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1)

1. 痓病

大意

諸痙強直。皆屬於濕。(經文)濕屬太陰脾土。土太過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大率屬氣血虛弱。有火有痰。(丹溪)故身如角弓。四肢強直曰痓。

內因

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筋無所養。故邪得以入之。(三因)然雖外因風寒濕氣。內因六慾七情。皆必挾痰火而後發。(入門)

外候

外症身熱足冷。頸項強急。惡寒面赤。手足搐搦。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經痓也。若偏在左眼左手搐搦者。少陽經痓也。(傷寒書)

分剛柔

發熱惡寒。搐搦無汗者。剛痓也。不熱惡寒。厥冷汗出者。柔痓也。大抵剛痓。必先傷寒。而後傷濕。柔痓。必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匯補)

分陰陽

陽極則為剛。多類風痓。宜清熱化痰祛風。陰極則為柔。多類厥症。宜溫補化痰降火。(匯補)

分風痰痰火

發時昏冒不醒。口眼歪斜。手足搐搦。左右搖動者。風痰也。若發熱面赤。喘嗽生痰者。痰火也。大段由淡火內熾。風熱外煽。相搏而成也。(匯補)

諸病變痓

太陽病。發汗過多則痓。風病。下之亦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痛。不可汗。汗之則痓。產後血虛。腠理不密。風邪搏之則痓。原其所由。皆屬氣血兩虧。不足之症。宜參、術濃煎。佐以竹瀝、薑汁。時時啜之。如不應。換以十全大補湯。(匯補)

虛痓非風

有絕無風邪。而筋脈攣急。角弓反張者。此氣血虛極。不能養筋也。(正傳)凡老年氣血衰少。夜著風寒。腳腿筋急者。亦血虛也。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六君子湯。加黃耆、附子。血虛者。四物湯。加羌、防。或大秦艽湯。

痓癇有別

病發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強直。角弓反張。不醒者。為痓。(玉機)

死症

痓病口張目瞪。昏冒無知者。難治。又戴眼反折。手足瘛瘲。汗出如油。或反張離席一掌者。死。小兒離席一指者。死。(醫統)

脈法

痓病之脈。上下弦急緊。浮盛為風。洪滑為痰。虛濡為虛。急實者為剛痓。沉細者為陰痓。伏弦者危。凡痓脈如雨濺出指外者。死。(匯補)

治法

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濕。隨症而用。(劉純)暴起多屬痰火。久必是血虛。

風藥宜禁

痓病虛為本。痰為標。切不可純用風藥。故血藥在所必加。蓋血虛則火旺。火旺則風生。風勝則燥作。能滋其陰。則風自息。而燥自除。(入門)

補劑當施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故氣虛筋惕。當用參、耆以補之。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血虛筋惕。當用歸、地以潤之。(匯補)

用藥

主以如聖飲。加竹瀝、薑汁。有汗。加白朮、桂枝。無汗。加蒼朮、麻黃。或加乾葛。痰多。加貝母、栝蔞、枳實、蘇子。火盛。加山梔、門冬、花粉。去羌、防、柴、芍、芷、半、烏藥。如口噤咬牙。大便實者。加大黃。氣虛。加人參、黃耆。血虛。加熟地、黃耆。產後去血過多成痓者。同治。養筋。加秦艽、鉤藤、續斷。行血。加牛膝、獨活、木瓜。

白話文:

[病症: 痙病]

總括來說 所有強直僵硬的病症,都跟濕氣有關。濕氣屬於脾臟,但若脾氣過旺,反而會受風氣制約。這種兼具風濕特性的狀態看似虛弱,實際上並非風邪所致。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氣血虛弱,同時可能伴有火氣和痰濕。(丹溪)所以身體像角弓一樣彎曲,四肢僵直的症狀被稱為痙病。

內在因素 人體的筋肉沿著經絡分佈全身。如果體內血氣虛弱,筋肉得不到養分,就會讓外邪趁虛而入。(三因)雖然外在風寒濕氣和內在的情緒波動都能誘發病症,但必須伴隨痰濕和火氣才會發作。(入門)

外在徵兆 患者通常會有身熱腳冷、頸部僵硬、畏寒臉紅、手腳抽搐、眼球充血、頭部震顫、突然閉口、背部反弓的現象,這是太陽經絡的痙病。如果只有一側眼睛或手部抽搐,那是少陽經絡的痙病。(傷寒書)

剛性和柔性 發燒畏寒、抽搐無汗的是剛性痙病。不發燒畏寒、四肢冰冷且出汗的是柔性痙病。一般而言,剛性痙病通常先受寒再受濕,柔性痙病則先受濕再受風。(匯補)

陰性和陽性 陽性極度表現為剛性,多類似風濕性痙病,治療上應該清熱化痰、袪風。陰性極度表現為柔性,多類似厥逆症狀,治療上應溫補化痰、降火。(匯補)

風痰痰火區分 發作時昏迷不清、口眼歪斜、手腳抽搐、身體搖晃是風痰症狀。如果發燒臉紅、喘咳生痰,那是痰火症狀。大多是因為體內淡火旺盛,加上外在風熱刺激,相互作用所致。(匯補)

其他疾病轉化為痙病 太陽經絡的病症,若發汗過度會導致痙病。風病如果使用下法也會導致痙病。再次發汗,必然會引起拘急。即使身上有傷口,即使疼痛,也不能出汗,否則會引發痙病。產後血虛,皮膚毛孔不密,風邪侵入也會導致痙病。這些原因都是由於氣血雙虧,屬於虛弱症狀。應使用人參、白朮濃煎,輔以竹瀝、薑汁,隨時飲用。若無效,改用十全大補湯。(匯補)

虛性痙病非風邪所致 有些完全沒有風邪影響,卻出現筋脈收縮、角弓反張的症狀,這是氣血極度虛弱,無法滋養筋肉的結果。(正傳)老年人氣血衰弱,夜晚著涼,腿部肌肉緊繃,也是血虛的表現。氣虛的人,可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者六君子湯,加黃耆、附子。血虛的人,可用四物湯,加羌活、防風;或者大秦艽湯。

痙病與癲癇的區別 發作時身體柔軟,偶爾清醒的是癲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持續昏迷的是痙病。(玉機)

死亡症狀 痙病患者若出現口開目瞪、昏迷無知的狀況,很難救治。另外,如果眼睛向上翻,手腳抽搐,汗水如油,或者反弓離牀一個手掌寬度,那就是死亡前兆。小兒若離牀一個手指寬度,同樣是死亡預兆。(醫統)

脈象判斷 痙病患者的脈象通常上下弦急緊。浮盛表示風邪,洪滑表示痰濕,虛濡表示虛弱。急實表示剛性痙病,沉細表示陰性痙病。伏弦則是危險的跡象。痙病脈象若像雨水般從指尖溢出,那便是死亡的徵兆。(匯補)

治療原則 應補血降火,調理脾胃,平衡肝臟,清除痰濕,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療法。(劉純)突然發病多由痰火引起,長期患病則多是血虛所致。

慎用風藥 痙病根本上是虛弱,痰濕是次要問題,絕對不能單純使用袪風藥物。因此,補血藥物是必要的。血虛導致火旺,火旺產生風邪,風邪造成乾燥。滋養陰液可以平息風邪,消除乾燥。(入門)

補益藥物的使用 陽氣精華養神,柔和滋養筋肉。因此,氣虛筋肉抽搐,應用人參、黃耆補充。手部得到血液供應才能抓握,足部得到血液供應才能行走。所以,血虛筋肉抽搐,應使用當歸、熟地滋潤。(匯補)

藥物選擇 主要使用如聖飲,加竹瀝、薑汁。有汗,加白朮、桂枝。無汗,加蒼朮、麻黃。或者加乾葛。痰多,加貝母、栝樓、枳實、蘇子。火氣旺盛,加山梔、麥門冬、天花粉。去掉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白芷、半夏、烏藥。如果口緊咬牙,大便不通,加大黃。氣虛,加人參、黃耆。血虛,加熟地、黃耆。產後失血過多導致痙病,同治。滋養筋肉,加秦艽、鉤藤、續斷。促進血液循環,加牛膝、獨活、木瓜。

選擇療方 如聖飲,治療剛性和柔性兩種痙病。抽搐症狀一同治療。

羌活(上),黃芩(中),川芎(中),白芷(中),柴胡(中),芍藥(中),人參(中),當歸(中),甘草(下),半夏(下),烏藥(中)

當歸補血湯,治療大量失血,筋肉缺乏血液滋養,導致四肢抽搐,口緊閉如痙病。

黃耆(上),當歸(中),羌活(下),防風(下),甘草(下)

用水煎煮。

防風當歸飲,治療發汗過多,發燒頭搖,口緊閉反弓,袪風養血。

防風,當歸,川芎,生地

等量,用水煎煮。

舉卿古拜散,治療產後血虛導致的痙病,出汗後中風。

荊芥穗不限量,稍微炒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至五錢。用大豆黃卷炒熱,用熱酒沖泡。去掉黃卷,用汁液調和藥粉服用。效果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