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症會要》~ 卷三 (7)
卷三 (7)
1. 用效煎藥方
痰火兼治
陳皮、玄胡、貝母、赤茯苓、青皮、香附(各七分)、山梔(一錢)、草豆蔻(二分)、川芎、厚朴(各五分);有死血加丹皮、桃仁;有猛痰加膽星、半夏。
白話文:
用陳皮、玄胡、貝母、赤茯苓、青皮、香附各七分,山梔一錢,草豆蔻二分,川芎、厚朴各五分,治療痰火。若有瘀血,可加丹皮、桃仁;若痰多,可加膽星、半夏。
2. 牛黃丸
治火痛神驗
大黃、白牽牛(頭末各一兩)
為末丸粟米大,強人服一錢二分,弱人服七八分。
白話文:
【治療熱痛的神奇祕方】
大黃和白牽牛(頭部細碎部分,各自取一兩)
研磨成粉末,製成如粟米大小的藥丸。
強壯的人每次服用約一錢二分(約3公克),較弱的人則可服用七八分(約2-3公克)。
3. 白蒺藜散
治火痛
白蒺藜、桃柳條同炒末,酒調下一錢。
治痰痛用玄明粉,白湯送下一錢二分。
白話文:
治療火熱疼痛: 使用白蒺藜和桃柳條一同炒製成粉末,然後用酒調和服用,每次服用量為一錢。
治療痰濕引起的疼痛: 使用玄明粉,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服用量為一錢二分。
4. 桃仁承氣湯
治死血在胃脘作痛(本方加玄胡、紅花、歸尾,先用韭汁頻呷之)
白話文:
治療胃部因死血所引起的疼痛(在使用本方藥物時,可加入玄胡、紅花、歸尾,並先用韭汁頻繁飲用)
5.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作痛
豆蔻、半夏、澤瀉(各一兩,小便利者減半)、橘皮、吳萸、人參、殭蠶、黃耆、益智仁(各一錢)、甘草、炙甘草、歸身、青皮(各六錢)、桃仁(七個)、麥芽(一兩五錢)、神麯、柴胡(脅不痛者減半)、薑黃(各四錢)
上除桃仁另研,余末蒸並丸,桐子大白湯,只可用一二服。
白話文:
治療寒邪入侵胃部引起的疼痛,可用豆蔻、半夏、澤瀉(各一兩,體質較弱者減半)、橘皮、吳萸、人參、殭蠶、黃耆、益智仁(各一錢)、甘草、炙甘草、歸身、青皮(各六錢)、桃仁(七個)、麥芽(一兩五錢)、神麴、柴胡(肋骨不痛者減半)、薑黃(各四錢)。其中桃仁單獨研磨成粉,其他藥物混合研磨成粉後蒸制成丸,用桐子大白湯服用,通常只需服用一到兩次。
6. 二陳湯
治氣怒飲食猝痛便秘心胸高起手不可按(本方加行氣消食藥)
治蟲痛二陳加苦楝根煎服
白話文:
治療因情緒激動、飲食過度導致的突然疼痛、便祕、胸部腫脹、按壓不適的問題,可以使用加入行氣消食藥物的方子。
治療蟲子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煮後服用。
7. 失笑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蒲黃、五靈脂(各等分)
先以醋調二錢煎成膏,入水一鍾煎,食前服。凡見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稠痰碗許而痛即止。
白話文:
治療心氣痛得難以忍受和小腸氣痛,可以用等量的蒲黃和五靈脂,先用醋調和二錢煎成膏,再加入一杯水煎服,飯前服用。如果出現心膈劇痛,疼痛蔓延到腰背,甚至發作昏厥、嘔吐,其他藥物都不起作用,可以試著用鵝毛探入喉嚨,吐出碗許稠痰,疼痛就能減輕。
8. 泰山奪命丸
治心氣虛痛至驗(本方並服法錄附尾集)
9. 黃丸子
治心痛極驗,並治裡急後重作痢亦效
木香、檳榔、茯苓(各五錢)、三稜、莪朮、青皮、甘草(各四錢)、陳皮、黃連、黃柏、黃芩(各六錢)、大黃、牽牛(各一兩)、白芨(七錢)、香附(八錢)、枳殼
上末綠豆大,視虛實量用之
白話文:
這方藥專治心痛,效果極佳,同時也能治療裡急後重、反覆腹瀉,也十分有效。 方子包括木香、檳榔、茯苓、三稜、莪朮、青皮、甘草、陳皮、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牽牛、白芨、香附、枳殼。 將藥材磨成細末,以綠豆大小的藥量服用,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用量。
10. 腹痛
丹溪曰:腹痛有寒、有火熱、有死血、有食積、有濕痰、有虛、有實。夫寒痛者,常痛而無增減。成無己曰:「陰寒為邪則腹痛而兼吐利,治宜理中湯加吳萸、玄胡,甚者入桂、附。」火熱痛者,時痛時止。原病式曰:「熱鬱於內則腹滿堅結而痛,不可例言為寒也。」脈洪者,黃芩、芍藥湯。
便秘,脈大者,宜下之,調胃承氣湯、備急丸。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下移。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浸液不通,氣血不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礙,小便利者,宜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跌打瘀血宜桃仁承氣。若小便不利者,則為溺滯非蓄血也。」食積痛者,痛甚欲便,大便之後則痛減,脈弦,宜溫散之,保和丸加行利藥,以食得寒則滯,或用吐法。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腹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寒、火熱、死血、食積、濕痰、虛、實。
寒痛:常痛而無增減。成無己說:「陰寒邪氣入侵,導致腹痛並伴有嘔吐腹瀉,治療應以理中湯加吳萸、玄胡,嚴重者再加入桂枝、附子。」
火熱痛:時痛時止。原病式說:「熱氣鬱結於內,導致腹滿堅硬且疼痛,不能一概而論為寒症。」脈象洪大者,應服用黃芩、芍藥湯。
便秘:脈象洪大者,應服用瀉下藥,如調胃承氣湯、備急丸。
死血痛:疼痛固定於某處,並逐漸向下移動。成無己說:「邪氣聚集於下焦,浸漬體液不流通,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尿液或血液瘀積於下,形成脹痛,小便不暢者,宜服用川芎、白芍、歸尾、桃仁、紅花。跌打瘀血則宜服用桃仁承氣湯。若小便不利,則為尿液停滯,而非瘀血。」
食積痛:疼痛劇烈,想解便,排便後疼痛減輕,脈象弦緊,宜溫散之,服用保和丸加行氣利水藥,因為食積寒涼則導致滯塞,也可使用吐法。
濕痰痛者,凡痛、大小便不利,脈滑,以痰因氣滯而聚,阻礙道路,氣不得宣通故痛,治宜開痰開鬱,二陳湯。實痛者,腹脹滿,手不可按,元氣實者,宜蕩之,大承氣湯。虛痛者,以手按之則痛止。戴氏云:「其人本體原弱,或大病後,氣血兩虛得之,不可俱例於諸痛,不宜服參耆之藥,急投溫補重劑,四君子、理中加順氣藥,汗多倍參耆、炒芍藥。」治腹痛必用溫散藥,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
凡人臍下忽火痛,人中黑色者,多死不治。師云:「凡在胃脘下痛者,多屬食積;繞臍痛者,屬火;臍左右少脅痛者,多屬死血;小腹痛者,屬寒。」當宗此辦之。醫書云:「白芍藥惟治血虛腹痛,余痛俱不治。」今考古方,腹痛用白芍四錢、生甘草二錢,甚效。又考白芍不惟治血虛,而能大行氣,腹痛營氣不從,逆於肉裡,今得白芍行其營氣,又用甘草之緩和其逆氣,此不治之治,乃所以深治之也。
白話文:
濕痰導致的疼痛,通常伴隨疼痛、大小便不順暢,脈象滑利,這是因為痰阻礙氣機運行而導致的疼痛。治療方法應以化痰開鬱為主,可以使用二陳湯。如果是實證引起的疼痛,則會伴隨腹脹滿,按壓腹部疼痛加劇,這屬於元氣實盛,需要瀉下通便,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是虛證引起的疼痛,則按壓腹部疼痛會減輕。戴氏認為,虛弱體質的人,或者大病之後氣血兩虛的人,患病後疼痛的表現與一般情況有所不同,不宜使用參、耆等溫補藥物,應當以四君子湯、理中湯加順氣藥物治療,如果患者多汗,則要加倍使用參、耆,並用炒芍藥。治療腹痛一定要用溫散藥物,因為疼痛是因為氣機鬱結不通,阻礙氣機運行所致。
如果有人突然感到臍下火燒般的疼痛,並且人中发黑,多半是難以救治。老師說,胃脘下疼痛,多半是飲食積滯;繞臍疼痛,多半是火邪;臍左右少脅疼痛,多半是死血;小腹疼痛,多半是寒邪。治療時應當根據這些病因進行辨證施治。醫書記載,白芍藥只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則無效。現在研究古方,發現白芍四錢、生甘草二錢治疗腹痛效果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芍不仅可以治疗血虚,还能疏通气机。腹痛時營氣不順,逆行於肉里,这时用白芍疏通營氣,再用甘草緩和其逆氣,看似無效的治療,實則能深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