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5)

1. 痹症

大意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內經)行痹者。痛無定處。俗名流火。亦曰走注。今呼為鬼箭也。痛痹者。痛有定處。即今之痛風也。著痹者。即今之麻木不仁也。閉塞不通謂之痹。或痛癢麻痹。或手足緩弱。與痿相類。但痿症不痛。痹症多痛。四肢肌肉不為我用。為異耳。(匯補)

內因

由元精內虛。而三氣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久而成痹。(醫鑑)以春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秋遇此為皮痹。以至陰六月遇此為肌痹。以冬遇此為骨痹。各因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也。(經文)

外候

大抵痹之為病。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四肢不仁。在皮則頑不自覺。遇寒則急。遇熱則縱。煩滿喘嘔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善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滿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懈怠。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於脾。(入門)

脾分上下

風濕多侵於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濕多侵於下。腳腿木重。足膝疼酸。上下俱得。身如板夾。腳如石墜。(匯補)

痹久成痿

虛之所在。邪必湊之。邪入皮膚血脈。輕者易治。留連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難治。(匯補)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內經)

總治

治當辨其所感。注於何部。分其表裡。須從偏勝者為主。(大全)風宜疏散。寒宜溫經。濕宜清燥。審虛實標本治之。有餘則發散攻邪。不足則補養氣血。若不痛。但麻痹不仁。與痿同治。(匯補)

分治

治行痹。散風為主。禦寒利濕。仍不可廢。參以補血之劑。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參以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必讀)

治分始末

初起強硬作痛。宜祛風化痰。沉重者。宜流濕行氣。久則須分氣血虛實。痰瘀多少治之。(匯補)

脈法

脈澀而緊為痹。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為痹。(嚴氏)

用藥

主以四物湯。加羌活、防風、秦艽、紅花、薑黃等。風勝。加白芷。濕勝。加蒼朮、南星。熱勝。加黃柏。寒勝。加獨活、肉桂。上體。加桂枝、威靈仙。下體。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黃柏。初起發表。用升陽散濕湯。調理。用當歸拈痛湯。久而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

按濕熱痰火。鬱氣死血。留經絡四肢。悉能為麻為痹。或痛或癢。輕而新者。可以緩治。久而重者。必加川烏、附子。祛逐痰濕。壯氣行經。斷不可少。大便阻滯。必用大黃。昧者畏其峻利。多致狐疑。不知邪毒流滿經絡。非川烏、附子。豈能散結燥熱。結滯腸胃。非大黃豈能潤燥。

白話文:

痹症

痹症是由風、寒、濕三種邪氣互相侵襲交雜而引起的疾病。風邪盛則為行痹,寒邪盛則為痛痹,濕邪盛則為著痹。《內經》記載,行痹的疼痛部位不定,俗稱流火或走注,現在也稱為鬼箭;痛痹的疼痛部位固定,相當於現在的痛風;著痹則表現為麻木不仁,如同現在所說的麻痺症狀。痹症的病理是經絡閉塞不通,可能伴隨疼痛、瘙癢、麻木或肢體軟弱無力等症狀,與痿症相似,但痿症不痛,而痹症多痛,四肢肌肉不能隨意活動。

內因是由於先天元精不足,導致三種邪氣入侵,身體不能及時將其驅散,邪氣便流注經絡,日久便形成痹症。《醫鑑》中記載,春天感受風寒濕邪則為筋痹,夏天則為脈痹,秋天則為皮痹,仲夏六月則為肌痹,冬天則為骨痹,均因季節不同而感受不同的邪氣。

外在表現痹症的病變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同:累及骨骼則沉重難以抬起;累及經脈則血流凝滯不通;累及筋絡則屈伸不利;累及肌肉則四肢麻木不仁;累及皮膚則皮膚粗糙失去知覺。遇寒則疼痛加劇,遇熱則疼痛緩解。若出現煩躁、胸悶、喘息、嘔吐等症狀,則表示痹邪侵犯肺臟;煩心、心悸、咽喉乾燥、呃逆、腹脹等症狀,則表示痹邪侵犯心臟;多飲水、尿頻、小腹脹滿如同懷孕,夜臥不安等症狀,則表示痹邪侵犯肝臟;腹部脹滿,臀部代替腳後跟承擔重量,脊柱代替頭部承擔重量等症狀,則表示痹邪侵犯腎臟;四肢無力、咳嗽、嘔吐、胸悶等症狀,則表示痹邪侵犯脾臟。

痹症的上下部病變:風濕之邪多侵犯上半身,導致肩背麻木、手腕僵硬疼痛;寒濕之邪多侵犯下半身,導致腿腳沉重、足膝疼痛酸脹。如果上下半身均受侵犯,則全身僵硬如同夾板,腳部沉重如同墜石。

痹症久治不愈可轉變為痿症:身體虛弱的地方,邪氣容易侵犯。邪氣侵入皮膚和血管,病情輕者容易治療,但若長期停留在筋骨,久而不痛不仁則難以治療。不痛不仁是因為疾病日久深入,榮衛運行不暢,經絡時通時閉,所以不痛;皮膚失養,所以不仁。

總體治療原則:治療痹症必須辨別感受的邪氣種類、侵犯的部位、表裡虛實,並根據邪氣偏盛的方面進行治療。風邪宜疏散,寒邪宜溫經,濕邪宜清燥,要根據虛實標本進行治療,邪盛則發散攻邪,正虛則補養氣血。如果沒有疼痛,只有麻木不仁,則與痿症的治療方法相同。

分型治療:行痹以散風為主,兼顧禦寒利濕,並佐以補血藥物,因為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痛痹以散寒為主,兼顧疏風燥濕,並佐以溫補藥物,因為非大辛大溫之藥,不能解除寒邪凝滯之害;著痹以利濕為主,兼顧祛風解寒,並佐以益氣藥物,因為脾土強則能勝濕,氣足則無頑麻。

治療過程:痹症初期,症狀表現為強硬疼痛,宜祛風化痰;若症狀沉重,則宜利濕行氣;久病則需根據氣血虛實、痰瘀的多少進行治療。

脈象:脈象澀緊、脈大而澀、脈來急促都提示痹證。

用藥:常用方劑為四物湯加羌活、防風、秦艽、紅花、薑黃等。風邪盛者加白芷;濕邪盛者加蒼朮、南星;熱邪盛者加黃柏;寒邪盛者加獨活、肉桂;上半身受累者加桂枝、威靈仙;下半身受累者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黃柏。初期以發表散寒為主,可用升陽散濕湯;調治期可用當歸拈痛湯;久病元氣虛弱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此外,濕熱、痰火、鬱氣、瘀血停滯經絡四肢,都可引起麻痺,或痛或癢。病情輕微者可緩慢治療,病情嚴重者則需加用川烏、附子等藥物祛除痰濕,壯氣行經;如果大便不通,則需用大黃通便。但需注意,大黃性峻,用藥需謹慎。