂陰暑也,寒多宜理中湯;欲飲水者宜五苓散。

暑熱治法,暑熱甚,煩躁多汗,脈洪大,宜白虎湯。但熱不寒,背微惡寒者,白虎加桂枝湯。

暑濕治法,暑濕胸痞嘔惡,消暑丸為主,醋炒半夏、茯苓、甘草是也。仿此則二陳湯,藿香正氣散等,皆所宜用。他如濕溫,舌白膩,噁心,身疼足冷,口渴不多飲,而又煩躁者,蒼朮白虎湯可選。

陰濕治法,濕而兼寒者,陰濕也,在內證門中。如舌白嘔惡,身疼惡寒,無汗,宜蒼朮皮、羌活、半夏、茯苓、陳皮。

陽濕冶法,濕而兼熱者,為陽濕,即濕熱病也。如舌白噁心,身熱有汗,胸痞,宜豆卷、杏仁、半夏、茯苓、滑石等;如嘔惡胸痞,有汗煩悶,或大便泄者,薑汁炒川連、半夏,黃芩、蔻仁、枳實、竹茹,即瀉心溫膽法也。

風濕治法,風濕乃濕病而兼風邪者,並非外科與瘋科門之風濕也,必惡風身重。如王海藏神朮散(王海藏神朮散:又名神術湯。蒼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為粗末,加生薑、蔥白,水煎服。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陰症略例》方。)之例,無汗用蒼朮、防風、羌活;有汗用白朮、防風、茯苓等。

濕化燥治法,濕化燥,宜清潤之中兼滲濕。如《局方》甘露飲:二地、二冬、茵陳、澤瀉;河間甘露飲:五苓(五苓:五苓散之簡稱。)三石(三石:滑石、石膏、寒水石。);子和甘露飲:於河間方中再加葛根、藿香、木香,隨證採取。

白話文:

第二章,六淫治法

風寒治法:風寒初期宜用散寒解表之法,常用藥物包括羌活、防風、荊芥、紫蘇、豆豉、秦艽、桔梗;咳嗽加杏仁;噁心加橘皮、半夏;胸悶加枳殼;無汗加蔥白。

風熱治法:風熱初期,常用藥物包括牛蒡子、薄荷、連翹、桔梗、豆豉、前胡、桑葉、茅根。

風濕治法:風濕初期,常用藥物包括防風、白朮、茯苓、蒼朮、羌活。

風燥治法:風燥症,常用藥物包括沙參、貝母、玉竹、薄荷、桑葉、知母。

風火治法:風火症,常用藥物包括羚羊角、連翹、梔子、薄荷、牛蒡子、蘆根;病情嚴重者,可加用犀角、石膏、川連、大黃。 需根據具體病情用藥。

寒濕治法:寒濕證宜溫散寒濕,症狀常表現為身體沉重、腿腳酸痛。此類寒濕屬雜病中的寒濕,而非傷寒病中夾雜濕邪的證候。常用藥物包括桂枝、薏苡仁、防己、防風、羌活、獨活、牛膝等。

傷寒病的治療另有專著,如張仲景的《傷寒論》,柯韻伯的注釋最為詳盡,值得仔細研讀。寒邪化熱以及各種治療方法,也都在《傷寒論》中有所記載。後世的劉河間的《熱病論》和葉天士的《溫熱論》也都是重要的參考書籍。

暑病治法:暑病屬火熱之邪,且多夾雜濕邪。若因貪涼導致汗閉,外感惡寒無汗(暑邪兼夾外寒),內則煩悶熱甚者,宜用香薷飲(香薷飲的組成:扁豆、厚朴各半斤,香薷一斤,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水煎服。具有祛暑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和劑局方》記載)。若因食用瓜果冷水,內生寒濕(暑邪兼夾內寒),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輕者用霍香正氣散;重者脈象微弱、四肢冰冷,屬陰暑,寒邪較重者宜用理中湯;想喝水者宜用五苓散。

暑熱治法:暑熱嚴重,煩躁多汗,脈象洪大者,宜用白虎湯。若僅有熱象而無寒象,但背部略感惡寒者,宜用白虎加桂枝湯。

暑濕治法:暑濕導致胸悶、嘔吐等症狀,宜用消暑丸(醋炒半夏、茯苓、甘草),或參考二陳湯、藿香正氣散等方劑。此外,濕溫病症狀表現為舌苔白膩、噁心、身體疼痛、腳冷、口渴但不願多飲水,但卻煩躁者,可選用蒼朮白虎湯。

陰濕治法:濕邪兼夾寒邪,屬陰濕,為內證。症狀表現為舌苔白膩、嘔吐、身體疼痛、惡寒、無汗,常用藥物包括蒼朮、羌活、半夏、茯苓、陳皮。

陽濕治法:濕邪兼夾熱邪,屬陽濕,即濕熱病。症狀表現為舌苔白膩、噁心、發熱、多汗、胸悶,常用藥物包括蒼朮、杏仁、半夏、茯苓、滑石等;若出現嘔吐、胸悶、多汗、煩悶或大便稀溏等症狀,可用薑汁炒川連、半夏、黃芩、蔻仁、枳實、竹茹等藥,即瀉心湯、溫膽湯加減。

風濕治法:風濕病是濕邪兼夾風邪,與外科或瘋病的風濕病不同,其症狀常表現為惡風、身體沉重。例如王海藏神朮散(王海藏神朮散,又名神朮湯,組成:蒼朮二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研成粗末,加生薑、蔥白,水煎服,治療因內傷寒飲,外感寒邪而無汗的病症,《陰症略例》記載),無汗者用蒼朮、防風、羌活;有汗者用白朮、防風、茯苓等。

濕化燥治法:濕邪化為燥邪,治療宜清潤兼滲濕。例如《局方》甘露飲(生地黃、熟地黃、麥冬、元參、茵陳、澤瀉);劉河間甘露飲(五苓散、滑石、石膏、寒水石);以及在劉河間方基礎上加葛根、藿香、木香的子和甘露飲,可根據病情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